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景观设计论文5篇
时间:2022-07-24 02:35:48
导语:公园景观设计论文5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项目概况
1.1项目位置分析
福建农林大学位于福州市仓山区的西侧的闽江下游河口的盆地中心,东临闽江,西濒乌龙江,南倚妙峰山,北靠科贡山.总占地面积234hm2,其中山地面积47hm2,水体面积17hm2,师生总人数近5万多人.湿地公园位于福建农林大学的中部,东面与一栋三层的学生食堂相邻,食堂建筑为现代风格,外墙面为灰色和墨绿色.西面为13层的综合办公大楼.南面是与连接食堂和创新教学楼的将乐路相邻,道路宽约12m.北面与交通、材料学院办公楼相邻,且湿地公园的水系与北面的观音湖相通.湿地公园位于了校园了中心位置,对于改善周边的小环境,缓解交通拥挤具有重要的作用.
1.2湿地公园现状分析
恢复性湿地总面积35043m2,梯形状,中东部有一条贯穿将乐路与金山路3m宽的步行道,步行道的东面为面积较大的池塘,西面被小步道分割成为八块面积不等的池塘和田地.在西面的中部,堆有一小型的土丘,土丘上种有植被,池塘的水源取自观音湖及雨水.池塘中有泥鳅、无齿蚌、鲫鱼、田螺等各种水生动物.
2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理念与原则
2.1设计理念
以“人与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为主题,尊重自然地形地貌,适度改造,自然式布局,强调自然,扩大水面,丰富空间变化与软化驳岸.充分应用乡土植物,构建自然生态的植物景观.
2.2设计原则
2.2.1生态优先原则
生态优先不是意味着原封不动,而是遵循最小干预的原则,是一种相对的优先.在改造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自然资源,尽可能的保持原有的地形、植被,以恢复性为主,尊重原有的场地,完善生态系统.遵循整体与局部相互协调,注重湿地的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调整和完善湿地生态环境系统,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校园湿地景观的一时发展,而是使其为校园生活提供良好的永续服务.
2.2.2保护性原则
改造中,主要从湿地系统的整体结构对其进行保护,在整体结构设计中,充分考虑各个因素,包括内部结构之间的和谐、设计形式、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实现了整体和谐的宗旨.在保护策略上将湿地公园分为敏感区、观赏区,对于迁徙的动物将其保护在小岛上,形成远距离的视线触碰.将观赏点进行分散的布置,形成隐蔽的观赏区,充分保护各种动植物不被认为干扰.
2.2.3共生性原则
湿地景观与整个校园景观在环境生态、活动功能、景观形象上形成了相互依托、相互补充,并与观音湖共同组成了校园的水体景观.湿地公园不仅支持了湿地动植物的活动,也支持了师生的活动,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3湿地公园恢复性设计
3.1水景营造
3.1.1水面空间
湿地公园在改造的过程中,在保留原有格局的基础上,将步行道两侧的池塘改造成为大小不同的两个湖面,将通过涵管联系的水面改造为步行道的两座木桥,加大两个湖面水的联系与沟通.湖岸线采用自然式,通过收与放的结合,更显水面的开敞与幽静之感.对原有的土丘,则改造为小岛,布置景观亭、配置植物,在其南面增设一个小岛,丰富水面空间,增加空间上的尺度变化.在与将乐路和食堂相邻的南面转角处设计一处涌泉,通过叠水处理,流入湖内,促进湖水的交换,给这平静的湖面增添了几分动感.
3.1.2岸线空间
湿地的水岸边界线是具有水与岸两种生态环境的过渡地带.湿地边岸作为生态交错区,关系生物活动包括繁衍、迁徙、觅食等.在湿地的设计中,打破了原有的规整式的驳岸,四周岸线采取蜿蜒曲折的自由曲线,有效增大岸线与周围环境的接触界面,为各种动物的活动提供了较多的机会,提高了湿地边界的边缘效应.改造后的湿地公园,其驳岸形式大都为自然式的生态驳岸和通过植物软化的块石驳岸,仅有北部留有部分混泥土驳岸.公园的西面和南面两侧,在种植上都比较自然,西面的种植基本保持了原有的野生植物.疏密有致的自然生态植物,使蜿蜒曲折的岸线和天际线时疏时密、时断时续,呈现出岸与水的天然画意.而北面的种植并没有因规则的混泥土驳岸而变得生硬,反而是在一排排规则的池杉中夹杂种植各种植物,使其更显野生之态.东面则为沿路的规则式的自然生态驳岸.在整体的岸线空间设计上,都为各种水生与陆生动物提供了栖息的环境,形成了生态的“过渡带”.
3.1.3亲水空间
亲水空间可存在于陆域空间中,环绕在整个景观的周边,带给人的是一种对景观的宏观把握,欣赏景观整体美.也可用于水中穿行,使人们更亲近景观,欣赏景观局部的意境美.以亲水平台的形式出现的亲水空间,给人带来更加亲近的感受,使其能与水融为一体,感受其气息.在湿地公园改造中,将亲水空间以水边散步道、水上步行道、亲水平台这三种形式实现,很好的实现了人与自然的散点式对话.在西南角的湖边和湿地公园的湖面上,都设有水边散步道,师生们不仅可以欣赏公园整体的美,也可以漫步聆听各种动物的叫声.在贯穿公园南北的水上步行道上,设计了两座水上木栈桥,站在桥上可以尽情的欣赏湿地的每个角落,实现了人与自然的远距离的交流,同时也避免了人对动物的干扰.夕阳下那木桥上欣赏聆听自然的背影,将会是一幅和谐而美丽的画面.湿地公园中设有两处亲水平台,一是位于东南角与将乐路相连的隐藏于竹林中的木质亲水平台,二是位于水上通道中间开敞的木质亲水平台.两处小尺度的亲水平台,一“隐”一“敞”的布置形式,使师生们能够从不同的视角去了解和感受自然,同时也创造了一开一合的两种不同的空间,使师生们在游览时有了更多的体验.
3.2植物景观营造
在植物配置的过程中,秉承以乡土植物为主、四季有景、四时有花、生态自然的设计理念,模拟自然界植物的生存模式进行植物配置,营造滨水湿地景观特色.对于不同的岸线形式,采取了不同的配置形式,如对于湿地公园北部的规则式块石驳岸,配置了云南黄素馨、花叶假连翘、方竹等,云南黄素馨其柔软、细长的枝条垂至水面,遮挡了石岸,软化岸线.花叶假连翘优美的叶形叶色与方竹修长柔美,把食堂衬托的更加美丽.湿地公园中大部分的土岸的植物配置,则结合蜿蜒曲折的地形,采用自然式的配置方式,使得景观疏密有致、自然有趣.如湿地公园南部与西部的缓坡驳岸,植以芒果、广玉兰、羊蹄甲、乌桕、短穗鱼尾葵、南天竹、海芋、蟛蜞菊、蜘蛛兰等,形成了乔木+灌木+地被的配置模式,逐步实现生态自然的植物群落,在湿地公园与将乐路连接的北部,营造亚热带阔叶林植物景观,配置了芒果、短穗鱼尾葵、小腊、南天竹、海芋、蜘蛛兰、春羽、旱伞草等植物,形成了多树种、多层次和多色彩的空间立体效果和线条优美的林冠线.对于贯穿南北的步行道,种植了蟛蜞菊、芦苇等地被和观赏草植物,其优雅、朴实、刚强体现了湿地公园的“古朴、野趣、自然”特征.而对于公园陆生植物的配置,则保留了大部分的原生乡土树种,如芒果、荔枝、乌桕、台湾相思、柠檬桉等,配以灌木和地被,形成了乔木+灌木+地被的复层模式,色彩鲜艳的花灌木,突出了乔木的形态和姿色,使湿地公园呈现变化丰富的优美景色,而鲜艳的草本花卉和草坪则衬托乔木的个体或群体美,营造空旷的植物空间景观,形成良好的视线.
3.3人文景观营造
在湿地公园中主要的艺术小品有置石、木桥、围栏、坐凳以及岛屿上的景观亭.两块大小不一的置石分别设在湿地公园贯穿南北两侧的水上通道的路口处,北侧置石刻有“湿地公园-鲜活灵动之美”,南侧置石刻有“人与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两块置石半隐于丛林中,不论是形体还是颜色都和环境显得格外的和谐.位于水上通道的两座木桥和一个亲水平台,在材料上都拒绝了使用钢筋混泥土,而是选择了古色古香的木质做法,使其更具有亲和力.围栏主要是位于将乐路与湿地公园毗邻的木栈道旁,做法上采用的是50cm高的木围栏.对于坐凳,则是更加的精心布置,坐凳的位置大多都选择了较偏僻的树下或是人流量较少的位置,旨在使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对于岛上的景观亭,隐于丛林之中,是湿地公园中的画龙点睛之笔,此亭不仅为师生们视觉的焦点,也是各种鸟类的栖息之地.
4结语
福建农林大学湿地遵循了生态恢复的原则,保留了典型湿地特征,建立了不同层次的生态保护区,注重原有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注重乡土景观的营造,追求持续、生态的植物景观,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破坏,实现“人与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景观.同时,通过对公园改造的探析,以期能够为湿地公园的恢复性设计提供参考.改造至今,湿地公园已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是校园的绿肺,不仅具有净化水体、阻滞洪水、含蓄水源的功能,同时也调节了农大周边的气候,成为整个校园景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师生休闲的好去处.
作者:赵君 刘群阅 陈豪 黄启堂 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第二篇: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一、提高学生从调查研究到方案设计的综合应用能力
按照定义,城市小公园的占地面积有限,它们难以满足人们的各种活动对空间的潜在需求。景观设计专题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公园的规划、设计和管理人员正确理解小公园的多种潜能和局限性,把公园设计、管理得更好。学生应了解城市公园基本的设计理论,并对课程中的公园进行基址调查。考察完毕后,学生可以查阅相关资料,对当地的项目概况、周边的建筑情况、居民的生活习惯、当地气候等进行分析,形成一整套调查分析报告书。通过实践基地考察和相似案例学习,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综合应用能力。
二、让学生认识和把握公园景观设计的设计方法
公园的总体设计应根据批准的设计任务书,结合现状条件对功能或景区划分、景观构想、景点设置、出入口位置、竖向及地貌、园路系统、河湖水系、植物布局以及建筑物和构筑物的位置、规模、造型及各专业工程管线系统等进行综合设计。
1.把握功能关系
园林用地的性质不同,其组成内容也不同。有的内容简单、功能单一,有的内容多、功能关系复杂。进行园林用地规划,第一步是厘清各项内容之间的关系,合理的功能关系能保证各种不同性质的活动顺利开展,以及公园内容的完整性和整体的秩序性。
2.结合实际进行再思考
在大都市中,小公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小公园的规划设计很少反映出当今人口、生态和景观方面的研究进展。因为许多研究成果零星地刊登在一些专业期刊或出现在一些学术报告中,并且有时有些成果又是相互矛盾的。只有依靠对项目基址的实际分析和考察,设计者才能结合实际对项目进行再思考。
三、具体景观设计的思考原则
方案构思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对任务书和基地条件进行综合了解的结果。功能关系图解和基地分析为设计者全面了解任务书的要求和基地的条件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可以为特定的内容安排相应的基地位置,在特定的基地条件上布置相应的内容,然后进一步深化,确定平面形状、使用区的位置和大小、建筑及设施的位置、道路基本线型、停车场地面积和位置等,形成用地规划总平面图。在城市公园设计中,设计的基本方法有以下几种:
1.注重构思立意
在一项设计中,设计者在构思立意时应善于发掘与设计有关的素材,并用联想、类比、隐喻等手法加以艺术化的表现。要想提高设计构思的能力,设计者要提高自身修养,除了学习本专业领域的知识外,还应注意学习文学、美术、音乐等方面的知识,它们会潜移默化地对设计者的艺术观和审美观产生积极影响。
2.充分利用基地条件
基地分析是园林用地规划和方案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前面已介绍了规划中如何结合基地条件布置园林不同性质用地的方法,下面进一步说明基地条件分析在方案设计中的重要性。方案设计中的基地分析包括基地自身条件(地形、日照、小气候)、视线条件(基地内外景观的利用、视线和视廊)和交通状况(人流方向、强度)等现状内容。
3.多做方案进行比较
解决问题的途径往往不止一条,不同的方案在处理某些问题时也各有优劣。因此,设计者应尽可能地在权衡诸方案构思的前提下确定最终方案。可以以某个方案为主,兼收其他方案之长;也可以将几个方案在处理问题时不同方面的优点综合起来。
四、结语
学生学习了基本概念,了解了城市公园设计后,要进一步了解课题的项目状况、设计要求、图纸规格以及表现方法。这是初步的理论学习,也是设计的必要准备。规划设计可以从生态保护或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学生充分理解设计思路与基本理论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思考具体方案,从概念设计到细节设计,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作者:罗雯 单位:华中农业大学楚天学院环境设计学院
第三篇:遗址公园生态景观设计分析
1曲江自然生态及文化生态的演变
1.1曲江自然生态概况
曲江,又名曲江池。位于西安市东南隅,因其水曲折,形似广陵之江,故而得名。曲江位于渭河三级阶地与黄土一级台塬交接地带,南依秦岭,北对乐游塬,东南接少陵塬(汉鸿固塬),呈天然洼形地貌及池沼。隋代宇文恺在设计大兴城(唐代长安城)时,就巧妙利用周边地形地貌在不同的高地上分别营建皇宫与寺院,在低洼的曲江之地开池造园,利用秦岭北坡与渭河之间自然形成的秦岭低山、山前黄土塬和渭河阶地的高低过渡。使发源于秦岭山地的浐、灞、沣、滈、涝、潏诸水以及发源于北部六盘山的泾水和甘肃小陇山地区的渭水形成了八水围绕长安的基本格局,曲江水就是通过黄渠引自长安东部的浐河(大峪)。
1.2曲江文化生态概况
曲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家园林和京都公共景区,兴于秦汉,繁盛于隋唐,因而文化生态以盛唐为核心。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此修建了离宫“宜春苑”,公园前138年汉武帝沿用秦“上林苑”之名在曲江大兴土木。隋时,文帝引义峪(即大峪)水注入曲江池,改名芙蓉池,又曰芙蓉苑。唐朝开元中,开凿黄渠,引终南山的水扩充出千亩水面,江周扩至七里,复名曲江。曲江九折,循原北峙,回冈北转,跨原带隰,城绕堤围,黄河作其左堑,清渭为其后洫,褒斜右走,太一前横。崇山常川,钩结蟠护。园内芙蓉园高岗与曲江池遥相辉映,汉唐宫殿亭台楼阁层层叠叠,庭院幽深花木成荫郁郁葱葱,菰蒲青翠,柳阴四合,碧波红蕖,“花卉环绕,烟水明媚”。数百米柳林长廊,连接着烂熳的唐杏园和庄严的大慈恩寺,“十层突兀在虚空”的大雁塔更见壮观。唐时,南池辟为皇家御园,称芙蓉园,又称南苑,而曲江北池仍保持自然风光,是百姓郊游的公共景区。
1.3曲江遗址公园概况
“曲江池-寒窑遗址公园”项目是曲江新区继成功建设大雁塔广场、大唐芙蓉园、曲江国际会展中心等重大项目之后,又一个倾力打造的文化工程,于2007年7月8日开工建设,这是国内首家以盛唐文化为主题的大型开放式生态遗址公园。曲江遗址公园,南至秦二世陵遗址,北接大唐芙蓉园,占地面积1500余亩。从唐曲江遗址、秦二世皇帝墓等文物古迹的保护性开发、城市功能配套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角度出发,依托当地独特的人文传统和周边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恢复性再造曲江南湖、曲江流饮、宜春苑、凤凰池、汉武泉等历史文化景观,再现曲江地区“青林重复,绿水弥漫”的山水人文格局,构建集生态环境、观光旅游、休闲娱乐、现代商务会展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城市生态和娱乐休闲区。
2曲江遗址公园生态景观设计分析
“山水西安的历史延续,汉唐胜地的曲水丹青”是曲江遗址公园景观生态的主题。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大师张锦秋有这样一个经典比喻:如果把历史文化名城比作一个人,城市的山水环境和城市格局有如人的骨架和体魄;文物古迹,特别是标志性建筑,是人的五官;历史地段是人的肌肤;传统文化艺术和民风民俗则是这个人的文化修养和情趣。
2.1曲江遗址公园的特点及性质定位
2.1.1曲江遗址公园特点
一是选址确系历史上曲江遗址所在,重新回生了已经泯灭的历史景区,延续了曲江历史文化;二是可以复兴大唐长安山水城市格局,使之成为恢复与改善西安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步骤;三是为西安市民提供生态化、人文化、景观优美的开放性公共休闲场所;四是既体现了上海世博会提出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口号,也实现了“生活让环境更友好”的城市发展目标。
2.1.2曲江遗址公园定性
集历史文化保护、生态园林、山水景观、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开放式文化公园是曲江遗址公园的定性。正如张锦秋院士曾经所强调的,曲江遗址公园绝对不能重复大唐芙蓉园。大唐芙蓉园是主题公园,属于皇家园林格式,而曲江遗址公园要突出的是生态环境和自然风光,更要深挖人们徜徉其间的游兴和观感。
2.2曲江遗址公园总体布局分析
2.2.1山水格局的保护和优化
由于项目定位是遗址公园,所以设计者是将现状地形与历史资料、唐诗中所描述的自然地形、水态相对应,以“写意”的手法再现其自然风光。曲江池东、南、西三面为高地包围,形成岗岸。池在低洼处,岸线蜿蜒曲折,富有变化,多有水湾景色。池中有岛,岛上地形与高岸相呼应,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一池三仙山”格局。
2.2.2植物搭配的原则和效果
一是以乡土树种为基本种植基调,符合生态恢复的原则,如选用暖温带常见的柳树、国槐、栾树、银杏、榆树、柿树、红叶李等树种;二是利用不同植物色相、季相、高低、疏密等变化各异的组团,符合生态系统的结构特点;三是让各个组团之间不仅有一定的统一元素,同时也形成一定的规模和气势,凸显传统文化的地方特色;四是与西安绿化原则相适应,至少达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体现了春来百花争艳,落英缤纷;夏来荷香袭人,佳木繁阴;秋来果实累累,层林尽染;冬至白雪皑皑,青松巍巍。整个景区的绿化采用传统配置手法,以总体特色树种成片成林为主,部分小范围采用自然质朴的散式自由配置,结合景石的点缀,让整体植物景观处处体现传统文化的和谐之美。
2.3景观功能的理解和分析
2.3.1景观理解与分析
整个区域景观设计是在保留和尊重前期规划的地形、地貌及树木的基础上进行的系统深化设计,通过对空间尺度的划分和把握达到与周围建筑的渗透和融合,使公园具有多层次、丰富的景观空间和文化底蕴,创造自然、怡人的园林景观意境。在景观布局上,以唐代昌盛的文化为背景,吸收了中国传统园林的自然、韵味绵长的特性,结合理性的景区规划,从布局、空间组织、植物配置到园林建筑小品、理水、置石的运用既发挥了唐代园林的特色,又不失时代感。
2.3.2功能分析
整个公园景点是围绕一个大的湖体布局的,各个景区有一条主要的游览路线连接在一起。景区布置主要体现公园的遗址性,所以每个区域的布局都以文化区为中心向周围辐射,合理查检验,经检测,橡胶圈的将中国深厚的饮食文化、歌舞文化、茶文化、唐代遗址文化同自然水体景观、山林景观、植物景观融合在一起,营造一个舒适和谐的园林景观环境,文化景观展示区除了满足人们的基本游览需要外,还集中展示了唐代传统文化精髓,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
3结语
西安作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何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把西安建设成现代化的都市,在保护与发展之间求得平衡,是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生活让环境更友好”的未来城市发展理念的关键。曲江遗址公园正是这样的一个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和谐共生体,它全面铺张西安的历史人文脉络,真正体现了“中华五千年,寻根在西安”的城市特质。
作者:董洁王璐单位:陕西职业技术学院长安大学
第四篇:老年人公园景观设计内容及特色
一、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以及人们生活观念的改变,公园现有布局及设施已不能满足百姓的需求,急需改造提升来满足老年人对公园的新需求。2014年西城区政府对万寿公园进行整体改造,并将公园确定为“孝”“寿”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列为当年民生工程之一。公园改造引入WHO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活跃老龄化概念和建设老年友好社区理念,注重民生需求、拓宽服务功能、科学规划设计,在保留原有建筑、树木、地形的基础上,注重从功能出发,科技创新体现人文关怀,围绕景区特点调整植物配置,巧妙规划游人活动场地,突出“孝”“寿”文化主题,营造老年友好型的百孝之园,万寿之家。公园于2014年4月1日动工改造,在2014年9月28日重新开园,改造后公园绿化覆盖率达92.5%,周边4个社区、2万多市民直接受益。
二、国内外对老年人公园空间设计及研究现状
1、国外相关理论研究及现状
西方国家对人口老龄化现象研究较早,并且积累许多成功经验。在美国,1938年出版的《老龄问题》第一次对老龄化人口给社会带来的种种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美国首先颁布《社会保护法条例》,随后,英国、口本、德国建立了相应的法规,对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和居住环境进行了研究。l985年,戴安娜?Y?卡斯坦斯的《针对老人的场地规划和设计:问题、导则、和方案》,第一次阐述了老年人对户外空间规划设计的需求,其中从场所规划、设计和细节的处理、总体布局、基于老年人交往和心理需求的设计导则等方面,对老年住宅区户外空间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2001年,美国的克莱尔?库伯?马库斯所著的《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中提出:通过人的行为或社会活动来启发并塑造环境设计是园林设计的正确途径。从研究成果看,国外对老年人户外活动空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活动场所建设和对公共空间的利用上面。
2、国内相关理论研究及现状
我国由于社会、经济、文化和人口结构等方面的因素,对老龄化及老年人户外空间的研究较晚。随着国内老年型社会的到来,我国学者对老年人的户外活动问题也表现出更多的关注。80年代末我国关于公园的规划设计中开始出现一种新的功能分区形式,即安排老年人活动区,该区域的设置主要是为老年人开展政治、文化和体育活动提供场所和相应的设施,满足老年人对娱乐活动的要求。胡仁禄、马光1995年撰写的《老年居住环境设计》中,提出了我国老年居住环境建设的基本构想和规划设计的理论框架,提供了有关老年人体工程和室内外环境设计的相关资料。张亚萍、张建林对老年人生理、心理和所处社会进行分析,总结了老年人户外活动空间设计原则;孙樱探讨了城市老年休闲特征和群体分异机理,提出了将社区老年休闲的组织管理与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建设相结合的建议。总之,老龄化背景下的友好型公园景观设计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课题,为当前老年公园中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的途径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从而使公园更好的为老年人服务。
三、老年人的基本特征分析
1、老年人生理特征分析
老年人最典型特征就是生理机能发生衰老的变化,不仅表现在头发、皮肤、体重等外表形态上,同时表现在人体内部各种器官、组织和功能系统上,如感知能力退化、中枢神经系统退化、身体机能退化、抗病能力退化。通过对老年人生理特征的分析,老年人对周围环境的需求有特殊性,熟悉的环境能使他们产生安全感,主要体现在光环境、声环境、温湿环境、无障碍环境等方面。
2、老年人心理特征分析
社会角色的改变带给老年人心理方面的变化,退休后由工作转向家庭,社会关系和生活环境较之以前显得陌生,从而导致失落感、孤独感、自卑感和抑郁感与日俱增。老年人心理感受的变化,表现出对安全感、参与感、舒适感、邻里感等的需求,这对老年人保持健康舒适的生活是非常有必要的。
3、老年人行为特征分析
老年人的行为目的与行为领域相互交织,共同影响着他们最终的行为特征。从行为目的的角度将老年人户外行为分为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社会性活动。老年人的行为规律包括集聚性、时域性、地域性。根据老年人活动的形式和特征,可将老年人对活动领域的行为需求分为集体、成组、个体活动领域。老年人的生理、心理、行为特征使得公园成为老年人交往、娱乐、健身的主要活动场所。公园中老年人活动场所的景观设计应充分依据老年人的各项特征和需求,营造安全、舒适的户外活动场所。老年人户外活动场所的景观设计应考虑:为必要性的户外活动提供安全、合适的条件;为自发性、娱乐性的活动提供适宜的条件;为社会性的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
四、老年友好型公园设计原则
1、功能性原则
设计之初,应该对周边居住人口进行调查分析,以确保公园中的绿地及活动场地面积能够满足老年人的使用需求。另外,应根据使用功能的不同来设计老年人集体活动、安静休息、小团体活动、健身等不同的场所,做到大小分区、动静分区、公共私密分区等。
2、舒适性原则
让老年人能够体验轻松、安逸的休闲生活,避免受到眩光、不利气候的侵害。舒适性要求的最基本要素是空气清新、绿化适宜,同时避免各种有害要素的干扰,比如灰尘、污染、噪音以及交通等。对老年人来说,舒适性应该包括配套设施齐全、使用方便、景色优美等。在活动场所中合理利用乔灌木、色彩斑斓的花朵及各种园林建筑,齐全配套的各种设备,都能增加环境的舒适度。
3、安全性原则
基于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安全性表现在活动场所的道路交通尽量减少车辆与行人的交叉,做到人车分流;设施要做到适合不同人的需要,老年人使用的健身体育设施、休息设施、娱乐设施等的细部,应是安全和易于使用的,尺度必须符合老年人,从人体工程学的角度配置,确保安全性。
4、可识别性原则
老年人随着生理变化,记忆力及辨别力都有明显衰退。标识性的缺乏通常会给他们的室外活动带来障碍,在设计上应利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的刺激,让老年人有充足的感官体验来增强方位感。在小品、园林建筑、入口处给予简单而显著的区别,方便老年人的识别。
5、无障碍原则
生理机能的衰退使得老年人对周围环境的反应和适应能力逐步降低。因此应充分考虑老年人的行为特点,注意路面铺装、道路落差、地形结构、座椅以及其他设施,为他们创造一种无障碍、方便的使用环境。
五、万寿公园景观设计内容及特色
万寿公园功能分区及景观结构体系:万寿公园根据老年人的身心特点进行合理有序功能分区,包括入口、主题广场区、疗养保健区、文化娱乐区、花鸟观赏区、园艺种植区、滨水区。公园景观规划为“一线”“八区”的结构布局:一线以“百孝万寿”为景观主题空间序列设计展开故事主线。从东门开始,暗指人生的经历起点:始于青少年时代懵懂无知进入“孝行民和”的孝主题文化广场,了解孝的真正意义和核心价值以及对现代社会和家庭的启示。长大成人后,由为人子女到为人父母逐渐经历知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颐等人生晚年的不同阶段,最终到达南门的“寿贺康宁”广场。寓意人生经历行孝行善,最终温馨和谐、长乐永康。八区包括“孝行民和”、“秋林爱晚”、“水溪山色”、“运动健身”、“绿竹苑”、“天天园艺”、“茶韵飘香”、“寿贺康宁”八个主要景区,旨在以园林景观为载体,以提高民生品质和社会福祉为目标,丰富老年人的社交、文化娱乐生活,创建和谐健康,生态人文的老年友好示范公园。
1、合理分区,营造促进聚会交流的中小型社交活动空间。公园根据老年人的年龄、层次、性格、活动习惯的不同,以及对活动空间、场地、私密性程度要求不同,营造出交往活动空间、健身活动空间、观赏活动空间。(1)交往活动空间东门设置“孝行民和”主题文化广场,“寿孝锦图”景窗通过简约的框架结构与石材结合,以构成的手法排列书写关于寿孝内涵的名言诗句,形成“框中有景,景如画框”的巧妙融和。南门设置“寿贺康宁”主题文化广场,将假山、花坛、寿星的组合形成主景。中部设置“五福同乐”广场,广场上放置形象调皮可爱,寓意“福、禄、寿、喜、财”的五福童子,他们围绕着圆形坐凳在树林中嬉戏,与坐在树下的老人形成自然、和谐的天伦之乐。三个广场既能满足大型群体活动的需求,又在外围配以绿荫、座椅等,方便老年人沟通交往及开展小型社交活动。(2)健身活动空间愉悦身心和锻炼身体是老年人参与户外活动的首要原因,因此,散步道、健身场等场地设置在可达性较强的公共空间和半公共空间。公园内设置了贯穿全园的健康步道,新建了健足步道,还建设了包括地书广场、老年门球场、运动休闲广场、羽毛球场、健身舞广场等运动健身广场。750米的健康步道采用暗红色沥青路面,颜色温暖明快,减少了炫光对老年人眼睛的刺激,平整防滑的路面软硬适中,脚感舒适,适于老年人徒步行走健身。西部优美的银杏林下新建60米长的健足步道,局部铺设卵石供老人赤脚行走,辅助足底按摩保健。为老年人设置了运动康复乐园,可以进行步态平衡练习、骑行练习以及相关部位的旋转屈伸练习,使指关节、腕关节、肘关节、膝关节以及相关肌群得到全方位的运动锻练。老年门球场将现有场地更换为更适合老人活动的塑胶面层铺装,定期举办培训,手把手教老人门球技艺。地书广场采用书法九宫格构成,老年人可以水代墨、寄情于景、乐在其中。运动休闲广场设置25种健身器材,健身舞场地平滑适度的铺装焕然一新,新增的座椅、高架可以放置一些随身物品,十分方便实用。老年人在与朋友共同运动时相互交流、互换器械,在轻松柔和、简洁的运动中收获运动的快乐和健康的理念。(3)观赏体验活动空间在西方多用“一生邻里”来强调为老年人创造良好的邻里、社会互动关系,以促进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提升,营造老年人参与的环境是万寿公园又一特色。浅床触摸池将种植床中的土壤抬高,并在下方为园艺参与者提供腿部伸展空间,使乘坐轮椅的老年人和腰椎疾病人士都能亲手触摸感受植物带来的魅力。将植物种植在各种各样的花钵中,是一种方便和节省空间的方法。用植物装扮的垂直墙体将绿色带到人们面前,园中栽植的鼠尾草、串红、凤仙、矮牵牛、四季海棠等很多植物都具有怡人的芳香,游客可通过这些芳香或触摸植物的质地去感知园中的不同植物,拉近了人们与自然的距离。
2、因地制宜的开展植物配置,注重实用性耐久性。万寿公园植物的选择配置、植物景观的营造考虑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健康方面的特殊需要,选择促进老年人身体健康的保健植物、芳香植物,创新性的引入“园艺疗法”,设置种植区让老人自己动手种植管理,增强体质,防治疾病,愉悦老人心情,陶冶情操,实现健康老龄化,促进老年人更好的休养生息。
六、结语
进入21世纪后,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必然趋势,并且这种趋势将伴随整个世纪。近几年,我国先后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作为社会一大弱势群体的老年人越来越受到关注。公园作为城市有生命的基础设施,老年人使用最多的户外活动场所,应该与城市的发展方向相适应,积极建设老年友好型公园,为老年人创造舒适、便利、积极的城市户外环境,能够帮助促进老年人保持健康活力,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发挥自己的人生价值。完善合理的公园规划设计及布局能够体现对老年人的人文关怀,营造尊老敬老助老的社会友好氛围。同时公园管理者应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公园组织、周边社区参与策划管理的模式,以老年朋友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形式,丰富公园文化内涵,真正打造健康、参与、安全、可达的老年友好型公园。
作者:王明明
第五篇:公园人文景观设计评价
1、金榜公园现状分析
金榜公园位于厦门市鼓浪屿万石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西北部,地处厦门岛内中心繁华地段,西起金榜山,东至梧村山,北近厦禾路,南至金亭山和面前山,占地为91公顷,是厦门最大的综合性文化公园。该公园因其优越地理位置,秀丽的自然环境,荟萃唐、宋、明、清等时期的文物古迹,具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
2、金榜公园景观设计分析评价
2.1金榜公园景观功能综合分析
“公园是公众游览、观赏、休憩、开展户外科普、文体及健身等活动,向全社会开放,有较完善的设施及良好生态环境的城市绿地”,以及举办各种集体文化的场所。金榜公园附近是具有火车站、汽车站,和众多社区、学校与商场的交通枢纽,人流量极大,地理位置优越。基于城市公园的功能定位,金榜公园所具备的社会性使其受众几乎遍布各段年龄。“但是从使用时间来看,人群主要集中在40~50岁和50~70岁之间,并且以周边居民为主,要求其满足社区公园这一功能。再者,现代城市的快节奏生活与人民的生活压力,都使城市的自然绿化环境变得越来越重要。此时,金榜公园优美的风光对民众能够产生刺激,从而达到消除压力,身心愉悦的目的。”根据景区划分原则、资源开发条件将公园分为“海滨邹鲁”、“石簇迷雾”、“翠谷浮香”和“古道春荫”四个区域。海滨邹鲁区是人文景观重要荟萃地之一,以欣赏、领略文化内涵为特点,文化活动建设较完善,人流量较多。为了让受众在闹市中有一处自然放松身心之地,金榜公园在设计的时候尽可保存原始的自然景观,用开发性的公共角度设计公园,希望各个阶层的公众能够在园区内找到适合自己的空间。在游览不同区域时,大多选择登山绕行而上的新式“健身活动”,感受登高远眺的自然风光。来公园的人多以休闲为目的,主要分为:观光、健身、聚会娱乐、放松心情这几种。园区内的名胜古迹和文化景观适合人们观光游览,感受金榜自然与人文的完美融合。同时,作为一个社区公园,金榜公园内部也配备了完善的公共设施供周边居民游玩锻炼,包括健身器材、门球场、儿童游乐区、组织跳舞等。总之,金榜公园在功能建设上还是及为贴近当地民风,基本满足当地人们的生活需求,颇受好评。
2.2金榜公园景观绿化与生态综合分析
金榜公园风景秀丽,与西部万寿山、阳台山共同组成“金榜钓矶”景区,为鼓浪屿万石山国家级风景区十大景区之一。金榜公园依山而建,在完善了公园所需的基本设施和引导路线之后,整体设计留了原始自然风光,既有利于生态的保护,又让人们在闹市中感受自然。从植物配置的角度上,重视绿化地域性,公园入口及广场周围配置厦门市树凤凰木,兼配四季时花、灌木和盆花,符合金榜公园地域化的景观设计,也符合生态平衡需求。在相思道景点处,基本以台湾相思树为主植被,花落之时,相思林道一片金黄,别有一番景致。
2.3金榜公园人文景观及文化价值综合分析
金榜公园不仅作为城市居民休闲、游憩的功能性生活公园之一,更作为城市主要的公共开放空间,兼具休闲活动和民众社会文化的重要传播场所,人杰地灵。其自然景观优美,奇石众多,且人文景观丰富,是厦门的文化发祥地之一。园内文物古迹荟萃,许多历史名人、文人墨客慕名而来,具有浓厚的文化历史氛围,也为公园的景观设计埋下伏笔。金榜公园的文化景观可分为:名人文化、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和地域文化这四个类型。园内有厦门文化先驱、唐代文人陈黯隐居金榜山时留下的“陈黯石室”,吸引诸多名士前来寻访,缅怀题记,给金榜公园留下了宝贵的文化精神财富。中国人骨子里对山石有着文人情节,在景观设计中,具有自然美的山石常被加工延续或赋予其意义。明代文人、书法家陈献章提写“海滨邹鲁”赞誉厦门是个文明的地方。钓矶旁侧是抗英殉国的民族英雄陈化成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古名山僧多占,金榜山也不例外,现有紫竹林寺。园内人文景观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内容丰富。为了让游客更好的领略其文人内涵,此区亦种青竹,希望从植物配置上增添园区文化氛围。在地域文化方面,金榜公园及其贴近民风,增添闽南“茶文化”,园内茶馆、路旁石桌也常常看到三两茶有聊天享受自然静谧之处。小结:对于文化景观而言,文化内涵与本体景观营造是核心。金榜公园在依托现有典故的基础上,更应加深其文化涵义,提高园内景观的文化价值。在景观规划上据分区的规划原则,将园内的不同文化景点做归纳和整理使其充分为园区的游览观光做导向。在文化景观的空间设计上,园区景观在处理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之间关系时,应形成一种和谐自然的思维方式和解决办法,造就魅力人文景观。
3、金榜公园人文景观设计评价及改进建议
综上,金榜公园作为一个城市公园,不仅起到一个服务社区的作用,还兼顾维持城市生态平衡、传承厦门文和满足城市需求的作用。金榜公园作为一个自然环境和文化传播特色的休闲公园,其设计虽符合景观规划原则,但仍存在微小的设计缺陷。比如,不同风格的导向标示,缺乏正确线路的引导性;再者,在文化景观方面的“陈化成”墓区,缺少对爱国英雄墓地的统一规划安置。需要充分施展出它的文化价值,增加文化丰富度,力图成为金榜公园人文景观的一大亮点。
作者:沈思 单位: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
- 上一篇:室内环境设计论文5篇
- 下一篇:三城同创工作汇报材料8篇
精品范文
8公园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