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植物空间美研讨

时间:2022-05-16 04:29:00

导语:景观设计植物空间美研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景观设计植物空间美研讨

1遮蔽空间

植物能分配场地的空间形式,对人形成视线上的遮蔽,这样形成的植物空间叫做遮蔽空间。这样的遮蔽效果有局部的也有整体的,是植物营造的空间里最丰富的一种,按照视线的方向大致可以分为水平遮蔽和垂直遮蔽两种。前者是指垂直于水平面,并且在水平方向上对人视野形成遮蔽的植物空间,通常是指墙面对空间形成的遮蔽;后者是指平行于水平面,并且在垂直方向上对人的视野形成遮蔽的植物空间,通常是指顶面空间形成的遮蔽。

1.1垂直遮蔽空间

垂直遮蔽空间的主要形式表现为植物的枝下高空间。当植物的枝下高超过七英尺或者更高的时候,其构成的枝下高空间在功能上对人而言具有一定的遮蔽作用,如遮阴避雨、屏蔽视线等。当人站在一棵大树下的时候,就产生了一个闭合空间的雏形,树冠作为空间的顶面,阻隔了人和天空的联系,当若干棵大树成片栽种形成林木的时候,树林形成的建筑空间就具有明显的特征了,成片的树冠构成了建筑顶面,树干则成了建筑的基柱,而由枝下高构成的空间则显得非常完整。此时,自然地模拟了建筑的功能,但却具备真实建筑所不具备的美感和生态。如果是一些树冠特别大的树种,如榕树等,独木成林,一棵单体植物便可构成一个完整的空间。这样的空间在光线和气氛的营造上,有着自己独特的美。枝下高空间具有光影美。它营造的空间具有漏光性,顶面遮光,但是不完全遮蔽,光线穿透树冠在地面形成斑驳的光影效果,自然界的光线在这样一个小环境里变得具有另外一番情趣。任何供人进入的闭合空间都需要光源,建筑能通过安装在里面的不同灯具来根据不同气氛创造不一样的光线效果,植物营造的空间同样需要不同的光影效果来给人提供不同的场景功能和审美享受。这种不同的光影效果则是植物自身对季相变化的表达。常绿植物由于树冠浓密色深,随季节产生的自身枝叶形态的变化很小,因此,由这类植物形成的枝下高空间常年的光影效果不会起太大的变化;而落叶植物由于入秋冬后叶片会变色并且凋落,因此这类植物随着四季更替所营造的枝下高空间的光影效果的变化就会很大。前者给人以冷静、肃穆的感觉,但有时会产生压抑感和阴冷感;后者给人以明亮轻快的感觉,但植物的遮蔽功能并非四季都有。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植物的种类和形态。以树阵为例,重庆某中学网球场旁设置了一个小规模的树阵供人读书休憩,周围种植了大量的常绿乔木香樟和天竺桂,而树阵却用了小叶榕,这显然是没有考虑到植物枝下高空间对光线的需求。因为小叶榕是常绿树种,四季常青,而树阵周围是作为骨干树种种植的常绿乔木香樟和天竺桂,这两种植物的气质和树阵的小叶榕都很类似,无论是季节属性还是树形树色等美学属性,都是雷同的,并且小叶榕萌发能力极强,会以一种伞状发散形态生长,属于水平延展形的植物,高度有限而宽度有余,若作为这个环境下的树阵树种,功能性和美感都是比较弱的。综合周边环境和功能考虑,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该环境需要一个夏日遮阴冬日进光的植物品种,夏季,天气炎热,同学们如果坐在下面小作休憩,则需要树冠能在一定程度上遮蔽强光;秋天天色阴凉气温降低,这时植物叶色改变成暖色调,能营造秋天的氛围并且给人以暖色的补充,缓解气温低凉带来的萧条感;冬天气温降低,阳光的明度也变得很低,这时候,植物的叶片纷纷飘落,让阳光透过枝干照射到树阵的地面或座椅上,能为寒冷的空间环境尽可能地增添暖融融的气息,比如种植银杏等树种,就会比原本的小叶榕更美观和合理。

1.2水平遮蔽空间

水平遮蔽空间的主要的形式表现为不同规模的植物对人水平视线或者行为有遮挡作用的空间形式,水平遮挡空间可分为半遮挡和全遮挡两种基本形式。全遮挡空间的特点是植物的高度通常高于人的视线,能完全阻隔视线对需要遮蔽区域的穿透。比如各种隔离树种,其价值体现主要就是营造遮蔽空间,然而目前很多地方在使用隔离树种的时候过于目的化和公式化,仅将其作为功能元素来使用,仅仅被为了遮蔽某处视线而设定,与环境场地以及人的行为活动脱节,在景观元素上稍显孤立。比如常见的隔离树种珊瑚树,因其具有防火的性能和规整的植株形态而常被用材景观中用于遮蔽环境外的建筑里面以及其他视觉效果稍差的视线聚焦处。但是如果周边植被配置失调,珊瑚树就会显得很孤立,虽然不美的景观被遮住了,可这时珊瑚树却有可能自己变成另一处不美的景观了。类似于珊瑚树这类的树种,其功能和价值无须怀疑,不过在使用的时候,应该多考虑一下它和周边植物的关系了,是否孤立,或者是否存在对立感等。这类功能性很强的树种在形成水平遮蔽空间的时候,需要考虑它周边的植被与它形成一个统一与对比。半遮蔽空间的特点是植物的高度通常低于人的视线,能对人的行为作出一定程度的阻止和隔离,但是无法阻止视线的通透性,具有一定的开敞性。这时这些低矮的植物会融入人的视线形成的画面中,它们不仅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隔离功能,也与远景形成对比,成为风景中的构图元素和审美组分。

2植物的开敞空间

植物的开敞空间是相对遮蔽空间(特别是水平遮蔽空间)而言的,指的是在一定的景观场地范围内,人的视线高于周围植物,由于该空间没有顶面的覆盖,所以人们置身于其中会觉得视野通透、心胸开阔,这时候极少数的低矮植被,不会成为遮挡视线的障碍,这时的人们,容易产生轻松感和自由感。植物的开敞空间,需要比较空旷的基面和低矮的水平遮挡植物共同来营造。这种空间通常表现成大面积集中的草地。目前,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植物景观的开敞性越来越受到影响,特别是在市区人口密集地段,拥有大规模集中的生态绿地几乎成了一种奢望。因此需要形成一种适合城市高密度空间的植物开敞空间形式。从人处的位置来看,植物的遮蔽空间可以转变成开敞空间的概念。以城市密集建筑中的一片树林为例,人们置身于树林中,那么树林对人就形成了一个遮蔽空间,如果将城市的一块环境看做一个整体的大空间,站在高层建筑上远眺树林,那么人脱离了置身于树林的场景约束力,植物相对于人而言就不再是具有遮蔽视线的空间的“墙”了,相对植物而言建筑就成为了占有绝对高度优势的“墙面”,遮蔽着人们水平方向主要的视线。此时的树林,成了空间的“底面”,夹于建筑之间,植物的遮蔽性在这个大场景中可以忽略,树林变成了开敞空间。城市需要呼吸,人们长期面对密集的钢筋混凝土所建立的灰色墙面,这种开敞的植物空间表现出的魅力就变得巨大。美国纽约中央公园就是这样一个案例,人置身于公园内,植物起的是一种遮蔽的功能,而宏观地看整个公园的大面积林木,相对于四周的高层建筑,并没有遮蔽功能,却能提供开阔的视野,在建筑群中形成一个巨大的绿色缺口,供处于城市喧嚣中的人们一个望穿灰色和喘息喘息的视觉机会,感受自然气息带给城市的清新之风。

3植物的引导、强调与修复空间

植物对空间的创造和分配作用还表现在其他一些方面,在这些方面体现出来的作用相对于建筑,仍然有着自身的优势。

3.1引导空间

植物对空间能塑造一种引导的作用,通过自身的排列组合,能够引导人们的视线或者行为。相对于硬质元素的引导,植物可以增强景观场地视线的顺畅性和通透性,避免冲突元素的产生。

3.2强调空间

植物对空间的强调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直接强调和烘托强调。前者是指植物以自身作为一个景观节点吸引人的眼球,相对于雕塑、建筑等硬质景观,这样对一种景观的强调作用显得操作更加方便,造价更加低廉,并且更能使人融入生态的情调以及对大自然的感悟氛围;后者是植物利用其体色或者质感肌理与雕塑等硬质景观的对比作用来突出它们作为标识性节点在景观中体现的价值。

3.3柔化空间

植物作为景观设计中的自然元素,有着独有的柔化功能,表现在能柔化因空间过于坚硬而带来的破碎感。墙脚的部位是两个面转角形成的空间,从视觉形态上说,在某种意义上这样的空间是一个由两个面的拼接形成的剩余空间,由于体量不大,很难赋予实际的功能安排,因此这样一个空间就容易给人以坚硬的感觉,这时植物的介入,正好缓和了视觉的紧张感,将转面的呆板进行柔化处理,带给人以平和的感觉。

4小结

植物构筑的空间是很美妙的。作为景观设计中一个活的元素,相对于建筑而言,植物也能部分表现其空间功能,并且能将空间表达得更加的生动和自然。本文通过对植物营造的闭合空间的研究和讨论,引入光影的元素,对目前不合理的植物空间做出了分析以及修改建议;通过以植物开敞空间为引线,拓展出另一层具有现实意义的处理方式,城市的建筑群之间需要绿地,需要以绿色为基调的开敞空间。通过对植物的引导、分割及强调空间等作用的归纳找出它在空间环境的准确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