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景观设计中自然辩证法的运用
时间:2022-09-01 09:19:41
导语:园林景观设计中自然辩证法的运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它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来考察作为这一关系中的客观的自然界、关系中的主体的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以及这一关系的中介———科学技术。它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科学方法论。园林景观设计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运用园林艺术和工程技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种植植物、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造美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游憩境域的过程。[1]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应多注重对自然的尊重和对科技的运用,做到自然观与科技观的和谐统一。
一、“天人合一”的生态自然观在苏州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自然辩证法强调对自然界客观存在及其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尊重,改造自然更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苏州园林从开始营建就遵循着园林所在的自然地理条件,以拙政园为代表的苏州古典园林,就是对大自然的充分尊重和保护的代表,不论是在水景还是植被分配上都体现了园林景观中的自然生态理念。苏州园林的构景要素中的山水、植被和建筑,无一不被赋予了人的主观色彩,有了人文内涵,在以人为本、充分保护自然、运用自然条件的理念中,将自然与人的关系、自然与科技的关系发挥的淋漓尽致。“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苏州园林之美,与中国国画有异曲同工之妙,注重自然的意味与情趣,注重园林的意境与内涵。[2]苏州园林的灵魂就在于此。苏州园林的营建和设计,不仅是对自然的充分诠释,更是对于艺术的高度追求。
(一)物质性
园林艺术的物化形态随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不断深化以及自然科学本身的不断发展而发展,但从作为绝对存在着的物质本身来说,它是固有的、不变的、永恒的。正如恩格斯所说:“物质是某种既有的东西,是某种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的东西。”[3]在苏州园林中的一些自然山水景观,例如一些岩石、土壤、植被、水体,都是在意识没有产生之前就已经客观存在,只是没有具体的定义而已,充分体现了自然美的主旨。文征明在拙政园建园初的总体思路“因地制宜、法乎自然”更是对自然物质性的遵循。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并决定意识,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二)系统性
自然界不是各种物质的堆积,而是一个巨大的、相互联系的系统。自然系统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各要素之间、各系统之间以及相互作用并不断变化,把握其内在联系和系统性是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重要因素。苏州园林在布景上,不是一个杂乱无章的各种景观的堆砌,而是一个多重相关的小景观的和谐组合。时至今日,拙政园仍然“以形状富有变化的水池串连各景区,成为既有主次、又有变化的统一体”。[4]中国的园林创作中主张“天人合一”。“在营构布局、配置修建、山水、植物上,努力寻求顺应自然,着力表现纯自然的天成之美,并力图突破情势上的调和和整一,模山范水成为中国造园艺术的最大特点之一”。[5]苏州园林在营建和设计中充分认识到自然界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并尽可能地尊重每一自然景观要素,并合理发挥好了各要素本身的特性。如拙政园中很多高低起伏的长廊,不仅使两年的景色充分展现出来,更展示了水面的高低和变化,水、石、廊等各个因素的综合,不仅是对自然的充分应用,也展现了自然的系统性。此外,还有一些叠山置石景观、视觉与嗅觉相结合的雪香云蔚亭等等。
(三)层次性
层次结构是由若干要素之间相关性关系所构成的系统,再通过新的相关性关系而构成新系统的逐级构成的一种结构关系。层次性在园林设计中运用的非常广泛,通过层次性的布局和设景,以获得更引人入胜的景观效果、更加美观的景观感受。苏州园林在设计构筑中,多采用因地制宜的方法,通过借景、隔景、对景、分景等多种手法来组织和构筑空间,形成层次性强的多重景观,叠山理水,内外空间相互渗透,让游人有“步移景异”的观景感受。这也是中国式园林与西方园林的最主要特征。如拙政园中的中部水面,被池中的两座小岛以及曲桥、房屋和花木分割为几个部分后,水面迂回流通,空间层次更加丰富,景物更显得立体而深远。苏州园林中的假山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或与植物相互映衬、或与水景相互交融、或与亭廊融为一体,层层叠叠,让人不仅有身在林中的感受,更有一种移步换景的多重感受。
二、科技观在苏州园林设计中的充分运用
自然辩证法是自然界的辩证法,也是科学技术的辩证法,是关于科学技术的研究方法和发展规律的哲学思考。科学技术作为自然辩证法研究人与自然、与社会关系及发展规律的媒介,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作用重大。苏州园林在设计中对于科技手段的运用大大增强了园林的美感与多样化。园林设计的定义中提到的工程技术手段、植物种植、园路铺设、建筑的营造等就涉及科技问题。在苏州园林的景观设计中,植物的种植布景、亭廊的建筑设计以及园路的铺设都是科技观的体现。例如:以“林木绝胜”著称的拙政园,除了就地取材,经过科技手段的不同搭配,便与山石水景完美相结合。拙政园的“倚虹亭”,园中“与谁同坐轩”的扇亭,扇面两侧是实墙,实墙上开着两个扇形的空窗,一个对着倒影楼,另一个对着“鸳鸯厅”,而后面的那一窗由于面对着山,窗中正好映着入山的笠亭,笠亭的顶盖又恰好配成一个完整的扇子;狮子林中多似狮子的石凤峰林立;园路铺设中“海棠春坞”海棠花铺地图案,海棠花的雅致与素净的墙面、精美的花坛反映了文人的精神品味;脊饰雕塑仙人寓意富贵吉祥等等。这些景观带给人一种美感的同时,更是科技与自然、人文的结合。
三、自然辩证法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运用的启示
(一)以人为本、遵循自然规律
园林景观设计中,设计者们首先应该遵循客观规律,并掌握基本的科学与技术实践方法论问题。设计师们必须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充分尊重当地居民传统民俗与文化,尊重所在城市的文脉与文化情结。现代园林的设计应更加重视人的行为意愿,重视使用者的心理感受,满足其游赏及其他需要。[6]严格按客观规律来设计符合人类需要和现展的综合性园林景观。
(二)紧跟时代、合理运用科技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科学技术为园林造景和效果呈现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但与此同时,也应意识到过分依赖科技而忽略了自然美本身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应在园林设计中合理运用自然美,在营造效果上注重对科技的运用,打造自然与科技相结合的园林景观。中国几千年的园林艺术历史,造就了无数的优秀园林艺术作品。每个时代的园林设计作品都反映了当时那个时代的风貌,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既要顺应时展,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又要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园林设计中高度结合,设计符合时代特征、体现时代文化、时代精神,延续历史文脉的园林艺术作品。
(三)生态先行、科学规划
人类社会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自然界,而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那些试图奴役自然、征服自然的观点和行为都是不可取的。当今的园林规划应当借鉴和发展传统园林的经验,在遵循生态学原理的基础上,建设符合生态学的科学的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园林景观,建立一种人、植物、动物、建筑等和谐共处的秩序,实现科学发展,形成稳定的多功能的生态系统。在规划建设中不应破坏原区域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当地的山体、植被、湖泊等各要素,构建多层次的生态系统,不断丰富物种多样性,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园林景观在提高和改善人类生活环境和保护生态环境上有着重要意义,园林景观设计的方式方法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只有在遵循自然辩证法原理以及中国园林的具体实际的情况下,尊重客观规律、科学发展、合理运用自然辩证法,建立系统的自然观与科学技术观,建立一条生态的、可持续的园林景观设计之路,才能让中国的园林艺术长盛不衰、独具魅力。
作者:徐汇 单位:河南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张塔洪,黄生惠.园林景观设计[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赵仁冠,托马斯•克凡.苏州园林———中国园林设计原理分析[J].时代建筑,1986,(2).
[3]邓晓松.对自然辩证法在中国园林设计中的应用的几点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3,(22).
[4]邵忠.苏州古典园林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5]楚杰,路超杰.自然辩证法自然观在园林设计中的体现[J].土木建筑学术文库,2011,(1).
[6]张健.自然辩证法在园林中的运用[J].中国园艺文摘,2012,(5).
- 上一篇:人居环境景观设计论文3篇
- 下一篇:生态园林景观设计在矿区工作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