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事法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设计研究
时间:2022-05-12 04:47:08
导语:医事法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设计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在教育部的指示下,为了加强实践教学,各大高等院校根据高校类型的不同和学科的差异,纷纷调整专业的培养方案,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医事法专业也不例外。在分析医事法专业实践教学意义的基础上,介绍医事法专业实践教学的原则,抛砖引玉,提出医事法专业实践教学的六种模式设计。
关键词:实践教学;意义;原则;模式设计;医事法专业
为全面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财政部等部门于2012年公布了《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对高等院校提出了具体要求,如明确规定了高等院校实践教学的最低比例。根据高校类型的不同和学科的差异,高等院校调整实践教学比重,但人文社科类的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学分或学时不低于15%、理工农医类的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学分或学时不低于25%。在此背景下,各大高校纷纷进行培养方案的调整,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医事法专业也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实践教学。
一、医事法专业实践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医事法专业的实践教学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和综合能力,如知识融通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实践处理能力。医事法专业本身是医学和法学的交叉学科,学生在学习期间任务繁重,不仅要积累一定的医学知识,而且要掌握重要的法律科目。面对不同的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做好知识储备和理论融合,实践教学的开展能帮助学生快速的进行融会贯通。现今医患问题日渐严峻,催生了医事法的发展。医事法专业的学生作为未来医患纠纷的协调者,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必不可少。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准确得体的语言表达能力,倾听和传达患者和家属的要求,使学生掌握专业的沟通技巧,化解矛盾和冲突。通过案例讨论、模拟法庭、观摩庭审现场、演讲和辩论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提高学生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处理能力。(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自1999年我国高等院校开始扩大招生,由过去的“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全国普通高校的招生人数1998年仅为108.36万人,随后毕业生的人数逐年递增,而2001年达到268.28万人。不断上涨的毕业生人数远远超过现实提供的就业岗位,供求失衡使得“双向选择”名存实亡,用人单位处于主导地位,可以仔细挑选符合自己需求员工。在无法改变外部客观事实的情况下,学生只能增加自己的积累(如获得奖励,考研,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计算机等),而且学生参加工作后很难立刻适应,总要经历“后学生时代”的过渡。与之相反,很多单位希望员工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毕业生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实践能力至关重要。按照教育部的要求,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调整实践教学比重,医事法专业积极响应,在理论教学中加大实践教学的学时,甚至开设专门的实践教学课程,增加实务教学环境,加强了实践能力的培养,缩短了适应工作的过渡期。(三)有利于满足社会需求。医事法专业是我国高校改革的成果之一,主要由医学院校开设。在改革和发展的近十余年,各大医学院校对其培养目标、专业性质、学制设置、课程体系等进行了积极的探讨,也在实践中收获了一定的经验。但医事法专业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关键就是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很多高校设定人才培养目标时,仅局限于自我设定,着眼于“我能做什么”,模糊了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市场需要什么”。医事法专业必须立足于社会的现实需要,根据本科学位和硕士学位的不同层次考虑到医事法所依托的专业学位,有针对性的设置实践教学内容。无论是医学还是法学都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就决定了作为医学和法学交叉学科的医事法专业也要强调实践性。
二、医事法专业实践教学的原则
(一)培养目标必需明确。1996年我国高等院校开办医事法专业,医事法是医学院校扩充专业范围的改革成果之一,是医学院校涉足人文的体现。但在教育部所公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上没有医事法或类似的专业名词,所以对专业方向和具体设置也没有明确的限制。据统计,各大医学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往往考虑自身发展情况,将医事法作为一个方向设置其他专业上。如大连医学大学将医事法纳入法学专业,锦州医科大学将医事法依托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还有少数医学院校将医事法依托在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专业之下。由于各大高校的学校性质不同、等级不同、教学条件不同,这些医学院校的医事法专业课程设置和学制设置差异性都很大。但开设医事法的高等院校必须明确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医事法的大众人才,还是医事法的专业人才?是培养具体的实务型人才,还是培养科研型人才?不同的培养目标,学制和具体课程设置必然不同。比如培养医事法的科研型人才应当需要6-7年的培养时间,医事法的大众人才4-5年的培养时间足矣。(二)实践内容符合社会需求。确定培养目标后,医学院校的医事法专业应当精心设置具体学制,科学合理的安排具体课程。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除了依托相关课程,在理论讲授以外设置实践教学内容,还应当有针对性的安排专门的实践课程。具体课程的设置不能闭门造车,现在很多学校在课程安排上不考虑社会需求,往往是老师能上什么课程就开设相关课程,没有经过系统的研究而开设的课程必然不能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应当注意参考其他学校类似专业的课程设置,特别要注意考察市场的实际需求。比如对毕业生进行回访,询问他们在工作中急需的能力,根据市场的需求调整教学实践内容,以提高他们在工作岗位上的适应力。(三)调整观念,医法结合。医事法专业作为交叉学科,实践中应当侧重医学知识的培养,还是注重法律素养的培养?谁轻谁重,争议一直很大。但由于我国开设医事法专业的基本都是医学院校,所以在专业设置上基本以医学为主导,医学色彩浓厚,法律课程较薄弱。在实践环节上,更是注重医学的实际动手能力,忽略法学的实践能力培养。笔者认为,高等院校应当调整教育理念,医事法硕士教育注重培养医事法的科研型人才,但医事法本科专业不是为了培养医学人才,也不是为了培养法律精英,学生有一定的医学知识以及能够掌握法学的相关专业知识就足够了,关键是医法结合,培养复合型人才。在实践教学中,加强医疗诉讼、保险医疗理赔和医疗鉴定环节的比重,注重法律文书的写作和法律思辨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
无论医学还是法学,都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医事法作为医学和法学交叉专业更是需要注重实践教学。现在很多院校的实践教学附属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学时有限且多为课下自学,并未实际开展,这种形同虚设的实践教学方式不能达到所期待的目标。笔者认为,高等院校应当规范医事法专业的实践教学,积极扩展实践教学模式,系统安排实践教学内容,科学合理的设计实践教学环节。(一)案例讨论。在课堂理论教学中,教师为了说明某一知识点会经常使用简短的案例解释,因为其案情简单,说明性很强,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笔者所说的案例讨论,特指在实践教学环节所适用的较为复杂的案件。笔者建议选择近年来现实生活中实际发生的有一定影响力的案件,带领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如案件发生的经过、对社会的影响、分析背后的原因、社会舆论、学者观点,以及现行法律规范的不足等。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内部讨论分析,小组之间相互诘问,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注意规范课堂秩序,引导学生不要偏离主题,在学生发言后进行点评,指出问题及不足,提高学生理解知识、应用原理的能力。(二)模拟法庭。模拟法庭是参考真实的法庭审判,由学生扮演法官、检察官、双方当事人、人、证人、书记员等角色,模拟庭审现场的实践教学活动,因为其综合性、参与性和观赏性深受广大师生的青睐。模拟法庭帮助学生了解法庭审判程序和规则,通过角色扮演增加了职业体验,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表达能力、文书写作能力和实务处理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模拟法庭的安排上,要注意安排在恰当的时间点,学生应当有一定的诉讼法基础,不要在学期末进行,保证学生有足够的精力投入。在案件的选择上要注意与医相关,富有针对性,不要选择过于复杂的案情,尽量选择一审程序。在开庭审理过程中,注意把握时间,尽量不要超过一个小时,重点突出庭审环节,主要是质证环节和辩论环节。教师要做好庭后评价工作,鼓励学生付出的努力,指出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让学生有所收获。(三)观摩庭审现场。开设医事法专业的医学院校应当与医院、法院、律师事务所保持一定的联系,定期组织学生去法院现场观摩实际庭审过程。组织学生去观摩庭审现场是一项重要的实践教学活动,笔者建议至少每年组织一次,不同年级的学生在观摩庭审现场后的感悟和收获是完全不同的。大一的学生感受到的主要是氛围,神圣的法律和庄严的法庭。大二的学生有了一定的法律基础,从书面离开感受到法律的实际运用,建立了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和期待。大三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诉讼法基础,注意严谨的庭审程序、富有逻辑的辩论技巧和专业语言的运用。大四的学生在观摩中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根据未来的职业发展,有针对性的提高自己的实务能力。(四)演讲和辩论。演讲是指在公共场合针对某一主题,用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发表自己观点和看法的一种语言交流活动。辩论是指双方对同一主题持不同立场,面对面的阐明己方观点、驳斥对方观点的口语表达活动。据统计,医事法专业的毕业生大都就业与专业相关的职业,如:医院医务科、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或保险公司,这些职业都需要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演讲和辩论是对话的延伸,通过前期材料的收集,增加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在表达中锻炼语言组织能力,使语言富有逻辑性和策略性,在对抗中培养应变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注意语言的艺术、恰当的仪表仪态,强调逻辑思辨。(五)小组汇报。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授课方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满堂灌”的课堂设计也为人诟病,教育需要学生的参与。小组汇报预先将学生划分成若干个小组,围绕着某一主题进行材料的收集,按照相关要求制作PPT。小组汇报以PPT形式展开,各小组派一主讲人负责具体汇报,可以穿插视频,但要注意时间的控制。小组汇报是一种以学生为主导的实践教学模式,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材料收集和整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办公软件运用能力,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口语表达能力。(六)法律文书写作。法律文书写作和文字处理能力是医事法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实践操作能力。法律文书是公、检、法等司法机关根据他们职权制作的以及案件当事人、律师和自用或代书的法律文书的总称。据反馈,一些就职于法院、检察院或律师事务所的毕业生认为法律文书写作和文字处理能力十分重要。比如在法院工作的毕业生需要掌握调解书、裁定书和判决书的书写,在检察院工作的毕业生需要掌握起诉书的书写,这是基础能力。同时,为了快速阅读卷宗材料,学生要培养快速阅读能力,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的梳理线索和准确的解读案情。律师事务所工作的毕业生更要注意文书的准确。
参考文献
[1]尹超.“同源分流”与“殊途同归”———英美法律教育发展路向之比较[J].当代法学,2009(4):126-130.
[2]刘蕾.法学实践教学改革与卓越法律人才培养[J].教育评论,2013(2):101.
[3]薛刚凌.社会转型期:我们培养什么样的法律人才[J].法学杂志,2011(4):21.
[4]石悦.学业能力与就业能力:医事法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0):20-22.
[5]蒋梅.基于现代教学设计理论的法学实践教学设计[J].教育研究,2012(2):131-133.
[6]王晨光.“个案全过程教学法”是探索法律实践教学新路径[J].法学,2013(4):46-51.
[7]廖斌.地方高校培养卓越法律本科人才探析[J].河北法学,2011(12):17-18.
作者:连婷 单位:锦州医科大学
- 上一篇:艺术设计专业信息化教学改革初探
- 下一篇:优秀期刊品质特点及编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