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公园山水景观设计
时间:2022-02-16 09:31:02
导语:浅谈城市公园山水景观设计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城市自然环境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在城市自然环境持续恶化的背景下,本文以宁东新城告诉入口公园景观设计为例,以山水景观设计理念指导城市公园设计,从公园的综合功能要求出发,提升城市公园的生态效益,对城市公园设计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城市公园;山水景观;设计
1.引言
自然环境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的发展必须与自然生态体系相得益彰。自然环境对城市的影响,是通过地质、地貌、气候和水文等自然要素的作用体现的[1]。我国快速城市化的进程导致这一生态基础产生了严重破坏,景观设计开始引入对生态的思考。景观兼具经济、生态和美学价值[2],随着生态学思想的引入,景观设计的思想和方法产生了重大转变[3],设计结合自然的理念得到了肯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防护绿地会随着城市的扩张而变为防护和游憩功能兼备的公园绿地[4],更好地服务城市居民。本案绿地性质属于城市防护绿地,城市防护绿地改造为公园,必须从公园的综合功能要求出发,在保证良好的环境生态效益和游人游憩活动的同时,达到人工设计美和天然美的和谐统一[5]。
2.山水景观概念
中国人自古有着浓烈的山水情节,山水是文人创作的源泉和精神寄托。园林来自于对自然的模仿,中国园林的发展是从对自然的写实到写意的模仿过程[6]。山水景观是自然环境要素主导的环境景观,借自然优势融于环境,这类景观“即为人作,亦是天开”[7]。山水景观着重主次对生,张弛有度,将静态的山水形成一种动态的节律。本案是景观设计中一次有益的尝试,项目设计采用设计结合自然的手法,“师法自然”,遵循“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原则,从自然山水中抽象出可以应用到现代景观设计中的简洁设计符号,创作仿自然的生态景观。
3.山水景观设计的应用———以宁东新城高速入口公园为例
3.1项目背景。本案位于银川宁东新城。宁东新城被称为宁夏第一镇,原名磁窑堡镇,位于灵武市东部,307国道,银青高速公路、磁马公路、大古铁路横穿而过,成为宁夏与东部地区沟通的重要经济通道。该地地表水源充足,由于黄河不断改道,湖泊湿地众多,素有“塞上江南”的美誉。
3.2场地阅读。项目场地位于宁东基地核心区,是集休闲、娱乐、运动、集会等为一体的中心绿岛地带。项目周边交通条件便捷,紧邻黎明路和银青高速两大道路,地理位置突出,是整个区域的中心绿岛和活动中心。此次设计改造地段为青银高速进入宁东新城的门户区域,主要是黎明路沿线绿地。青银高速沿线防护林带目前栽植及生长状况良好,较好的改善了周边环境及维持生态平衡。宁东新城是由城市向山水区域过渡的交界地带,属于城市山水边缘地区,最大特点为异质性。本案景观设计尊重原有的生态景观格局,改变自然和人工的对立状态,建立自然和人工和谐的关系。
3.3面临的挑战。青银高速沿线防护林带目前栽植及生长状况良好,较好的改善了周边环境及维持生态平衡。面临的主要挑战为,项目黎明路沿线现有的城市绿地,植被覆盖率低,植物栽植杂乱无章,并且由于缺乏必要的活动场地和设施,导致几乎无人使用。沿街商铺立面较为杂乱,污水未经净化过滤直接排入城市明渠,导致城镇环境受到极大的负面影响。本案用地性质为防护性绿地,树种单一(新疆杨),且临高速公路,在公园改建过程中,主要面临着低成本、快速成型、如何利用现状、整体建设的可实施性等特殊问题。
3.4山水景观营造方法。《园冶》中说:“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园林是“妙在得体合宜,未可拘率”。本案在尊重场地地形地势的情况下,以自然环境为主体,构造形成旱溪系统。运用旱溪净化系统,将城市排水明渠的水经过初步净化后引入公园,栽植植物形成湿地景观,净化水资源,调节小气候,在形成山水景观的同时,为生物多样性提供有利条件,提升环境的自净能力,达到生态要素的有机平衡。除了自然的山水,重情的景观人文环境意识是山水生态景观的一个重要方面。这部分体现在对于场所空间的营造方面,设计充分考虑使用者对于场地的需求,设计注重运动及休闲等功能性的无意识空间,以及注重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的感受形成的无意识空间,两者交融,形成对于人文环境景观的独特理解。采用挖水堆山的处理手法,利用基地改造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将其埋入地下、覆盖表土,顺应地势,营造出变化丰富的地形,形成辫流系统的骨架。在局部区域形成洼地,或是旱溪或是水面,蜿蜒的洼地构成“辫流系统”,营造良好的小气候环境。同时通过雨水的集散营造出时而水流时而干枯的季相景观,蜿蜒的旱溪与周边的旱生、水生植物搭配在一起,增加场地的生物多样性,给人一种塞上江南的独特感受。由建筑垃圾堆积的微地形,地形之间形成山脊与山谷,山谷能够对雨流进行收集与引流,形成水流、旱溪、草地、林地四个界面,极大的丰富了生物多样性。
4.结语与探讨
本文以宁东新城整治工程为例,探讨运用辫流系统营造山水景观,创造性的通过自然的辫流骨架形成独特的山水景观,并利用辫流系统营造的湿地和低洼地形成的小气候环境,为生物多样性和环境的改善提供有利条件,在注重自然景观生态效益的同时,考虑景观人文环境意识,体现场地的人文关怀,形成多个景观要素的综合统一。
参考文献:
[1]彭远翔.保护自然生态景观建设山水园林城市[J].四川建筑,1999,01:8-10.
[2]肖笃宁,李秀珍.当代景观生态学的进展和展望[J].地理科学,1997,04:69-77.
[3]王向荣,任京燕.从工业废弃地到绿色公园———景观设计与工业废弃地的更新[J].中国园林,2003,03:11-18.
[4]朱祥明,孙琴.英国郊野公园的特点和设计要则[J].中国园林,2009,06:1-5.
[5]姜来成.论防护绿地的规划建设[J].防护林科技,2002,01:33-34.[6]林箐,王向荣.地域特征与景观形式[J].中国园林,2005,06:16-24.
[7]莫娜,刘大平.山仍是山,水仍是水———中国传统山水环境景观及其环境意识解读[J].华中建筑,2007,01:151-154.
作者:黄泽幽 龙岳林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 上一篇:建构主义下的英语翻译教学模式改革
- 下一篇:高职声乐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