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时间:2022-09-12 02:47:59

导语: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人口与环境的承载问题,如何优化环境实现可持续的生态发展,已成为社会大众关注的热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公众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今社会对环境设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对人才的专业要求越来越严格。在此背景下,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能否突出环境设计专业的特点,激发学生的设计潜力和创新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目前,现阶段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以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为例,景观设计是处理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可以改善生存环境,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文、理科交叉的专业特点,知识结构复杂且专业,设计过程需要处理和平衡诸多因素。面对庞大的学科知识体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在有限的课时内,让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建立起景观设计的逻辑思维方式和专业认知,所以课程授课模式和内容必须充分体现和发挥环境设计专业的特点,以培养学生的设计素养为目标。景观设计最重要的素养,就是对空间良好的设计感受力、逻辑思维方式以及完成设计方案的能力,这需要以全面扎实的专业知识作为基础。教学实践证明,单纯的理论知识讲授和标准的设计流程培训并不能让环境设计专业学生获得完备的设计素养。所以,环境设计专业的景观设计课程,应该充分考虑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艺术背景,课程教学应根据专业特点和课程设置情况,强调学生在理性分析基础上的感性认知。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引导学生的创新观念,提高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逻辑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设计观念,为后期学生在专业上的自我提升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逐渐形成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特色。

一、现阶段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缺少环境设计专业特色。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学生大多在高中学习阶段接受过一定程度的艺术培训,具有相对较好的绘画基础,通过艺考进入环境设计专业学习。这类学生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绘画造型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但在逻辑思维和理性分析方面相对欠缺。现阶段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和培养方案并没有突出学生的专业特点。以景观设计课程为例,教学方式大多效仿风景园林类或者城市规划类课程设置,注重对分析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培养。对于理科专业背景的风景园林、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来说,这样注重调查、分析和设计,以严谨的工作程序见长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规范的理性思维规范和严谨的设计工作态度,保证学生可以适应和胜任未来的设计工作。但对于以形象思维和感性创造力见长的环境设计专业学生来说,这样单纯以理性分析为主的课程培养模式无法发挥他们的优势。课程设置缺少环境设计专业特色,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学生作品大多质量不高,缺乏原创个性。2.景观设计基础理论课程与设计实践脱节。目前,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基本上由理论课程与设计课程两部分组成。其中,理论授课方式多以教师讲授、课堂教学为主,授课内容程序化、理论化,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主观能动性。理论内容讲授缺少实践环节,使学生很难通过实践领会和论证理论知识内容,授课效果不理想。3.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知识庞杂、课时有限,教学内容缺乏重点。景观设计的学习是个复杂、系统的过程,课程内容涉及空间设计、环境工程、生态系统、环境行为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需要循序渐进地系统学习。但在现实教学中,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相对比较孤立,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通常在不具备相应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储备的情况开始学习课程,学生对景观设计的认知缺乏宏观的专业知识体系架构。与此同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相对完整的景观设计知识体系,往往进行大量的理论灌输,面对庞杂的知识体系,课程讲授内容只能点到为止,导致课程内容缺少重点,学生很难培养起对景观设计的兴趣,对学生设计实践能力和设计思维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4.学生的景观设计成果雷同、套路化,缺乏设计个性。由于前期关于景观设计基础知识储备的欠缺,学生对设计场地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不足,缺乏对设计场地调研分析的逻辑思维能力,完成的设计方案流于形式,缺乏原创性和艺术个性。更重要的是,学生缺乏对场地信息加以转化的空间创造力,出现了部分缺乏艺术个性、雷同的设计方案,这与学生在课程学习阶段缺少设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关。5.教学手段单一,缺少对新技术的应用。现有的教学手段多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教学往往缺少对虚拟现实技术、数字化信息数据的运用,缺少利用最新技术辅助初学者建立空间思维方式的教学内容。如今,授课对象已经是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90后”学生群体,他们熟悉网络,了解信息获取的多元方式,视野比较开阔。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个特点,让景观设计课程的授课方式与时俱进。

二、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

景观设计的本质是对空间的设计,所以对空间形态的认知是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基础。对空间形态的认知建立在对视知觉的培养之上,由视知觉向空间设计逻辑思维转化的训练和培养,符合环境设计专业学生接受知识的思维习惯。所以,笔者在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通过视觉空间营造、空间感知训练,遵循空间设计逻辑思维转化的规律,取得了一些教学实践经验。1.通过对视觉空间的营造设计,培养学生的空间设计逻辑。环境设计专业的景观设计课程应该体现艺术审美,培养学生营造视觉空间的视角和处理各种景观设计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将景观设计作为空间艺术来理解,培养学生对空间形态和结构的认识,着重培养学生的空间美感,发挥形象思维的优势,引导学生进行空间设计的艺术营造,建立合理的空间观念,将景观空间的形态设计和空间结构组织作为空间设计的关键内容,理解静态空间与动态空间的组织衔接。2.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课程设置应该以景观设计的微观。尺度作为教学研究的重点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在接触景观设计课程之初,缺乏相关专业知识的积累,所以课程设置不能完全照搬风景园林、城市规划专业的景观设计课程授课方式,不能追求大而全的教学内容。课程内容适合以小尺度设计场地作为切入点,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为目标。小尺度的景观设计内容,涉及的景观要素和影响因素相对较少,适合初学者入手和控制。小尺度的景观环境有利于帮助学生感知空间尺度。相对于宏观尺度,让学生能够更专注于空间感受、艺术创造,培养学生的空间设计逻辑思维,发挥自己的艺术专业背景,增加对专业学习的兴趣。3.着重强化设计思维训练,用逆向思维引导方式提高学生。的设计推理能力笔者认为,对于景观设计课程学习而言,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具有一定空间创造力优势,具有较好的形象思维和想象力。所以,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优势,锻炼其发散、联想的感性思维能力,培养其丰富的空间创造力,强调设计观念的建立,充分发挥其专业潜力。景观设计过程是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结合,所以教师在课程教学中除了要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能力,也要循序渐进地提高其理性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建立缜密的研究思路和科学的设计分析方法,避免形成设计套路。4.引导学生进行设计思路可视化训练,运用图形符号语言。表达设计空间和设计思路图视空间与现实空间之间的联系和转换是学生学习景观设计课程过程中必须掌握的能力。但在教学实践中,这部分的训练往往因为难以量化而被忽视。感知实际空间,获取场地基础信息,发现设计问题,运用恰当的图式语言将自己对空间设计的情感体验表达出来,是学生真正掌握景观设计思维逻辑的关键。所以,针对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景观设计课程应着力培养学生空间认知能力和情感感知能力,促进学生运用设计逻辑发现设计问题,获取全面、准确的基本信息,为之后设计的深化打好基础。5.在课程教学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引导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景观设计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性和应用性,教师只有通过实践设计教学,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锻炼学生在现实中处理复杂设计问题的能力,将理性分析和感性创造相结合,实现学以致用。6.改革教学手段,引入虚拟现实技术、数字信息技术,通过新技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设计空间。面对环境设计专业发展的日新月异,部分高校对设计课程的训练方式多年来却没有太大的改变。一方面是在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90后”甚至“00后”的学生群体,他们熟悉新媒体工具,视野开阔,面对固有的景观设计训练课程缺乏主动性和热情;另一方面,虚拟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沉浸式虚拟现实空间、地理大数据信息分析技术等为景观设计教学训练提供了更直观、更优质的教学手段,所以在具有一定条件的基础上将虚拟现实技术、数字化信息数据分析引入景观设计教学环节,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空间,建立设计逻辑思维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

三、建立在设计逻辑思维培养基础上的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方法

1.加强设计空间可视化训练。景观设计是一门综合的空间艺术,所以景观环境的空间形态和结构是衡量景观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人们进入景观空间后的环境体验首先来源于对空间形态的感受。因此,对于空间的创造力是设计者的基本功和设计素养。景观空间是相对室内空间更加复杂的多维度空间,所以景观设计不但需要考虑空间形态、结构和尺度,还要考量时间和心理维度,景观空间的营造具有复杂性。加强空间可视化训练,可以让学生理解如何通过三维模型和图纸推敲、组织空间形态,通过可视化语言表达设计思路。通过专项训练,引导学生利用空间构成手法组织景观场景,实现景观视觉空间的个性化营造。让学生利用三维模型推敲设计思路,同时运用视觉语言表达设计思路,这样的空间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创新意识和空间组织能力,锻炼学生在三维空间进行发散性思维,强调空间结构的动态组织,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景观空间创作思维逻辑。设计空间可视化训练是不断拓展学生的设计语言、提高其设计创新能力的过程。日常的空间体验容易束缚学生的空间创造力,设计空间可视化训练要打破现有的空间经验和习惯,通过相对单纯的空间造型训练锻炼学生对空间形态的创造和对复杂空间结构的组织能力,从而开阔设计思路,提高设计能力。2.通过空间感知训练,提高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景观设计要求设计者具有敏锐的空间感知力、获取环境信息的能力以及阐释、组织、设计环境信息的能力。只有具备良好的空间感知力,才能全面、准确地理解场地环境及其蕴含的相关设计信息,从而激发创作灵感。对空间感知力的培养是景观设计的教学难点。进行空间体验训练是景观设计课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在设计场地中的实地考察,获取对设计场地的感性认知和有用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组织和表述,最终将个人的感性认知与设计思路相结合,形成个性化的设计方案。教师要在这个过程中辅导学生提高自己对自然场地的认知能力,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空间感知能力。空间感知训练要着重引导学生习惯用时空概念去观察环境,体会空间的造型、尺度、肌理、色彩等信息,也包括理解场所精神的内涵。在课程设置上,设置场地考察实践环节,让学生尽可能透过感性认知观察实体环境的特征,引导学生自由感知物质环境,如地形信息、场所尺度、植被现状、现存构筑物以及环境中人的行为、活动,观察环境的使用状况和环境与身处其中的人的关系。教师要让学生记录这些感知信息,整理并形成属于自己的感知经验,并组织学生进行陈述,让学生将自己的感知经验带入设计实践。在空间感知训练的同时,学生要凭记忆绘制出考察环境的平面图、场地布局、流线组织形式以及行进路线,标示出印象最深的景观节点,通过课程讨论让学生描述观察过程,并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区别和共同点,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环境中的人感知外界环境的方式,探讨什么样的环境会让人印象深刻、产生共鸣,并进一步探讨景观与人的关系以及优质景观空间的组织规律。步行体验可以帮助学生有意识地将实际空间与图视空间建立感性认知联系,让学生以专业视角不断丰富自己的感知经验,为后期的设计实践建立空间认知基础,同时增强学生面对复杂设计问题的综合能力。3.训练学生进行设计推理分析,建立设计逻辑思维方式。优秀的景观设计作品需要设计者具有设计的艺术创造性和设计个性,而景观设计过程也具有严谨的理性特征,需要在一定的设计规范和设计规则内进行。设计过程是建立在理性的逻辑分析基础之上的,只有通过严谨的逻辑分析过程,做出恰当的设计,才能保证设计方案的科学、合理。在景观设计课程中,明确设计推理环节,以锻炼学生科学的分析方法、树立严谨的设计态度为目的,选取一处学生熟悉的场地,让学生通过“调查—分析—设计”的程序完成场地设计。教师在教授学生科学的调研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对设计场地进行全面的现场调研,尤其是设计场地的尺度、地形特征、人流状况、功能需求、建筑朝向、植被状况等,培养学生严谨的调研态度。通过测绘、观察记录、步行感受等方式获取场地信息,要求学生对调研资料进行分析、归纳,了解各类基础资料的特点及其对场地设计的影响,把调研资料的分析过程和结果,运用视觉化的方式表达出来,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的设计意识以及运用设计语言表达设计思路的能力。推理分析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景观环境设计涉及因素繁杂,训练要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先从分析较为简单的空间尺度、地形、植被、建筑等场地信息着手,再分析更为综合、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行为、心理、生态等非物质信息,通过推理训练,逐步提升学生处理复杂设计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在复杂的设计因素中厘清思路,平衡各方面的关系,形成景观设计解决方案。4.让新技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景观设计的本质。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软件学习与设计课程训练是割裂的,教师的授课手段相对比较单一,方式比较陈旧。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时展,景观设计过程、方案展示方式与数字信息的大数据分析、虚拟现实技术、全新的三维软件技术有更加深入的结合。所以,在课程学习阶段,也应该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引入新技术、新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与时俱进的设计逻辑思维方式。

艺术设计范畴的环境设计专业是集合了技术与艺术的综合空间艺术专业。所以,该专业的教学要有明确的教学定位和特点,专业课程设置要充分考虑专业特点和现状,挖掘学生的专业优势,建立符合环境设计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体系。其中,环境设计专业的景观设计涉及物质因素和非物质因素。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优秀的景观设计作品需要专业技术知识的支持和科学严谨的工作程序的保障,同时,也需要敏锐的艺术感受力、感性的艺术创造力和总体控制能力,以及丰富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所以,在教学手段、教学思路以及教学理念上,都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作为第一要务。具体到课程设置思路上,环境设计专业的景观设计教学应以视觉空间的艺术营造作为设计课程的先导,注重学生艺术表现力和艺术个性的表达,培养学生对于环境的感知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注重专业知识的积累,逐渐锻炼学生的理性分析能力,逐渐形成以培养具备创新艺术素养和综合处理能力的设计人才为目标的专业课程特色。

作者:夏远 单位: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