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理念与滨水景观设计论文
时间:2022-04-13 09:01:02
导语:生态理念与滨水景观设计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我国滨水景观设计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1机遇
政府部门对原生态设计的重视,要求着眼于缓解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为景观设计者提供了各种机遇。对于滨水景观的设计改造,要完善滨水景观的生态体系建设,要彻底改变其功能和景观上的不足,政府决策者要着力解决2个问题:①协调政府水利、环保、国土等部门间的工作,做到统筹兼顾并进行综合环境评价及论证;②进一步加大治理水体污染问题。滨水区的开放性是建立在水质优良的基础上的,假如水体已严重污染,并散发着难闻的气味,即使再好的亲水空间,也无人愿意接近。现代城市滨水环境的建设中,设计者有责任重新审视大自然赋予的这份资源,立足实际,把握整体进行滨水区的景观设计,做到把市民的活动带到水边。设计从城市整体风格入手,以生态理念为设计主线,遵循科学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手段,力争把滨水空间真正打造成城市的亮丽名片。
1.2挑战
1.2.1生态失衡。作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重要的、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受过度开发和污染物排放过量的双重影响,诸多城市滨水环境容量自然变小,生态承载力被进一步削弱,甚至整个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导致生物栖息地逐渐消失、生态失衡、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等。河流过多堵塞,人工水环境和自然水域减少,生态景观结构不稳定,最终导致整个城市生态系统失调。
1.2.2对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的破坏。很多滨水景观的设计中,设计者没有充分认识城市的历史,亦没有深刻领会城市的文化底蕴,同时基础现状分析不到位,惯性按照传统的设计模式。于是出现很多似曾相识的滨水景观,千河一面、万镇一统,形式主义严重,缺乏个性。这样的设计忽视城市的文化特征,不仅切断了城市的文脉,更使得滨水区的特色景观丧失殆尽。
1.2.3较少考虑人的心理和生理需求。目前很多城市的滨水景观在设计中,不将水域作为城市的公共空间来看待,过分强调水域的水运、防洪、灌溉等功能,很少考虑人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及城市整体生态系统的需要。因此,常见对城市水系多采用石砌护坡、高筑岸堤等物理措施。作为公共空间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滨水区,此举确实能满足使用功能上的需要,但这样的处理限制了滨水区发展的同时,也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无法弥补的损失。如硬质人工驳岸,使滨水空间缺乏生活情趣,俨然成为人与水分隔开来的冷漠空间;同时河岸线的自然特征和生态功能也被硬质人工驳岸改变了。
1.2.4资源、资金浪费问题。人类的资源非常有限,通过高效利用现有资源而节约下来的那部分资源是最容易得到的,所以生态主义已变的与经济密切相关。引人注目的视觉环境又可提升其本身的价值,这又与经济联系在一起。滨水景观在传统认识中,过分强调其视觉冲击,为凸显效果,盲目使用造价较高的喷泉、叠水、石材、名贵苗木,在有限的地块中投入重金,哗众取宠。往往导致在短暂辉煌后的长时间沉寂,其维护难度过高,无法确保长期景观效果。因此设计时首要注重使用功能的合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及高质量的艺术水准。
2滨水景观生态设计的方法与原则
2.1滨水景观设计的特殊性
滨水景观作为公共开敞空间最具特色组成部分,承担市民亲近自然、休闲游憩的功能,并对城市通风及整体规划布局产生影响。
①生态交错带是两种不同类型自然环境的交汇地区,大自然赋予其丰富的水生和陆生资源,使其拥有独特的生态环境和基因库。
②滨水地区生物多种多样,但滨水地区生态系统非常脆弱,自然与人为的活动干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被破坏,从而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
③城市中的滨水区域没有连续的循环和流动系统,只能依赖人为的循环流动,所以当人类活动与之规律不符时,便会出现功能性衰退。所以,重视滨水景观生态的的设计方法与原则刻不容缓。
2.2理论基础和相关学科基础
2.2.1相关理论
(1)洪水脉冲理论。人类对河流的管理越来越重视,于是修建了大量的堤防设施来控制洪水,来割断河流与陆域之间的联系。在对大量生态的管理系统做了研究后,提出洪水脉冲理论,其强调了洪水对河道生态系统的影响。由于洪水持续的时间、土壤的类型、植物的类型等存在差异,导致了小尺度上的栖息地以及水温、氧气、溶解态物质、颗粒态物质等非生物环境的空间异质性,同时栖息地在不同洪水作用下具有不稳定性,栖息地环境状况变化较大,且河流-洪积平原的物种多样性较高。
(2)河流连续体理论。河流连续体理论,这种理论认为由源头集水区的第一级河流开始,流经各级河流流域,形成一个流动的、连续的、独特而完整的系统,这个系统就称为河流连续体。按照河流连续体理论,从河流源头到河流下游,河流系统内的宽度、深度、流速、流量、水文等物理变量具有连续性特征。当充分认识了这样特征、规律,便易于对河流生态系统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2.2.2相关学科基础
(1)生态学。生态学作为一门研究生物间、生物与生境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学科,而以基本生态规律和生态平衡理论为指导,建立生态管理目标和对策是研究的重点。生态学特别是景观生态学中的等级和尺度等基本理论都在健康评价体系中得以运用。
(2)水文学。水文学是一门研究地球上水的运动规律与时空分布的学科。水文学的研究不仅能够为探讨人类活动对水资源水环境的影响提供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为人类活动变化对河流水文过程等影响提供重要的基础,同时也可为滨水景观的规划设计提供科学指导。
(3)自然地理学。河流是地貌学研究的核心,滨水景观设计当然也不能脱离河流这个背景,通过对自然地理学的学习,能够清楚描述和分析由水-沙作用形成的滨水岸带的变化特点,理解河流与滨水景观的影响作用机理。
(4)景观设计学。滨水区域不仅具有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还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价值,常常需要考虑人类休闲功能的需求,因此也需要景观设计学乃至大地艺术的专业知识融入到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中来。
2.3滨水景观生态设计的原则
2.3.1生态效益优先原则。衡量景观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是否坚持了生态效益优先的原则,是否结合了低能耗、低成本的原则来进行景观设计。设计中要着重考虑生态设计的原理性、适应性,充分利用本土植物,为改善生态条件提供条件。降低设计成本必须以最大限度保护改良城市生态,阻挡、消减城市污染美化城市环境为前提。对于空间格局,城市空间格局的骨架由沿岸绿带、水系以及山林构成,这些元素在特定条件下协调共生,促进城市生态环境和谐发展,也成就了城市的魅力。以实现景观的健康、有序、和谐的发展为目的。设计以尊重滨水区特有自然规律为前提,最大限度协调各生态因素,并能把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有机结合起来,能有效维护整个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2.3.2地方特色维护原则。最好的设计是实现与自然的“共生”,这就要求应从城市地域性出发,保持自然的内在协调性,同时使用本土化的设计材料来适应场所原有的自然环境。生态化的城市景观是不能摆脱所在地域来凭空设计构建的,同样应具有它特定的地方文化色彩。这需要设计师了解城市的背景,了解城市的文化习俗和传统建筑文化,把握城市的文脉。在营造城市景观时要了解城市的文化习俗、风土人情和传统的建筑文化。这样才可能创造出群众喜闻乐见的并富于地方色彩的生态城市景观。地域性的生态设计,当地人的或传统文化给予启示是设计中应优先考虑的。例如云南哀牢山的哈尼族人在中世纪选择在山坡居住,这里四季如春,神圣的龙山最适宜居住,丛林覆盖,云雾缭绕,层层梯田。场所经验的生态设计对哈尼梯田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具有同样生态设计经验的皖南村落宏村也给人深刻的印象。
2.3.3以人为本原则。设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当地人的认知意识和活动意识,着眼于人民的设计,就应该重视人类自己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与美感并不一定是好的设计。真正的以人为本必须以尊重自然为前提,通过合理的运用自然为人类带来更多的幸福、健康与快乐。放弃追求展示性空间的美感和非人性化设计,满足大部分人的基本需求,照顾到普通百姓的空间感觉,是以人为本的设计的重要体现。为广大居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放松心情的公共场所是设计的最终目的,让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层次的居民都能够从中受益,设计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所则是生态景观设计的基本要求,切记一味照搬,脱离当地实际。
2.4滨水景观生态设计的方法与内容
2.4.1滨水空间的纵向与横向设计。滨水空间多为开放性空间,外部的街道空间和水面的景观是空间设计应兼顾的。在纵向设计上,沿水岸设置带状的空间以取得多层次的立体观景效果,串连各节点,丰富景观序列及展开层次。充分利用地形起伏、植物高矮的变化,进行多样化的配置,形成纵向的节奏与韵律。在横向设计时,按照高度不同分为滨水、亲水、临水空间,其截面必须考虑到潮汛、生态和交通等要求,采取灵活的断面结构,分别形成外高内低型、外低内高型、中间高两侧低型等复式断面结构。同时利用各种手段进行横向和竖向的联系,形成了一个立体空间系统。
2.4.2驳岸的生态设计。由于景观和生态的需要,临水空间可采用的断面形式主要有自然缓坡型、台地型、挑出型、引入型等来避免传统的块石驳岸平直生硬的感觉。传统的驳岸设计方法产生了许多消极后果,破坏了河岸植被,不利于生态效能的发挥。而推广使用生态驳岸,则能有效弥补这些缺点和不足。生态驳岸有以下3种:
①自然原型驳岸,顾名思义就是利用栽植喜水、深根植物,利用其发达的根系来稳固堤岸。
②自然型驳岸是以物理的方法进行基础处理,构筑土堤,增强堤岸抗洪的能力,然后在土堤上采用乔灌草相结合的方式,来固堤护岸。
③人工自然型驳岸即用物理方法先制成梯形箱状框架,形成鱼巢,再种植水生植物于水侧,加固堤岸。
2.4.3植物选择与配置。空间的营造需要通过水、植物、地形等的作用营造出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或郁闭空间。利用水动态与静态的对比,利用园林植物的特性,如体量、形象、声音、姿态、光线、色彩以及香味等,突出空间明暗、虚实的对比,利用地形的特性,如高低、陡缓、起伏,突出空间的曲与直、大与小的对比,使空间更有吸引力,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传统的设计中坚持“三通一平”的原则有很大的局限性且不准确,未充分考虑植物群落的小气候条件性和地带性,且生境条件要求也是不同,植物满足这些条件后,才能健康生长。园林植物的选择与配置应当结合好地形、建筑等因素,进行整体考量,有统一,有变化,让园林景观变得丰富化。
3生态观念在滨水景观设计的运用
3.1秦皇岛汤河公园
秦皇岛市汤河公园位于秦皇岛市区西部,因其上游有汤泉而得名,长约1km,总面积约20hm2。绿荫里的红飘带是给这个公园最好的注解。设计中尊重乡土知识、自然并利用当地的材料。采用循环与再生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与合作。在维护汤河公园原有生态功能基础上,以最简约的、最经济的设计,对自然进行保护性改造。俞孔坚先生在设计中坚持最少干预原则,展示给人们一种城市公园设计的新理念,让人们能真正接触自然,感受自然。在植物选择上,俞先生尽量选用本地植物,很少运用名贵花卉,最大限度保持当地植物原貌,让树木保持其原生态,呈现出原生态的本土植物风貌,更显淳朴自然,平易近人。汤河滨河公园的生态服务功能有保护水源、保护乡土生物的多样性、休憩、审美启智和科普教育等。俞孔坚先生提出“红飘带”设计方案。设计保留场地原有的乡土植被和环境,整合了多种城市功能。它可作座椅,可作照明设施,可作植物标本展示廊,可成为科普展示廊等。
3.2苏州河景观工程
苏州河全长125km,以行洪排涝为主,并具有航运以及景观生态等功能。通过多元素、多形式的岸线设计,创造了利于生物生长、繁衍和群落构建的环境,并为市民营造了舒适、优美的景观环境。作为市民重要的休闲场所,苏州河景观工程在植物配置上将观赏与生态相结合,提出了新的植物美学配置思路。按照简洁大方的原则,将常绿乔木及地被植物结合,展现了苏州河沿岸新的形象和魅力;通过生态亲水平台的设计,建设亲水平台或水榭,以满足人们赏景和亲水的要求。
4展望
随着时代的进步,城市的景观设计已不再是单纯的设计美学,生态观念对它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当今社会,自然资源匮乏,科学技术水平也不足以支持生态设计在设计中的运用,设计师采用改良主义的手法并与传统的设计手法相结合,以加强环境生态保护为己任,大力倡导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有理由相信,不久之后,生态规划理念将与传统规划设计融为一体,那样的作品才更有灵魂。低碳、环保、生态的概念越来越得到重视,景观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生,在美观的同时更应注重景观生态系统的功能性与完整性,立志做到景观、建筑、环境风格相互协调统一。现代人开始追求顺应自然、回归自然的生存状态,滨水景观的设计更应该遵循这一规律,因此景观设计和生态理念的高度融合将成为未来的城市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作者:刘永辉张霖单位:国家林业局西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
- 上一篇:公共虚拟实践景观设计论文
- 下一篇: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