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设计理论基源分析

时间:2022-10-09 11:13:02

导语:体育课程设计理论基源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体育课程设计理论基源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现行高等职业教育体育课程体系进行分析,指出其存在的诸多不足。进而对职业教育学和劳动心理学的理论进行阐述,试图重新审视高等职业教育体育课程对未来职业的本能作用,把握其理论基源。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体育课程;理论基源

一、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定位于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主要培养面对社会一线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人员,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课程是实际操作课程和基本理论课程,而且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动手实践来掌握和提高一门到两门基本技术,这恰恰是与体育的基本运动功能密切相关的。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体育课程应自觉地与学生今后的就业和发展方向相联系,在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的同时将职业或专业特征与体育教学联系起来。高等职业教育体育课程的设计应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能满足不同职业或专业对学生身体条件提出的特殊要求、可以防止因职业而造成的身体损伤等,对学生未来职业应具有促进和补偿作用,回归高等职业教育体育课程对未来职业的本能作用。

二、现行高等职业教育体育课程体系分析

高等职业院校大多是由中等学校合并或升格而形成的,其体育课程体系严重滞后,要么沿用升格前的课程体系,要么照搬本科院校的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没有形成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将来从事技术劳动的职业特征或专业特征的体育课程体系。但这并不是说,现行的高等职业教育体育课程体系一无是处,很多高等职业院校采用选项或体育俱乐部教学的模式,对提高学生运动兴趣、提高运动技能、增加运动量、发展职业体能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它仍存在体育课程思想落后、体育课程目标不明确、体育课程体系未能体现“准职业人”的职业特征、体育课程资源与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不适应和实践中存在诸多不足等问题。(一)体育课程思想落后。以往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体育课程教学体系,更多的是强调体育知识、体育技能的传授,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大众锻炼手段为主;这样的思想符合学生身体成长的规律,但却与职业发展不符。在忽视了进行健康教时,更忽视了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将来从事职业劳动的体育知识和职业体能的保障,致使他们走向社会后难以形成与职业劳动岗位相适应的体育能力,从而更容易产生职业疾病。(二)体育课程目标不明确。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将来大部分是从事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具有高新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实用性技术人才。近年来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强,各种改革设想层出不穷,这对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体育课程目标的定位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该目标定位大多体现为基本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掌握健身运动的一到两种方法和技能,改善身体健康状况,养成良好的锻炼和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心理状态、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培养优良品德和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等体育教育目标的共性上,高等职业教育体育课程的目标定位仍不明确。(三)体育课程体系未能体现高职学生未来职业特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直接针对社会职业岗位,注重学生毕业时的职业岗位能力,培养适应特定岗位的人才,因此与普通高校学生有很大区别,职业性强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体现。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体育课程不能同高等职业教育学生未来职业特征相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体育课程设计的弊端。围绕职业特征开发体育课程体系、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服务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但目前国内高等职业教育的体育课程体系没有体现学生未来职业特征。(四)体育课程实践中存在诸多不足。在现行的高等职业教育体育课程实践中,有的开设普通体育基础课,各个专业雷同;有的根据学生兴趣选择体育课,以学生兴趣为主;有的根据学校师资开设体育课,以教师的教学能力设定体育课;种种现象,造成学生上课无兴趣、形式主义严重、多年同质化严重。同时课内外结合不紧密,校内外没有形成联系,学生的体育课程和专业课程未能有机结合,造成学生对体育与所学专业关系的认识的深度不够,这与体育的本质背道而驰,更谈不上为学生将来劳动岗位服务。

三、高等职业教育体育课程设计的理论基源

高等职业教育由于学生职业基本确定,劳动方式也随之确定,且劳动方式决定了体育在其未来职业生涯中的独特性。高等职业教育体育课程设计应回归对未来职业的本能作用,从职业教育学和劳动心理学基本理论重新审视体育课程设计的方向。(一)职业教育学是高等职业教育体育课程设计的理论之基。关于职业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解:(1)《辞海》(中国,1999)“给予学生或在职人员从事某种生产、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2)世界银行(1993)“职业教育是在学校中为技术工人做准备的,部分课程是专门职业理论和实践;技术教育指的是为技术人员做准备,大多在中学后进行,这些机构大多被称为理工或工业学院。”(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技术与职业教育”理解为:“a.普通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b.准备进入某一就业领域以及有效加入职业界的一种手段;c.终身学习的一个方面以及成为负责任的公民的一种准备;d.有利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手段;e.促进消除贫困的一种方法。”(4)《产业教育振兴及产学协力促进法》(韩国,2004年)“指设置职业高中、实业高中、实业性学科或课程的一般高中或是大学,对于在农业、水产业、海运业、工业、商业等产业从事工作的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技术上的教育”。(5)《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ISCED,1997)“职业前或技术前教育是主要为学生进入劳务市场和准备让他们学习职业或技术教育课程而设计的教育,学完这些课程尚不能达到劳务市场所需要的职业或技术水平。职业前或技术前教育课程的内容至少应有25%与职业或技术有关,且要确保职业科目或技术科目不只是许多课中的一门。”“职业或技术教育是主要为引导学生掌握在某一特定的职业、行业或某类职业、行业中从业所需的实际技能、知识和认识而设计的教育。完成这类课程之后可以获得所在国的主管当局(如教育部等)认可的在劳务市场上从业的资格。”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特定岗位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也发生了重要变化。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与其它教育过程也存在区别,高等职业教育在注重各行各业的原理讲解和理论阐述及受教育者德智体的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谋生技能,强调具体生产(服务)活动的实际体验。高等职业教育,或者学生入职前的超长时间培训,主要目标就是技能性和实用性,适应岗位需求。自中世纪职业教育开始,人们对职业教育就有一个深入的教育学理解,从古老的师傅带徒弟,到现在的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等职业教育不能只将学生引入社会职业,而且还要引入其生活世界和提高工作质量及享受工作,到现代社会,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代表的大规模的专业技术人员培养更应如此。(二)劳动心理学是高等职业教育体育课程设计的理论之源。“劳动心理学是研究人在劳动过程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及其规律的工业心理学分支。它为提高劳动生产率,保障劳动者的健康和安全服务。”劳动心理学形成于20世纪初,主要研究人的劳动活动的规律,着眼于提高生产效率。西方往往从工效学或人机工程学的角度进行,并注意它们与管理心理学的联系。劳动心理学研究职业操作设计和劳动环境的合理化,产品质量,疲劳与工作安排,安全、事故与劳动保护,各种职业活动的特点及其对劳动者心理品质的要求,职业指导和人员选拔,技术培训,工作紧张和劳动群体、劳动态度问题等。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为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少学者先后进行了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心理负荷、操作能力测验、人员选拔的研究,还对自动化、半自动化系统生产线的操作员进行了技术培训的心理模拟教学研究,以探讨培养现代技术工人能力的新途径。职业是一种社会劳动分工,对劳动者本身来说则是一个社会工作岗位。任何一项职业都由专门职能和特定岗位两个基本要素组成,劳动者在工作岗位上所从事的具体活动以及这种活动所应达到的目的就是通常说的职业的职能。一种职业在一般情况下只有一种职能,即从事一种具体的活动。职能的内容,对职业者来说是确定的,职能一旦发生了变化,也就意味着职业发生了变换。但是,实现或完成这种职能的手段却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就要求从业的劳动者具备以完成其职责相适应的劳动能力,具备发挥其能力以完成其职责提供的必要的劳动场所、物质技术和人事协作关系等条件。社会为劳动者开辟了广泛的职业天地,不同的劳动者因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异会有不同的选择。并且在同一职业内部,因公众或工作性质的差别,劳动者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要求也不同。从劳动心理学的角度研究职业,其目的就是要尽可能地把劳动者安排在各种不同的相对确定的工作岗位上,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潜力,使人们既能在劳动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客观世界,为社会创造最大的价值;同时又能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自己,改造主观世界。文明高效生产和其目的一致,也是现代社会生产的要求,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也是有效保护企业劳动者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客观要求,它对调动劳动者积极性、保护和开发企业资源、提高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都有着深远的意义。“职业的具体成效在多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者的才能、劳动者具有的重要职业特征的发展和补偿的可能性问题,是劳动心理学探讨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职业实用性体育锻炼对未来职业显然具有发展和补偿性,因为才能这一概念本身并不是单一的,还包括劳动效果、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如何,然而劳动者动作的准确无误程度,也是评价才能的一个重要方面。”“技能和熟巧系统是在职业培训过程中形成的,通过再学习去适应新的条件。技能和熟巧系统是劳动活动的成效最为重要的条件之一。具有巩固的技能和广泛的概括的熟巧,同一个人不易造就的重要职业属性所形成的矛盾会被缓解。”在职业训练过程中,未来劳动者必须掌握解决职业任务所必需的知识,要形成相应的职业能力和技能,同时获得职业补偿和能起作用的职业特征方法。某些特征在训练过程中能够得到或多或少的发展,并且在职业训练的过程中形成劳动和职业活动的动机、劳动定向、欲望水平、自我评价等。

四、结论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的内涵可以表述为:它“是终身教育体系中在基础教育之上为引导部分学生掌握在以某一种特定职业或职业群中从业所需的实际技能、知识和认识的教育服务。”因此职业教育是职业定向教育,即按专业类别培养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属于职业类教育,培养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突出职业性、行业性的特点,面向地方区域行业职业岗位的需要,较之普通高等院校更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众所周知,体育锻炼对人的机体有着良好的影响。但是,研究表明,“一般身体训练水平与顺利适应职业需要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之间并不存在直线相关关系。”事实上,为了顺利地掌握专业技能,必须发展某些对具体专业最为重要的身体素质。高等职业教育体育课程的设计必须从职业教育学和劳动心理学理论出发,通过有针对性的学习和锻炼,使学生能够更好、更快地掌握本行业本职业的专业技术,获得对职业环境的高度适应能力和充沛的体能,使其具备最基本的职业适应性和职业保健性。

作者:黄继章 单位:罗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体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