生态层面的街道空间设计研究
时间:2022-12-30 09:12:30
导语:生态层面的街道空间设计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街道与气候适应性
川西平原四周高山环绕,封闭围合,平原内是典型的亚热带湿润气候:日照少、雨量多、湿度大、风速小。基本的川西平原本土气候街道空间设计,重点在于获得良好的自然通风,提高环境的热舒适性。街道的通风性,主要与街道的走向、街道的宽度与断面有关。
1街道走向在设计街道走向时可依照平行四边形原理,街道的布局需要与城镇主要风向成一定的偏角,不宜和主要风向完全一致,以便气流分向两侧。当城镇街道走向与风向成30°~45°时,自然通风条件达到最佳。由于川西平原背靠龙门山脉,而山脉走向大致为北东向,所以平原内主要的主导风向大致也为北向和北东向,当街道方向由正南北向往西偏转一定角度时,比较利于街道的通风。此外,在邻水敞开处,布置一定数量的垂直于岸线的街道也有利于城镇街道通风。传统的川西平原场镇街道空间为典型的鱼骨型街巷系统。这样的布局有便于形成水陆风,将河面凉爽的环境引入到场镇内部。一般正街的走向也与常年主导风向的走向相一致或偏斜20°左右,所以在场镇原有肌理上所建设的街道空间,一般都能获得较好的通风效果。
2街道宽度与断面街道的宽度则与常年平均风速成反比,与通风面积成正比。通过街道宽窄的变化,能引发狭管效应,增强风速和通风能力。街道的断面则宜布局开敞,以草坪和低矮植物为主,以防阻挡气流。以交通功能为主的街道,干道两侧不宜种植树冠张开的乔木,应使街道上空敞开以利汽车废气等随风排出。
2、街道与水体适应性
川西平原内大小河流纵横,水利资源十分丰富,街道与水道常有着密切联系。水体有极高的生态价值,降低温度、提高湿度、形成水陆风等都有着明显的作用。合理利用街道与水系的关系能使街道更为舒适。
1线型空间设计在有水体穿越而过的城镇街道空间中,应充分利用原来的山水格局,重视街道中临水空间的设计。如川西传统场镇街道空间中,常有“半边街”和“水巷子”两种街道形式。半边街是指只有一半的街道。一边是面向街道的建筑,一边则是水流。半边街是建筑用地紧张,充分利用临水空间的产物,面向水面又使其成为场镇中休闲纳凉的最佳场所。水巷子即水系从街道中间穿过,两侧为街道,水巷子中的水系一般较小,其亲水性较强。它最初的作用主要是解决过长的连续街面缺少取水口的情况。最初是始于单纯的使用功能需求,但因为这一个小变化,丰富了街道单调的立面景观,成为街巷空间中一个跳跃的元素。在水边立一个凉棚,居民就可以喝茶、聊天、打麻将,体现出川西人民休闲的特色。
2节点空间设计街道的节点空间主要有道路交叉口、公园、广场、绿地等。在公园、广场、绿地这类的休闲型节点空间中,若街道周边水资源丰富,可在建筑周边的开阔地结合绿地植被设置天然或人工湖泊、湿地,形成独具特色的亲水空间,也可以在广场中设置喷泉、水池、水渠等人工景观。在为居民提供了较好休闲环境的同时,“水绿”复合生态系统更有利于水体小气候效应的发挥。同时这些节点又与场镇交通廊道、生态廊道串联起来,形成良好的生态空间网络,贯穿整个城镇。
3、街道与植物
街道植物的种植,可以达到统一街道风格、软化钢筋混凝土的建筑环境、遮荫纳凉以及净化汽车尾气、改善街道生态环境等作用。
1提高绿地率街道的绿地率是指街道上植被覆盖面积与街道总面积的百分比。街道的绿地率越高,自然植物资源越丰富,其生态效益也就越高。同时,街道的绿化植物配置应按乔、灌、草的合理比例进行,以乔木为主,形成一定的立体种植,点、线、面多种绿地组织手法相互结合运用,从而组织多层次的绿色空间环境,发挥绿地的最大生态效益,将自然生态环境引入街道。
2保护古树与推广乡土树种在进行城镇更新建设时,应保护街道内的现有古树,在延续街道场所认同感的同时为街道增加具有历史文化特征的景观。街道空间中应大力推广川西平原的乡土树种,如黄桷树、榕树、麻柳、银杏、竹类等的种植。尤其是被誉为“活化石”的银杏树、古人赞誉“花重锦官城”的木芙蓉等这类特色植物,在使街道景观视觉更好的同时也能彰显出城镇特色。同时,在街道中植物种植常以高大的乔木和低矮的灌木、草花地被相结合,形成视线通透、赏心悦目的景观效果,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为野生生物提供栖息地的功能,使绿化契入场镇,营造绿意盎然的城镇空间。
二、结束语
街道作为城镇中重要的活动空间与向外展示的空间,在以可持续发展思想越来越得到重视的今天,强调城镇街道的生态可持续发展应是未来城镇重要的发展方向,在城镇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加强对城镇街道空间的生态化设计的重视,以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镇生态街道空间。
作者:袁丹丹何晓川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
- 上一篇:经济环境优化活动实施方案
- 下一篇:水务局百日整治阶段工作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