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性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

时间:2022-02-13 08:32:08

导语:交互性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交互性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

摘要:论文回顾了交互设计及其在景观设计领域的应用,对交互性景观设计理论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并论述了交互性景观设计的三个层次,包括知觉交互、行为交互和情感交互。对交互性景观设计的组织形式和设计过程进行了探讨,总结出交互性景观设计全生命周期的环形设计过程。最后围绕交互性景观设计的三个层次,对设计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景观设计;交互理论;方法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表现为对外部环境的认知趋向于表象化,对景观的使用方式趋向于多样化,对景观空间形态的要求趋向于特色化。以往偏视觉感知的游赏式景观已不能满足需求,一成不变的景观形态受到质疑,“曲高和寡”式的景观空间正在失去其普遍意义,而那些单一从生态角度考虑的城市公共空间则因为缺乏人的参与而显得与城市格格不入。伴随着“无人问津”、“千篇一律”、“走马观花”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需要反思未来的景观设计将何去何从,怎样才能让景观作品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多元化的科技实践已成为信息时代的标识,促生了大量衍生技术的开发,如数据库技术、遥感技术、交互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这些技术为现代设计开拓了新的途径和思路,已在多个领域广泛应用的交互设计就是典型。本文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重点探讨交互设计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以期为现代景观设计探索新的发展途径。

一、交互设计及其在景观设计领域的应用现状

(一)交互设计概念。1984年,IDEO的创始人之一比尔•莫格里奇(Bill•Moggridg)首次提出了交互设计(InteractionDesign)的概念,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引起相关学者的研究。艾伦•库伯AlanCooper在其论著《软件观念革命——交互设计精髓》中认为从用户角度来说,交互设计是一种如何让产品易用、有效并让使用者愉悦的技术。[1]因此可以将交互设计理解为从客户感受出发的一种设计,即以用户目标作为中心任务的设计。其设计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完成用户可用性和体验性的需求目标,从而进一步提高和扩大用户对产品的使用效用。交互设计具有学科综合交叉的特点,适用范围十分广泛,除了在产品设计研究与实践上有所建树,交互设计还融合了计算机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信息科学技术,并且在服务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领域中发挥作用。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交互设计的理念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朝着多元化、多样化的方向越走越远。(二)交互设计在景观设计领域的应用。目前在景观设计领域,交互设计研究主要集中在:户外展示空间、互动艺术装置、户外行为艺术、城市服务性设施、信息多媒体交互设施等方面,具体可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2]:1.关于参观者感知、行为、体验和参与方式的研究实践;2.针对景观中交互性设计方法的研究;3.针对景观环境的营造和发展的交互性设计研究。在景观设计实践中,交互设计已有典型案例,如芝加哥千禧公园中的皇冠喷泉,由西班牙艺术家詹米•皮兰萨(JaumePlensa)设计,由两座相对而建的15米高的显示屏幕组成,在计算机控制下,交替播放着代表芝加哥的1000个市民的不同笑脸,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每隔一段时间,屏幕中的市民口中会喷出水柱,为游客带来突然惊喜,让原本静止的物体与游人互动起来,赋予了场所新的意义。

二、交互性景观设计理论探究

(一)交互性景观。“交互性景观”是指具有交互属性的景观。即景观空间中的人以及各要素之间均存在信息双向交流的现象,产生相互影响作用。这里“交互”可以是人与景观、也可以是人与人的信息双向传递,或者是自我的反思,其中信息媒介是客观物质与主观意识的集合。交互性景观构成要素可分为人、景观要素以及交互媒介三部分:1.人的要素指景观参与者,是交互性景观的主体,按照社会经济属性、年龄、性别、数量等,可以进一步细分。2.景观要素指构成景观的空间与物质形态,包括自然景观要素如山石水土植物等;人工景观要素如建构筑物、道路、设施、景观小品等;非物质景观要素如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内化于景观空间与物质景观要素中,往往对景观空间与形态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作用。3.交互媒介即交互的信息,交互过程依托信息双向交流活动展开,包括信息发出、接收、再反馈的往复活动。交互对象的不同会导致交互媒介的内容发生变化。从参与者的角度来看,输出信息分成显性和隐性,其中显性信息包括行为、语言、表情等,这些信息可以被直接解读并且与景观产生直接交互。隐性信息包括感觉、认识、经验、情绪等,这部分信息被个体内部吸收,直接影响交互过程。从景观角度看,输出信息可以划分为物象和意向两类,物象中又可以划分为静景和动景,其中静景指的是肉眼判断静止的景观,包括形态结构、比例尺度、颜色质感等;动景则主要指动态的景观内容,如物体的运动、形象的变化等。意向主要体现在文化、历史、知识等内容之上,综合为主体认知客体的景观意向。(二)交互性景观设计。“交互性景观设计”是设计师运用交互设计的理念去创造能与人产生交流互动的景观的过程。交互性景观设计是以参观者的需求目标作为导向而展开,设计师通过强化景观输出信息的方式来刺激参与者发出信息反馈,表现为参与者的认知、行为或情感反应,起到优化景观信息循环的作用(如图1)。(三)交互性景观设计的层次与内容。交互性景观设计是参与者、设计者、景观三部分信息循环传递反馈的过程,信息传递具有瞬时性和延时性共存的特征,意味着不能孤立地去划分交互性景观的层次。不仅需要对现时事物进行充分的理解和分析,还需要从长远的角度去看待事物的发展。笔者通过对交互性景观设计的内涵梳理,再结合环境心理学环境需求层次和认知心理学中用户需求层次理论,将交互性景观设计划分为以下几个层次:1.知觉交互层:环境知觉是根据感觉获得的环境资料所作的心理反应。[3]受制于个体已有经验(本能、习惯、直觉)和外界环境双重因素影响,结果由认识、感觉以及经验三部分内容所组成。知觉层中用户的需求大多是停留在表象化事物之上。这种表象化的需求体现在对于事物的辨识度、感官刺激度上。同时用户的个体经验也对需求目标产生影响,因此关于个体本能的需求也体现在其中,如安全感、领域感等。因此设计应从理解参观者的生活方式、习惯等潜意识经验开始,通过本能的引导、增强辨识度以及交叉感官刺激的方式来使参观者获得新的知觉认识。知觉交互反馈的结果是在交互性景观和个体以往经验双重影响下产生的新的认识、感觉。新的认识和感觉相互影响作用的结果同时也反作用于经验。知觉交互的模型(如图2)。2.行为交互层:环境行为学研究认为在景观空间中,人的行为模式分为“需要”模式和“场力”模式两大类[4]。“需要”模式是建立在个体固有认知之上的,而“场力”模式是用户受到本能认知和外在环境信息共同影响下选择发出的行为。与两种模式相对应,景观中的行为交互可以分为个体交互行为、必要性群体交互行为和选择性群体交互行为三类,遵循景观环境、行为、心理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反馈的关系。设计关注的重点放在行为方式的适应以及景观要素的刺激诱导之上。既要考虑人们既往行为习惯和要求,同时还要通过介入的手段来创造新的行为活动的发生。行为交互的结果包括人们参与活动的过程以及从中收获的感受。3.情感交互层:情感的共鸣是建立在知觉意识和行为体验之上的景观感知,情感交互层中,参与者不再满足外界刺激下产生的感知,希望打破与景观之间的隔阂,实现情感上的共鸣。按照交互过程中主客体的时空关系,情感交互可以分为预期情感交互、即时情感交互和反思情感交互三类。分别发生在主体与客体在空间上接触之前、之中和之后。预期情感指的是用户对于景观空间的情感期待,这里的情感内容包括文化、知识、历史、经验等多方面的因素。设计需要围绕情感目标进行主题制订及基调把控,而交互程度的高低取决于主题带给参观者想象空间的大小,同时也取决于参与者个体的综合素质。即时情感交互指的是在特定主题下景观空间中主客体之间发生的情感共鸣,它具有瞬时性的特点。该阶段的设计重点应该关注为参与者营造怎样的情境,如何渲染空间的氛围,使得景观参与不仅仅是单一行为活动,更是景观叙事中思想与情感交融的的过程。个体差异会导致情感需求的不同,因此景观设计应该具备精神层面的考量。交互的结果反应在参与者在受到多层次景观刺激下产生的心理感知,如身临其境、情境交流、人性关怀等。反思情感交互发生在主客体在空间上接触之后。“反思”是一种理性和情感的相互融合,是在意识和思维层面发生的情感交互,[5]具有延续性和持久性。缺乏理性指导和教育的情感内驱力无法帮助人们做出正确价值判断,最终也无法实现从量变到质变。若将“人景交互”[6]看作是一种设计师引导控制的复合感官的交融,这种“引导控制”本质应建立在理性客观的认知之上,是帮助参与者获得全面的景观感知,而非短暂的兴趣、刺激。情感一旦有了反思,意识才会由短暂感觉变成深刻经历。交互性景观设计虽然将人的需求作为设计目标导向,强调以人为本,但并不等同于环境伦理学中的人类中心主义。景观存在的价值也不仅仅是对于人而言,还包括对于自然环境。反思情感交互的最终目的实则是通过调节景观与人之间的关系来实现环境发展的可持续,最终实现主体自我价值的升级。三个层次中参与者的需求、设计方向以及交互反馈的信息(如表1)。图1交互性景观设计要素关系组织图图2知觉交互模型图3交互性景观设计的层次关系图表1交互性景观设计层次与内容交互性景观设计的三个层次具有依次递进的层级关系,知觉交互层是通过对参观者感觉和认知进行刺激从而获得的信息反馈,是人景交互的基础;行为交互层是参与者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的满足感和喜悦感,处于人景交互的中间地带;情感交互层是参与者在交互情境中获得的想象和归属感,并从中取得的知识、经验、态度等,处于人景交互的上层。三个层次相互作用、彼此影响,共同构成交互性景观设计的主体与核心内容(如图3)。

三、交互性景观设计的组织形式

交互性景观设计具有多目标多层次的特点,同时参与者在设计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决定了交互性景观设计的组织形式也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种:(一)设计师模式。设计师模式与传统景观设计组织形式一致,由设计者通过现场调研,并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后展开。这种形式要求设计者本人对于使用者需求和生活方式具有充分的认识,并且需要有很强的预见性。但是现实中,设计师极容易在设计的过程中发生目标偏离,不自觉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为使用者规划设计出自认为满意的景观。(二)用户评价模式。用户评价模式是对设计师模式主导下已经建成的景观,利用POE法对用户体验后评价作出调研分析,进一步调整景观方案。存在的问题包括如果在前期设计阶段与参与者预期需求目标存在较大差异,则评价模式对设计改造的帮助有限,改造成本也过高,容易造成资源浪费。(三)公众参与设计模式。公众参与模式是由设计者和参与者共同完成的。设计思路需要集思广益,综合协调各种意见,明确目标轻重缓急,最终使各利益团体达成共识,围绕共同的目标采取行动,使设计成为统一行动的指南。确定设计方案之前,依然需要设计者站在专业人士的角度进行大局的把控,对需求和社会因素进行预测,不仅要考虑参观者在交互性景观中未来的状态,而且要考虑参观者在受到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条件下心理状态发生的转变。这些预测结果将会成为交互性景观设计制订的主要依据。

四、交互性景观设计方法

(一)交互性景观设计阶段和过程。交互性景观设计是围绕人的需求而展开的,其过程具有极强的系统性,由以下十个阶段组成:现状调研分析、确定设计目标、概念设计、情境建模、设计评价及筛选、细化设计、景观产品制作加工、现场实施调整、运营管理、用户评价反馈。设计需要不间断地将后续阶段的内容反馈到前面的阶段,调整认识问题的立场,考虑以前可能忽略的内容,对最初的评价提出疑问,重新定位设计的目标等,使交互性景观设计过程成为一个动态的、连续不断的循环过程。(如图4)交互性景观设计的过程是一个全生命周期的环形设计流程,区别于以往景观设计的线性过程,终止于项目建成验收。(二)交互性景观设计策略1.知觉交互层设计策略:知觉交互层面的景观设计更强调景观给人的初步印象,着重于景观的形态、色彩、空间等。人的感觉系统分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种,不同的刺激手段会给人带来不一样的身心感知。设计中可以针对某一感官进行刺激强化,如通过艳丽的色彩、夸张有趣的形态来吸引孩童的注意;或者通过两个或者多个感官交叉刺激的手法来加深人们的心理感知。2.行为交互层设计策略:在行为交互层上,需要关注的是人对景观的参与性,景观功能易用性,个体与群体的行为关系等。设计的重点应该放在如何丰富景观的交互方式以及交互内容,提升使用者参与的愉悦感,诱导重复体验行为的发生。基于上述需求,首先设计必须要保证景观空间的易用和可用性,营造人性化景观空间,尽可能满足使用人群的行为习惯;其次可以利用不同的景观空间形态来创造行为机会,通过布置多功能的弹性活动空间、采用多样化的空间组合、配置交互性景观设施等不同手段,使人景交互在不经意间发生,提高人与景、人与人之间交流互动的频率;最后可以通过数字技术手段,丰富景观设施趣味性,打破人景交流屏障,提高人们参与的积极性,营造和谐的动态交互氛围。3.情感交互层设计策略:在预期情感交互层面上,设计重点应该侧重于景观主题的制订,以及整体环境意象的把控之上。可以运用设计隐喻等手法,赋予景观历史、文脉、人文等内涵,与参与者产生无形之中的情感交互。如此一来,景观形象在游人未参与以前便可呈现在人们的脑海之中,用户对于景观空间会产生初步的情感认知。即时情感交互设计关注点在于为参与者营造怎样的情境,渲染怎样的空间氛围。可以通过营造景观环境的场景感,拉近使用者与景观环境之间的距离,帮助人们理解、感受景观存在的意义,从而强化情感交流的深度;另外设计还需要考虑不同人群的情感需求,创建差异化的情感体验空间,丰富人与景观之间的情感交互[7]。反思情感交互需要思考如何营造使用者愿意持续使用的景观空间,如何尽可能延长其使用生命力,如何加深使用者对场景的印象,留下深刻的回想与记忆。反思情感交互的结果会形成新的认知经验,将景观环境作为一种基础设施来理解,通过增长或再生的手段使景观成为一种超越时空的情感记忆,以此来对人们的环境感知产生持续的刺激。另外,交互性景观设计过程是一个全生命周期的环形设计流程,设计参与不仅仅体现于前期的图纸阶段,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后期的运营管理上。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用户反馈的结果能够得到及时的调整,从而使景观空间保持长久的生命力。4.其他设计策略:哈佛大学卡佩尔和霍兹曼预测未来景观将出现一种范式的转变,景观环境中智能机器及景观系统将高效地共存及共同发展。[8]可以理解为在设计初期利用数字信息技术加强评价反馈的实效性,对景观空间进行实时的使用评估调查,并及时做出设计调整;在设计过程中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拓展景观呈现手段,如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等技术打破了游人对于传统图像信息的物态观,拓宽人景之间的感知交互。同时还可以结合新技术构建了虚拟景观和交互平台,拓宽景观空间的宣传渠道,并加强用户与设计师之间的联系,从而有效地指导景观优化设计。结语交互性景观设计是顺应时代的发展、使用者的需求而产生和发展,实践中面对问题的复杂性、多样性、动态性特征决定了交互性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的阶段性与持久性并存、普遍性与特殊性兼顾的特点。当下人们对于景观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急切需要新的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进行指导。交互性景观设计将人景关系作为设计的重点,使景观设计向人性化设计方向回归,对于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温全平 詹颖 单位:华东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