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景观设计论文3篇
时间:2022-03-27 03:09:18
导语:城市景观设计论文3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第一篇
1.1注重视觉效应忽视实用性
居住区的室外用地其最基本的出发点就是用来满足居住区的主体“人”的日常活动,其作用并不是用来“观光”的,缺乏实用性的住宅外部空间是居民难以停留无法进行任何的消闲和交往活动,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人际交往被迫疏远(杜艳哲2005)。不少住宅区常常将景观等同于绿化,认为景观就是绿化,导致景观设计简单,植物配置单调,实用性不高。比如:高密度住宅区设计大片的绿地,铺设大面积的草坪,缺少植物配置的前瞻性,缺乏有情趣、有人情味的可持续发展的植物空间设计,住宅区的植物景观没有特色,无法给人们提供一个活动交流休息的场地。还有很多高端小区,为了营造出自己的特色,虽然注重居住小区的景观营造,但大多基于楼盘销售考虑,追求引进风,常常选择动则珍贵树木,造成移植过程中树木成活率低,“断头树”随处可见。
1.2注重绿化面积忽视人文关怀
由于受不同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的影响,不同植物在不同国度,不同地域甚至不同城市和不同的区域有其不同的文化含义,它们构成了植物潜在的特征。植物利用自身特有的形态、花色、果实给人类带来愉悦的心情和无限的遐想。植物不仅是各类造园要素中最具生命力的因素,也是体现大自然风景的基本元素,更是文人墨客叙事、抒情、表达情感和表述哲理的对象。英国造园家克劳斯顿指出,园林设计归根结底是植物材料的设计,其目的就是改善人类的生态平衡,其他的内容只能在一个有植物的环境中发挥作用。当今,多数的住宅区环境设计忽略人的需求,绿地被理解为一大片草坪,中间随意栽上一些乔灌木树木,周边用灌木围挡起来。设计缺乏人性化,景观和植物配置不能以人为轴心,不能提升人的价值、不能满足人的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随着汽车越来越多,绿地改造停车场随处可见,但有些停车位周边栽植了女贞、合欢、栾树等乔木,其果实、花絮、分泌物却经常污染汽车和环境,缺乏人文关怀。
1.3注重景观营销忽视植物多样性
植物是城市住宅小区景观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绿色的、有生命的、它通过光和作用为大气层输送氧气,它能够净化被人类日益污染的环境,它可以防止水土流失、防止风沙灾害,它能够改善人类的生活环境。美国设计师Druse指出,植物的选择应该是以适宜本地生长的乡土树种为主,让其生长环境尽量符合其野生条件的要求。喜荫植物的种植环境就该适度遮光、喜湿植物的种植环境就应该水分充足,这样才能展现他们在自然中最美丽的一面。然而,不少城市住宅区植物配置未按因地制宜、疏密有致、虚实对比、内外结合的原则设计,不注重植物多样性和季节性,大量引入外来树种既不利于本地植物群落的维持,又造成经济浪费。具统计,西安外来植物占到了一半以上,而本土植物的比例相对很小,主要集中应用少数种类,如白皮松、杨树、山桃、侧柏等。
2城市住宅区景观设计中植物配置存在问题的对策
2.1尽早介入设计,同步进行植物配置
当代城市住宅区景观的好坏差别很大,一些国外公司和国内的大型地产公司的设计思路和步骤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开发初期方案策划阶段极为严谨和规范,楼盘的定位、建筑主体的风格以及园林景观、配套设施的设计几乎同步开始,这样以来各部门的设计人员才得以充分沟通、及时调整,直观的理解各方设计的理念,完善的表达出该住宅区所要需要的最终的意境。景观设计和植物配置方案要在楼盘早期及时对基地现场进行踏勘,收集资料,在全面认识整个基地现场的基础上,同时充分发挥现场及周边环境的各种因素,遵循整体性原则,形成整体统一的设计理念。
2.2因地制宜选择植物,突出本地植物景观特色
在住宅区景观设计形成后,进行植物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其个性特征和周边的环境因素,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把各种植物的优势展现出来。我国幅员辽阔,植物种类繁多,每种植物都有各自适宜生长的条件,倘若为了寻找创新点和新鲜感,创造有异域风情的住宅区,非将异地树种强栽于本地,那么只有两个结果,一个是植物水土不服最后死亡,另一个结果就是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去养护一些效果不怎么好的景观树(董月琴2009)。因此,我们在进行植物景观设计时,首先要立足于所处环境的立地条件,认真分析园林植物的生物学特点和其对环境的要求,做到种植的植物不仅能达到即时效果,更能长期适应,保持良好的姿态改善环境。西安地区住宅区植物景观应充分利用本地植物资源,突出本地景观特色,应以乔木为主,适当提高常绿树数量,以丰富季相景观。行道树应改变过于单一和雷同的现象,适当白蜡、七叶树柏类等乡土树种。此外,还应多利用一些抗性强和观赏性高的乡土植物,如蔷薇科的桃类、樱类、黄护、丁香等,以更好的体现地域性特色。
2.3利用生物多样性原则,丰富植物群落
春风轻拂,百花盛开,争奇斗艳,姹紫嫣红。植物物种多样性是住宅区景观具有服务功能的重要前提。物种多样性不仅反映了群落或环境中物种的丰富度、变化度或均匀度,也反映了群落的动态与稳定性,以及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生态学家认为,在一个稳定的群落中,各种群对群落的时空条件、资源利用以及相互作用类型方面,都趋向于相互补充而不是直接竞争。现代植物造景已经由传统的以视觉为主要创作目的的造景模式,转而为注重生态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坚持生物多样性原则、群落构成原则及绿地功能原则营建的景观结构在现代园林植物造景中占有重要位置。合理配置乔木、灌木、花卉、藤本、草本地被等各种植物,包括对原有的自然植被以及单株或组合植物进行整理或修饰,充分发挥其自身形态、线条、色彩等自然美,配植出园林功能和观赏特性俱佳的植物景观。通过应用不同的植物群落来体现垂直和水平结构及季相景观尽量丰富群落植物种类,同时要体现季相变化,春季百花盛开,夏季绿树成荫,秋季落叶归根,冬季枝条优美,使人们感受到植物的四季变化,创造出三季有花可赏,四季有景可观的景象。
2.4遵循人性化原则,体现植物文化内涵
在日本樱花被视为吉祥之物。福州的小叶榕象征希望,象征旺盛的生命力,象征不屈不饶、开拓进取、奋发向上、坚忍不拔的精神气质。桃花、李花的繁华使人们赋予其“桃李满天下”。因梧桐树干通直高大、树冠繁茂、叶缺如花、皮青如翠,才有“家有梧桐树,引来金凤凰”等赞美。观竹能使人自持“有节”、“不屈”、“常青”、“虚心”高洁的气节(金荷仙,1998)。植物之所以能构成植物潜在的特征,这是因为人们对植物形状、颜色、姿态不同的感知产生不同的联想。因此,我们设计构思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熟悉并掌握植物的文化寓意,才能更好的对植物加以利用,从而进行人性化设计,方便人们的生活起居。如采光的处理,冬日人们需要较为充足的阳光,而夏季则需要避开阳光,这都是在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通过营造依赖于植物群落的配置,不同的植物群落营造出不同的植物景观,进而给人们带来不同的享受。
本文作者:赵博邹志荣工作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第二篇
1区位概况
淀山湖位于上海市青浦区西面。湖水碧澄如镜,沿岸烟树迷茫,烟水迷蒙,碧波浩淼,富有江南水乡风光,其中著名的淀山湖旅游风景区,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新建的一处大型风景区,现已成为上海最大的旅游胜地之一。此次设计的环湖生态带雪米段、塘北段区域均位于风景区内,与大观园、民俗文化村相邻。雪米段与青商公路相邻,水域面积35300m2,现场基址为农庄与农田,进入滨湖区,一端必须穿越部分农宅,另一端则穿越农田;塘北段与沪青平大道相邻,水域面积114000m2,现场基址为农宅与苗圃,有村建水泥路通往滨湖区。
2设计原则
2.1保持文化优势
淀山湖风景区的边缘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是上海市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人类聚居地;有丰富的古建筑,如唐代的青龙寺、青龙塔、泖塔,宋代的普济桥、万安桥,明代的报国寺、放生桥和清代的曲水园、万寿塔;还有江南水乡名镇朱家角、金泽。因此,沿湖景观设计上要重点表现地方特色,尊重原有景观与地貌植被,将原形的田园郊野保留在城市一隅。
2.2提升旅游品牌
2.2.1挖掘基址本身的景观潜质。基址依托淀山湖秀丽水景,有着得天独厚的景观资本,同时,沿湖村落、农田、鱼塘相邻,体现了郊野农耕的朴实,是城市人向往的田园生活,是都市机械节奏的对比补充。因此,在景观设计上,要以衬托自然景色和农耕文化为主,采用自然朴实的材料,选择管理粗放的植物,以点缀、衬托的方式展现当地的独特景观。2.2.2提供游览的必要基础设施。为开发当地的旅游资源,提高旅游品质,旅游基础设施是必不可少的。淀山湖环湖生态带需提供贯通的步行道与自行车道,并沿途设计休息点、指示牌、垃圾桶等设施,提高旅游舒适度,同时需在出入口处设置小型停车场,以适应现代自驾游热潮。
3设计理念
3.1雪米段
雪米段设计主题为“寻找自然淳朴的村庄郊野之旅”。该段设计关键:(1)人的状态,为“寻找、发现、探访”;(2)景观定位,为“自然、淳朴、休闲”;(3)场所特征,为“村庄、郊野”。该段的基址景观特征为紧凑的农宅与宽阔的农田形成反差,游人在穿越农宅后进入“稻田-湖景”的豁然开朗之地,沿途有亭廊休息,有烧烤野餐活动,景色优美,内容丰富,视野开阔。
3.2塘北段
塘北段设计主题为“充满野趣的自然生态之旅”。该段设计关键:“自然、野趣、休闲”,其基址景观特征为鱼塘与苗圃交替,因此游人由充满野趣的水塘湿地景观进入绿意盎然的林荫道,再到开阔的滨湖景观带,随即再次进入林荫道,暗藏静谧的水岛,游览体验十分丰富。
4景区方案
4.1雪米段景点
4.1.1出入口。以地块北端为主要出入口,设置牌楼作为醒目标志,利用原有道路扩建为车行道,直至湖边,将停车场与管理用房、厕所等建筑集中设计,方便游人,便于管理。景区内部为石板路,仅供步行和自行车通行,采用朴实无华的材料,与郊野农庄的风格相一致。4.1.2烧烤野餐区。位置应靠近停车场与管理用房,方便游人就近开展活动,还应设有疏林草坪以及点缀的石板。4.1.3荷塘春雨。将木栈道向湖面中拓展,给人以置身水面之上的感觉,同时种植一塘荷花,丰富夏季景观。4.1.4碧莲天。运用原有较大的低洼水塘设计一个面积较大的湿地,种植睡莲及开花的观赏性水生植物,并设计湖心亭作为休息点。4.1.5栖霞稻田。通过架设在原有田埂上的木栈道,游人能深入宽阔的水稻田,置身于稻海之中,感受与众不同的体验。4.1.6烟雨芦花。将原有的低洼水塘稍作修整,补充种植芦苇,并修建木栈道穿行其中,使人们能漫步在一片白色芦花之中。4.1.7清风亭、景宜廊。将从闸桥到观赏休息点清风亭之间设计为稀疏的林荫路,使位于弯口的清风亭能在游人一路游览的道路上若隐若现,吸引人们前往探访。亭与廊相互成景,点缀波光潋滟的湖水。4.1.8游艇码头。依据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要求及淀山湖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可发展水上旅游交通,建设游艇码头。码头位置靠近农家乐,方便游人就近上下,码头采用港湾形式,深入湖中,停靠大型游艇与多艘小型游艇,并配备售票厅、管理房、带顶棚的候船长廊等。4.1.9农家乐。沿湖农庄是从南侧进入滨湖区的一段必经之地,由于离北侧入口较远,需要与当地住户配合,对现有农宅进行改建和局部拆除,保留外立面相对整齐的农宅,拆除近湖一侧的几栋小房子,从而打开面对淀山湖的风景,并修建2个伸向湖水的木平台作为游人观赏、休息、拍照的场所。每户之间砌低矮的石块墙作为宅与宅的分隔,同时将原有单调的水泥地坪更换为石块铺装,使之与石板路风格相同。
4.2塘北段景点
4.2.1出入口。对东侧原有道路与沪青平公路的相交点进行扩建,并将景区名称与管理用房、厕所、停车场结合设计。将景区名称刻在石材景墙上,后侧为木结构建筑,风格与景区相一致。4.2.2观鸟-烧烤-垂钓景区。位置靠近停车场和管理房,方便游人开展活动,便于管理。利用原有的苗圃加以修整,空出局部小草坪作烧烤场,湖岸与河岸边设计垂钓平台,同时设计木质高台用于观鸟。4.2.3小岛环区景点。利用小岛景观优势,铺设穿越性林荫路,局部外挑木栈道,并设计简单的木质小亭用作休息。4.2.4浮翠台。利用原有内凹的支流水面,根据驳岸弧线做亲水平台,且与周围环境相融,使其成为幽静的风景场所。4.2.5芦鱼乐。穿过原有苗圃保留的林荫路,进入开阔的滨湖景观,一侧是湖水潋滟,一侧是农家鱼塘。驳岸外利用原有埠头改建为亲水平台,可拾阶而下赏湖;驳岸内修建木栈道进入鱼塘,栈道两侧种植芦苇,可在木平台上取景拍照,观赏芦花游鱼的景色。4.2.6日夕亭、景行桥。沿途有野趣丛生的水塘与零星分布的农宅,通过整理原有的水塘、补充种植水生植物、修建木栈道、改建原有的桥等,衬托沿河而建的村宅,打造江南水乡的韵味,吸引游人前往。
本文作者:龚晶徐慧为朱培俊工作单位:上海豪洋园艺有限公司
第三篇
1黑龙江垦区概况
黑龙江垦区位于我国东北部,属中、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垦区下辖9个分局,115个农(牧)场,其人口来源复杂,是个移民地区。土地类型多样,以丘陵和漫岗为主,占土地总面积53.6%。垦区经济以第一产业为主,被誉为“中华大粮仓”。
2研究背景
近年来黑龙江垦区响应国家号召,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但建设过程中对景观建设重视度不够,没有深度挖掘地域特征。
3从地域特征来分析黑龙江垦区小城镇景观
地域特征是个多样且复杂的概念,从景观设计的角度出发,可以将地域特征分为5个部分:气候、资源、背景、文化以及社会等。本文试图从这5个部分对垦区小城镇景观进行分析,为其景观设计提供依据和立足点,为景观设计师提供灵感,使景观设计能更好的表达场所精神,体现地域特色,为居民服务。
3.1气候
气候指一个地区的冷、暖、干、湿状况,直接影响到地域内动植物种类、水文条件、建筑形式及人们的生活劳动方式甚至风俗习惯。垦区位于中国最北部,冬季寒冷漫长,夏季凉爽短暂,春秋季节气候多变,气候特征明显,可应用的观赏植物种类也较少,但也正因这种气候特征,植物的四季之美在这一区域能得到更好地展示,充分运用观枝、观果、观干、色叶树种,依然能做到四季有景可赏。植物之外,水、铺装、座椅、坡道等也因气候特征,在景观设计中受到制约。针对该区气候特征,在景观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乔灌草搭配上,春夏观花以灌木、草本为主,选择花朵观赏价值高、花期长的灌木、草本;秋冬观枝、果、干,以乔木为主,选择色叶、枝、果、干观赏价值高的乔木,且以群植为主,突出特色,形成壮美景色(见图1)。植物选择上要以乡土树种为主。图1四方山利民大街2)黑龙江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东南风,应将常绿树配置在西北方,阻挡寒风,喜光落叶树配置在东西向,夏季遮阴,冬季引入阳光。3)冰雪作为北方特色景观元素,设计中要充分挖掘其景观价值,塑造冰雪景观,应考虑冰雪与运动的结合、冰雪与生态的结合、冰雪与艺术的结合等。4)因冬季漫长寒冷,景观设计中尽量使用小型水景,如跌水、喷泉等,同时注意构筑物形式及铺装的结合,使得冬季无水时依然有较高的观赏性;大面积水景考虑与冰上运动结合,小型水面与冰雕、雪雕结合,增加其使用性及观赏性。5)高差处理上,坡道和台阶相结合,保证无障碍通行及冬季防滑冬季寒冷漫长作为黑龙江垦区一个极为明显的特征,对于塑造富有地域特色的景观来讲是挑战,也是机遇,要深度挖掘垦区气候特征,并在景观设计中时刻考虑到秋冬景观,创造具有特色的北国园林。
3.2资源
垦区资源丰富,这里所讲的资源主要是指区域内的土地资源及水资源。垦区地形有山地、丘陵、漫岗、平原、沼泽等。垦区土地总面积553.6万hm2,其中水面面积约占4.6%,林地面积约占16.6%,草地面积约占6.4%,可见黑龙江垦区小城镇在自然环境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黑龙江农垦总局农场分布图见图2,垦区分区及场所特点见表1。图2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农场分布图宝泉岭分局建三江分局红兴隆分局牡丹江分局齐齐哈尔分局哈尔滨分局绥化分局九三分局北安分局1∶200000表1黑龙江垦区分区及场所特点区域区内包含的管理局所处位置场所特点东区建三江分局、宝泉岭分局、红兴隆分局、牡丹江分局三江平原地势平坦西区北安分局、九三分局、齐齐哈尔分局、绥化分局小兴安岭山麓城镇多分布在岗坡丘陵及宽阔平坦的山谷上南区哈尔滨分局松嫩平原有较为优质的草原相对于城市来讲,小城镇与自然的联系更为密切,其形成、发展离不开自然,在利用垦区自然资源创造景观时应遵循两个原则:1)生态第一,景观第二原则。垦区经历了由开荒到退耕还“荒”的转变,生态环境受到极大的破坏,甚至是不可逆转的。在快速小城镇建设的浪潮中,垦区本已脆弱的生态环境又一次遭受威胁,为保证垦区城镇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必须将生态保护放在首位,科学、合理的进行景观建设。2)因地制宜原则。《园冶》第一部分“相地”中提到“规划应因地制宜,方者就其方,圆者就其圆,坡者就其坡……”黑龙江垦区各个小城镇特色资源不同,在景观建设中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山、水、草地、林木等,在自然基础上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因地制宜地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景观(见图3)。
3.3背景
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历史,传承是历史的延续,挖掘是历史的重生。历史是景观设计的源泉,历史文化和景观设计结合,才能创造出有厚重感、有地域特色的景观。1947年,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一批转业军人来到这片黑土地,建立第一批国营农场。1958年十万复转官兵挺进北大荒,掀起垦区大规模建设的高潮。随后14万复转官兵,投入到垦区的开发建设中[3]。军垦的历史背景,在垦区城镇景观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农场名称,屯垦军队虽然转业但仍延续军队编制,部分农场的名字就是部队的名字,如二九零农场、二九一农场等,目前仍沿用部队名字的农场有14个。2)垦区建筑格局。当年安置转业官兵时,以部队编制为基础,按照部队营房建住房,整齐划一的建筑格局也就奠定了今日城镇的特有风貌(见图4)。图4大西江农场
3.4文化
文化,犹如空气,无形却实实在在存在,又不可缺少。文化是自然、社会经济和宗教信仰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包含器物、制度和观念三个方面,具体包括语言、文字、习俗、思想、建筑、饮食等,同时以这些元素为载体来表达。垦区建设始于1947年,发展历程较短,其文化底蕴相对薄弱。这就需要在景观设计过程中深度挖掘并充分表达当地文化,使文化可视、可感。文化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有保留、修缮、提取、再现、隐喻等,景观设计中要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方法。垦区在景观建设中文化表达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1)保护。选择具有代表性和历史意义的建筑、场所,进行保留、修缮,或功能置换,作为历史的见证,真实、直观地表达垦区文化。2)艺术与功能相融合。垦区城镇景观使用者以当地居民为主,设计中应立足于当地居民的需要,集美观与功能于一体,对于纯文化展览性的景观,如宣传栏、展示牌等要慎用。3)创新。文化的继承和延续不代表一成不变,要以灵活的方式从多个角度对农垦文化进行新的解读,将抽象的北大荒精神,创造性地转化为可感知的形象。4)细节。处于大拆大建中的农垦小城镇,过于追求速度和数量,忽略了对品质的要求。文化是历史大浪淘沙后的积淀,是一个地区的精髓,没有细节、没有品质的景观无法表达当地的文化。
3.5社会
景观不仅仅是人们为追求美而在土地上进行的改造和建设,还是人们生活劳动方式改变、社会发展的体现。好的景观设计应该体现这种变化,并适应这种变化,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和民众新的需求。垦区为集约化发展,撤队建区,居民生活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通过对垦区城镇居民和农场领导访谈、实地观察,对居民的生活变化及景观影响做了一个总结。从表2可见,住所的改变导致社交活动从以家庭为主转变为以公共空间为主,机动车的增加也使得道路更侧重于必要性活动的发生,非必要性活动需另觅场所。这使得垦区小城镇广场、公园、小区公共空间等场所在居民生活中变得更加重要。而且由于机动车的增加,道路上行人安全及步行舒适度受到挑战。垦区在新的道路建设中对道路绿化形式进行改良来缓解机动车增加带来的问题,原来的道路两侧人行道和车行道没有隔离,行人步行舒适度较低;改良后,在人行道两侧栽植植物与车行道隔离,乔木遮阴,灌木进行空间围合,使人行道成为一个相对独立闭合的空间,降低汽车对行人的干扰。
4结语
地方性是保持景观多样性的重要属性,以地域特征为基础的景观,才能给人带来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当地居民的行为需求为立足点的景观,才会具有活力和价值。黑龙江垦区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自然条件既是对当地景观营造的制约,也是景观设计的源泉,在景观建设中要因地制宜,根植于当地,避免千篇一律,忌引入景观的“水土不服”。地域特征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尊重地域特色的同时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切实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迎合快速发展背景下的小城镇建设,建立经济、生态、特色、以人为本、可持续的垦区小城镇景观。
本文作者:孟祥庄宋利芳工作单位: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 上一篇:乡村秩序和社会管理冲突与融合
- 下一篇:社区管理体制完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