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纪念性景观设计的可读性表达

时间:2022-02-05 10:18:22

导语:城市纪念性景观设计的可读性表达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城市纪念性景观设计的可读性表达

【摘要】纪念是人们去主动探究历史、缅怀历史的一项有目的性的实践活动。纪念性景观城市设计在客观上被赋予了传达历史文化纪念信息的功能要求。因此,纪念性景观中信息的可读性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为了使纪念性景观的可读性更强,提出在城市设计中可以从景观表述逻辑、表达方式和空间模式三个方面去探究。

【关键词】纪念性景观;城市设计;可读性

1概念解析与比较

1.1纪念性景观城市设计

1.1.1纪念性景观

据《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卷)纪念性景观的定义是:为纪念有功绩的或显赫的人或重大事件以及在有历史或自然特征的地方营造的建筑或建筑艺术品,这类建筑多具有思想性、永久性和艺术性。根据以上的文字解释当中可以看出,纪念性建筑或者景观是以明确的“纪念”的目的而存在的。刘滨谊先生认为,纪念性景观是用于标志某一事物或为了使后人记住的物质性或抽象性景观,能够引发人类群体联想和回忆的物质性和抽象性景观,以及具有历史价值或文化遗迹的物质性或抽象性景观[1]。

1.1.2纪念性景观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是基于区位空间审视下,对场所空间特质性的表达,城市设计的整体目标与本质特征,重在建构城市形象特色的城市自然、历史、文化、艺术的时空表达[2]。纪念性景观承载着城市的重要地域信息与历史文化信息,无论是气势恢宏的基督山,还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玛尼堆,不管是万人瞩目的英雄纪念碑还是静躺于后山的家族宗祠,都向世人传达着当地人民内心深处的精神信仰。因此,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来看,纪念性景观是一个城市在社会意识与精神信仰上的一个皈依,甚至是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精神名片。

1.2可读性

可读性通常用来形容某种书面语言阅读和理解的容易程度[3]。既然纪念性景观是为了纪念重大事件或者人物,引发人类的联想和对于历史的回忆,那么,毋庸置疑,纪念性景观的设计所关注的焦点在于如何有效的对纪念对象进行表达,如何通过空间的营造传对纪念对象所表达的情感,使景观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从而有效建立纪念者对纪念对象本身的认识和纪念者在心灵上与纪念对象之间产生跨越时空的沟通。城市设计本身也强调城市的可读性,城市设计诸多理论中场所文脉理论是以现代社会生活和人为根本出发点,注重人与环境有机共存的深层结构的城市设计理论[4]。

2纪念性景观城市设计的可读表达

2.1逻辑上的叙事性

“叙事”在文学创作上是指用散文或诗的形式叙述一个或多个真实的或虚构的事件,或者叙述一连串这样的事件,按照一定的次序讲述事件,即把相关事件在话语之中组织成一个前后连续的事件系列。比起单纯零散的展示空间,运用叙事这一手法很容易形成一个完整清晰的理念而被大众接受,因此它已被广泛地运用在各种类型景观的创作当中。最常用的两种叙事方式就是顺叙和并叙。

2.1.1顺叙

顺叙是叙事的最基本类型,即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顺叙强调的是事件的逻辑关系,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的直线型叙事。设计者需要将参与主体的行动路线通过某些设计手法进行限定,从而使“故事”得以正确的表达。罗斯福纪念园便是这类叙事手法的优秀作品。一反传统的纪念碑式的纪念方式,哈普林经过巧妙的构思,将罗斯福总统四个任期内的贡献以开敞空间的形式巧妙串联,通过围合等手段对体验者的活动进行导向和指引,相比纪念碑这种仅象征“伟大”的纪念方式,这种叙事性的手法让人更加深刻的体验到罗斯福“伟大”二字背后的故事。

2.1.2并叙

指不同的事件,或同一事件的不同场景并置都可称为并叙。此类手法在景观设计中较为常用,纪念对象通常为一特定时间的事件或人物,并不一定具备逻辑上的顺序,而并叙则可以用不同方面去表达事件的发生。英国海德公园内的7月7日永久纪念园采用了典型的景观并叙。永久纪念园(图2)由52根不锈钢柱组成的,代表着在2005年7月7日的爆炸案中遇难的52名受害者,其所围合出的四个空间,各表达了一个时间点的事件,整个空间同时叙述着两起并列事件。

2.2具象化的表现形式

理论证明,知觉经验作为完形或克分子构形而出现,不是简单的感觉集聚,而是有组织结构的有意义的整体,知觉结构与意义的决定因素又同完形的某些基本法则有关系,其中最要的就是心物同型[5]。通俗的理解,就是被我们大脑所感知的事物往往需要一些知觉经验来加以描述,如果一个事物与我们脑中现存的形象都不匹配,那么这些事物是很难被大脑所理解的。多数游客并非专业人士,文化体验的有效性远比那些所谓的空间本体来得重要。因此,文化层面的可读性以及相应的显性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纪念性景观应更好的通过具象意象来表达设计的思维。

2.2.1具象符号的使用

具象符号能够有力表现其所承载的历史事件信息,比如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整体造型设计就是一个大三角,从广场看去很容易就让人联想到日本的武士刀然后自然而然的联想到屠杀。具象符号中的雕塑,尤其是场景雕塑,如果得当的运用,则更加能够有效的还原历史场景,使得纪念性景观更加具有解说性。前广场就采用了一组“逃难”的雕塑,几欲倾倒的身躯,仓皇恐惧的表情,和入场流线完全反方向的逃难线路,让准备入园的纪念者不由自主的产生这样的联想———前面是怎样一个炼狱……(图3)。

2.2.2文字的使用

就像语言之于手势一般,语言的表达比手势的表达更加容易令人理解表述者的意思。同样的,有时候直白的文字表达比起晦涩的意象符号来说在思想传达上更加直接和强烈。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中如何表达遇难者数目之大?不是用某个意象实体的个数,仅仅使用了“300000”这个数字,“300000”4次重复出现,无时无刻不在提醒这世人这段历史是人类的一场浩劫(图4~5)。

2.3线性的空间模式

空间也是一种符号,设计师赋予它不同的内涵,使空间环境具有不同的品质和功能,成为特定的文化效应场[6]。纪念性空间中通过空间序列表达概念是普遍性的,这使得游览空间呈现有导向的线性。历史人物或事件都是历史的一个片断,从这个意义上它们都具有一定的长度,即使是发生于某个点的事件也有缘起和后续影响的陈述可能,因此通过表述这个时间长度来表达纪念是顺理成章的;并且,线性空间给人的逻辑性最强,更容易按照预设的路径去表达设定的情感,从而使得参观者对景观理解性也最强。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线性空间是如此适合纪念性景观类型。至于线性空间本身是成笔直的或是曲折的并不是根本问题,那关乎更多的是所谓风格问题。纪念性景观的线性空间大致可分为传统的中轴模式和以哈普林为代表的非中轴模式两种。中轴模式的参观路线一般沿主轴呈单一直线明确展开,次空间基本沿主轴呈对称或均衡布局,参观者始终受到高潮点的强烈牵引和控制,设计风格稳重庄严,给人以崇高伟岸之感受。所以无论是在长沙烈士公园,还是南京的中山陵,或者是芜湖烈士陵园等纪念空间中,这种传统甚至有些俗套的模式仍旧占据绝对统治地位;而罗斯福纪念园叙事路线由单侧墙体界定成横向性很明显的游览空间,空间动态的自由感和均衡感明显,设计风格更显朴实和诗意,一个个故事场景向游客娓娓道来。朱育帆先生在他的原子城纪念园中也采用了这种之字形的线性游览路径,不仅很好的结合了场地中保留下来的那些不屈的青杨来阐述那个年代不屈的精神,以此来串联其中的故事场景,而且还形成游览路径与主体纪念碑若即若离的体验效果,有力引导了纪念者的情感起伏。

3结语

纪念性景观作为一个特殊职能空间承担着延续社会历史精神的作用,景观可读性显得尤为重要。在纪念性景观的表达方式上应该以普适性的语言为主,避免曲高和寡而落入大众无法理解的尴尬局面。多种多样的景观表现手法要能起到传递良好的感情信息的效果,使景观拥有较高的可读性,最重要的还是需要用“心”去做设计,阅读史料、踏勘场地,去收集每一处令人感动的细节,只有规划设计师自己首先读懂,才可能让作品可读,只有感动了自己,才有可能用作品去感动他人。

参考文献

[1]刘滨谊.纪念性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8).

[2](挪)诺伯舒兹施植明,译.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7.

[3]吴强.试论区位空间选择下的城市设计[J].城市规划,2005(4).

[4]凯文•林奇,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5]查普林,克拉威克普,林方,译.心理学的体系和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6]陈玉锡,李静.符号学理论在纪念性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9).

作者:陈伟 陈拓 黄彪 单位: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