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路景观生态学营造综述

时间:2022-06-07 04:37:00

导语:高速路景观生态学营造综述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速路景观生态学营造综述

高速公路穿越草原、农田,既远离城市,有时又靠近城市,环境条件复杂,有很多独特的环境特点。高速公路通常是影响生态廊道连接度的重要因素,它把位于其两侧的生态廊道隔开,阻碍了两侧生态廊道之间的物种交流,降低了生态效果。如何在高速公路景观设计时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将生态恢复、环境保护与景观创造结合在一起,已成为当今高速公路在绿化、美化基础上更需要关注的课题。

1高速公路景观

高速公路景观包含以下2个方面:(1)指公路周边自然环境、沿线建筑与设施、人的活动气象等变动因素它包括沿途穿越的村庄、农田、城市等人工景观要素,和山川、峡谷、河湖、森林、草原、荒漠等自然景观要素;(2)包括了公路线型,如平曲线、竖曲线和三维曲线的协调作为一种纯抽象线型造型艺术的几何线型。其中,高速公路所辖范围内的所有景观空间包括:路面本身,公路绿地景观(包括中央分隔带、边坡、隔离栏、护栏等),桥涵、隧洞,路肩、路堤、路堑,以及立交以及立交区、服务区、收费站,取土场、弃土场,指示牌等。

2高速公路绿化生态景观构成

2.1中央分隔带绿化

中央分隔带的首要功能是防车灯眩光,为满足这一功能要求,种植防眩植物要求常绿,并且修剪高度应高出路面1.3~1.8m,防眩植物的间距标准参照依据车灯扩散角的计算得到,防眩植物的株距不应大于防眩植物冠幅的5倍。为避免同一种模式长距离出现造成审美疲倦,通常根据具体路段交替布置,将整形式的点状种植与图案式、平植式的线状连续种植相结合,一般每8km左右变换1种模式,也可以改变同种模式的植物品种,增强韵律感,达到调节驾乘心理之效果,以满足美化道路景观之功能。

2.2立交区绿化

互通式立交区的绿化应在满足交通功能的前提下,以结合改善生态和观赏为原则,与全线景观绿化的总体风格相协调,反映地方特色,突出文化内涵及不同地段的互通立交的识别性。在功能作用上,应通过科学合理的植物配置来辅助交通,保障功能,包括线形预示、强调目标和强化标志等。如:在弯道内侧要留出一定的视距,可栽植低于司机视线的灌木、花卉;在平行于路的轴线,宜连续布置乔木、球灌木等,预示前方公路线形的轮廓;在车道分流端的三角区、匝道出入口附近等需要提示的地方,宜种植大乔木作标志树,或将大、中型的乔、灌木群植,以达到清晰的标志效果。景观上,在绿化设计时根据互通所处位置和重要性等不同,结合地形处理,以适当的尺度设计植物组群,合理配置草坪、花灌木和乔木,尽量使得景观性与生态性达到统一。

2.3生态边坡处理

高速公路边坡是指公路开挖工程所形成的具有一定坡度的斜坡,是高速公路建设的必然产物。它具有:(1)一定坡度,有些倾角大的陡峻边坡,无植生条件或植生条件差,靠自然力量很难恢复原有生态平衡;(2)一般情况自然植被遭到不同程度的人为或地质灾害破坏;(3)土壤多以开挖出来的贫瘠生土和破碎岩石为主,持水性差、缺乏团粒结构;(4)易发生严重的水土流失;(5)易失稳(发生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特征。边坡作为道路景观最为直接的载体,也是道路绿化的难点。边坡植物选择可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以植被生长的地域分异规律为依据;(2)以植被景观为参照;(3)以局部环境背景为基础;(4)生态适宜性原则;(5)生态保育优先原则;(6)与路域功能区相适应的原则。根据以上原则进行设计,使得高速公路边坡景观具有良好的生态效应。

2.4防护带绿化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国绿色通道建设的通知》(国发(2000)31号)要求: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绿色通道建设,原则上,新建、改建、扩建的道路沿线绿化带宽度每侧严格按5~10m进行规划设计,有条件的地区可加宽到10m以上。县、乡道路沿线绿化,原则上,新建、改建、扩建道路沿线绿化带宽度每侧严格按3~5m进行规划设计,有条件的地区可加宽到5m以上。道路路两侧的防护林带宽度每侧按30~50m进行规划设计,有条件的地区可加宽到50m以上。在条件适宜的地区,应合理配置主副林带,主林带树种应以高大乔木为主,副林带树种应选择乔木、亚乔木或灌木。实行针阔混交,形成立体复层的绿化带。30~50m的宽度已经远大于具有生态效应的廊道宽度7~12m的阈值。高速公路边防护林带是生态恢复与生态补偿的主要途径之一。由它构成的生态廊道包括物种构成和环境构成两部分。物种构成以乡土物种为主,适当引进适应能力强、环境效果好、不造成环境危害的外来物种。环境构成主要体现多样性和异质性。在高速公路景观营造实践中,一般不需要特别整理其周边的地形,可以保持原有的地形地貌,甚至可以人为地制造一些异质性生境。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整理土地的人工成本,也可以为多样性生物的栖息创造条件。

3宁波象山港大桥接线工程中景观生态学理念的运用

3.1区位与场地特征

宁波象山港大桥接线工程始于鄞州区云龙镇,与宁波绕城高速公路云龙枢纽互通立交连接,向南经栎斜、管江、里蔡,在横山码头和西泽码头西侧设象山港大桥跨越象山港,经大斜桥、黄避岙,过白墩港东侧、至项目终点戴港接规划浙江沿海高速公路(象山至台州段),路线全长46.4833km,接线长39.734km。线位北岸为鄞州区境内,具有湖、海、溪、山相交融为特征,有东钱湖风景名胜区、五龙潭景区、天童—阿育王景区等景区,线位所经之处山色秀美,时有溪流水库倒映天光,沿途风光以山景见长。线位南岸为象山县境内,象山山区景色瑰丽多姿,是华东惟一拥有山、海、岛、崖、滩、景、物七大特点的滨海旅游区(图1、2)。

3.2生态景观营造

本工程所穿梭的城市依山傍水,是区域山水的一个组成部分,该项目建设过程中,维护整个区域山水格局和大地肌体的完整性与连续性,是维护城市生态的一个关键。保护多样化的生境系统,均质的农田景观、累累硕果的果林、郁郁葱葱的林地。维持河流的自然形态,以建设可持续发展、生态安全和健康的景观出发,以保护生态环境为重点,恢复自然景观为辅,尊重自然的大地肌理,延续宁波的自然之美作为本项目的景观营造理念。

3.2.1防护带景观道路与地形协调,形成略有地形起伏的设计,结合自然环境和人工景观营造,在上边坡路段,采用挖开断面的形式,用柔和的曲线过度现有的地形与斜坡之间的高差,形成多层次植被。在下边坡路段,同样才用柔和的曲线来处理地形,种植茂密的灌木来恢复自然山谷的外表。在上下坡交错地段,地势较为平坦,景观设计利用两侧相对开阔的地段,营造乔—灌—草层次丰富的植物景观(图3、4)。

3.2.2中分带景观在满足道路中分带绿化功能的要求外,在地段允许的范围内,除采用通常运用传统的整体式、图图1项目区位图案式和平植式的中分带绿化模式外加大中分带的宽度,收集道路产生的排水,以周边的山水格局相呼应,创造出完整、印象丰富的景观空间(图5)。

3.2.3隧道景观全线道路共有隧道多处,与周围的场所特性结合,创造具有不同主题的隧道口景观,使得景观性、艺术性和生态性统一。如:杨公山隧道口景观以“土”作为设计主题(图6),隧道口的主体以土的颜色为主题色,挡墙为土烧制而成的土砖,配以乡土小花小草在其上,营造质朴天然、大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观。而在炮台山隧道口景观营造时(图7),考虑宁波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取河姆渡文化中的卯榫结构为设计符号,才用几何方块的拼接,镂空的设计减弱了光线,避免白洞效应,明快的线条展现了宁波城市的现实感(图8、9)。

4结语

高速公路景观建设对于减轻道路建设与运营的环境影响、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区域综合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必须以景观生态学为依据,合理规划、科学实施,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提高高速公路景观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综合效益。象山港大桥接线景观工程于2007年与道路主体设计院捆绑投标,当时笔者所在的厦门路桥艺术景观有限公司以第一名中标获得本工程,并在工程项目的工可阶段开始进行景观环保设计,将生态环保的理念与工程的实施紧密结合,在之后的设计工作中不断将生态理念继续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