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设计初探

时间:2022-07-31 10:46:58

导语:英语教学设计初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英语教学设计初探

我国哲学家、美学家李泽厚提出的“情本体”理论中国传统哲学的视角出发,为人的存在与人与人自己的“共在”指明了方向。当前经济与物质文明日新月异,在物质生活上,“此在”获得了极大的满足于进步,然而伴随而来的却是人的精神世界的迷失,出现了海德格尔所说的“烦”“畏”。大多数中国人既找不到“此在”的精神依托,也缺乏对“来世”的期待与信仰,从而找不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情本体认为,人类现世的情感是人存在的意义与本体。倡导人们回归到人类最本真的内心深处,建构人与人的情感找到存在的真谛。英语教学作为一门语言教学,既需要语言知识与技能的训练,更需要在沟通与互动中的情感与体验。当前英语教学的最大弊端在于重视知识教学而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忽视语言本身所具有的情感特征,从而导致英语教学,甚至学校教育成为技能的训练场,沦为知识的附庸而非知识的运用者与共同建构与创生者。李泽厚“情本体”理论直指人的存在本质,对于指导英语教学设计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情本体”的教育意蕴

“情本体”既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视野或哲学,也是看待教育的一种方式。教育的本质是关于人的活动,关于人的发展的活动,而其中的关键在于“培养什么样的人”与“如何培养人”,“情本体”直指人的本真存在,指向人的终极价值,对于教育问题的解决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一)“情本体”的内涵。“情者,情感,情况。”情感与情况相交叉,就是非常现实非常具体、具有客观历史性的人与万事万物相处的状态。[1]在李泽厚看来,这个情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情境、情况;二是情感。但是这二者所处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如果从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的观点,我们可以知道人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因而,个体的存在不可能与集体无关。因而,个人与他人之间必然需要建立一种联系。而这种联系建立的始于“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之下,“我”与“他”才能够有机会建立起联系。而联系的建立需要有一个维持的机制,这个机制就是“礼”,“礼”还只是外在的形式必要与表现,此时对个体而言可能并未形成“礼”的自我约束。因而,“礼”需要转换为个体的内心世界的抽象表达,即为“理”。但是“理”也并非解决人与人关系的灵丹妙药,最终需要融情入理,在个人与他人、集体之间构建起“情”。而正是这个“情”,往内推,则维系着个体对此世此在的自我体验,在此基础之上,才有可能达到个体精神的“悦神悦志”审美境界;当这个“情”往外推,则可以构建起宗教性私德和社会性公德,维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平衡。据此,我们可以知道,对于个体生存而言,首先,人人在“情”之中活着,“情”是生活的主要内容,人生唯一的真实就是积淀下来的“情”;二是“情”是生活的最终归宿。个体需防止被工具理性与技术带来的奴役,回归本真本我的内在体验,对日常生活的珍惜之“情”,才能解决海德格尔的“非本真本己”的异化,消解海德格尔的“畏”和“烦”。目前,李泽厚本人对于情本体也没有系统的论述,散见于他的文章之中。但是通过对他对“本体”与“情”的阐释。我们就可以对李泽厚的情本体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情本体”是对西方哲学本体论的批判,并结合中国传统哲学,融合心理学、康德、马克思主义等、海德格尔思想而提出,将本体对象由客观世界、思想、语言转向人本身,而建立人类学本体论。在此基础上,以中国传统哲学的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为基础,提出了“情本体”。简单来说,“情本体”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情感形式是人性的最高确证;第二,情(情感、情况)是生活的主要内容;第三,情感是人生的归宿、家园。这三大内容密切相连:因为情感形式在人性结构中的核心地位,所以“情”(情感、情况)能够成为生活的主要内容,也正因为前两者,情感才能成为人生的归宿、家园。[2]“情本体”意在呼吁个体摆脱工具理性与无限制欲望的奴役,在理性与情感中把握一个“度”,实现理性与情感的平衡。回归现实生活,关注个人情感与精神体验,享受到人与人天地、自然、宇宙的协同共在的审美境界。(二)“情本体”的教育价值。当前“心理精神问题之凸显”不仅与“肉体生存基本得到解决”有关,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现代科技的片面畸形发展对于自然的破坏以及对现代人的整体生存的妝害。[3]面对过分推崇经济(科技)而带来的生态破坏和环境的恶化以及人类精神思想的沦落和异化,“情本体”理论对于解决人类自身存在问题的解决有重大启示意义。人之于世的首要问题便是生存,李泽厚以“情”为本体,将“情”作为个体与社会生存的根本,强调个体对除理性之外的感性的关注,强调个体的切身经历与体验,强调人类精神的升华与此世的幸福,强调科技与人的自然性的协调发展。李泽厚将个人主体性放到了最高的位置,强调本真本我的以此生此世此时之“情”为根本,以对“情”的“时间性的珍惜”获得具有审美或诗意般的心境与生活。就教育而言,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指向人的幸福而整全的生活,指向人的有意义的存在,而非功利主义的“生存”。当前教育呈现功利化的倾向,有着强烈的塑造心态。“这种心态就是要强制性地把人塞进模子里,把人塑造成型。为了这种塑造,可以任意地剥夺人的自由,可以贬抑人的自尊,可以轻蔑人的人格,可以否认人的权利,牺牲人的健康,无视人的情感,是一种“去人性”的教育。”[4]李泽厚的“情本体”理论为我们指向了人的理想存在,也指明教育的应有之路,如何让人真正成为人,做一个幸福的人,教育责无旁贷,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学目的达成的必要条件,李泽厚“情本体”理论对于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英语教学中的“情”

教学既是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活动,也是情感交流活动,尤其是英语教学,本身就含有情感的因素,任何语言本身都是思想性与情感性的统一体。“情本体”以人的“情”出发,指导我们需要发现教学中所含有的“情”,如此才能够更好地实现人的“情本体”的存在与意义。(一)语言与人的“共情”。关于情感,西方哲学家有过经典的论述,康德提出,没有激情,任何伟大的事情都无法完成,黑格尔把情感研究提高到学科范畴,提出“情感的逻辑学”,把情感与理智的关系完全颠倒,他要建立的哲学是将生命意志置于理性之上,即非理性的哲学。曾有人认为,感觉是无法描述或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但是Sapir指出,语言是通过随意组成的符号系统来交流思想、情感和愿望的非本能方式,是人所特有的。现代科学研究也证明,许多感觉都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形成于情感的思维中,然后再以口头的形式表达出来。[5]Jakobson提出“语言六功能说”包括就包括了语言的情绪功能。据此,语言作为人类表达自我的工具,既是表达理智的载体,也是表达情绪与情感的载体。语言与人的情感之中存在着“共情”。所谓“共情”,就是普遍的、为大众所接受的共同情绪体验。语言之所以具有共情,与语言本身的产生有着密切关系。原始人群”内部需要交流,随着活动的日益复杂,从简单的鸣叫逐渐发展为成音节的语言。语言作为人类共同沟通的载体,必然有其共同认可的感情色彩。在语言学中,我们区分了褒义词、贬义词,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等。语言天然与情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英语教学中,首先就应当把握英语的情感色彩。英语与汉语存在着天然的差别,英语重情感而意思。因而,在教学中,就应当引领学生体会英语语言中的“共情”,把握英语语言的情感色彩,尤其是把握一些模棱两可的单词的比较,从而真正掌握词汇的应用情境,将情感色彩与语言意义相结合,学会合情合理地表达。英语语言所体现的“情”,一方面属于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更是主体情感的体验,语言有技巧而无情感,只是外在于自身的技能而难以融合具体的情境,将情境与情感进行有效对接,更无法达成语言学习与自身体验的“合一”。只有准确把握语言中的“共情”,英语学习能融通于学习者的身心,实现英语学习与运用的转化融合。(二)教师与学生的“同情”。人是理智与情感的统一体,任何一个人个人身上都具备理智与情感两大引领人发展方向的力量。二者不可缺一。在人类一切事业中,情感都是原动力,而理智则有时是制动器,有时是执行者。或者说,情感提供原材料,理智则做出取舍,进行加工。世上决不存在单凭理智就能够成就的事业。同样,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都存在着属于自身的情感。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师生互动与交往,唤醒学生对知识的热爱与对生活意义的追寻。教学活动一旦缺乏情感的支持,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都将丧失其应有的意义。从“情本体”角度而言,“情”是人类的终极一样与真谛,意味着给在交往或活动中的本真状态,达成了自我与他人的和谐,达成了超然物外的情感体验。因而,在教学活动中,需要达成教师对学生的“同情”。教学中的“同情”,一方面,强调的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既要把握教学内容本身所具有的情,实现教师因教学内容而起的教师之“情”与学生在教学内容中所体会的学生之“情”之间的情感的交流,达成情感的沟通,这种“情”未必是是一致是,但却是具有可交流的性质,对于深度理解教学内容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强调的是教师本身所具有的“情”与学生所具有的“情”,此刻的“情”关注的是教师以长者的关怀、职业道德与理想为引领的发自内心的“情感”,其具体表现为对学生的爱与悉心指导。要去教师在教学活动与日常生活中理解学生的处境、困境,并给予适时的帮助。“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不仅仅是一种理智思辨基础上的抉择,也是基于“同情”而体现的教师能力与情感关怀。(三)学习与环境的“情境”。按照李泽厚“情本体”的观点,认为“情”包括情境与情感,因为情境是不同情感的起源,人在面对各类情境中得以展现情感。据此,任何情感,共情与同情都依赖基于教学内容所建构的情境。任何教学都离不开具体情境的营造与特点场景的展开,语言的学习更是如此。在英语教学中,仅以知识技能的灌输,我们所培养的只是“考试机器”与毫无生命力的抽象的知识点的堆积,从而丧失与语言学习本身所具有的生命力与美感。“情”起于“情”,要达成上述所说的“共情”与“同情”,就必须建构起适当的情境,形成教师—学生—语言三者之间的有效的情感沟通与知识互动,从而真正将英语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生命世界相互融通,从而真正将英语学习贯通到学生的思维与精神体验中,提升学习的幸福感。关于情境的创造已有大量研究,笔者认为,情境构造的关键依然在于“情”,若情境本身难以符合学生的经验、体验,无法达成情感的共鸣,乃至于脱离于实际,这样的情境是无效的,徒然增加学生的负担。因而,情境构造的根本,在于以全面考察学生整体的认知水平与情感体验,根据学生喜闻乐见的话题、活动、兴趣等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创造符合学生能力,适应学生体验的情境。

三、“情本体”理论指导下的英语教学设计

“情本体”理论为我们分析英语教学中所面对的“情”提供了理论工具,针对英语教学中所存在的“情”,我们需要确立有效的教学设计,从而使得在教学中更好地融入“情”最终达成“情本体”的目标。一般而言,教学设计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内容。(一)教学目标:英语认知力与英语感受力的提升。“情本体”理论认为,情感是人生的归宿、家园。海德尔格认为,语言是人类存在的家。当我们将这两个观点并置,可以发现,情感与语言有其共通之处。英语学习作为语言的认知与训练,其必然离不开对英语情感的把握。一门语言把握与否的重要标准就在于,能否以该语言准确进行表达,以合适的情绪与态度表达内心的思考,展现其中的起承转合与情绪变化。否则就显得苍白无力,乃至成为机械的背诵。教学目标是对教学的基本地位,决定着教学活动的发展方向,教学目标的确定既离不开特定的教学标准与要求,更离不开对教学内容本身特点的准确把握。因而,英语教学具有其特殊性,特殊就在于不仅仅是认知技能的训练,更是对语言情感的体验与把握。作为一种兼具认知与情感的学科,其目标定位必然需要展现这两方面的要求。因而,在英语教学设计中,不仅仅需要关注学生对英语知识点的把握,更需要关注学生能否具有一种对情感的把握意识,通过同情与共情感受语言的魅力。在具体目标的安排,首先需要关注教学内容进行灵活定位,对于语法教学,其重点在于认知,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理解与表达的基本知识,而对于词汇、句子、课文、文化等的学习,则需要学生既掌握知识,也需要把握其中的情感。认知与情感是人的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的需要,也是英语学习的需要,只有达成两者的平衡,英语的学习才能够真正与个人融为一体,才能够对英语就进行灵活的运用和表达。在英语教学设计中,应当对两者的地位进行合理的考量,依据教学的需要进行准确的目标定位。(二)教学内容:知识技能与表达训练。欲达成认知能力与感受力的提升,就必然需要一定的载体。在英语教学中的内容设计方面,就需要针对认知与感受力的内容设计。从宏观角度而言,认知能力与感受力的提升依赖于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表达训练。知识技能的学习有助于提升英语认知力,奠定良好的英语基础,而表达训练针对学生的实际表达,既包括英语认知又包括在表达过程中的情感。为此,在英语教学内容的设计,需要结合教材内容,从这两个方面开展教学活动。在知识技能方面,主要是一般的英语基础知识,词汇、语法、文化、句型等。所谓知识技能,不仅仅是机械的知识点的灌输,而是在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两方面达成平衡,虽然语言学习主要依靠对知识点的记忆,然而语言更存在一些普遍的规律,教师需要将一般的规律教给学生,而非照本宣科地把知识点告诉学生让其进行机械的背诵。在表达训练方面,主要是创造语言的环境,让学生能够以自身的感受力把握情境的意义与内涵,从而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准确的表达,从而将认知与情感相结合,让语言真正成为表达的工具。(三)教学方法:认知—体验—情感—创新。“情本体”认为,个体除了关注理性,也需要关注人的感性,强调个体的切身经历与体验。语言是渗透于人的生活的真实存在,是来源于人的实践与沟通的产物。因而,对于语言的学习必然不可缺少学生对英语的切身体验与情感表达。既然,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实现认知与情感的共同发展,那么在教学方法中就应当将二者结合。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两大心理要素:一是情感要素:它包括兴趣、动机、意志、信念等;二是认知要素:它包括感知、思维、记忆、想象等笔者认为,遵循认知—体验—情感—创新的方法模式是英语教学的有效方法。首先,认知是基础。对英语知识的认知是进行英语理解与形成英语感受的前提。对于英语学习者而言,英语认知对于后续英语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教师首先需要具备专业的英语知识,开展有效的认知教学。其次,英语体验。英语体验是学生以对英语的认知为基础,在特定的情境中对词汇的运用、语法的运用与口语表达进行切身的体验与感受,这一过程既有认知能力的作用,也有情感的参与,体验对于学生提升认知与培养英语学生的兴趣与形成英语感受力有重要作用,也为培育学生兴趣提供了条件;第三,情感。从情感的本质属性而言属于一种隐性的无法习得的技能,但是任何情感均能够通过一定的形式进行表达。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让学生体会英语句子、课文与口语中的情感因素,例如通过视频、电影、情境模拟、师生对话等创设丰富的情感,通过对比不同情感状态下的英语表达的常用句型、词汇等,在语调与句子整合的过程之中,形成准确的情感把握能力,形成一定的语感。第四,创新。以上三点内容的学习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均属于“输入”的过程,是学生对语言技巧与对语言的感受过程,属于刺激———反应。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在情境下准确的表达,也就是能够准确地“输出”。输出过程既是学生自我的创新过程,依据情境变化进行灵活表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关键在于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创设情境,例如可以通过分组教学,让A组为B组创设情境,让B组同学来设计一段合理的对话并进行角色扮演,将内容进行表演等等。

总之,认知—体验—情感—创新强调的是学生自我主体性与能动性的积极发挥,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切身体验与情感,反对教师在教学中的“一言堂”,反对将英语教学作为技能的机械学习,而是结合学生本体存在与生命意义的有情有理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李泽厚,刘绪源.“情本体”的外推与内推[J].学术月刊,2012(01):14-21.

[2]牟方磊.生存困境与情感救赎———李泽厚“情本体论”探析[J].中国文学研究,2015(01):20-25.

[3]徐碧辉.论李泽厚实践美学的情本体理论[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5):57-66.

[4]金生鈜.规训与教化[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69.

[5]杨炳钧,胡东明.语言与情感相互建构关系概观[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2):9.

作者:陈卓 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