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4 12:46:4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教学设计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教学设计论文

语文视角教学设计论文

应变性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价值取向,因为无论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还是思维的差异,独特的体验,都是激发学生个性潜能,培养创新精神,提升价值观念的良好契机,应变得好能凸现教师的创意和教学的亮点,拓展课程资源的空间。

教学设计是教师实施教学的预先规划和构想。教学设计的视角指向取决于教学理念。以传授知识为本位的课堂教学设计,视角指向多重在讲授的逻辑性、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其过程与程式是可以依据教材预设;而以人的发展需求为本位的课堂教学设计,尤其是小学语文,比其他学科具有更加显著的多元解读特征,其过程与程式是难以依靠教师的意向进行固定和预设的。那么,它的视角如何指向才能适应这种教育理念的要求?教学过程与程式的非预定性确实为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增加了难度。诸如小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学习等,都无法预计且显现出即时性和多样性,伴随着一个“变”字,这就是教学设计的难点所在。因此,应变性就成了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视角的必然指向。

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突出应变性呢?

一、在总体规划和构想中渗透应变策略

就一堂课而言,这种宏观应变构想主要包含如下方面:一是依据教材实际,研究学生思辨生奇的基础和资源条件,如他们对教材内容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们会依据哪些信息资源进行探索等,以便做好各种应变的准备。二是依据学生的经验和学力,推测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以及由此产生的问题和疑义等,以便确立应对方案,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性思维习惯;三是在多维教学目标建构过程中,当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和技能目标失衡时,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予以恰当应变与调控,实现多维学习目标的达成。

二、从多元解读课文内容着眼拟设应变“预案”

查看全文

语文专题教学设计论文

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学习任务群的形式更新重组了高中语文课程的内容形态与结构体系。学习任务群突出强调了学习目标的素养化、学习内容的整体性以及学习过程的情境性等要求。在实践中,要依托细化、分解后的专题,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多种语言实践活动的综合运用,在一个个具体情境任务的完成过程中,聚合并创生完整的任务群学习。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语文核心素养;资源整合;学习情境;专题设计

“学习任务群”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下简称“新课标”)提出的新概念,是对高中语文课程内容形态和结构体系的全新建构。新课标规定整个高中语文一共需要完成18个任务群的学习,并将它们整体设计、统筹安排于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之中。当下,基于任务群的学习已然成为高中语文教育的核心话题,关注并研究学习任务群,不仅有利于丰富我们的理论认识,而且有助于完善我们的教学实践。下面,笔者就学习任务群的基本特点、落实途径以及活动设计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有所收获。

一、学习任务群的基本特点

结合新课标的阐释以及学界的已有论述,我们对学习任务群主要有以下三点认识:(一)目标:指向语文核心素养。新课标在“课程结构”部分指出,语文学习任务群是“从祖国语文的特点和高中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出发,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来设计的,并强调它是一种“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有学者认为任务群学习实质上就是一种项目化学习(project-basedlearning或problem-basedlearning,PBL)[1]。而所谓项目化学习就是“围绕一个具体的项目(或上位问题,此问题需要有一定的综合性,包含学科重要知识概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习得知识。也就是说,在项目学习中,学生围绕特定任务,通过自主言语实践活动,能真正将知识内化为能力,并能在情境的体验中将其凝结成素养”[2]。不难发现,任务群学习与项目化学习有很多共通之处,比如都强调学习的问题性、综合性、任务性以及情境性等特点,彼此在价值理念或意义内涵上是一脉相承的关系。甚至可以说,一个学习任务群就是一个“有问题、有目标、有情境、有资源、有过程、有策略”的持续性或长期性的学习项目,旨在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帮助引导下,积极主动发现并探索真实问题,最终在知识和技能以及素养方面获得更优的提升与发展。那么,为何要在“课程内容”部分进行学习任务群的设计?这是因为新课标提出了“语文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追求,并明确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不言而喻,“新课标不是按照单一标准抽象的逻辑方式来定义核心素养,而是以开放包容的宏观思维来确定的”[3]。换句话说,新的课程目标已不再局限于知识与技能层面,转而更为强调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以及关键能力。因此,基于教材选文的传统语文教学内容已无法满足核心素养的培育需求;换言之,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也迫切需要能够体现实践性、情境性、综合性等特点的课程内容,而这与学习任务群的实践需求恰好是高度一致的。很明显,这绝非偶然或巧合——学习任务群就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需求而提出的。概言之,提出语文核心素养,就应该匹配学习任务群;提出学习任务群,就应该指向语文核心素养。并且,基于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设计一定要紧紧围绕语言、思维、审美与文化四个核心素养来进行。远离语文核心素养的学习任务群好似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脱离学习任务群的语文核心素养仿如镜中花、水中月。(二)内容:整合语文课程资源。由于我国语文教材历来都是文选型编制体例,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形成的是一种基于单篇课文的教学模式,学生形成的是一种碎片化的学习模式。师生在有限的课时内以追求大量的知识积累与技能训练为宗旨,过于关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了思维品质与价值观念的发展。我们要知道,语文学科不仅有知识和能力,还有情感和态度在里面,如果一味偏颇地强调某一点或专攻某一方面,显然会造成语文学科走向纯技术主义的危险。所以,学习任务群的提出旨在改变这种境况。过去我们提到课程内容,首先想到的就是五大学习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以及综合性学习”。尤其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每个学段每个领域的课程内容都做了一定的厘清与规划。而到了新课标中,不论是“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基础语文知识,还是“听说读写”等基本语文能力,都内含在一个完整的任务群学习之中。从知识结构的角度不做清晰详明的序列化安排,只是在“学业质量标准”中设定一个大体的水平框架。用新课标的话来说,就是学习任务群中的任务所涉及的语言学习素材与运用范例、语文实践的话题与情境、语体与文体等,已基本涵盖了学生日后工作、生活、学习等需要的各种语言活动类型(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和语篇类型(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这里面体现的是一种整合思想,不仅是内容和情境上的整合,也是方法和资源上的整合,旨在规避传统的按照“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听说读写”的知识能力体系进行教学和考试的模式。各种语文学习要素在学习任务群中不再彼此封闭、相互脱节,而形成了共生共融、契合一体的关系了。正如新课标所言,“学习任务群追求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不再局限于枯燥的知识记忆与机械的技能操作了。也正如新课标修订组组长王宁教授所指出的,任务群学习“与过去的教学模式有内在的区别——课程中有文本,但不以文本为纲;有知识,但不求知识的系统与完备;有训练,但不把训练当作纯技巧进行分解训练。教师是组织者,学生是主体,师生互动”[4]。新课标将学习任务群作为课程内容来呈现,可以说是对传统教学内容的一次突破,进而也必然会引发教学方式的革新。概言之,新课标通过“学习任务”的“群”设计,力争扭转并改变语文教学按知识逐点讲解、按技能逐项训练的简单化的线性演进模式。不管是“学校语文”还是“社会语文”,我们所能接触的语文生活几乎都是高度整合状态的,比如文本的多样性、情境的多样化、活动的多元化,等等。也正是因为这个,基于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既是课程内容整合的需要,也是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需要。(三)过程:融会语文学习情境。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识是蕴含于情境之中的,离开了特定的境域,就不存在任何的学习主体与学习行为[5]。换句话说,知识与技能必须依托具体的情境来学习,脱离了具体情境,学生收获的知识与习得的技能很可能是虚假的、不真实的。因此,新课标在“实施建议”部分提出,要“根据学生的发展要求,围绕学习任务群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广泛、深度参与的学习情境”;在“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部分提出,“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可见,不论是学习任务群的设计,还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都离不开对情境的关照。首都师大王云峰教授更是直接指出,“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设计好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境”,“语文学习情境既要包含语言学习的材料和范例(主要是文本)、语言运用的基本规则(即必要的语言运用原理和听说读写的方法),又要包含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真实的或接近真实的、有变化的语言运用情境,以及在这组情境中展开的具体的可控的语言实践活动。教师只有设计出这样的语文学习情境,并在这个情境中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才能有利于学生掌握语言运用的相关策略性知识,并将其转化为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良好的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的形成”[6]。此外,新课标指出,语文学习情境大体有三种,分别是个人体验类情境、社会生活类情境以及学科认知类情境。个人体验类主要指向学生个体独立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比如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的独特的情感体验等;社会生活类主要指向课堂内外具体的社会生活,比如跨文化、跨媒介等语言文字的运用;学科认知类主要指向学生对语文学科本体相关问题的研究,比如对“语文是什么”的探讨,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学科认知能力。因此,基于学习任务群的教学需要充分围绕这三种具体的情境来设计,学生也正是在这三种具体的情境中完成不同任务的学习的。

二、学习任务群的落实途径

查看全文

会展策划教学设计论文

一、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设计思路

大量的实际工作往往比理论上简单,如果我们仅考虑实际工作中经常发生的内容,完全不考虑实际工作中偶然发生的内容,培养的学生应变能力就不够,可持续发展能力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在制定专业核心课程目标时,既要考虑实际工作的基本要求,也要考虑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课程目标适当高于企业的要求。

二、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选取的思路

1.针对性。

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目标主要是为北京发展区域经济培养高素质的一线的会展人才。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根据北京地区会展企业对从事展览策划工作的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需求来设计的。同时,考虑到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还要提高相应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2.适用性

查看全文

微课教学设计论文

【摘要】函数概念是中学数学学与教的一大难题.本文基于数学教育心理学和教学设计等相关知识点,设计一节“函数的概念”的微课,录制微课视频以供学生课前预习.微课中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从加强数学语言简洁性的角度出发,让学生明白学习函数概念的“集合对应说”的必要性.

【关键词】函数概念;微课设计

一、问题提出

函数在整个中学数学的知识网络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在初中阶段开始接触函数的概念,理解函数描述的是变量之间的一种依赖关系,高中阶段则是在“集合对应观”下给出函数的概念.由于函数概念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复杂性,教师觉得很难教,学生也觉得很难理解.如果对函数的概念分析透彻所需的课时比较长,但是高中学业紧张,对于函数的概念教学也没法给予足够的课时.鉴于此,结合现代化信息技术,笔者认为可以设计一节“函数的概念”的微课,以供学生课前预习.学生根据微课程学习任务单,通过观看微课视频进行预习,对于有疑惑的知识点在课堂上向教师请教,这样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二、微课具体内容实录

(一)回忆旧知.1.在初中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开始学习函数,回忆初中我们学习过哪些函数?PPT呈现出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这四种函数的图像、解析式.2.初中的时候函数是怎么定义的?教师引领学生重述初中函数的概念:“如果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并且对于变量x的每一个值,变量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我们称y是x的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在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到一个函数必须有:①两个变量x,y;②对于变量x的每一个值,变量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既然初中我们已经学习过函数的概念了,为什么高中我们还要学?请思考下面两个问题.问题1:y=1,x∈R是函数吗?有学生认为是,因为有两个变量x与y,对于变量x的每一个值,变量y都有唯一的值1与它对应.有学生认为不是,因为y恒为1,所以y不是变量,因此,不是函数.问题2:y=x与y=x2x是同一个函数吗?有学生认为是,因为根据运算得y=x2x=x,所以y=x与y=x2x是同一个函数.有学生认为不是,因为y=x中,对于x=0,有y=0和它对应;而y=x2x中,对于x=0,没有y和它对应,所以不是同一个函数.设计意图:若仍用初中学习的函数概念回答这两个问题已经有些力不从心了,所以,今天要从新的视角来认识学习函数的概念,帮助解决我们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复习旧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准备.同时,通过设置问题1、问题2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该知识的兴趣,产生学习动机,然后以最佳状态进入新课的学习.(二)实例分析.实例1一物体从静止开始下落,下落距离y(单位:米)与下落时间x(单位:秒)之间满足关系式:y=3.9x2.这里有两个变量x,y,利用几何画板画出y=3.9x2的图像,由图像直观可知,y=3.9x2符合初中函数概念,是一个函数问题.但是,提醒学生这是一个实际问题,变量x表示下落时间,所以x≥0.这时候如果根据初中函数的概念,应该表述为“有两个变量x和y,x≥0,对于变量x的每一个值,变量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变量x有了取值范围,这样表述起来就不够简洁,而数学语言是追求简洁性的,所以为了表述更简洁,可以把这些x值放在一起构成数集A={x|x≥0};由图像可知,y≥0,把这些y值也放在一起构成数集B={y|y≥0}.现在,变量x和变量y的取值范围就可以用数集A,B表示了,相应地,x与y的对应就是集合A中的元素与集合B中的元素的对应,也就是说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按照y=3.9x2,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的y和它对应.从表格中,可以知道年份和人数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仿照实例1,把这些年份放在一起构成数集A={2012,2013,2014,2015,2016},把各年份的人数放在一起构成数集B={1023,1134,1378,1477,1523};对于集合A中的每一个年份,按照表格,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人数和它对应.设计意图:因为人教A版教材三个实例对学生来说还是有点难度,所以这里选择两个更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并且在实例1中,利用几何画板把函数图像画出,这样就同时,呈现出函数两种表示方法:解析式法、图像法;实例2则以列表法呈现.两个实例就把函数三种表示方法呈现出来了.同时这里由解析式画出函数图像,并从图像上感受两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为后面利用函数图像研究函数性质做准备.关于为什么要引入集合的观点,大多数说法是“因为前面我们学习了集合的知识,现在我们把变量的取值范围用集合来表示”,这种说法很牵强,很难从根本上说服学生.本文从数学语言简洁性的角度考虑,说明变量有了取值范围之后,引进集合可以使表述更简洁,从而引进函数概念的“集合对应说”.1.观察共性、抽象本质.以上两个实例的共同特点是什么?①都有两个数集A,B;②对于数集A中的每一个数,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在数集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和它对应.设计意图:根据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让学生对实例1、实例2中得到的结果进行探究,用归纳的方式抽取出它们的共同属性,从而达到对函数概念本质的理解.为学生创设归纳的机会,让学生经历归纳的过程.2.形成概念.归纳以上两个实例中的共同属性,得到函数的定义:设A,B是非空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y=f(x),x∈A.其中,x叫作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作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作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x∈A}叫作函数的值域.教师一边用PPT呈现出函数的定义,一边做讲述.然后结合前面实例1、实例2对函数概念进行辨析,包括对应关系、定义域、值域等函数概念中涉及的对象.设计意图:概念辨析是概念学习的重要环节,函数的概念既抽象又复杂,形式化的进行概念辨析效果不好,结合适当的例子,让学生在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过程中辨析概念,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查看全文

化学教学设计研究论文

【摘要】: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面对新课程改革,必需更新陈旧的教学理念。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创新教育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和核心,化学本身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在推进创新教育中得天独厚的优势。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把创新教育巧妙、有机地渗透到化学教学中去。

【关键词】:新课程创新教育教学设计

在新课程环境下,在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新教学理念的同时,更要注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新课程环境下的教师主导作用,主要是引领学生的思维方向,在导学、导思、导探、导创中诱导、引导、指导、疏导、启导,教师的“导”要“导”在以学为主体、授之以渔上,要导得恰到好处,要点到为止。要在导趣、导情、导思、导疑、导法、导用上下功夫,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那么在新课程下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把创新教育巧妙、有机地渗透到化学教学中去是很有现实意义的探索。

二、新课程对化学课堂教学的冲击

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最终都需要落实在课堂上,体现在教学活动中。课堂教学的改革既要关注“怎样教”,更要关注学生“怎样学”。传统化学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学习的主运动性得不到发展。普遍存在着以“接受性学习”作为主导的,甚至是唯一的学习方式的现象,这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与新课程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相背离,必须进行改革。

三、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查看全文

化学教学设计研究论文

【摘要】: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面对新课程改革,必需更新陈旧的教学理念。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创新教育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和核心,化学本身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在推进创新教育中得天独厚的优势。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把创新教育巧妙、有机地渗透到化学教学中去。

【关键词】:新课程创新教育教学设计

一、引言

在新课程环境下,在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新教学理念的同时,更要注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新课程环境下的教师主导作用,主要是引领学生的思维方向,在导学、导思、导探、导创中诱导、引导、指导、疏导、启导,教师的“导”要“导”在以学为主体、授之以渔上,要导得恰到好处,要点到为止。要在导趣、导情、导思、导疑、导法、导用上下功夫,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那么在新课程下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把创新教育巧妙、有机地渗透到化学教学中去是很有现实意义的探索。

二、新课程对化学课堂教学的冲击

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最终都需要落实在课堂上,体现在教学活动中。课堂教学的改革既要关注“怎样教”,更要关注学生“怎样学”。传统化学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学习的主运动性得不到发展。普遍存在着以“接受性学习”作为主导的,甚至是唯一的学习方式的现象,这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与新课程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相背离,必须进行改革。

查看全文

国际贸易本科教学设计探讨论文

摘要:双语教学是国际贸易本科的专业需求,也是培养跨国人才的有效途径。在分析双语教学系统构成要素的基础上,讨论了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一个系统的解决办法,即通过双语教学系统设计来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国际贸易双语教学教学系统设计

随着现代社会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国际间交流的增多,以及我国对外开放范围的不断扩大、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急需大批具有对外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为了适应教育全球化的需要,我国许多经济发达地区的高等院校都开始在涉外本科专业推行双语教学(Bilingualeducation)。国际贸易本科专业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六大试点双语教学的专业之一。国际贸易本科专业的双语教学是指在国际贸易本科课堂上以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作为教学语言进行的学科教学与交流。其目的是通过课堂上的真实语言环境帮助学生高效掌握国际贸易专业英语,锻炼学生的专业英语表达能力,最终使学生能够用英、汉两种思维方式进行国际贸易学科的学习、思考与研究。双语教学在我国尚处于实验阶段,许多院校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开展的双语教学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盲目性和随意眭,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都与现实发展对该专业提出的要求相距甚远,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组织管理和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的规范和理论上的指导。笔者认为,要解决目前双语教学中的问题,必须从国际贸易本科的专业特点出发,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实施一个完整的双语教学系统设计。

一、双语教学系统设计的要素分析

教学系统设计(ISD,InstructionSystemDesign),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具体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模式等四个基本的构成性要素。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又构成系统输入和输出之间复杂的运行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学过程。

师资是双语教学中的关键因素。双语教师首先必须是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对学科体系基本框架、学科发展趋势、理论发展动态等有较全面及时的了解。同时,这些教师也应具备较强的专业英语阅读能力和较强的听说表达能力。

查看全文

大学英语教育教学设计论文

[摘要]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开放要求,高校教育承担着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任务。简要论述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并分析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设计的基础内容及主要路径。通过分析及研究,旨在促进高校英语教学活动的创新发展,为社会主义的发展事业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关键词]动态系统理论;大学英语;教学设计

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建设,对人才的英语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的高校英语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才培养工作的需求。因此,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创新,成为高校英语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设计的原则

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设计,首先,应坚持系统性原则。坚持系统性的教学原则,将保证大学英语教育教学改革,使用系统化的观点进行研究,合理优化大学英语教学课堂,实现现代化教学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有机结合。其次,应坚持以生为本原则。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原则,将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热情,并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最后,应坚持实效性原则。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将教学成效性作为教学活动的评价标准。

二、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设计的基础

查看全文

微课教学与教学设计论文

一、微课教学设计的现状

“微课”又名“微课程”,是近年来随着“翻转课堂”、“可汗学院”、“视频公开课”、“混合学习”、“BYOD”(让每一个学生自带信息设备来上课)(李卢一等,2012)等教育创新项目的发展而迅速成为全球教育界热捧的议题。目前对微课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微课概念的梳理、应用前景展望、开发流程与设计模式等方面,而对微课教学设计及其理论指导的研究较少。2014年,胡铁生依托全国首届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平台,面向来自全国的参赛教师实施了一项在线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微课制作过程中有84.63%的教师认为“教学设计”是最重要的环节,这一比例远高于选择“微课教学主题”(65.19%)、“教师教学活动实施”(53.1%)、“制作微教学课件”(44.97%)、“视频拍摄或录制”(33.97%)及“后期编辑优化”(32.83%)等。同时,调查也表明:有34%的教师认为在制作微课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或困难是“没有掌握微课的设计方法”,还有28.27%的教师认为微课的教学设计创意不够。(胡铁生等,2014)由此可见,微课教学设计是一项既重要又困难的工作,传统的基于单元或课时的教学设计方法和策略已经不适合于微课教学设计。当众多的教师纷纷投入到微课的理论和实践应用研究中,并涌现出一批高质量的微课教学产品时,其研究成果丰富了微型学习的数字化资源,为变革课堂结构和学习模式提供了有利支持。但从微课的教学设计来看,由于受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在教学设计中过分追求内容的呈现形式,以及基于媒体技术的漂亮包装或界面,却没有充分重视“教学”的要素,错将传递信息当作教学,忽视了用先进的教学原理指导微课的教学设计,因而导致微课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应用效果。

二、五星教学原理与微课

五星教学原理是各种教学设计理论和模式大致都赞同的一种处方性的教学设计原理。其核心包括:(1)当学习者介入解决实际问题时,才能够促进学习;(2)当激活原有知识并将它作为新知识的基础时,才能够促进学习;(3)当向学习者示证新知时,才能够促进学习;(4)当学习者尝试应用新知时,才能够促进学习;(5)当新知识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融于一体时,才能够促进学习。(Merrill,2002)五星教学模式的结构如图1所示,图的内层反映出五星教学模式强调教学应遵循“聚焦解决问题”,再贯穿“激活旧知→示证新知→尝试应用→融会贯通”四个阶段的教学过程循环圈,而图的外层则反映出由“结构→指导→辅导→反思”构成的又一循环圈。这两个循环圈凸显出梅瑞尔的五星教学模式不仅关注教学过程,同时更关注学习过程,它强调教师的教学过程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心理发展的要求。五星教学原理的实质就是具体的教学任务(如教事实、概念、程序或原理等)应被置于循序渐进的实际问题解决情境中来完成,即先向学习者呈现问题,然后针对各项具体任务展开教学,接着再展示如何将学到的具体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或完成整体任务中去。只有达到了这样的要求,才是符合学习者学习过程和心理发展要求的优质高效的教学。对于微课来说,余胜泉认为“微课虽小,应五脏俱全”,它应包括内容、活动、服务和评价反思等过程。(余胜泉,2013)如何设计微课,使微课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高效的教学,五星教学模式给予了明确的启示。即应以“问题”为核心来设计开发微课,使得每一个微课中基本都包括激活旧知(引导入门)、示证新知(教会理解)、尝试应用(辅导操练)、总结归纳(知识提炼)、融会贯通(考察应用)等教学环节。微课的设计开发者首先要针对每个微课对应的知识点提炼出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是吸引学习者投入学习的关键,也是微课设计制作的前提。而对于学习者通过微课的学习能否达到融会贯通,以及实现知识的迁移则是衡量微课优劣的标尺。要保证微课教学的有效性,就需使其中的教学设计真正符合教学规律,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最终使微课成为真正具有教学功能的有效教学产品。五星教学原理是各种有效教学的处方,得到了绝大多数教学设计理念的肯定和实证研究的支持,应用五星教学模式将有助于确保教学产品的教学效能,因此本文尝试用梅瑞尔的五星教学原理来指导微课的教学设计。

三、基于五星教学原理的微课教学设计过程

教学设计是指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基于教学对象(特定学习者)的特征,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活动和学习环境,最终支持学习者有效达成学习目标的系统活动。教学设计以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为宗旨,是连接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钟晓流等,2012)微课教学过程的设计看似简单,实则不易。一方面,要保证在尽量简短的时间内,将知识点讲授得完整、清晰、易于理解;另一方面,要尽量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和技术,引发学生积极深入思考;同时,还要有较强的吸引力,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点调动起来,让学生可持续地主动学习。这些都要求教师应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较高的教学艺术水平。(马秀芳,2013)五星教学原理认为教学应以问题为中心,以“聚焦解决问题”为教学宗旨来开展教学。五星教学原理指导下的微课教学设计应明确以下内容:

查看全文

教学设计课程教学论文

一、实践教学促进“教学设计”课程教学的教学理念分析

通过对上述调查结果分析与讨论,课题组依据相关教与学的理论,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经过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体现实践性、应用性、开放性和面向职业性的实践教学促进“教学设计”课程教学的理念。理念一:实践教学中需要把学过的理论知识、方法贯穿始终。在课程教与学的构思上,应该有利于用实践内容加深理论、方法的理解,把理论、方法和实践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把实践内容看成树干,把理论知识看成树叶,把方法贯穿其中,既有树干的清晰,又有树叶的完整,做到全面提升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理念二:让学生学会以系统科学的方法处理教育教学问题。实践教学必须以系统科学的方法处理教育教学问题,除了关注每个节点以外,更要关注节点间的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实践把所有的知识点及相互之间的联系融会贯通,要把实践内容的计划、小组的组织方法、实践过程的监控、各个阶段教学重点的传递、教学评价作为重要问题考虑,使实践教学成为学生能力提升的重要驱动力。理念三:实践教学要注重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实践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提升学生个体的教学、学习能力,更需要通过团队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在团队内及团队间的协调、沟通,提升领导能力、交流能力与协调能力。理念四:要使学生能以批判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学设计理论和实践。做出好的教学设计成果需要学生具备广阔的教育教学视野,具备以批判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学设计理论和实践的能力。

二、构建“教学设计”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根据已经形成的实践教学促进“教学设计”课程教学的教学理念,课题组构建了促进学生教学设计基本操作能力、教学设计专业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三种能力提升的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三、“教学设计”课程教学设计方案的行动研究

为验证课程教学设计方案对促进学生三种能力提升的有效性及提升学生三种能力的不同实践教学阶段的教学有效性,课题组采用行动研究法开展了教学实践研究。本文通过研究过程中的“提高学生教学设计基本能力的行动研究”个案来探讨实践教学促进“教学设计”课程教学的价值理念所在。个案中选取的被试是包头师范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2009、2010级二个班的98名本科生。研究总目标:探索课题组依据实践教学促进“教学设计”课程教学的教学理念,所设计的实践教学过程结构对于培养学生“教学设计基本操作能力”的有效性及有哪些其他更有效的实践教学途径;行动研究中选取的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课程中“教学目标的阐明”知识内容;学生达到的学习目标是会用ABCD法编写“教学目标”,会用三维目标的表述方法,表述“教学目标”,体验案例教学及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