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景观转型设计理论综述

时间:2022-05-13 04:20:00

导语:城市景观转型设计理论综述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城市景观转型设计理论综述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景观”一词出现的频率剧增,人们对生活环境景观品质的追求不断提升.中国城市景观在引进外来景观文化的同时,本土特色却遭到了空前的抹煞,在景观营造方面经历了10余年盲目跟风和粗糙经营之后,人们应该冷静下来,环顾四周,反思一下自身所处城市景观的现状,才能对未来的景观规划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鉴于此,我们不妨以日本和北欧国家的景观建设为例,分析其成功转型的经验和设计思想,或许会对我们有所启迪.

1日本城市景观的转型

日本不但善于学习他国的先进文化,根据本土情况进行提炼和吸纳,通过传承转变为自己的传统,同时,还能够坚持、弘扬和发展自己的本土文化.在城市景观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日本较好地处理了城市空间景观设计对本土园林景观文化的借鉴和发展,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面貌.经过近千年的发展,日本园林景观已形成自己的特点,从单纯对他国的模仿变成了多元发展.日本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同样接受了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然而在接受的同时,日本也最大程度地尊重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通过细致的研究,尝试将其同现代城市建设联系起来,业已取得了骄人的成效.日本城市公共空间也经历了传统园林景观向公众开放,到近现代城市景观的发展和繁荣等阶段.现在,日本有很多城市就城市景观的发展,制定了城市景观管理计划.正如美国景观设计师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在综合基址考察上运用的区域地质学的多层奶油蛋糕表达方式[1],设计师从生态、历史、社会、市政设施以及对市民问卷等方面着手,对现有公共空间进行质量分析,以便确立未来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方向,让不同城市都有关于本地景观设计的基本理念和原则,使城市形象统一.在景观建设过程中,日本设计师重视分析研究、发现问题,取得了可观的研究成果.

(1)在景观设计研究过程中,日本设计师发现了东方民族同西方民族关于空间理解的不同点.日本人口众多,城市密集度和市内建筑密集度都相当高,并且地震和相关环境灾害较多.不同于美国研究人员注重人的社会交往生活的研究,日本的研究人员更多地关注人群在外部空间中的流动、疏散和避免灾害等行为模式.20世纪60年代,槙文彦提出了“场所形成”理论.1982年,渡边仁史在《环境心理》一书中对日本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总结.著名建筑师卢原义信归纳了多学科的研究,并结合日本实例,写出《外部空间设计》一书,阐述外部空间设计的原则;

(2)日本景观设计师十分重视人与场所的关系.场所乃是人在空间中把握世界和观照自身的起点和终点,不同的、众多的场所构成了形态各异的景观.景观的特色和差异性依赖于人们对场所不同的体验,景观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其场所的组织秩序是否与人对场所的认知和期待相吻合,能否满足人在场所中各种合理的行为要求.抓住了对人的要求的满足,也就奠定了景观空间存在的合理性.因此,日本的城市景观并不醉心于形式和花样的翻新,而是从关注人们的内心入手,务实地为人们创造出实实在在的生活场所.日本的城市空间十分重视开放性,不管是大规模的城市公园、滨水地带、邻里公园、街边绿地,寺观庭园,大部分都对公众和游人免费开放.公共空间内设施齐全,充分考虑人们的行为方式和心理需求.除此之外,日本城市空间景观设计也很注意对人的体能和精神的放松.一些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吸纳了“波普文化”的特点,仅仅是一些直观的视觉冲击,并不追求深刻的人生寓意,从而使人达到精神上的放松.从另一方面也看出了现代快节奏生活对人们的影响,呈现出景观多元化的局面;

(3)在满足人们的行为需要和心理需要的同时,日本公共空间设计还追求浓郁的本土文化特色和民族精神,体现出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樱花精神(也称武士道精神);简单朴实、缓慢优雅的茶道精神;宁静致远、空明顿悟的禅宗精神等.日本著名景观设计师枡野俊明的设计作品,便是在公共空间设计中运用传统日本庭园的设计手法和技术手段,渗透进了禅宗的精神.将人们的心灵世界同对自然的高度抽象化融会合一,这一点同中国人追求的天人合一境界一脉相承.另外,不少民族文化如民间工艺、民俗等非物质因素也融进了景观中;

(4)从物质建构上看,不少日本城市景观采用传统的园林构景材料,如山石、植物.日本多山,岩石资源极为丰富,因而,设计师充分利用本土丰富而廉价的石材,在城市公共景观中大量用石构景,道路铺装也大多采用石料,卵石、块石、条石或砂砾等等.日本从政府到公众都特别重视绿化,植物亦是城市景观的必要元素之一.在景观中,形态各异的景石与树木、花草相映成趣,自成一格.各种景观设施也尽量利用本地自然材料,石质或木质的,既经济又生态化.近年来,日本对河流的整治方法和滨水地带的景观营造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日本人民对河流的景观也提出了要求,如:①清澈的河流———不断流、水质清洁;②生动的河流———不呆板、不单调;③多样的河流———能形成多样的景观和生态系统;④独特的河流———能反映本地独特的景观、历史、文化、风俗;⑤美丽的河流———充满鲜花,有人工景点,公园化;⑥舒适的河流———凉爽、舒适,并能给市民提供休闲、娱乐、体育活动空间;⑦文化的河流———充满文化、艺术、科学气氛,具有现代气息;⑧生命的河流———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机盎然;⑨亲水的河流———人、水关系协调,引人入胜,便于人水亲近[2].由此看出,人们对滨水景观的要求已经由追求青山绿水的自然景观美,转变到对滨水园林、水乡、水城、亲水建筑和水文化氛围等人文景观美的追求,并希望能够融休闲、娱乐、文化、景观等多种功能为一体.在这种背景下,原日本建设省提出了建设多条自然河流的方针,即:自然的多样性;自然的水循环;形成水体和植被整体网络.在这一方针指导下,日本开始由“两堤一河”的水利建设向流域的全面治理转变.日本对河流治理和滨水景观的营造包括工程建设和非工程建设两部分,工程建设部分主要有:①流水储存———建设地下水库、地下水涵养;②水质净化———直接处理净化、土壤渗透净化、普及下水道.保持河流环境用水;③生态修复———建设多自然河流、生物控制、建设生态网络;④有效利用———排水的余热利用、处理水用于中水和环境用水等.非工程建设部分有:①视觉效果———水体、绿化与城市景观的相辅相成,如倒影、夜景等;保持河流的自然形态,包括河道轮廓、流态,如瀑布、河弯、深潭、蜿蜒、沼泽、湿地等;②文化氛围———创造市民交流和活动的场所,理解市民在信仰、旅游、园艺等方面的要求,满足艺术家在诗歌、绘画、文学创作等方面的要求;创造地区的风俗、乡土文化;创造对市民进行环境教育的场所[2].

同西方国家相似,日本也十分重视城市内袖珍公园的建设.相对于普通公园而言,袖珍公园面积较小,往往处于市内高大建筑群的夹缝中.在这里通过人工植树,栽花种草,建立水体,也可以形成较好的小生态环境,成为都市居民逃避闹市喧嚣的理想休闲和游憩去处,即可满足人们对外界的瞭望和信息获取,又不受太多的干扰,可谓乱中取静.近年来,袖珍公园在日本发展速度很快,极受公众的欢迎.较优秀的设计案例是由日本藤田工业公司环境科学家直明内山所创建的袖珍公园,是一所办公楼的组成部分,不仅营造了优美的自然环境,而且生态性极强.水的处理经过以下流程:处理后的卫生间污水→园内的植物;大楼污水→大罐→养殖罐中水藻→鱼类的食物→鱼类的粪便→花木的肥料.此外,还利用园中植被,净化大楼、展厅内的污浊空气,效果非常好.通过袖珍公园这种形式,即使在高楼林立的市中心,也可营造清新优美的自然环境,人们高兴地将其称作“都市绿洲”.现在,日本已经建立并逐步完善了融会本土园林景观文化和民族精神、具有典型的日本气质和意境追求的景观设计理论体系,成为现代东方景观设计的代表.

2北欧国家的景观设计思想

北欧国家也称为斯堪的那维亚国家,即丹麦、芬兰、挪威、瑞典和冰岛五国.北欧国家的景观设计有着相似的特点,都追求朴实、实用和美观,其风格自成一体、独树一帜,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北欧国家绵延于欧洲的最北角,均位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部分地方接近北极圈,冬季十分漫长,冬季夜晚也比白天长.北欧五国饱受极地寒冷气候的困扰,使这些国家在文化和商业上产生共鸣,同时还保持着颇具社会影响力的“利他主义”行为模式.北欧特殊的气候条件使人与建筑、室内外环境的关系特别密切,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了设计.“也许没有哪个国家的人民能如此雄辩而鲜明的例证作家劳伦斯•达雷尔所提到的“地方精神”———那就是通过野花、气候和环境所造就的风俗习惯、丰富的表达出当地特色.斯堪的纳维亚的风景塑造了它的人民及其生活方式,别无选择的气候条件永远是该地区优先考虑的事.物质需求造就了其价值观,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表达方式在北欧人的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设计领域尤为突出”[3].

北欧国家属于高税收、高福利国家,人民生活水准普遍较高,没有过于突出和明显的阶层差别,知识分子、中产阶级、工人阶级上层作为主流社会人员构成.因而,艺术的发展主要依靠普通民众,而不是贵族和精英阶层.在设计界,始终以功能主义为主导,而不是像美国、法国那样向奢侈主义方向发展.建立在为广大人民设计审美、实用、耐久的产品初衷上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在北欧也得到了普遍的欢迎.为普通人而设计,但同时精良的设计是北欧国家设计领域追求的最高境界,这一原则也体现在城市景观设计领域.北欧国家地表起伏柔缓,有着完整的植物群落,平静深邃的湖泊,海岸线曲折,形态优雅,自然景观极具高寒地区特色.人们对自然有着强烈炽热地依恋.因此,城市景观设计表现出对大自然的向往.北欧的城市景观设计也特别重视本土文化的传承,善于从传统中汲取设计灵感,通过对现代主义设计思想的学习和变通,从而具有鲜明北欧本土特色.材料上同样是以本土所产砖、木材料为主,既重视经济性又追求生态性.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上,北欧的设计师从不哗众取宠,追求花样翻新和豪华奢侈,而是把舒适和实用作为第一要求.始终以严谨扎实的设计态度在渐进中寻求解决设计难题的途径,从不异想天开的期待新奇事物的冒出.北欧国家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以人们平淡的日常生活为基点,讲究实用性,而实用的同时,也不乏浪漫温情.景观设计师常常采用自然或有机的形式,创造出柔和、简洁并富有诗意的城市景观.北欧的景观设计师尊重传统和自身的民族特色,几十年来较少地受到外部环境流行风格的影响,走出了一条既具本土化,又是现代化的道路.

北欧的景观设计师把城市景观设计奉为一门艺术而推崇备至,但从不以破坏自然为代价,因而,他们的设计在世界性大展中屡屡获奖,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瑞典和丹麦的设计,如从1910年开始,瑞典植物学教授色南德(RutgerSernander1866-1944)就提出要根据现有景观的形式来设计公园的新风格.他认为一定要关注基址的自然资源,只有在保持当地景观的前提下,再结合草地、树丛进行设计,探索新的可能的形式.因为现有的景观资源一旦被破坏,不可能人为再造,所以要考虑到景观的可持续性,不仅为现在,也要让将来的后代拥有宝贵的本土自然资源[4].丹麦设计师安德松的作品相当和谐地结合了丹麦的文化、艺术和环境特点,形式清晰简洁,接近自然,满足各种需要.北欧国家以外的人可能认为这过于平和,缺乏震撼力.但是,这恰是设计师的独到之处,达到这种境界绝非易事,设计师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心力.

3结语

综上所述,日本城市景观营造者既较好地继承本土景观传统,又不拘于其限制,大胆采用新技术,开拓各种类型城市景观形式.这不仅满足了人们的行为需要,而且也照顾到心理需要.在紧跟时代的同时,日本景观设计师也弘扬发展了民族文化的精粹.北欧国家的城市景观设计师也同样建构在尊重本土文化和人本精神的基础上,精心维护本土自然景观和对民族文化特色的传承.对我国城市景观设计来说,日本和北欧国家的成功经验,理应具有珍贵而积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