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对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思考

时间:2022-11-20 09:27:15

导语:传统文化对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传统文化对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思考

摘要:当前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普遍存在着教学模式单一、学生人文素养不高、创新能力欠缺等问题,这与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缺失有着很大关系。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设计之路,应该立足传统文化,从课程设置、教师培养、学生引导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培养能够服务于本民族本地区的应用型设计人才。

关键词:传统文化;艺术设计;教学

一、高校艺术设计课堂教学分析

(一)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重要性。艺术设计的最终目的,是用艺术的形式美感影响和改变日常生活,因而艺术设计具有很强的应用型和目的性。艺术设计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涉及到建筑、环境、平面、装饰、多媒体等诸多方面,全面而细微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艺术设计教育是专为满足社会大众这一需求而设置的学科,艺术设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备良好科学文化素养、敏锐审美视野和综合实践创造能力的专业设计人才,以协调社会进步与艺术设计发展之间的矛盾。可以说,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成果,直接影响到了当今社会人们对于生活美的认知和感受,因而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二)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1.起步较晚,模仿痕迹重由于艺术设计在我国萌芽较晚,改革开放以后才逐渐发展起来,因此,艺术设计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期也很短。艺术设计教育最初在我国名为“工艺美术”,直到。1998年才正式更名为“艺术设计”,2011年,艺术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门类。而西方社会的艺术设计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工业革命时期,科技的变革导致了早期设计萌芽的产生,在其后的半个多世纪中,设计思潮迅速席卷了整个欧洲大陆,并逐渐成熟壮大。中国的现代艺术设计从脱胎开始,就一直受着西方社会的影响,近现代受日本和韩国设计的影响尤其之大。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也同样承袭西方模式,包豪斯建立起来的教育模式在现代教育中依然留有很重的痕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创作作品表现出来更多的是西方设计理念,无论是作品的形式还是内涵,都留有浓重的外来设计印记。2.基础薄弱,人文素养不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属于艺术类专业,高考时对文化分要求较低,导致大部分学生文化基础薄弱,人文素养不高。艺术类学生由于求学原因,过早地步入社会独立生活,因而思想更为活跃,行为更为自由,缺乏约束性。这样就导致其在形成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早期,没有学校老师和家长的引导,容易放任自流。尤其是在当今的社会,区域经济文化高度融合,他们面临着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西方文化入侵与碰撞,更多表现出来的是追随与盲从,而缺少自我的判断和选择。由于我国历史原因,传统文化出现过较大的断层期,很多优秀传统美德、民族艺术、悠久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发展,这也成为当代艺术类大学生人文素养不高的一大原因。[1]3.固有模式,思维态势单一。目前,我国艺术设计专业主要开设于各大专门性美术学院或者综合类大学的美术系中,教育方式还是无差别式教育。专业基础课仍是以“素描”“色彩”“三大构成”为主的固有模式,过分注重技能训练,而忽视了传统文化教育,很难形成具有自我特色的办学模式。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导致学生缺乏创新力和想象力,培养出来的是大量的“高级技工”,而非优秀设计师。简言之,设计没有了民族土壤的滋养,缺乏本国特色,就只能一味模仿国外,失去自我灵魂,也同样失去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而据相关调查显示,艺术类大学生们获得和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途径主要通过书籍阅读和现代媒体传播,而通过学校教育获得的比例不足10%,由此反映出艺术设计课程设置中传统文化的严重缺失。这种缺失不仅影响着传统文化自身的传承与延续,也影响着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和专业发展前景。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艺术设计课堂中的时代价值

(一)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我国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创造形成的,是我国政治、文化、经济、艺术等各方面在历史长河中的沉淀和反映。中国传统文化首先包括意识形态,之后包含艺术形式,进而是民间习俗传统等。传统文化发展至今,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各种原因,许多优秀文化已经或面临失传,许多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也越来越低。使传统文化观念与艺术设计教育课堂对接,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和传统审美的接受,也能够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找到新的出路。(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设计从来都不是单一文化的体现,因而要求设计从业者应该是一名复合型人才,兼具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现代艺术设计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社会文化发展程度,设计本身应该反映本国人民需求,符合本土文化特色,因此,艺术设计教育者应该具有历史使命感,以培养能够立足本土、为本土服务的设计人才为己任。传统文化观的核心是“和”,在当今社会中,可引申为“和谐”“融合”,这一核心观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相承接,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高校艺术人才教育也有着重要意义。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设计课堂中的渗入,可以创建和谐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帮助其在思想尚不成熟阶段形成社会道德观,使其具有民族认同感,这对今后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方向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2](三)探索和发展中国设计之路。目前,我国设计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创意缺乏、盲目模仿、作品苍白。设计如其他任何艺术形式一样,都应该是有传承、有方向的。一个没有传承的设计,是没有灵魂的,只能模仿甚至抄袭。中国设计发展虽然晚,但是,中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为中国设计发展提供了天然的优质环境。例如,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俗艺术,形式丰富,表现多样。每个地方的民俗艺术都深具当地地域特色,有着与众不同的审美意趣,这与当代设计者苦苦探寻的设计独立性不谋而合。设计应该是立足当代、服务本地市场的,需要具有与历史、与民族、与地方相符的艺术特色。作为设计教育者,要懂得如何利用资源,如何有效对学生进行引导,将传统文化这一优势充分发挥到设计教育以及设计本身中来,探索和发展属于中国自身特色的设计之路。

三、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的方法与途径

(一)调整培养方案,增设相关课程。艺术设计教育同其他学科一样,是以培养方案为课程设置基础的,构建合理而科学的课程结构是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关键。艺术设计的课程一般包括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实践课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对学生未来艺术设计专业发展都有着不同的作用。文化课是通识教育,也是一切专业课程的导入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将不同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为学生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专业基础课,学习的是艺术设计学科共同的基础性课程,培养从事设计专业学习必备的能力,也是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前提条件,是需要每个学生必须学习的。专业实践课则是在基础课的层面上,提升学生专门性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引导学生寻找实现创意的表现方法。[3]加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课堂内的融入,应该从艺术设计教育课程的各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在文化课中进行思想渗透。对已有的中国美术史和民间艺术鉴赏类文化课,可以提高其教学比重,重点传达传统人文精神,打造精品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传统审美观和民族认同感,为后期设计打下精神基础。另外,在通识教育阶段,可以增设传统文化类的选修课程,如《传统礼仪》《传统诗词》《传统戏剧》等内容,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帮助他们树立民族自信;其次,在专业课中完善课程体系。大部分学校的设计类专业课程,都沿袭了包豪斯的教育体系,偏重技法和表现训练,而忽视了人文培养。因而在现有专业课基础上,加入中国传统艺术课程。比如,在专业基础课中,可以增设传统图案设计课,以民间传统文化为入手点,分析传统图案的吉祥寓意以及民间审美特点,进而引申到传统图案的构图形式、色彩表现等技法层面,一步步地引导学生理解、认知以及接受传统艺术。此外,在专业实践课中,更是可以通过课堂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习中国传统艺术。比如,可以设立传统剪纸课程,课程可以分为讲授与实践两部分,讲授部分可以聘请民间手工艺人作为外聘教师,讲授剪纸艺术的起源、传承以及当今发展;实践部分可以作为艺术设计外出考察课程实现,带领学生们探访民间剪纸艺术胜地,探寻艺术之源,感受民间艺术魅力。总之,在课程设置上,应该体现出技术层面追求世界性和前沿性,精神层面注重人文性和民族性,最终能够培养出具有文化底蕴和创新能力的设计者。(二)加强教师培训,转变教学理念。高校教师是高校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引导、推动的作用。高校设计专业教师的职责不仅仅在于“教”,更重要的是对于学生设计思维与方法的培养,因而,教师自身就应该具备过硬的知识结构和人文素养。设计教师在教学中要牢牢把握住一个问题,是要培养一个技工,还是一个创新者。首先,教师应该注重个人人文素养,可以通过进修和参与社会实践的方法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技术与内涵相统一,有效传达传统文化的设计理念。其次,学校要加强和重视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提高和学习机会,可通过聘请知名专家来校讲座和组织教师外出进修、交流等方式实现。作为教师,应该把学习到的传统文化知识消化吸收,再进行转化,在教学中系统地传授给学生,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在设计中逐步形成自己的设计思维,能够将传统元素运用到设计实践活动中去。学校还应该建立合理而有效的教学评估体系,用以测评、管理和引导教师教学行为。评估不应该只以上了多少课时的“量”为标准,更应该侧重于教学效果。建立与传统文化课程相符的教学评估体系,应以学生素质测评、作品评价以及社会实践反响为基础,综合而有效地进行评估。评估的目的也绝不是简单的评分,而是通过这种评估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进而有针对性地改进。(三)了解学生需求,营造文化氛围。加强学生与传统文化、传统艺术之间的接触,组织学生进行民间艺术考察与学习。以沧州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平面设计专业为例,每年都组织学生进行外出考察。考察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多接触民间艺术,陶冶艺术情操,培养传统审美眼光。考察活动安排学生深入民俗艺术繁盛的陕北民间,参观当地民俗博物馆、美术馆、历史文化馆等,领略当地民情民风,并从中感悟传统文化魅力,提炼民间艺术元素,以用于日后的设计创作中。提倡学生组成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社团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宣传活动,以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和认识的热情,促进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社团可以定期组织传统文化和艺术讲座,也可以组织文化知识竞赛,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发挥专业特长,鼓励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类艺术创作,形成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学校可以组织设计专业学生开展一系列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设计活动,运用手绘、印刷、雕塑、剪纸等多种形式进行表现,作品可在展厅、楼道或教室展出。一些适合悬挂的作品,也可以挂在墙面,形成一系列文化长廊,使传统文化与艺术之美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校师生。另外,可以在一些传统节日如端午、中秋、春节等前夕,举办相关主题活动,让大家了解传统节日的来源、民间习俗、神话传说、传统礼仪等等。作为学校,也应该完善学习设施,形成具有广泛教育功能的特色学习环境,如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图书馆,以供学生借阅及学习,这对校园文化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总而言之,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发展中,有着不可忽略的价值与意义,因而高校设计教育者应将传统文化作为重要内容,真正融入到教育的骨血之中。虽然设计教育在我国尚处于稚嫩发展阶段,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我们国家对传统文化高度重视,多次在讲话中提到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鼓励高校教师和学生注重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这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春天。高校设计教育者,应该具有历史责任感,努力培养出扎根民族文化、立足中华本土又包容世界文化的设计者,从而逐步改写中国艺术设计的历史。

参考文献:

[1]钱穆.中国文化精神[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

[2]利江.对艺术院校设计专业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思考[J].大家,2011,(10):145.

[3]王柔懿.浅谈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的必要性[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06):187-189.

作者:张瑞卓 杨莉 李澜 单位:沧州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