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小区景观设计论文3篇

时间:2022-12-25 11:02:39

导语:居住小区景观设计论文3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居住小区景观设计论文3篇

第一篇

一、目前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过于强调形式,忽视景观功能性

在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中,一些设计过于强调景观的外在形式,忽视其使用功能和生态功能,忽视人的需要和感受。例如,目前水景已成为小区环境景观的重点,有的开发商要求建设大面积的水景。水景虽会带来活力,但其运用应恰到好处,不能求大、求多,否则会产生不良的负作用。水面过大,占用居民活动面积。而且由于蒸发、渗漏、卫生清洁,需要经常补水、换水,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浪费,增加物业管理的难度和费用。在材料的运用上,一些设计者为追求形式上的构图、近期效果,大量使用自然树木,导致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而且由于树木在短期内不易恢复,生态效果和观赏效果都达不到要求。此外,过多运用镜面花岗石、火烧板等,镜面花岗石不防滑,雨天会给居民造成伤害,而且不透水,对地面排水、周围植物的生长会产生不利的影响,还会增加建设费用。

(二)强调硬质景观,忽视软质景观

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不仅要注重特色和效果,更要注重环境的生态性。现在很多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为了达到新颖、突出、快速见效的目的,过多强调硬质景观的建设,如设置大面积铺装,过多的喷泉水池、雕塑小品、亭台建筑等,大大缩小了绿地面积,忽视了绿色植物的生态功能特点和景观特色,无法营造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缺少富有季相变化、色彩层次丰富的植物景观,同时,也会造成建设经费上的不合理现象。

(三)简单模仿,忽视景观的本土特色

目前,许多居住区景观设计忽视了住区所在地的地域特征,包括住区内外的自然环境特征,体现地方特色的乡土植物,长期形成和积淀的传统民风、民俗特征,历史文化遗迹等人文景观特征。比如在居住区建设中,常出现大动土方的现象,不论现状条件如何,先挖山填水,再在平地上创造人工地形,没有因地制宜地利用原有地形地貌。一些设计师对基地的传统文化内涵没有很好地挖掘和利用,只是简单照搬国外的设计。在植物选择上,未考虑其生长习性,只顾引进一些新奇的植物,对适应当地生长环境的乡土树种运用较少,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而且使居住区环境景观缺乏地域特征和本土特色。

二、居住区景观设计改进的措施与对策

(一)因地制宜的利用现状条件进行设计布局

首先,应考虑基地内原有形态,充分利用原有自然地形进行布局设计,因地制宜。其中,包括山水地形的处理、水体的设计、绿地及活动场地的布置、景观建筑、小品的点缀等。如南京五台花园即利用小区原有的陡坎设计成叠水喷泉。其次,考虑利用居住区外部的自然景观资源。考虑人与环境的融合,建筑与景观的融合,留出通透的观景视线,将周围优美的景物收入到居住区中,小区内外遥相呼应,创造宜人的自然山水景观,如南京宝船听涛小区即借外部宝船遗址公园景观。

(二)以人为本,创造多样的景观空间,满足各类居民的需求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要考虑到居民的心理感受和行为习惯,做到以人为本。具体表现在活动场地和交往空间的设置、休憩设施的尺度等方面,使居民在活动休憩时更加舒适、方便,创造一个亲切、优美、便捷的居住环境。绿色活动空间的创造,应满足不同年龄层次居民活动的需要。活动空间的总体布局,在空间类型及功能方面应做到动静结合、相互搭配,将公共活动的开放空间和个别交往的私密空间相结合,形成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和闭合空间互相穿插并存的布置形式。

(三)利用居住区的人文条件,突出其地方特色

居住区景观设计,要根据其所在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充分突出居住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充分利用适应当地生长环境的乡土树种,体现本土特色。对住区的历史文化、人文古迹应该深入地挖掘,以凸现基地的人文历史和文化积淀,突出小区的地方特色,使居民在住家附近就能感受到当地的文化与传统。

(四)建设节约型园林,考虑建设与管理成本

目前,全社会正在建设“两型社会”。“两型社会”指的是资 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核心在于节约资源,尽可能减少资源消耗和以环境代价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核心在于生态低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反映到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中,就要在满足居民生理心理需求的前提下,尽量节约资源、降低造价。同时,还要考虑到后期的管理和运行。节约成本应从几个方面考虑:在平面布局上,水面的设计要大小适中,既要满足景观需要,又要注意节约建设和管理成本;在竖向设计上,要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尽量少动土方,节约造价;在土建材料的选择上,要尽量选择性价比高的材料,同时,还要注意材料的生态环保性等;在植物材料的选择上,要尽量选择乡土树种,推广当地草种,树木规格不宜过大,要给植物一个自然生长空间和过程,提高植被成活率,减少对大环境生态的破坏。

(五)建设生态型园林,创造多样性植物景观

要提高居住区的景观效果和环境质量,应该以植物造景为主。植物不但可以美化环境,还能起到降温、遮阳、隔噪、净化空气、改善小气候等作用。通过对乔木、灌木、地被、草坪等植物的配置,形成层次丰富的植物景观,体现出植物的生态性环境效应。所谓植物多样性,就是要建筑稳定的植物生态群落,其中有植物品种的多样性和景观层次的多样性。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根据各种植物不同的生长习性,营建以乔木为主、木本植物为主体的乔木、灌木、地被、草坪的复式结构植物群落,形成植物群落自然的生态布局。既能增加居住区环境的绿量、提高植物的生态效果,又能满足植物造景的需要。在植物选择上,应遵循和顺应植物演替规律,采用生长习性、形态等有较大差异的植物品种进行配植,避免种间的直接竞争。例如,疏林植物群落的配置可以利用林下耐荫植物资源,乔木与草地之间的生态空间满足了林下植被对光照、水分、养分的要求,并增添了林下层次。要注重适地适树,选择乡土树种,突出居住区景观的地方特色。对于同种植物,其规格的选择应大小结合,为植物群落的生长发展和自然演替留有一定的空间。在植物种植上,密度不应过大,应留出一定的林间隙地,改善幼树的生长环境,增加光照和养分的供给,创造健康的能进行自我更替和演化的稳定的自然生态植物群落。此外,可以增加立体绿化形式,这是一种不占用绿地的种植方式,包括外墙绿化、屋顶绿化、棚架绿化、阳台及窗台绿化等。不仅能增加居住区的绿化面积,还能改善居住区的小气候。

三、结语

景观环境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而景观设计师的目标,就是要为居民创造经济上合理,生活上舒适、安全、方便、卫生的居住环境,以满足居民物质的和精神的双重需求。

作者:王宁梅 单位: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

第二篇

1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概念

景观设计的基础和核心是场地设计和户外空间设计,其要素包括:地形、铺装、水景、植被、建筑及构筑物、公共艺术品等。居住区居民的生活品质在一定程度上受环境景观设计的影响,人的心理体验和精神追求都是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得以满足的,因此,好的环境要能满足居民的生理健康、生活功能等。景观设计的对象主要是城市开放空间,包括城市街头绿地、居住区、步行街、广场等。一个好的居住区环境景观有着丰富变化的空间层次及富有文化感的造型,可以很好地发挥居住区社区的四大基本功能(生活的组织功能、信息和情感的交流功能、休憩和工作的平衡功能及教育和科技的发展功能),进而提升居住区品质。理想居所是自然场址和景观环境的最佳组合。

2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原则

2.1心理、生理需求的原则

回归自然、亲近自然是人的本性,也是全球发展的基本战略。如今人们生活和工作压力增大,人们的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健康受到极大威胁,生态、自然无疑是一剂良药。在提高居民生理与心理的舒适度上,一个良好的环境景观对其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如若在北方寒冷的冬季,在居住区设计的休闲廊架正好是背对西北方向,同时还能在一天当中日照时间较长,在廊架下休息的居民则会感到舒适,而这恰恰就是居住区合理设计布局的追求目标。同时也可以利用户外空间设计来增强现实和精神上的安全感和私密性,以满足居民心理需求;另外,在改善人的生理指标上,植物的绿色色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人的脉搏和血压平衡。此外,还要考虑公共性和私密性;在空间处理上还需要注意动观、静观、群游与独处兼顾,使各类居民都可以找到自己心理所需要的空间类型。因此,不仅要有完善的物质生活支持系统,还应有丰富多彩、供情感交流沟通的精神生活空间环境。

2.2审美需求原则

居民是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服务的对象,因此,它不同于一般城市公众性的景观设计,主要是以方便适合居民的日常生活为目的,同时还要使环境景观具备丰富性、复杂性与多样性,使景观体验充满生机。这就要求设计者遵循以意立景、以景生情的设计原则,达到人与景的交融,使其能“触景生情”,进而激发住户的审美快感。因此,从居住区的总体布局形式到建筑实体的造型风格与景观设计,始终要把居民的感情归宿和心理寄托作为一个重要的情感设计因子,然后再在追求整体上的协调性和连续性中保证景观的自然属性和真实性。

2.3经济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是居住小区景观设计的宗旨。通过相对少的投入最大限度地提升居住区户外环境效果,这就要求设计者结合人的使用习性,设计手法要人性化,除去那些夸张尺度大的中心广场、大草坪等,要知道夸张的硬化广场不仅会给人带来失衡感,还会在夏日给人造成烈日灼心的身体伤害,而且草坪的日常维护费用也相对较高,且其管理费用是一般乔木、灌木、藤本、草本组合绿地的3~5倍,而其发挥的生态效益则是同面积复合群落的1/4,这些在景观设计中既不满足生态功能要求也不经济,设计者真正要做的是为人服务的景观,而不是仅仅靠感官吸引人的眼球。通过植物的合理配置以求得后续养护和管理的经济性。通过生态种植建立生态结构稳定的群落,以获得道路绿地景观使用寿命的延长。建筑材料的生态性和可持续性也要在充分结合本土材料的基础上,保证其经济性,进而反映本地特色。

3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中存在的过度设计现象

目前的居住区环境建设较以往出现了过于强调形式主义的潮流,由发展商大量投入资金而催化出许多过激过度的产品,以及基于销售、宣传和形象的需求,弃住宅环境品质于不顾,更多地专注于商业目的,完全脱离景观营造本质,这种设计风格并不能解决任何实质性的问题,只会迎合个别人的利益,造就了一些设计师沉迷于矫揉造作的设计表达中,其特征大致如下。

3.1形式复杂

居住区绿地斑块在其空间上主要表现为居住区内设置的岛状斑块,分布于各居住片区中部,其功能主要体现在社区居民的日常休息、体育活动等,然而在个别居住区当中,为了产生异样的景观,在每栋楼与楼之间都设计小广场、亭子、小桥、水景、假山等,实有复制之嫌疑,小区里的居民每天面对这样的环境,很容易产生视觉疲劳,进而对其产生厌倦并想远离这样的环境。居民所获得的是连续印象所带来的综合效果,是由印象的积累而在思想情感上所带来的感染力。因此,景观元素在设计中既要考虑其合理搭配性,同时也要考虑其在环境中的合理性和功能性,适当取舍,不能一应俱全。在一定程度上由一种形式向另外一种形式的和谐过渡,需要尽可能地动态整合所有要素,这是大自然交给我们的,也是所有规划设计的首要目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如果在景观空间的布局上得到很好的体现,则会突出其设计的个性,从而功能和形式的结合也会完美体现在设计中,形成丰富多变的景观环境。就如凯文•林奇曾说,“设计者有义务去组织一个整体,使它们有序列的为人所感知,各个局部只有在一个整体的脉络中方能使人更易理解”。

3.2成本不菲

由于现在人们的审美需求在不断上升,设计师或是开发商为了迎合消费者,对高级材料过于崇拜,为了能保证出“精品”,就只有选用高档石材、奇花异草、进口设备等。其实,成本高并不意味着质量好,有些时候只会过度地消耗不必要的人力、物力,甚至还加上了土地资源的成本。因此,在植物配置上,为使植物能够形成稳定、自然的生态群落,就要充分考虑该地土壤特点来对植物进行色彩搭配,使其能够四季季相更替,要适地适树,尽量选用有观赏价值的乡土树种和花卉,不但可以降低绿化费用,而且还有利于管理养护。在色调、明度、纯度的把握上都应保持与环境色调的协调关系,讲究色彩间的平衡、层次,避免突变,从而形成在不同的季节可以有不同的景致,以营造舒适、优美、诗意的居住环境。

3.3安全性考虑不够

例如,在某个居住区中,为了追求美观效果,形式丰富多样,设计师对地面铺装做了大量文章,卵石、花岗岩、透水砖等都一一用上,结果在功能上欠考虑,有些材料很不安全,如在每个楼的入口处铺上漂亮的卵石,殊不知,这样留下了安全隐患,极容易绊倒老人和孩子;同样在许多公共空间的地面上铺上光洁的玻璃或石材,如果在雨雪季节,人们行走在其上极易滑倒受伤。这样的设计会给使用者带来诸多不便。居住区设计的安全性是非常重要的,主体设计应遵循相应的规程、规范、技术标准以保证居民的道路安全、滨水景观安全和无障碍设施安全等,可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增强居民的归属感。

3.4水体的过度使用

水景住宅起初流行于欧美,随后引入我国,造成了对水景住宅的开发热潮,北京、重庆、上海、杭州等尤为突出。当然,水景设计的应用对提高居住环境质量有着重要意义,水除了能够维持生物生命之外,还具有五光十色的光影、悦耳的声响,有着与众不同的观赏特性,但是现在好像进入了一个误区,造就了一批住宅区水景建设的形式化,以致在不同的城市建造的水景都是相同的样式,缺乏对整体环境考虑以及忽略了不同城市居住区人们的喜好性,从根本上失去了其功能性与美观性,对日后维护问题的考虑也十分欠缺,最后大多作为了开发商商业炒作的噱头。有些甚至大量兴建人工水景,这在严重缺水的北方地区是对水资源的严重浪费,必然会导致水资源紧缺的环境问题,这就是缺乏生态的理念。因此,因地制宜的科学理念,保护环境的科学意识,节约能源的科学行动,要求每一位设计者在追求人与建筑小品、山水、植物之间和谐共处的同时,师法自然,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好环境。

4对改进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思考

4.1因地制宜,提高自主创新意识

首先要明确居住区的特性,以人为主体进行设计,遵循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原则,让居民的生活接近自然。对于已经确定的基地,应遵循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尽可能将原有有价值的自然生态要素保留下来,并组织到居住区绿地当中。同时,杜绝盲目模仿跟风,提高自主创新意识,使得整个居住区建设完成后是集生态性、功能性、地域性、文化艺术性于一体的环境景观设计,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最经济、最节约,也能使植物发挥出最大的生态效益,达到节约土地、节约成本的效果。居住区景观最能体现环境艺术的创意与想像:研究树木的位置和大小,有利于保护住户的私密性;根据四季变化栽种树木,给人以季节感;利用土、石、水等天然材料,给人以安逸感。因此,设计者在控制成本的基础上,提高创新意识,因地制宜地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4.2强化人才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的设计人员

居住景观之美能潜移默化地更新人的观念,提高人的修养,提升人的品质,培养人的情操,这是创造优美居住景观的更高追求。相对于国外的景观设计学科,我国的学科建设体系还不够完善。居住区景观设计学科是系统性的,设计人员只有将科学、艺术、文学相结合学习,才能达到一定的造诣。简单地讲,景观设计是集美学、园艺学、行为学、音乐、文学建筑结构学、植物学甚至心理学、材料学等学科在场地中的具体应用,因而并不是一个设计人员只会画一点图、懂得一点植物配置就够了。对于设计人员而言,只有提高综合素养,从实际出发,从规划场地的具体特点出发,从规划场地存在的问题出发,才能在设计工作中综合运用。提高居住区景观设计的档次,在培养一批综合素质较高的设计队伍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3规范设计,健全监督管理机制

相对于规划建筑方面规范,监督管理体系的缺乏是我国园林设计行业的短板,不完善的管理制度造成了在各个园林设计、施工阶段都比较松散。这对居住区景观设计是否适宜造成了重要影响。如对设计单位资质的管理和核发,设计的招投标工作以及对已经完成的工程验收等方面的管理和监督都很随意。因此,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管理部门应有针对性地管理对各个场所的景观设计,完善管理政策、监督办法,以便营造一个良好的设计施工环境。综上所述,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首先要考虑到居住者的生活方式等特点,然后再结合空间环境的特征进行设计。因此,居住区景观设计应在结合不同阶层人的生理和审美需求的基础上,充分尊重自然、历史、文化和地域情况,对居民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再塑造提供科学合理的理念,真正地设计出居住区环境景观的本来内涵。

作者:梁辰鑫 单位:太原市园林建筑设计研究院

第三篇

1多因子分析在居住小区景观设计中的选用与优化

1.1多因子分析在居住小区景观设计中的意义

居住小区景观设计涉及因子众多,单一因子应用分析存在主观性和片面性。多因子分析是从单一因子应用分析转向多种因子综合应用分析的分析研究方法,目的是尽可能把人的主观因素限制在更为单一的小范围之内,为其后设计活动做出正确的判断提供可靠咨询。针对影响居住小区景观设计的因素很复杂,以及各因素间的关联程度和其影响程度很难把握的特征,选取多因子分析作为分析研究方法,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并根据居住小区景观设计的特点予以改进,得出高信度的分析结果,可以有效降低凭经验带来的主观性和片面性,从而更能确保设计的科学性和创造性。

1.2多因子分析在居住小区景观设计中的创新

传统的多因子分析是一种典型的定量分析方法,在居住小区景观设计中将影响因子通过定量方法进行客观的统计分析,关键在于将影响因子数据化,以方便有关分析数据的提取。由于居住小区景观设计中缺少定量分析方法所需的明确因子作为分析的自变量,同时量化的因子指标也是分析的难点,传统的多因子分析很难直接应用于居住小区景观设计,很多方面需要改进和完善。设计的本质是人的主观创造活动,受到人的主观认识能力的限制,要想一切影响因子都能进行定量分析,不但不可能而且也无必要,但是通过定量分析而提供的大量分析数据,仍然可为其后的设计活动做出正确的判断提供可靠依据,表现出相当的优势。因此,为实现景观设计的创造性、针对性和个性化,将多因子分析应用于居住小区景观设计中,必需注重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这种基于居住小区景观设计特点的方法改进,不但使得分析过程更为科学和严谨,还为定量分析方法在居住小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实现了可操作性。

2多因子场所分析在居住小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多因子分析应用于居住小区景观设计,首先需要列举所有和居住小区景观设计相关的各个因子,按照每一种影响因子在居住小区景观设计中的作用及价值区分,提炼出相同或相似的影响因子,将众多因素归类,最终选用具有代表性、典型性、针对性的影响因子。然后根据人类创造性思维的一般规律,以及因子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选用部分影响因子进行定性评价,选用部分影响因子进行定量评价。

2.1选取影响因子

居住小区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设计师在设计时应尽可能地多利用居住小区现有的自然资源和人工环境资源,同时要体现空间的领域性,给人们创造相互交流休闲的公共场地和自然、亲近、舒适的景观环境,实现人和景观的相互融合联系。因此,基于居住小区所在地域环境、场所特征是设计上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为了方便众多影响因素的整理与分析,按照影响因素的来源、属性及下一步分析的操作性,将影响居住小区景观设计的因素分为定性、定量两方面的影响因子。

2.1.1定性评价因子选取

基于项目地域环境对景观空间的影响,选用自然、社会两个因子作为定性评价因子。(1)自然因子是体现项目用地在城市体系中的空间特征和景观效应,包括项目用地的地理位置、地理特征、地理气候,以及用地四周的景观资源以及景观特征。(2)社会因子是体现居住小区景观建设的社会效应,包括项目的时代背景、用地周边的社会生活环境、城市配套服务设施、人口构成的特征、及用地附近的历史文化背景。

2.1.2定量评价因子选取

基于总体规划条件和建筑设计、详细规划中所提出各种规划设计条件和现有基础设施等方面对项目组成空间区域影响的考虑,选用场所特征作为定量评价因子,包括空间区域的可进入性、交通可达性、可视性、空间尺度。(1)在总体规划已经确定的前提下,空间区域边界与道路的联系对于小区居民日常生活出入空间区域的便捷程度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边界与道路的联系就可以用可进入性来表示。(2)交通可达性是指空间区域对满足小区居民日常生活行为需求的深度和强度,主要取决于空间区域在居住小区空间区域中的相对位置。这种相对位置是空间区域相对于居住小区建筑的地理位置关系,涉及住户到达空间区域的距离。建筑的相邻空间区域,则给该栋建筑的住户以安全感、归属感,同时毗邻主干道的空间区域对于小区居民的内在体验需求也会增强。

2.3定量评价

2.3.1定量评价区域划分

根据总体规划相关信息,以及居住小区景观绿地类型分类方法,结合主观判断将项目场地划分为若干个评价空间区域。

2.3.2因子权重赋值

为体现因子权重赋值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居住小区景观设计中的定量评价因子权重赋值采用的方法是特尔菲法,针对评价目标选取20-30名专家,通过匿名表示意见、多次反馈和统计汇总从而得出结论。因子的权重赋值遵循动态可调试原则,针对不同居住小区的具体情况,可对4个因子的赋值大小有所浮动和调整。专家团队的构成主要基于共同目标、技术差异两方面原则的考虑,即构成团队的专家其工作目标应该是一致的,在专家构成中尽量考虑人为的制造技术差异的环境,应涵盖社会、经济、市场、环境建成等多学科领域。

3实例应用

3.1定性评价

经实际考察、调研,对鹤岗市千百度居住小区的理性思考和感性认识如下:

3.1.1自然因素

地理位置:项目位于鹤岗市城市主干道红旗路南侧,毗邻市委、市检察院、职工大学等单位,交通、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属于行政中心的黄金地段。气候条件:受温带大陆性季风影响,冬季干燥寒冷、夏季温暖多雨。规划现状:用地面积约13430m2,总建筑面积约58277.91m2,3栋6层的小高层,2栋29层的高层,1栋4层的会所,建筑布置形式采用围合式布局,容积率为3.65,绿地率30%。

3.1.2社会因素

时代背景: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鹤岗市房地产业近年来发展行极其混乱,各种类型、档次的楼盘囊括其中,差异化竞争态势日渐显现。城市配套服务设施:项目区交通十分便利,有较完善和健全的市政设施和环境。人口构成特征:全市人口110万人,其中市区人口70万人,消费群体以工薪阶层为主。历史文化背景:鹤岗别称三金之城、黄金水道、煤城,是对俄开放的边境城市,具有浪漫的俄国异域风情。旅游资源独特,有黑龙江三峡、小兴安岭原始森林公园等。

3.2定量评价

3.2.1定量评价区域划分

根据总体规划相关信息,将鹤岗市千百度居住小区划分为7个空间区域。3.2.2因子权重赋值通过专家匿名表示意见、多次反馈和统计汇总,得出可进入性、交通可达性、可视性、空间尺度的因子权重值分别计0.3、0.2、0.2、0.3。

3.2.3因子数据处理

根据实际情况对空间区域的可进人性、交通可达性、可视性、空间尺度通过计算获得测评量化值,然后根据因子权重赋值,在单因子定量的基础上得出各评价空间区域的综合测评量化值。

3.3多因子决策分析

从定性评价结果看出,景观环境品质是提升居住小区的竞争力和品牌效应的关键,也符合项目地理位置的配套及消费需求。根据黄金水道、黑龙江、开放城市等历史文化背景元素,水文化是保护和彰显项目景观特色、文化认同的功能与含义的载体。

4结语

建立在定性与定量评价基础之上的多因子分析,全面考虑了影响地域环境、场所特征等各种因素,通过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科学地得出各个因子评价结果,并将这些结果进行叠加和分析,最终得到居住小区景观设计的依据。该方法有效降低了目前居住小区景观设计凭经验带来的主观性和片面性问题,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指导意义。但作为一套方法论的研究,仍需要反复在实践中进行检验,才能判断其价值并需要不断完善。

作者:刘勇 兰益 单位: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