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障碍托养服务课程设计论文
时间:2022-05-14 09:24:38
导语:智力障碍托养服务课程设计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研究的缘起
残疾问题是人权问题和发展问题,对于残疾问题的处理往往能够体现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精神文明发展水平.近年来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保障残疾人各项权益,但从残疾人生存发展质量的角度,“工作权”仍是最具挑战性的一个重要议题.在各类残疾类型中,智力障碍群体的就业最为困难,需要的支持也最多.中国现有智力障碍人数约984万,在我国成年智障人士康复工作的发展历程中,康复机构日益增多,服务项目逐步丰富,服务能力日益完善,但成年智障人士康复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程,其涉及医学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及社会康复等方面.国外智障人士的职业培训与就业多以社区为重点,尤其关注个体的能力、特点以及社会需求.美国有专门法律法规保障智障人士的生存权、教育权和就业权,社区也积极致力于各类残障人士的社会融合,促进残疾人全方位回归社会,在教育系统大力推广融合教育,在平行教育的前提下开发生存生活技能课程、适应体育课程等适合智障学生的回归主流模式校本课程,取得很大成功.从国内学者的研究归纳发现,影响智障人士康复与就业的主要因素,可归结为社会保障机制尚不健全、特殊教育机构与职业培训衔接不足、缺乏合理而完善的职业技能指导课程体系以及师资培养严重匮乏等问题.“十二五”期间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工作,出台多份文件促进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自强健身工程,如何利用这个良好的契机,为智障人士的托养服务和就业促进打造一个平台,让更多家庭可以无后顾之忧,让更多智障人士可以生活得更有尊严,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这既是党的民生工程的一件大事,也是本研究的切入点.
2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智力障碍托养服务课程设计与就业促进.
2.1文献调研法
查阅专业书籍,通过互联网和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中文期刊数据库搜索相关文献、资料.研究过程中根据本文研究的目的和内容的需要,查阅以下相关文献、资料.查阅文献的年限为2002年到2014年,关键词检索为:课程理论、教学设计、特殊教育、托养服务、智力障碍、就业等.重点阅读相关政策法规和著作,结合本研究进行系统的归纳梳理.
2.2调查法
参加2013年在山东大学举办的第七届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论坛和2014年在武汉理工大学举办的第八届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论坛,访谈部分托养服务领域专家学者;走访了国内托养服务开展较好的北京、上海、广州等部分城市,参观托养机构并对相关人员进行深度访谈,就本研究的主要观点反复征求专家意见;访谈了参与国家级、省级、地市级残疾人健身指导员培训的部分管理人员、师资和学员,与福建省启能研究指导中心管理者、教师、学员多次交流,随堂看课,多次利用省级托养机构教师培训的机会进行团体访谈和个别访谈,为本研究的选题写作提供现实依据和问题意识.
2.3逻辑分析法
主要采用归纳和推理的方法.从大量的事实资料中寻找有价值的信息,对课程设计相关要素进行分析、总结和归纳,从而提出适合成年人智力障碍课程教学的策略和举措.
2.4行动研究法
采用智力障碍教育康复机构教师参与研究的方法,共同参与课程实施、观察,并在每个阶段进行教学反思和总结,配合专业志愿者,深入课堂和托养服务机构进行跟踪观察,获得第一手材料,及时修正研究方案.观察法采用录像观察法,通过每节课的全程录像,以便更为准确地观察各项指标的变换,为日后指标的统计处理提供了有力的佐证.个案法是通过个案来分析其对就业年龄段、人际适应的影响来进行研究.由于本研究的观测对象是智障人士,鉴于其对个人安全及隐私的保护较为薄弱,故笔者在选取观测对象之前事先取得其所在机构和监护人的同意之下方才开展,并郑重承诺该研究不会使参与实验的智障人士受到任何伤害,关乎他们的任何隐私给予保护,不得丝毫泄露.
3结果与分析
3.1核心概念的界定
3.1.1智力障碍
根据我国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可将智力障碍定义为:“智力显著低于一般人水平,并伴有适应行为的障碍.此类残疾人是由于神经系统结构、功能障碍,使个体活动和参与受到限制,需要环境提供全面、广泛、有限和间歇的支持.”
3.1.2残疾人托养服务
中残联在2013年颁布的《残疾人托养服务基本规范(试行)》中明确规定:残疾人托养服务,是指为符合条件的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和护理、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社会适应能力辅导、职业康复和劳动技能训练、运动功能训练等方面的社会服务.
3.2我国智力障碍托养服务现状与就业状态述评
我国成年智障人士托养服务一般包括专业机构提供的全托服务、社区和福利机构提供的日间照料、和多种形式的居家安养三种类型.目前国内比较成功的托养模式有广州“先发先试”模式,北京“温馨家园”模式,上海“阳光之家”模式,浙江“城乡统筹”模式,福建“福乐家园”模式等.全球的各种研究和经验证明,通过适当的培训以及在工作场所加以辅助,给予一定的机会,智障人士可以为职场作出贡献.应该说,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托养服务机构正在逐步完善,托养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但是,仍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残疾人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托养服务也还正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智障人士无法顺利过渡到就业机构从事体面劳动,还是无法解放家庭.有学者对就业状态的四个维度进行划分,分别是就业政策、就业环境、就业能力和就业保障.其中就业能力训练应是托养机构课程重点关注的问题.关于智力障碍者的就业,可能涉及到的重要的辅助性支持领域,包括如下一些方面:计算能力和读写能力;对指令及信息的综合理解能力;注意力的集中时间;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做决定的能力;选择的能力;社会能力和生活适应能力;生活能力和自我照料的能力;听从指令的能力;主动性;等等.托养机构可参考这些关键性指标,设计相关课程促进就业能力养成.
3.3托养服务机构课程设计的依据与基本原则
无论是日间照料型还是全托型托养机构,招收的基本是智障和精神类残障的成年学员,我国现行就业政策规定,劳动者最低就业年龄段是按照16岁为标准,以接受完初中九年义务教育为限.因此,根据服务对象的生理心理特点,托养机构的课程目标,可以概括为“帮助能动”、“培养自律”、“提高适应”、“促进就业”.在这样的总目标下,根据学员具体情况,可分解出更细化的二级目标,设计不同的课程进行干预.以福建省启能研究指导中心的省级“福乐家园”为例,在对机构所有学员建立档案、综合能力评估之后,根据启能研究指导中心输送学员就业的几种管道,如残联相关机构清洁卫生、面包作坊服务员、汽车美容店洗车工以及启能研究指导中心内部庇护性工场等,按能力分组,设计生存生活能力指导训练系列课程、适应体育活动与游戏系列课程、模拟实操系列课程以及手工劳动课程等课程版块,设定不同教学目标,重点通过促进就业能力提高,帮助学员适应不同的就业环境,使有劳动能力的智障学员可以通过课程训练,具备从事庇护性工场就业的能力,部分学员可以过渡到支持性就业环境中工作.依据特殊教育理论中的个别化原则、适应性原则、安全性原则、扬优补缺原则、发展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和成功性原则等,对每门课程的各个教学单元进行设计,再根据单元目标完成情况,及时调整下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在教学评价方面,无论哪一类课程,都应采用模糊评价.通过观察、记录、测量等手段,对学生进行各种能力的考量.评价内容应注重于学员“功能性”能力诊断,一般而言,以常模为参照的测量工具,并不适用于智障学员,因为他们没有必要与正常发展的同伴互相比较,况且智障学员通常发展性迟缓,动作能力受到限制,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使用效标为参照的测量工具应较为适宜.评量的主要目的不是在于成绩给分,而是在于诊断筛查,诊断是为了找出智障学员能力所及的程度和限制,而筛选的作用在于决定安置方式,以及为学员设计适合的课程的依据.
3.4生存生活能力指导训练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智障人士的生存生活能力指导训练,重点在于通过各种支持手段,帮助学员从自立走向自律,从能够独立不依赖他人生存生活,到能够自我决定和自我选择,这是就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课程目标定位在行为管理、沟通交往和社会适应这三大方面.在机构内设岗模拟就业项目,如:校园小超市、手工艺作坊、保洁小公司、园艺组、陶艺吧、餐厅等,以智障学生成长需要为本,试行庇护性的就业服务模式,包括校内模拟岗位、实习模式的确立等,努力实现智障学生独立性、生产性、融合性与和谐的人际关系.生存生活能力指导训练课程注重学科整合功能的发挥.例如,课程组在学科教学中选编了社交礼仪的知识,在烹饪课中渗透了数学学科中的人民币方面的知识……再如,在保洁组教学中,传授技术锻炼了学生的劳动技能,在音乐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我认识和人际交往的智能.最终支持和帮助学生逐步适应生活、适应职业和适应社会.“模拟岗位训练”可以说有两大特点:①在机构内因地制宜开展,用校园来模拟社会,既可以使学生获得锻炼,又可以避免初级阶段外出实践的种种不利因素;②岗位体验贯穿于学员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让学员每天都体验职业生活,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责任心.从启能研究指导中心生存生活能力指导训练课程教学实施一年多以来的跟踪情况看,课程设计的理念和定位是非常准确的,从教师的心得体会、志愿者的跟踪报告以及对智障学员的个案录像分析可以看出,课程实施提高了智障学员的沟通交往能力和行为管理能力、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反思能力,大部分学员自我约束力大大提高,懂得守时、讲礼貌,自我管理,有两位轻度智障学员进入支持性就业岗位,中度智障学员大部分顺利进入机构内庇护性工场就业.
3.5适应体育活动与游戏课程设计与实施
就整体而言,智障者在运动能力发展上普遍有直立能力、移动能力、抓握投掷能力、规律性及协调适应能力等五个基本问题.已有的研究表明,通过适应体育活动和团队游戏,能够培养智障学员多方面的职业能力和人际适应能力.在适应体育活动与游戏课程设计中,重点选择基础性运动技能、韵律活动、体适能训练、团队游戏等课程内容穿插进行.基础性运动技能包括基本的走步、维持身体平衡、身体扭转或弯曲,方向变换及上下阶梯等;韵律活动选择节奏清晰的奥尔夫音乐,配合简单的队形变化和互动,帮助学员促进肢体、情绪、社交与认知的成长;体适能训练包括健康体适能的五大要素:有氧适能、肌力适能、肌耐力适能、柔软度适能和身体成分.对于智障者而言,在身体平衡能力、核心肌群力量方面都相当薄弱,根据智障学员注意力无法长时间保持集中,容易疲劳等特点,每次课安排15分钟左右的体适能训练,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团队游戏选择简单的集中注意力或合作性游戏,在游戏活动中让学员学习服从、守规则、尊重他人等人际关系.特别值得强调的是要注意教学策略的运用,对于智障学员,更多的情境式学习有利于延伸他们的生活常识、生活技能,鼓励教师因地制宜自制教学用具,各种废品变废为宝.教学用具越多,教学效果越好.鉴于启能研究指导中心庇护性就业的工作种类多是做手工作品,对精细动作要求较高,课题组还专门设计手指操、趣味手眼协调练习等做为工间操来促进智障学员的手指灵活性.对实验班及个案在课程实施前后以及实施过程中的画面特写观察记录等一系列的观察可以表明,适应体育活动课程实施有助于提升智障人士人际适应的发展,且实施效果稳定性较好.根据统计结果,本研究认为本研究所设计的适应体育活动课程方案与设计对成年智障人士有一定的成效,对提高智障人士眼神交流、言语互动、听从指令、肢体互动、主动帮助、注意力持续时间、配合度、动作模仿能力有一定的正向作用.适应体育活动与游戏课程并无固定的模式或教学内容,应根据托养机构的场地、器材、学员能力水平等各方面因素综合评估之后进行设计,条件好的机构可以开设水中健身、适应舞蹈等延伸类课程,条件简陋的机构也可以开设最基本的体适能课程、团队游戏类课程等,关键在于教师设计功能性课程的专业化水平和对于特殊需要学生教学原则和教学策略的运用能力.
4托养服务机构就业促进的对策建议
智障人士的托养服务和就业不是课题研究能够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都要动员起来的综合性民生工程.而即使对已经进入托养机构的智障人士来说,托养的目标,也不仅仅是让他们有一个安身的场所,应该让他们在社会康复、职业康复、身体康复等方面都得到提升,然而这个目标的实现,目前仍有巨大的差距,启能研究指导中心的示范性课程只是迈出的一小步,在看到智障人士的进步同时,同样存在很多未决的问题.对于全国大多数托养机构来说,也许因为地域或经济水平的差异会有不同的管理和运作模式,但是,对于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需要引起广泛而持久的关注并寻求合理的解决途径.
4.1应加强政策的执行力与监管力度
障碍者就业,尤其智障人士就业,成本非常高,如果没有相关政策和经费的保障机制,不可能大规模上岗.即使有政策的尚方宝剑,还应该有配套的问责机制,使企业和相关单位把吸纳有工作能力的智障人士就业当成自己的企业责任和社会责任.政府负有修改和完善平等就业规则的责任,这种平等,应该提倡对残障人士一定程度的保护和倾斜.同时也应该有制裁对残障人士就业歧视的责任.同时,我们倡导“残保金”更多用于购买比如“启能模式”的成果与服务,以便推广应用,最终要形成民间组织工作,政府承担大部分成本与管理评估的支持性格局.
4.2家长支持平台的构建是当务之急
国内大部分托养服务机构缺乏规范的管理和信息处理系统,导致很多资源没有得到合理使用,包括没有动员起家长这个最大的资源.托养服务课程可以干预智障学员的就业能力,但同时也需要家庭的配合,积极为孩子创设课堂以外的生活化学习环境,让学员参与到家庭和社区生活中去.但目前,在家庭支持这个平台方面大部分托养机构仍然是短板,很多家长对于托养机构的服务内容、对于自己孩子的就业前景以及如何促进孩子的就业能力处于消极的状态.应在托养机构、残联、家长、专家之间建立起有效沟通的平台,为家长提供教育培训和支持信息,并鼓励家长作为机构的辅导老师参与学员的课程实施,从多方面干预学员各种能力的提升.
4.3进一步完善托养服务课程体系
目前大部分托养服务机构开设的课程比较随意,缺乏实效性强、可操作可评估的教材,评价还不够完善.应该大力开发各种类型补偿性课程教材,包括游戏类课程、就业指导类课程教材的开发,并配套教案集锦、教学光盘等,帮助各级学校或托养机构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对于评价指标、评价等级等仍处于探索和实验阶段,应该开发社会交往、情绪管理、行为管理等方面的评估体系,使学员能在补偿性干预的课程实施中获得最大化成效,促使更多学员能从托养部转向就业部,在各种支持环境中获得生存生活的技能.
4.4教师专业化培训刻不容缓
托养服务机构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足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特殊教育教师资质认定迫在眉睫.针对已入职的教师,职后培训该如何做,以什么方式培训,由谁来培训,这个难题至今没有理想的解决方案.在这些托养机构的教师,由于大多数没有编制,很多人只是将这个岗位当作是“备胎”,随时准备跳槽,缺乏工作热情和应有的专业技能,使得课程的实施和跟踪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也致使后备人才培养处于空虚状态.今后应加强在职教师的多种形式的培训和资格认定,培养特殊教育人才的高校,也应重新审视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加强教师职前能力的培养.
作者:吴燕丹李规彬杨家辉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启能研究指导中心
- 上一篇:岗位竞聘演讲稿专题15篇
- 下一篇:物联网技术专业课程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