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保健课程设计探索

时间:2022-04-23 09:08:40

导语:高校体育保健课程设计探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体育保健课程设计探索

摘要:如今高校扩大招收名额,大学生存在许多体质较弱势的现象,这便会对高校体育课的教学产生影响。高校体育保健课程教学是对目前教学改革新的探索,但截止现在却没有专门研究体育保健课程教学的著作,也没有较多的学者对其做深刻和较为系统的研究,而且在体育学科的论文中不多见讨论与高校体育保健课程教学有关的内容。

关键词:高校;体育;保健;实验教学;改革

教育部于2002年8月对高校体育课程的性质、设置、目标、内容、结构、建设、方法、评价以及资源开发等方面进行了精确明了的规章,即《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此文件对新时代的高校体育教学工作具有指导性作用。就目前来看,教学体系和课程设计结构不完整,较为陈旧,远远不能与现今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应对其进行改革和调整设计。

一、高校体育保健课程教学体系的现状认识

在本次研究的16所高校中,大多数院校使用的教材为高师教材,仅有2所高校使用体院统编教材,而目前所使用的教材各高校广泛认为其结构较差、体系较乱、不切实际、内容陈旧且多、不能够与现今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望能够更换教材。依照教学大纲的规定,体育保健课为80学时,开课时间为第3学期。而在目前看来,各高校的课程情况却不一样,在1—6学期都有开课的,课程学时在60—104间不定,由此就不难看出高校对体育保健课程的重视程度。为了学生们自我保健的积极开展,大部分教师建议此课程能够尽早些开课并增加适当的学时。各高校该课程的实验课学时和内容都不同,某些高校有8项的实验内容,34学时,但某些高校仅有1项实验内容且4学时,学时数与实验内容的降低,同时会降低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大多数高校以演示法、讲授法等这种传统的教法为主,而对于情景教学法、六步教学法、合作教学法、发现法等新型教法却很少应用,因此受到条件的限制导致教学技术现代化应用受到影响,从而课程教学效果则会大打折扣。

二、高校体育保健课程教学对象的身体状况健康认识

依据学生能够在心理、生理、社会生活方面上体现出一种完整良好的状态来规定学生身体的健康程度,而不是单方面依据学生是否患病来判断。根据下表不难看出学生在学习体育保健课程中,约有65.6%比例的学生处于亚健康状态的身体状况,其身体并没有疾病的发生,仅仅存在体质较弱的现象,因此这部分学生选择体育保健这门课程想要达到的目的是希望自己体育成绩能够及格。其他比例中占据较大的部分是存在代谢疾病以及运动禁忌症的学生,其表现主要呈现肥胖以及急性疾病状态。但其中约有1.4%比例的学生存在心理疾病,身体状况相比之下较为严重,表现主要为忧郁症或者神经衰弱状态,对其应该引起重视。在实验研究中发现,影响学生身体健康的主要内在因素为自我保健能力以及体育锻炼的缺乏,影响学生身患疾病的诱发因素为超负荷状态以及过于长时间的心理应激,而影响学生身体健康的主要外在因素为环境以及不良的生活状态,当然避免不了因意外事故而对学生身体健康造成的伤害等。

三、高校体育保健课程教学改革谋划和实行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是课堂体系设置以及教学的内容,体育保健教学改革的难点与重点是教材内容的选取。而体育保健课程教材的选择,不仅要体现出专业的体育教育课程内容,比如在体育运动中发生的运动损伤的处理和预防措施等,而且需要将课程内容的全面性体现出来,比如体育康复在常见疾病中的应用以及保健措施在不同人群中的应用等。所以体育保健课程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确保以康复、健康教育等为基础内容而合理进行,对于教材中通俗易懂的知识点以作业的方式留给学生自主学习并进行实践验证。教学的整体结构中教学方法占为重要成分,在教学任务与目的中为主要环节。因为教学内容不断增加,而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学时数却不会改变,所以在不同章节的教学中学会运用创新改革的教法,合理舍弃传统教法,同时与现代化教法相结合,一方面会节省时间并增加课堂内容,另一方面有利于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将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约占有71%的高校依据学校实际情况而制定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大纲,基本以太极剑、太极拳、乒乓球、羽毛球、软式排球等为主要内容。约有24%比例的高校课程没有具体的要求与内容,主要是在老师的监督下进行学生的自由活动。而仅仅只有4%比例的高校能够依据学生疾病程度、伤残设置较合理的运动方案,并进行医务监督与康复保健相结合。如今高校体育保健课程的教学内容较为简单、随意、目的不明确、针对性不强。对体育保健课程的设置,高校职能部门相关领导应给予重视,保证教学设备、教学专业教师、教学场所正常供给。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有利无害,一方面会加深学生在课堂中所学知识的记忆,另一方面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独立性、实际的操作能力以及对于知识的准确运用,有利于学生更好更快地走向社会。

四、体育保健课程目标实现的影响因素

课程的类型和属性是多程度的,包括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陶冶教学和模仿教学、课外教学和课堂教学等。研究表明,体育保健课程拥有隐性课堂的榜样、规范、情感陶冶、心理构建以及认知导向功能是学校体育风气和传统所影响的,是体育课程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条件。提高体育教师的师德培养、团队精神以及工作业务等,加强其建设,能够发挥隐性课程作用的重要条件为拥有一支富有战斗力、团结有爱以及朝气蓬勃的教师队伍。加强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领导,得到领导的工作重视,对学校体育教育工作体制的进一步优化。要积极参与多姿多彩的体育活动,形成制度化的比赛,将参与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使得更过的学生积极参与并展示自己。同时,增加学生体育俱乐部(协会)的建设,调动学生组织的能动性以及积极性,对学生培养体育意识有非常大的积极作用。在体育保健课程的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对于每位学生的需求教师都要进行相应的了解,并尽量满足其需求。针对学生的个性,教师应勤于分析观察,不断挖掘学生们各方面的潜能,并给予支持与鼓励。教师需要意识到,不要要求学生各方面都要做到优秀完美,但要告知学生们健康向上,学会接受他们的不同层次。进行积极创新的教学方法,从而进行真正的因材施教。打造更多师生合作的机遇,进一步得到并完善师生间的信任与尊重关系,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并显示出学生们的能力,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出来,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体育保健课程建立了“终身健身”和“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以传统民族健身为主要内容,而国外趣味性、娱乐性的内容要学会吸取采纳,对学生保健能力的培养以及健身意识引起重视,让每位同学掌握体育保健康复的运动方案,并了解学生自己的身体状况。体育保健课程为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有利于学生多方面潜能的挖掘,同时经过学生对伤病以及突发事故的讨论分析,让学生对于所学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感受收获与乐趣。

参考文献:

[1]王放.基于体适能教育的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24(12):63-64.

[2]孙成林,杨甲睿.普通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7,34(5):88-96.

[3]杨小明,邵斌,柏慧敏,等.大学“公共体育专业化”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探索———以上海大学为例[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50(1):64-68.

作者:雷雨 单位: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