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教学模式探讨
时间:2022-06-29 02:58:41
导语:艺术设计教学模式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设计史论是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教学目的是为学生构建艺术设计专业理论知识体系。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大环境下,设计史论课程教学尝试引入研究性教学模式,对解决目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史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以及满足艺术设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和突出作用。
关键词:艺术设计史论研究性教学
一、研究性教学的概念、特点及其作用
研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认识、理解并围绕某一课题开展个人或团队式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学生通过思考与探索问题答案的主动性行为获取知识,最终学生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创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课程知识拓展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的实践性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的核心是课题引入,其中,课题可以由教师提供,或者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经验和需要选定,课题研究的视角、目标、方法以及结论等方面也因人而异。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处于自由、开放的学习状态中。另外,研究性教学强调课题研究须涉及对现实社会、当代生活的思考,鼓励学生在关注和参与实践中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提倡学生在研究中不墨守成规,而是打破固有思维,大胆创造,努力唤醒自身的创新意识。总体来说,研究性教学的突出特点可归结为三点,即开放性、实践性与创新性。实施研究性教学的重要作用,具体可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了以往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的单一灌输式教学的弊端;二是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研究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满足当代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艺术设计专业史论课程教学现状
设计史论课程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课程类型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介绍设计历史,如中外设计史、中外建筑史、平面设计史、服装设计史等课程;二是介绍设计基本原理,如设计概论、设计学、设计心理学以及设计美学等课程。作为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史论教学是设计专业学生掌握设计历史与理论知识、提高设计鉴赏能力和创意思维能力、为专业设计实践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综合素养的主要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设计作品蕴含文化、审美等要素的要求越来越高,这要求当代设计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理论造诣,因此,在设计人才培养过程中,设计史论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现今的设计史论课程教学暴露出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教师与学生两方面。1.学生对课程认识不够,重技能、轻理论艺术设计专业的主要特点是实践性强,部分学生重技能、轻理论,愿意把更多精力投入专业技能课程,认为只有实践能力强才是硬道理,甚至将理论课程视为负担,学习兴趣较低。但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才深感自身设计理论知识匮乏,对在校期间没有认真学习设计史论而后悔。此外,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相比设计史论,设计实践带来的社会效益更加直接。在市场环境的影响下,一些院校将大部分人力、财力、物力投入术科教学建设,而史论课程教学比重较小,课时不足。如此教学安排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学生对设计史论课程的忽视。2.教师教学理念滞后,授课形式单一在部分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中,设计史论课程一般采取各设计方向学生混合为大班共同授课的方式。近年来,艺术设计专业快速发展,报考该专业的学生人数陡增,加上课程学时紧张,设计史论教学基本采取以教师、教材、PPT为主的单一讲授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虽然具有教学逻辑完整有序、教学进程易控等优点,但是缺点也是明显的,如,过于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生的综合能力难以提高。同时,课程所用教材往往千篇一律,内容缺乏更新,与当代设计发展理念脱节。这些弊端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教学质量不高。
三、研究性教学的引入途径
固有的设计史论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改革是当务之急。新的教学模式应确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单一讲授转变为在讲授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学习思考、研究分析、创新思维等综合能力。显然,“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积极的、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被引入设计史论教学无疑是解决教学问题的合理途径。具体引入可以从三个环节考虑。1.专题教学。研究性教学的关键是专题引入,专题教学也是研究性教学的第一环节。在坚持教学目标不变的前提下,不受教材的约束,将设计史论课程内容进行既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专题化分割。分割标准并不唯一,设计风格、设计现象、设计原理以及设计师等都可成为单独专题。在讲授专题时,教师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逐渐让学生形成认识问题、探索答案的兴趣,从而为接下来的自主研究作好铺垫。专题教学突破了以往固化的教学思路,解决了教材内容陈旧对教学的制约问题,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好地帮助学生搭建设计理论体系。2.问题教学。问题教学是研究性教学的第二环节,主要指在前期专题教学的基础上,学生产生问题,并制定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案,随后开展一系列的查阅资料、调查访谈等课外研究行为,由过去设计史论教学只在教室内进行的模式,转变为更加注重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确定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然,问题教学不能靠学生单独完成,教师应发挥辅助作用,要更加注重对学生的研究引导、方法提供、思维启发以及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因此,问题教学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更高。可以说,问题教学是在教师可控范围内,为学生营造更加开放的学习研究氛围。问题教学不仅解决了教师授课单一的问题,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改变了学生重技能、轻理论的错误认识。3.多元化考评。引入并实践研究性教学,努力构建艺术设计史论课程新的教学模式,必须制定相应的课程考评体系。艺术设计史论属于专业必修理论课程,传统的课程考评采取平时成绩与期末试卷成绩相加的方式,两者的比重在不同学校稍有差异,但共同点是期末试卷成绩占比较大,对课程最终成绩起到主要作用。这容易导致学生忽视平时上课,更在意期末考试,为了取得高分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这种考评方式虽然可以考查学生对考试所涉及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但是对学生知识全面性、综合能力的考核显然不够。为此,教师应结合研究性教学要求,减少期末试卷成绩在总成绩考评中的比重,同时增加平时成绩的考评比重,并在平时成绩考评中增加师生互动环节的考评,具体内容是要求学生围绕第二环节的研究结果,在课堂上进行表述,对教师、其他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答疑,最后由教师逐一点评。由于前期研究的开放性,研究结果必然是不确定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从而对不同课题进行准确点评,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平时成绩考评可针对学生的课题研究成果、课堂阐述讨论效果等方面给予相应分值。另外,为了凸显公平性,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考评可综合师评、自评、学生互评等多方面,从而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考评方法。研究性教学重视教学结果,更重视教学过程。顺应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和需要,以改革创新高校设计史论教学为目的,引入研究性教学,必然会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课程的认识以及拓展学生的研究领域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海勇.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思维培养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
[2]朱飞.以研究性教学促进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江苏高教,2003(5).
[3]邬烈炎.走向研究型课程——以设计基础教学为例.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4(2).
[4]傅克辉.“中国工艺美术史”课互动式教学法实践探索——以四川美院为例.装饰,2013(10).
[5]周大鹏.浅谈研究性学习在艺术设计专业设计史教学中的应用.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作者:罗洋 单位:延边大学美术学院
- 上一篇:台湾通识教育发展趋势
- 下一篇:自动化技术在机械设计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