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绿化与环境结合

时间:2022-05-13 09:23:00

导语:道路绿化与环境结合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道路绿化与环境结合

城郊道路作为连接城市与郊区的纽带,一般距居住区较远,常穿过农田、山村,不具有城区内较密集的建筑物和各种复杂的管网。道路绿化景观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指城郊道路的自然特性可与道路绿化景观相互融合,大面积的乡村农田将成为道路景观功能的溶液,渗透入城郊道路的绿地景观,而道路景观肌体延伸入农田之中。农田与城郊道路景观的自然融合将与整个城市的绿地系统相结合,成为市域景观的绿色基质。作为典型的带状景观,城郊道路的设计手法可从形象表达、环境改善、满足人们视觉感受和户外活动需要等几个方面系统建设,重点突出融合自然的城郊道路绿化。

1项目背景

曙光路位于昆山市淀山湖镇四大功能区之一的农业园区,道路全长约3560m。农业园区有苏州市淀山湖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以花卉、苗木、果园为龙头产业,以设施农业、环保型农业为主。已形成“田成方、林成网、路相连、渠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无公害水稻生产基地。淀山湖镇以湖得名,位于昆山市东南,东与上海青浦区接壤,西靠淀山湖。淀山湖镇是中国21世纪小城镇规划与建设示范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国家卫生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戏曲)之乡、江苏省特色文化(戏曲)之乡、江苏省文明镇和全国首批百强镇之一。是集水乡风貌、田园风光、欧陆风格于一体,兼具休闲度假、生态观光、现代时尚功能的“新江南特色镇”。曙光路为淀山湖镇与上海青浦联系的主要交通道路。本次设计范围北起南苑路,南至新华村,道路沿线农田、河、沟、渠等交错纵横,地形起伏较大,可以形成开放式空间。大小不同的水道系统作为开放空间的主要元素,使道路绿地跟沿线的水面结合形成的景观具有灵气。道路两侧多为农田,与之相交的规划路网也未形成。

2道路景观绿化设计理念

视觉景观形象、使用者的行为心理、环境的生态绿化,是城郊道路景观设计的三大元素。在曙光路的道路景观绿化工程中笔者从这3个方面着手进行详细设计。

2.1视觉景观形象曙光路绿化带、分隔带给景观绿化留出足够的设计空间,道路周边也有很多自然的景观元素可以加以利用。如:河流、村庄、农田等,为营造开合有度、线性流畅的景观带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设计中充分利用绿化带的宽度和周边自然景观,结合道路、河流交叉口等一系列景观节点,从不同使用者的视觉角度出发,推敲比例、研究尺度、虚实对比、植物造型、色彩搭配、小品设置等,设计出丰富多彩的视觉景观艺术化空间。

2.2使用者的行为心理人在环境中的行为心理研究是人性化设计的根本出发点,道路上不同的使用者对景观有不同的要求,车行、步行的人从速度上、使用功能上有着明显的区别。笔者结合周边地块和道路、河流的交叉口,分析步行人流的集散和汇集点设计了步行尺度的游憩空间。在车行道和慢车道根据车速的不同划分了不同长度的绿化标准段以适应乘坐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人的行为心理。

2.3环境的生态绿化大量利用当地树种,采用少量引进品种,以生物多样性为原则,组织富于变化的绿化空间,同时,注重植物群落的生态化种植手法,应用不同季相变化的植物组合标准段绿化设计,春的活力、夏的浓郁、秋的诗意、冬的萧瑟得以充分的展现。

3主题思想

在调研现状、分析研讨的基础上,按照因地制宜、特色鲜明的原则,努力打造为淀山湖镇提升对外整体形象的特色生态景观大道,使曙光路成为一条自由、流动的绿带,通过各种景观手法表达,展现一个生态融合自然的城郊道路绿化形象。

4设计原则

4.1种植设计(含土方设计)种植设计遵循以下几条基本原理:

(1)微地形的处理手法,结合植物的生态群落和群落的疏密关系,地形高差在0~90cm,局部达到120~130cm,地形起伏自然,中间高两边低。在功能上便于土层自然排水。

(2)两侧隔离带,选择适生或乡土植物,管理粗放型植物,合理密植,疏密有序,注重林冠线的变化与整体色块的对比,局部点缀大乔木或大灌木,以利近期效果。

(3)中间隔离带和非机动车隔离带采用自然和规则结合的形式,在色块间局部点缀大规格的名贵乔木及灌木,以求近期的视觉效果。(4)行道树采用色叶乔木,一排或双排,整体地体现景观季相变化。

4.2生态群落考虑到可持续发展,降低养护成本,路两侧绿地大部分采用生态群落的形式。各层次植物合理搭配,交相呼应,自然生长,选择适生树种和乡土树种,使群落的组合更有合理性,主要的群落形式分为:

(1)草甸疏林群落———微地形,大草坡,孤植的大乔木和地被植物岛式种植,视线开阔。

(2)林下的生态群落———一般分两层,合理密植的树林和下层的宿根植物,达到黄土不见天即可。这种群落能保持视线的穿透性。

(3)横向的植物群落———一般分3~4,即地被植物、小灌木、花灌木、乔木,外侧为速生的防护林。这种群落有良好的遮挡性,适用于外侧景观不太好需遮挡处。

4.3近、中、远期效果的平衡中央隔离带和非机动隔离带采用整形和色块的手法,一次成型;行道树采用单排和双排两种方式,一般在3~5年后有良好的庇荫度。路两侧绿地,背景树采用速生树种及适生的树林,合理密植,以近期效果为主,远期适当抽稀。景观树适量采用大规格或带蓬的乔木,点缀、增强近期效果;花灌木和地被植物采用长势迅速的,中等规格的苗木,期望一年后成型,适当增加常绿植物比例,以利近期效果。

5规划设计内容

两侧绿化带如果千篇一律地种上高大的树木,会使驾乘人员感到单调压抑,也遮挡了当地的自然风光。本规划在满足道路行车安全和环保防噪要求的基础上,根据沿线不同的自然条件,以规则式分布为主,与周围田园风光在形态和色彩上和谐协调;对沿线两侧优美的田园风光可不设林带。按照功能划分,两侧绿化带有以下几种形式:强观感种植,水生植物种植,特色树木种植。强观感式种植主要满足景观要求。水生植物种植主要是针对现有水域和河塘,通过种植水生植物,改善景观视觉,营造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湿地生态环境。特色树木种植则是在交叉路口,用特色树种强化设计重点,给驾乘人员一个丰富的视觉景观。

5.1标段A城市、郊野混合区,直线与流线交叉进行,以香樟、黄山栾树作为背景,形成常绿与落叶树种的合理互补。中层以鸡爪槭、合欢、日本晚樱、碧桃、红枫等乔木作为点缀,配植贴梗海棠、红叶石楠、火棘、月季、伞房决明形成流畅、色彩明快的模纹,象征着一种力量的凝聚。整段以萱草、阔叶麦冬作为底衬,在色彩上给人以强烈的时代感。节点处重点处理,层次丰富,点缀花镜,带来多变的视觉效果(图1、图2)。中央隔离带宽6m,强调节奏和韵律,用块面和弧线的交替重复每个节奏。在植物配置上以乔灌草和地被植物的有机搭配,创造既富于景观效果又极具生态稳定性的生态景观长廊。非机动隔离带采用与中央隔离带有所对应的图案,大乔木与小乔木交替使用。

5.2标段B周围为农田肌理,种植上呼应背景,注重层次、尺度、色彩和空间的变化,采用阡陌式种植效果。以高杆女贞、黄山栾树作为背景,间植成排的金枝国槐作为过渡,前面配置紫薇、红叶李、紫荆,形成第2层次;以月季、伞房决明、雀舌黄杨、无刺枸骨、洒金桃叶珊瑚、红瑞木与花境点缀形成农田肌理的模纹,象征着田园的风情。其间点缀枫香、木芙蓉、西府海棠,草坪上散植花毛茛、飞燕草、花叶美人蕉(图3、图4)。由于沿线有一些水域面积较大,局部保留水面,通过自然群落式种植水生植物,改善景观视觉,营造富有特色的湿地生态环境。主要应用植物以花叶美人蕉、鸢尾、溪荪、黄花鸢尾、花菖蒲、芦苇、芒草、花叶芦竹突出水生植物的种植。中央隔离带采用整形的种植形式,立面有高差变化。非机动隔离带采用整形与自然交替的形式,图案中与中央隔离带有所对应。

5.3标段C走进城市,流畅曲线,流线型种植效果。此段以高杆女贞、重阳木作为背景衬托,郁郁葱葱,其间散置枫香和无患子,在规整中见自然。常绿的夹竹桃、茶梅、桂花、落叶的红叶李、紫薇形成中间层次,前面围以流畅的规则式波浪形模纹,寓意着历史的前进。在靠近道路的大片草坪上点缀少量垂红忍冬荚蒾、绣球、雪球荚蒾、芍药,层次分明,变化丰富(图5、图6)。中央隔离带采用整形的种植形式,结合线型灌木地被植物种植,拉长和柔化硬质道路。非机动隔离带采用弧型种植的形式,图案中与中央隔离带有所对应,强调快面效应和线形组合,以突出现代风格。

5.4节点1与上海邻接处该节点以植物造景为主,通过大规格乔木种植,着重体现现代城市形象和生活气息。植物配置以四季季相明显的树种为主,有弧形的花境进一步强化视觉的冲击力。该节点旨在营造春的美丽景象,创造舒适宜人、色彩明快且繁华的自然风景。

5.5节点2桥梁、道路、河流交汇此处是本段道路重要的节点处,也是地形标高比较复杂的地段。设计仍以植物造景为主,采用郁郁葱葱、色彩明快的树种,体现简洁、层次丰富、色彩华丽的风格。加之特色水生植物的使用,整体上形成生态水域的植物特色(图7、图8)。

6结语

曙光路是一条以森林植被为主体,与周边自然环境相融合的城郊道路。设计上充分利用曙光路沿线的农田、河、沟、渠等自然元素,采用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植物造景的功能,辅以地形的起伏,在景观平面及立面上形成高低、色彩、尺度的节奏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