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而学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时间:2022-02-03 09:52:45
导语:“习而学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是围绕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活动,通常其教学流程是“先理论,后实操”的套路。而企业实际工作往往是“先做而后理解”,“习而学之”的教学设计即以“先粗做”来推动理论学习和后续的“精做”,以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习而学之;教学模式;能力构建
19世纪,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做中学”的基本原则,认为学校里的教学过程就是“做”的过程,教学应该从学生现有的经验出发,学生应该从自身的活动中进行学习。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认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做法、学法与做法是应当合一的”。如今,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在职业教育界走红,其基本理念就是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构建课程体系,以理论实践一体化而展开的教学模式。其目的就是要力求根除孤立地培训操作技能的弊端,顺畅理论与实践沟通的渠道,强调教学过程的实用性,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由过去强调“教的方法”转变为“教的方法与学的指导并重”,探求指导学生学习过程的方法论。为此,笔者在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活动中,对“习而学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实践。
一、“习而学之”教学模式的背景因素及其理论依据
我们都知道,任何知识都是来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并经人们总结、归纳、提炼出来,再返回来指导于实践、服务于实践。而往往越抽象、越深奥的理论知识通常离实践、特别是离基础工作的实践就越远,也越难以学习和掌握。如工程学中大量的定理、推理、证明、模型、假设、繁琐复杂的运算等,显然这些理论知识也离职业教育的目标很远。根据人的认知过程规律,学习不仅是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循序渐进的过程,还应遵循于“先实践后理论”的规律。但不幸的是,长期以来我们所执行的传统教学方法却是反其道而行,即一般是由教师先讲解各种专业理论知识,然后为学生安排一定时间的实验或实训;即便是一些已进行了课程改革的学校或专业,在具体的教学中还常常是这样的安排模式。这样的教育顺序让学生获得的是零碎散乱的理论知识,并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如何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学生的专业兴趣培养无从谈起,更造成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理论难以服务、指导实践的尴尬局面,有悖于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孔子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今天的职业教育改革所追求的目标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促进他们自学能力的提高、启迪他们提出问题的创新思维、锤炼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以学会学习、学会工作为终极目标。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认为:“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最佳的学习方法是先做后辨认,或是一边做一边辨认”,“只有学习而没有参与其中的和没有实际演练的对象,是无济于事的,也是不合理的”。据此,我们完全有理由把颠倒了的职业教育顺序恢复过来。“习而学之”的教育模式,就是让学生“先习”使其“知其然”,而后“学之”再知“其所以然”,且“习和学”的过程是以企业岗位活动(生产、经营、服务等)为载体。这种结果能对学生的后续学习与未来职业起到指导和帮助的作用。
二、“习而学之”教学模式的构建和操作
1.“习而学之”教学模式构建的基础
“习而学之”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施是建立在课程改革基础之上的,即须先对课程进行整体性的设计,包括:实行课程结构的模块化和理实一体化的设计,借助工作任务以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训练为轴心,学习课程的“多元性整合”。关于课程改革的模式和操作非本文的核心内容,在此不表。
2.“习而学之”教学模式的操作
在进入学习模块(或学习单元)的学习时,教师应先对先做的任务(如用实验或适当简化了的实作项目)做一些描述性的说明,接着展示任务完成的效果,让学生对所做的任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动手尝试的动力。“习而学之”教学模式操作的基本流程见下表(并与传统学习模式比较):例1,设“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中的一个学习模块是“盐酸品质检测”,其教学主流程可这样排列:设立工作任务“工业酸碱品质的检测”→学生实验“盐酸溶液的标定”→进入理实一体化的学习→仿照企业要求再完整、精细地完成该任务→综合能力考核评价。例2,设“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中的一个学习模块是“汽车发动机的维护”,其教学主流程可这样排列:个人或小组拆装一台汽车发动机(先习之)→进入系统的理实一体化学习(后学之)→考核评价检验本模块的综合能力(形成能力)。
3.采用“习而学之”的教学模式时建议遵循的原则
第一,教师布置工作任务后,无须做任何的理论知识铺垫,对实操结果不提出指标性的要求,可为大致性、粗线条的要求,即不必关心结果的优劣(如数据是否准确、产品是否合格、服务是否规范等。第二,操作前,教师须提供操作程序作为指南,最好配以视频演示或教师示范让学生模仿,以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第三,学生在整个“先习”过程中的操作,必须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首先应交代设备仪器、工量具等的正确使用方法及安全防护知识,对操作过程中所涉及的条例、规范、设备仪器等的使用等都不必用理论知识来解释。第四,特别重要的是,必须确保人员的安全和设备仪器的完好无损。如安全系数低的项目或需使用复杂、大型、精密的设备仪器而不能确保安全,则强烈不推荐该教学模式,毕竟安全永远是第一要素;对耗材多、成本较高的工作项目,也应慎用该模式。
三、“习而学之”教学模式的特点分析
从上述可知,“习而学之”的教学顺序,其目的是让学生在进入知识与技能学习的细枝末叶之前,能够对他们所面临的工作任务先有一个框架性的了解(如过程、结果等)。比如在穿越森林之前,先登高看一眼大森林,最好能够把这个森林地图印在大脑上,先激发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以后走到细小的道路上也不会迷路。教学方法改革,重在“激发”,“习而学之”的教育模式是一种探究式学习的具体体现。发展学生的学习力是实施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探究式学习方法是课程改革中发展学习力的一种尝试。它把“舞台”中央的位置让给了学生,把学习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为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活动、掌握学习活动、理解学习过程、真正体验学习乐趣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习而学之”的教学模式颠覆了以往“先理论,后实操”为主的教学方法,从而构建体现了项目课程特性的新型教学关系,形成了以行动导向法为主要特点的教学模式,能切实促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学习者的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习而学之”教学模式是“做中学、错中学”的学习理念的凸显。不难想象,每面对一个陌生任务,因学生不知其所以然,他们实操结果的“处女作”必定是“千疮百孔”甚至“惨不忍睹”,而这恰恰是我们需要的结果。正因为有了“先习”的预演,在后续的系统化学习时,教师可结合学生在任务制作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共性问题、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并把相关的理论知识融合到任务中进行解释并给予矫正和指导,使学生能够清晰地知道该工作任务该干什么,也能十分清楚地知道所学的理论知识怎样应用、用在何处,曾经出现的错误是什么原因及怎样解决等等,进而认识到各知识点、技能点上下环节衔接的关系以及在整个工作链中的位置。随着学习的深入和积累,学生必然会对每个环节、过程的现象其原理产生强烈的探知愿望,孕育着创造力的学习能力在探究过程中迅速提高,感悟出其中的规律,学会举一反三。这对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是大有裨益的。这种“先习→后学→再习”的学习模式,体现了“不教而教,以做定学,以学促做”的职教理念,并使教学达到最优化;也为学生铺设了一条认识事物的思维路径,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自我建构和自我扩展,于是学习成为一个自然的延续和探索过程,即达成了职业教育的最重要目标:学会学习,学会工作!
四、小结
南宋理学大师朱熹曰:“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是则无以教,弟子舍是则无以学。”一切的学法与教法无非是达到学生所有所获、学以致用、学有所成的目标。世间不存在能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我们不能期待某种教学模式和方法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教学必须体现“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思想,切切实实地做到“简单、根本、开放”。教师要成为“导航仪”,发挥好主导作用,这是学生学得好的根本前提。正像许多生本教育实验教师所说:“教学以学生真实的水平为起点,要给予每个学生展示的机会,调动潜能,使每个学生都能进步”“老师的精力用在思考学生在学中的问题和有效地指导学生上”“离开了教师的学生,学习本领要靠自身认识和工作,学生的生命得不到激扬,主体性就无从发挥。”
参考文献:
[1]王文槿.能力本位课程的教学方法和策略[R].2009.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4]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谭国平 单位:广东省轻工业高级技工学校
- 上一篇: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楼专题指导
- 下一篇:上市公司财务杠杆收益与风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