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课程教学设计初探

时间:2022-05-11 09:57:24

导语:计算机课程教学设计初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计算机课程教学设计初探

摘要: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化,必然给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该文从知识整合的视角出发,将技术、学科内容、教学法进行有机的融合。在TPACK框架下,对“Photoshop羽化的应用”一课进行教学设计,最后通过实际教学,探讨TPACK框架下教学设计实施的效果。

关键词:TPACK;计算机教学;Photoshop

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已悄然而至,近几年,国家更是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2010年,教育部首次组织“中等职业学校全国信息化教学大赛”,其宗旨在于推动中职教育信息化,同时,提升中职教师的信息素养。但纵观众多作品,很多都过于追求信息技术,对学科内容的落实反而较少。因此,如何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内容进行深度融合,即是TPACK的魅力所在。

一、TPACK的概念及特征

TPACK的全称为Technological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即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它是由美国学者科勒(MattKoehler)和米什拉(PunyaMishra)在PCK(学科教学知识)的基础上提出的,意为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TPACK包含三个核心要素和四个复合要素。三个核心要素为TK(技术知识)、CK(学科内容知识)和PK(教学法知识),其核心要素的含义如表1所示。TPACK中的三个核心要素既相对独立,又彼此影响,通过相互整合,构建出四个复合要素,即PCK(学科教学法知识)、TCK(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TPK(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AC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如图1所示。四种复合元素的含义如表2所示。总之,TPACK模式创设贴近学生的情境,运用技术、教学法、学科知识,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反思、总结,逐步形成有效的学习知识。

二、基于TPACK的教学设计初探

(一)CK(学科内容知识)。“Photoshop羽化的应用”一课是对教材《数字图像处理》项目一任务三内容的应用。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羽化的作用,并能利用羽化制作图像朦胧效果,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根据TPACK模式,本节课的学科内容知识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先决知识的确定。因为本章节是本课程的项目一(第一章),很多学生对图像处理的理解还处于模糊状态。在对新学科内容进行学习之前,必须先了解一下学科内容的先决知识,比如本节课学习之前,学生需掌握选择工具的使用。第二,确定新学科内容知识。根据教学目标,在“Photoshop羽化的应用”这堂课中,学生需要掌握羽化的不同设置方法,并能灵活应用不同的设置方法制作出各种图像朦胧的效果。第三,确定学科内容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针对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广告案例,解读其中的相关羽化技术,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升学生的知识建构速度。(二)TK(技术知识)。本堂课安排在计算机机房授课,运用自主研发的网络学习平台实现作品的上传、浏览和生生间评价。教师制作长度约为3分钟的微课视频,用于回顾先决知识的学习,并将此视频上传至网络学习平台,便于学生反复学习。制作并上传多个时间不等的微视频,用于新学科知识内容的学习。通过反复观看网络平台的教学视频,不仅可以将教师脱离出反复回答学生问题的困境,而且能使教师有充足的时间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真正成为课堂的掌控者。多媒体课件(PPT)用于归纳、总结课堂内容,节约教师板书书写时间,能更形象、多元化地展示教学内容,使教师更有效地组织课堂。(三)PK(教学法知识)。采用任务驱动教法与自主学习学法相结合,通过逐层递进的三个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自主探究,自主从网络学习平台上寻找答案,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采用分组教学法,通过分组竞争,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帮助学习弱的学生,实现班级整体学习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间的团结合作。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实现组间的作品互评,提升学生的竞争、协作意识。采用分层教学法,在每个任务的设置上,既有基础性任务,又有提高性任务,让学有余力的学生举一反三,优化学习效果。通过分层任务,满足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采用总结归纳法,教师巡视,总结归纳学生操作过程中的易错之处,利用PPT结合微视频的方式再次展示相关操作,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四)TPAC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本节课堂活动在计算机机房进行,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及微视频向学生展示课堂教学任务和教学知识,并完成作业的提交和评价。采用任务驱动法、分层教学法、自主学习法,让学生通过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选择更高、更难的任务。以分组教学法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更能深化知识的学习。“Photoshop羽化的应用”一课教学活动主要采取如表3所示的步骤。

三、基于TPACK教学设计的效果评价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教学的关键点所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可以加快学生学科知识构建的速度,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在本堂课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平台和分层次任务的驱动,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兴趣中掌握学科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二)丰富师生间的评价交流。丰富的教与学之间的互动是教学成功的决定因素,有助于师生间和谐关系的建立。通过技术,实现了师生间的评价,更实现了生生间的互评,这无疑是互动、交流的进一步提升。学生在观看同学作品时能发现自身的不足,更能在评价中看到对方的闪光点和自身的提升方向,有助于学科知识的快速积累。(三)提高学习效率,巩固学习效果。在传统模式下的教学,课堂知识的呈现往往是一遍就过,或者需要教师不断地反复讲解,大大增加教师的工作量,也使已学会的学生反复学习,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TPACK下,通过技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程度,自行决定自己的学习进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快速的提升。

本堂课的教学实践表明,基于TPACK的课堂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沉闷,也改善了过于追求信息技术造成的教学内容空洞、华而不实的不良状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领导者、组织者和监督者,而不是之前的讲授者。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在TPACK下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效学习的效率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海峰.基于TPACK框架的小学科学教学——以“植物与能量”一课的设计与应用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3(11):111-116.

[2]焦建利,钟洪蕊.技术—教学法—内容知识(TPACK)研究议题及其进展[J].远程教育杂志,2010(1):39-44.

[3]秦立山.基于TPACK框架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设计及应用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12):266.

[4]李海峰,吴建华.TPACK框架下的教学设计需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4):27-28.

作者:陈斌 单位:宁波建设工程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