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庭院式建筑景观设计发展研究

时间:2022-12-28 10:57:40

导语:新农村庭院式建筑景观设计发展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新农村庭院式建筑景观设计发展研究

一、发展现状

苏南地区的新农村建设依托良好的经济基础,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农村工业化和在新农村建筑中引入生态节能技术等方面一直处于全国领先的位置,目前该地区大量乡村成为全国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并成为周边地区学习效仿的成功典范。但在很多地区提出“学昆山,追苏南”的口号的同时,却忽略了近年来苏南地区在新农村农宅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首先,江苏各个地区的新农村建设都在进行乡镇合并、村庄合并,新建成的乡村民居建筑在经过统一规划后,户与户之间的外观相似,毫无差别。对于一些地方的新农村建设现状,群众评价说:“这个村和那个村差不多,这个乡和那个乡一个样”。其次,苏南农宅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特征鲜明的建筑样式,在新农村改造和社区建设中,很多村庄的传统农宅被不伦不类、不中不西的“山寨版”欧式建筑所代替。虽然近年来大力提倡在农宅设计中加入本土建筑元素,但很多设计师在处理设计中“变与不变”的关系时出现偏差,继而导致大量乡村仿古建筑群的出现。现有的苏南地区新农村住宅中不乏优秀的案例,如江苏无锡市玉祁镇的农宅设计,以“恢复江南古镇风韵”为目标,新建的农家住宅在建筑形式、建筑色彩和使用空间的设计上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对传统建筑空间的尊敬,使新老农宅在空间原型、建筑高度、体量、形态和色彩上保持协调统一,整个村庄的空间肌理和传统风貌得意保留和延续。建筑作为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体,与文化密不可分。中国向来以天人合一的观念考察人与建筑的关系,我国地域辽阔,各个地区在“天人合一”的理念下形成了不同的建筑文化和空间特征。每个地区的建筑都体现了当地独特的文化精神,不可能有固定的案例模式供其他地区借鉴或“照搬照抄”,苏南地区农村不缺房,缺的是更为合理的设计方法。探索合理的“自主设计”方式已成为江苏省新农村建设中农家住宅设计的当务之急。

(一)苏南地区新农村住宅建筑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努力,苏南的村庄环境和基础建设得到了大幅提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一路高歌,乡镇格局也在迅速地改头换面,农民的居住环境发生了质的改变。房子从青砖房转变为钢筋混凝土的欧式小洋楼,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也经历了从无到有,农村的公共设施也日趋完善,但是在新农村建设中却出现了很多新问题。苏南地区和全国很多地方一样,都在进行乡镇合并、新农村建设、村庄合并,新建成的乡村民居建筑都经过统一规划,户与户之间的外观相似,毫无差别。当前我国新农村住宅建设,尤其在苏南地区,主要问题集中在:一是对农村住宅建设的经济性需求认识不足;二是没有很好地针对农民传统生活习惯,解决好农民生产、生活问题。很多地方直接将城市住宅搬到农村,甚至“送城市别墅到农村”,表面上改善了农民居住条件,实际上破坏了农村特有的生活模式,忽视了地域特征和传统文化习惯。在传统农村向新农村转变的过程中,随着“城乡一体化”的不断推进,我国每年消失八十到一百个自然村,以苏南地区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新农村农家建筑的设计出现了让人十分担忧的情况。首先,在乡镇别墅大繁荣的同时,新农村的“新内涵、新风貌”被错误理解,具体表现在农村城市化,除了基础设施建设向城市看齐,传统农宅也被整齐划一、样式单一的仿欧式新农村别墅群代替,使得当地村落传统文化无法继续传承的问题十分严重,当地农民对传统院落式建筑只能怀念,却无法厮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应该让自然村的原有建筑形态和空间肌理消失。其次,所谓保留本土特色绝不是仿古建筑。建筑的本质是一门创造空间的艺术,绝不在于屋檐瓦片等技术与材料。说到底,仿古建筑在本质上就是赝品。在新农村建筑设计中,对传统建筑元素的保留和有选择的使用还存在很大的不足。

(二)传统住宅建筑形式分析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苏南地区的农宅样式经历了从“瓦房变楼房”到当今“楼房变洋房”的发展阶段。现有苏南地区村庄的建筑组群形式有行列式和散点式两种形式。住宅多以院落形式组合,以合院为基本形制,客堂、天井和院落内外结合,传统农宅门前有晒场。房屋多为砖混结构。为了立面美观,很多农宅外墙进行抹灰处理。现存典型农宅形式主要有三种。典型农宅一:建于上世纪80年代前,建筑材料多为青砖青瓦,屋顶为双坡顶,檐口装饰简洁,窗户小而深,室内采光差。该时期建筑都有相对私密的院落。典型农宅二:建于上世纪90年代,村民的经济条件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建筑大多为2-3层楼房,砖墙结构,后因美观需要,有在砖墙外进行水泥粉刷,有的施以白色涂料或贴瓷砖。典型农宅三:建于2000年后,苏南地区乡村出现大量各式各样不论不类的自建仿欧式别墅,因农村居民对建筑美学的局限,大多民居都建成为兵营式连体二层楼房样式,在整体观赏上有缺陷,传统的村落形象和乡村色彩不复存在。

二、苏南地区新农家建筑与庭院景观优化设计原则与策略

农民居住条件和生活水平的改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高目标。社会主义新农宅的设计旨在为农民提供一个既有益身心健康又尊重地域习惯的居住环境,并能延续乡村原有空间肌理和文化传统。乡村是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地方,乡村住宅就应该保持农宅的特征,而不是一味追求形式统一的农民公寓和欧式别墅等城市化的生活方式,或者其他完全脱离农村实际的所谓的现代化风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终要求是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我国新农村建设中提倡“三生”和谐的发展模式,即实现生产、生态和生活三者的共同和谐,首先就应该体现在新农村农家住宅建设中。设计合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农家庭院建筑是实现农民生产生活和谐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点,也是实现“三生”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对住宅的要求非常实际,因此在设计中不应照搬城市住宅设计的框架和原则,作为建筑师,应该将农村住宅建设作为一个独立的、全新的课题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开创农村住宅建设设计的新领域,为农民设计出建得起、买得起、住得起的新住宅。

(一)时代性原则

新住宅建筑应该保留自己的时代特征,寻找传统文化同现代生活的结合点。首先要明确新农村住宅中的当代中式住宅不能是对传统乡村民居的简单模仿,而是在新住宅的设计过程中,探索一种折衷的方式来保留本土元素。反映当下是建筑与景观设计中的重点,建筑随着时代需求而改变,是因为它要承载生活。

(二)民俗性、人文化原则

农村住宅的设计要植根于当地原有的乡村肌理和乡土文化,从当地传统居住空间形式出发,以传统的地域文化视角解读当地的传统地域文化,从而表达出设计过程中建筑空间的地方性原则。一个合理的乡村住宅必须要体现乡村特色和空间的延续感。天井与庭院是中国传统住宅空间体系的核心,也是传统建筑组织群体空间构成的最基本单元,是当地传统民居的灵魂。江南农宅传统院落一般规模较小,最早出现在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住宅空间内,适合以家族为中心的团聚生活,院中植花草树木,空间聚合感和私密感十分明显。小院作为家庭生活在户外的延伸,与住宅建筑的严谨秩序相比,院落空间更显得灵活随意。在庭院空间的围合上要满足当地村民生活的生产生活习惯和当下农民的实际需要,尽力将村民在传统村落中的记忆沉淀延续到新的居住环境当中。因人制宜,尊重首创,咨询设计。在进行方案设计的过程中,必须严格做到民主协商、量力而行、注重实效、突出特色和引导扶持等。确定方案前一定要广泛征求农民的意见,将农民的意见融入到方案设计中;设计方案确定并实施时要向群众大力宣传,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激发起他们的建设热情,让广大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三)因地制宜原则

当前江苏各地新农村建筑设计中都在逐渐重视对乡土建筑的研究,所谓乡土建筑就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建筑,一般是由居民根据当地特有的地理人文环境来建造的,它们会随着时代和居民需求的变化不断发展。传统农居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们不是由先前的经验确定的,而是在漫长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人们逐渐形成了一种对建筑材料、建造方式及房屋形式等相对稳定的选择观念。这种长期形成的最佳选择观念使得建造的民居必然能与当地的气候、生活习俗、经济和技术等多方面条件相适应。善于因地制宜,尊重环境属性是生态建筑设计的重要原则。苏南地区乡村分布于平原和丘陵地带,从而就要求在规划中要根据地域特征因地制宜地选择建筑基地,建立高效的空间体系。在新农村农宅建筑的设计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将城市建筑的设计方法应用到农宅建筑的设计上,由于各地所处的环境和居民构成的不同,为了让村民住上符合生产生活需求的农宅,必须结合当地建筑院落布局特点,对传统农宅建筑空间进行解构与重组,充分解读建筑的本质———空间。根据这个设计思路,可以将新农村民居建筑设计的技术路线设定为:建造满足当地生态环境保护,传承当地历史、文化和民俗的充满活力的和谐新农宅。

(四)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

随着全球范围内对生态问题的关注,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现了生态建筑(Aroclgoy)的概念[4]179-181。生态建筑强调人、生物以及周围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对于当前苏南地区的新农村建设而言,只有立足于保护乡村自然环境,创造出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共存、互补,以及合理利用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共荣。苏南地区的新农村建筑在节能产品及技术的推广方面在国内一直较为领先,但大多都仅限于对太阳能和沼气等能源技术的利用。生态学是一门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在进行生态农宅建筑设计时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合理进行空间构建等多个方面使建筑与周围环境相适应、共同发展,而不仅仅局限于节能产品及技术的使用。过去当地传统农宅既能满足生活需求,又可满足生产需求。现有的大量开放式仿欧式农村建筑空间只有单一生活功能,传统生活空间无法合理配置。生态农宅应该从现代农民生活的需求出发进行空间设计,力求实现住宅的多功能化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农家建筑的生态理念还体现在循环建造上。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选用当地最常见、最传统的建筑材料,包括一些拆迁后可再利用的旧材料。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共存、互补,合理利用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共荣。

(五)住宅形式的多样性原则

苏南地区由于乡村工业化发展迅速,很多乡村人口正在不断减少。而现有的各式自建农宅或仿欧式别墅一般建得过高,具有占地面积大、流线长、布局不紧凑的缺点,充斥着发展中国家常见的炫耀财富和权利的现象。当今的农宅设计必须根据人口构成和居民的不同需求进行住宅设计,提高有效面积使用率,功能紧凑,充分发挥有效的住宅使用面积,在住宅的生活设施以及功能方面满足当代农民的需求。

(六)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设计中可以从两个方面体现对地域特色和传统文脉的保护:一是在建筑类型学的指导下进行空间形态的提取,在各个功能区的划分中注重保留传统习惯和生活方式;二是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尽可能选择当地最传统最便宜且可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建筑形式与色彩尽可能与周边环境保持和谐;三是庭院植物的配置中使用当地农民最习惯栽种的乡土植物。

三、建筑类型学的创作方法

对苏南地区农宅建筑设计的启示新住宅建筑的艺术特征,就是现代西方建筑美学设计理念和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组合和张扬,其空间特征是自然与人文的组合,能充分体现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特点。当前,在我国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继承和延续传统建筑文化,是尊重种族记忆和保护当地历史文脉的迫切需要。在做新建筑的同时,怎样从民族文化的内在原型中寻找与现代建筑的结合点,可以尝试从欧洲新理性主义之类型学理论中寻求一些折衷的方式来保留本土风格。以阿尔多•罗西为代表的新理性主义建筑师们提出,现代建筑必须关注与历史的关系,将传统建筑原型作为一种具象的空间记忆保留下来。所有的新建筑,包括新农村建筑都应从“空间层次化”、“形体多样化”、“立面线型化”和“环境整体化”这几个方面去寻求发展。

(一)农宅建筑形态分析

1.提炼空间原型。从环境肌理着手,提炼出最简洁却最符合环境的空间形式。以类型学的形态分析方法为指导,首先对传统农宅建筑空间进行分析与重组,保留传统农宅组群的空间格局,在平面上将传统的较为封闭式院落拆合为相对独立的半开放式庭院,使原有的建筑空间变得更丰富实用。当代设计强调形态与功能并存,突出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为了建立高效的空间体系,设计的第一步便是“围合”。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国人较注重住宅空间中私密性空间的保留,以便更容易达到精神自由、放松的状态。围合正能满足人们的这种要求,让人产生一种安全感。因此,围合是传统居住空间中最基本的空间要素。

2.合理组织空间。根据建筑本身的形态空间分析,将形态剖析、重组,使建筑各个层面的空间更加丰富。错落的房屋结构符合当地传统民居中讲求的“出入躲闪”、“高低错落”,同时也满足现代家庭结构以及人居心理。封闭的围合以及限定的入口产生很好的防卫性,让人在进入的时候能感觉到强烈的安全感,同时对外界的喧嚣产生屏蔽作用;内部形成的开敞院落,不但能有机连接各个功能区,更能唤起当地农民对传统院落的空间记忆。在空间形式上,采用单体半围合或者镂空墙和绿植来形成多个单体的相对围合,加上自身的错层所带来的半围合空间与院墙相组合,形成同当地农宅形式相同的规整的“L”型平面。

3.在统一中寻求变化。住宅建筑空间上下交错形成Z形,开放空间是两个L型空间的重合相交,从而营造出多层次的使用空间。该建筑与庭院占地面积120平方米,通过对空间的合理组织,建筑实用空间约110平方米,庭院和屋顶平台等开放空间约为80平米,符合苏南农村小家庭的需求。合理的农家建筑通过规划延续农村人际交往的家园性特征,创造和谐的新农宅。为了适应新时期农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今天的新农宅不应该是无私密性,也不应该是封闭性。在原型的基础上进行重组,形成极富开合变化的私密性开放空间。重视农家庭院居住区与景观区的规划布局。在建筑界面和空间形态设计上运用多元化和理性的设计手法,使建筑空间不再受到结构的束缚,而是全力表达空间所要呈现的精神形式。

(二)农家建筑与庭院景观的有机结合

每户拥有独立的院落,前院和后院由一个完整的“L”型空间构成,其独立性和私密性都得到了保障。在建筑空间和景观的互动和整合方面,连续性是建筑与景观整合的基本目标之一。连续性意味着人们能够在空间体验层面将建筑与景观紧密结合在一起,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为一体。这种空间体验的连续性主要体现在建筑与景观在空间上的内外视觉贯通性,这可以称之为一种相对“静态”的空间连续性。这种空间连续性通过视觉就能体验到。在景观节点设计中,景观规划把廊架的元素贯穿于立面之上,通过植物的衬托,使得用户在立面上体验到绿色的通透空间。

四、结语

全面与理性的农村生态住宅设计思路与对策是当前我国新农村住宅建设的基础,是从根本上解决当前苏南农村新建筑中所存问题的关键。苏南地区的农村缺的不是新房,而是新的农家庭院与景观设计理念。空间的创造才是建筑的本质,在新农宅设计中首先要有清晰的方法意识,从空间设计的本质出发,有选择地利用当代欧洲建筑设计的理论和方法,而不仅仅是从技术、材料和政策上借鉴国外经验。没有合理的形态基础的规划设计方案,就不能适应苏南新农宅建设的要求。“安居才能乐业,乐业社会才能稳定发展,经济增长才具备稳定的基础”,在建筑类型学方法指导下的苏南地区新农宅设计方案,可以准确地寻求到传统元素和当代建筑的融合点,有助于改善当地居民对生态节能理解的片面化和居住环境,提高当地群众的环保意识和审美能力,并为所在地带来直接的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作者:仝晓晓 熊兴耀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