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环境设计对低视力群体的设计
时间:2022-12-20 10:20:30
导语:室内环境设计对低视力群体的设计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当前,我国有超过7000万人的视力损伤群体,但在室内设计中却缺失对视障群体需求的考量,因而建设具有系统性、安全性、包容性、艺术性的室内环境,是提升视障群体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对临床低视力学、无障碍设计、人居环境科学的交叉整合,基于文献研究、典型案例调研、深度访谈、国内外法规标准的研究,从视障人群生理和行为特点入手进行质性探究,梳理视障人群的室内空间设计需求特征,探索构建“实用”与“通用”兼备的无障碍通用室内环境,满足更广泛的人群需要,以期对室内环境的设计与发展有所增益。
关键词:无障碍通用设计;室内设计;视障群体;低视力
我国是世界上盲人和视觉损伤患者数量最多的国家[1],相当数量的由老年人和残疾人构成的视障群体长期被忽视。截至2018年,我国视障人口为410万人,占残疾人总数的11.52%[2]。预计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数量将达到总人口数量的30%,视障人群基数仍会持续增加。梳理视障人群的需求特征,构建“实用”与“通用”兼备的无障碍通用室内环境,不但可以为设计师提供更优化的设计决策依据,也可以为低视力与室内设计提供系统的设计方法。
1低视力与室内设计
人通过感觉器官从外界获得的信息中,大约90%是由眼来完成的[3]1。视觉功能的状况直接影响人们的感知、认知和活动能力。人一生的时间大半都在室内空间环境中,低视力群体更因为生理、心理、行为及外界因素的影响,难以真正地融入社会公共空间,进行正常的行为活动。
1.1视力障碍与低视力
视力障碍是指眼睛或视觉系统的一种或多种功能的局限性,可分为“低视力”和“盲”。201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中国视障人群中低视力人数为6726万人,占总人口的5.02%[3]304。而现有的规范与设计,多从大众与盲人视角出发,相当数目的低视力群体被忽略。20世纪90年代,“通用设计”理念影响到建筑设计领域,将“视觉无障碍”定义为使用视觉高效、安全地穿越环境,感知环境中关键特征的空间布局,并跟踪环境中的位置和方向。ADA指南与《老年及低视力人群的照明和视觉环境(ANSI/IESRP1282816)》率先关注视觉损失如何影响人们对环境的感知。2010年美国建筑科学研究所(NIBS)成立低视力设计研究专家组,并提出了关于“低视力与环境设计”的议题,艾琳·尚伯雷克(EricM.Schambureck)使用情景类型学的方式来解释环境空间设计中的低视力问题。在中国,对低视力群体的关注与研究尚在起步阶段。当前的室内环境设计缺少对视障人群的针对性考量,如何保证视障人群的安全,减少意外伤害,如何提升视障人群在空间中的辨识度,提升行动能力,亟须从视知觉角度建构室内空间环境。
1.2视觉与室内空间
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在其多元智能理论中提出了视觉空间智能,即能准确掌握及表现视觉,如物体(环境)的形状、大小、远近、方位等空间信息[4]。当前大部分低视力群体不得不依靠微弱的视知觉能力,来应对室内环境空间可能存在的各种不便。其中,室内安全与在宅伤害问题尤为突出。视觉功能上的损伤,削弱了感知、辨识和自主活动能力,因此安全、便捷、易识别的室内空间环境是低视力群体生活的基础要素(图01)。通过1409份问卷调查和120户入户调查发现:(1)低视力人群最容易发生安全意外的主要原因为没注意台阶高差和地面过滑,以及家具、墙等室内空间元素的磕绊。因为视力障碍所导致的滑倒、绊倒等危险因素占到总因素的41.9%,视觉损害程度与跌倒率直接相关,明显看出室内空间高差成为影响低视力人群安全生活的首要因素。(2)低视力人群在室内生活空间中出现安全意外频率高的空间依次为厨房、室内台阶、卫生间与客厅。结合入户调查,其主要原因是居家空间的室内高差、装饰材料眩光、照明环境差等因素直接导致了在宅伤害。(3)低视力群体认为室内空间应设置的安全标识依次为小心绊倒、滑倒和无障碍坡道,通道标识居于首位,低视力人群更关注地面高差和地面湿滑,无障碍坡道和无高差的地面显得尤为重要(图02)。通过深度访谈和入户调研分析,发现低视力人群的室内空间问题包括:较高的居住密度与生活差异的矛盾、室内空间无障碍环境设施缺失、建筑物理环境欠佳、安全性存在隐患等,现有室内环境多数情况不能满足低视力人群安全生活的基本需求(图03)。
1.3低视力群体室内环境设计流程
本研究以低视力群体与室内环境设计为例,意在探讨基于低视力群体生理与心理特征的设计研究,总结更为人性化的室内设计方法。近3年通过对1409位低视力人群进行问卷调研,对24位低视力群体进行深度访谈和入户调研,并与医生、护工、低视力人群和家庭成员进行反馈交流。借助询证设计的方法,面向低视力人群整体的室内设计流程包含:需求—设计—评价—反馈等步骤(图04)。设计师在低视力群体室内环境设计中,需要从低视力人群设计需求出发,结合居家空间和社区空间实地考察,对低视力群体及其家庭成员进行深度访谈,参考医师建议,确定空间需求;随后依据所收集材料的实际情况,进行对应的室内空间环境设计,过程中保持与低视力群体及其家属的沟通交流;设计完成后,需要定期回访,注重使用者的用户体验及评价,优化设计方案,不断完善室内环境设计。适合低视力群体的室内设计是复杂连续的过程,室内环境作为低视力群体生活的重要空间,从低视力人群的生理特征出发,探索室内空间基本要素与弱视人群视觉功能的关联性,在室内设计中采取对应措施予以回应,是探究低视力、环境认知与室内空间系统设计的重要环节。
2低视力与室内空间设计研究
由于视觉丧失的因素和表现多样,因此存在着多层次的用户空间设计需求。研究视觉损失如何影响人们对环境的感知,对探索低视力人群对室内环境设计的需求十分重要。
2.1低视力群体特征概况
视觉系统支撑着视觉功能,人眼的视觉功能包括:视力、视野、色觉、暗适应、立体视觉和对比敏感度(一般所说的视功能检查多指视力的检查)[3]35。由于致病原因和视功能类型的多样化,低视力人群视力丧失的表征类型多样(图05),从而对环境空间的设计要素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特别是在行动中的安全性和环境视觉信息获取方面。低视力人群同盲人的生理特点与行为需求有很大不同,他们获得信息最自然、最有效和首选的方式依旧是通过视觉[4]。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纯粹的非视觉手段上,几乎没有思考如何优化低视力者的视觉获取方式和优化室内设计的包容性。低视力人群视觉的限制类型有:(1)清晰度(视敏感度)的降低,包括视力的下降、散光、立体视觉的减弱、屈光不正等;(2)感知面积的损失(视野损失),包括中心视野损失、周边视野损失以及其他视野的缺失[5];(3)对比灵敏度的下降,即对空间明亮和暗淡区域的感知能力下降;(4)感光度的减弱,许多低视力人群对光有极高的敏感性,但对某些人来说,光线过弱,无法获得空间环境信息;(5)色彩感知的减弱和障碍,颜色识别和区分能力的降低[6]。低视力群体的行为活动深受视觉功能的限制,其行为障碍十分明显。先天或后天早期视力降低的个体,大多动作缓慢,日常生活相关的技能降低,活动较少,多利用听觉、触觉等非视觉手段感知周围空间环境,认知和定向能力差;后天晚期视力降低的个体,则容易缩手缩脚、动作反应迟钝、认知功能降低、适应能力差、生活行动有困难。人的认知对情感产生起决定性作用,情感、认知和心理活动协调统一相互影响[7]379,低视力造成的活动减少与抑郁症发病率的增加有直接关系[8]385。低视力人群通常难以接纳自身视力损伤状态,易出现认知、情绪和社会适应障碍。因此,这种心理导致外在的行为表现主要集中在:喜欢独立行动、孤僻、寡言;排斥他人对其症状的称呼和谈论;性格不够开朗,自卑、悲观、社会交往受限;自信力下降,自尊受到冲击和压抑;出现对他人的依赖性。
2.2低视力人群的室内空间需求特征
低视力群体依靠剩余视觉能力来观察空间和物体,包括颜色、细节等,往往难以确定自身与空间之间的关系。虽然具体特征因人而异,但通过对低视力人群的生理、行为、心理、空间需求的分析可以看出,低视力群体对室内空间环境的需求主要集中在空间安全、空间寻路定位、空间信息识别等三方面(表01)。
2.3低视力群体空间设计相关要素研究分析
人的视觉依靠光反射的特性感知空间,完成空间信息收集与辨别,进行空间的寻路定位,保障人在环境空间中的安全。低视力群体因视功能的障碍,造成认知、感知和行动能力下降。生理层面的信息识别降低,严重影响行为层面的安全和寻路定位能力。低视力群体空间设计基础要素为明度、光泽度和环境照明(图06)美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与英国雷丁大学包容性环境研究组均推出过建筑环境空间的环境照明、表面材料光泽度及室内材料配置的明度对比等设计研究。但由于国情、发展状况、文化、生理差异等因素的不同,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需要探索适合我国低视力群体室内环境设计的科学依据。经过初步的研究后,选定京津冀地区两个低视力人群集聚的典型养老设施进行实地深入调研。通过深入访谈、色彩实验、环境数据测量采集和问卷调研等方式,对低视力人群认知活动基础支撑的明度、光泽度和环境照明状况进行了提取研究,初步研究结果如下:问卷分析:按照易识别度程度分为6档,1为不能识别,2为难以识别,3为有一定困难,4为可以识别,5为容易识别,6为非常容易识别。(1)明度。根据NCS色彩系统取色数据,结合色彩偏好实验和深度访谈,进行色彩图形感知度量化分析,得到老年人偏爱高饱和度的色彩,在标识和室内空间中更偏爱高彩度和明度较高的色彩空间搭配(图07)。(2)界面表面和材料光泽度。基于低视力人群视功能的障碍,易受眩光影响,通过6个类型场景,选择118个点位提取光泽度,并结合对低视力人群的环境满意度分析,得到:地面光泽度小于30、标牌光泽度小于18.7、家具光泽度小于60、墙面光泽度小于30。数据显示,光泽度越低,老人满意度越高。据此可以推断,在低视力人群室内设计中,选择合适的材料,尽可能降低界面和材料光泽度来提升空间信息传达的清晰度,避免眩光、滑倒等危险因素的出现。(3)环境照明。分析低视力人群空间满意度结果,结合环境照明层面的测量数据,得出低视力人群对空间环境照明的偏好。家具照度的环境偏好在200~300lx(48.1%)、墙面照度偏好100~200lx(72.22%)、地面照度偏好在200~300lx(50.00%)、标识牌照度偏好在150~200lx(68.75%),均高于国家标准均值,可以得出低视力人群期望更良好的照明环境的结论,结合低视力的生理、行为、心理研究,推断需要更高的照度和对比度来提升视觉识别能力。
3低视力人群室内环境设计框架
3.1低视力人群室内设计需求要素
空间信息识别:室内配色需增强界面间明度对比,明确视觉任务对象,强化空间界限,增强物体与环境的对比。明确边界转折,增强无障碍设施与环境的对比度;在视线高度附近设置明亮的彩色条带或装饰性标签,以便低视力群体的使用。合理配置灯光的色温、照度、对比度等,保证空间信息的易识别性,避免眩光,采用全光谱照明与生命周期节律模拟,根据气氛需求设置多场景照明组合。不同状况原因的低视力人群所需要的亮度不同,照明条件因人而异;根据空间总体布局及设计需求增加局部照明,以提升厨房操作、阅读、夜间行走等行为的便捷性。空间寻路定位:室内设计标识信息清晰传达,合理设置光照,完善整体标识系统布置,添加触觉元素,以增强低视力人群的空间定位和空间信息识别能力;界面清晰,增强室内空间界面和室内空间元素(窗框、门、家具)的明度对比;辅助增强低视力群体在室内环境中的寻路和定位能力。空间安全:居家空间应避免地面室内高差。增强台阶等高差处的边缘对比;保证室内陈设的简洁,室内流线的流畅,采用防滑、防眩光、防磕碰的材料;将矮凳、脚凳和茶几等低矮家具摆放到房间的主要通道之外,为低视力人群的家居空间留有尽可能多的开放区域,方便其活动;室内家具、墙角等宜选择圆弧转角的设计,避免因磕碰发生安全事故(表02)。
3.2以低视力人群为目标的室内环境设计框架
针对不同的低视力群体的条件差异。设计师需要针对目标群体的生理行为和心理认知进行调研,以安全、寻路和识别为空间需求基本点。充分全面了解真实空间需求,设计过程同目标人群充分沟通,设计完成后注重用户体验与反馈,据其需要设计修改完善,通过系统化、连续性的设计方式,满足低视力人群在室内环境中安全高质量的生活体验(图08)。低视力群体的设计以低视力人群为设计方法探索的核心,探索低视力人群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等基本特征,同时将设计受众的规模和构成界定为协调独立、可磋商的“最大化的普适人群”,兼顾特殊性与普适性,延伸到残疾人群和健全人群。
4结语
论文首次提出关于低视力与室内环境设计的议题,总结了低视力群体的特征与室内设计的关联要素,探索在室内设计中如何回应低视力群体生理和行为特征。通过对低视力人群的特征梳理,总结室内环境设计需求,搭建了低视力群体对室内环境设计需求的思维模型;总结出针对低视力群体的室内设计应合理增强空间环境对比、搭配适宜颜色、营造安全的氛围、配置良好的照明环境、明确空间信息标识、尊重个性差异等设计原则。通过这些原则,细化了相关的设计决策指标,提出了具体的设计方法,此研究对于我国低视力人群室内环境设计的理念、方法和后续标准的制定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十三五”全国眼健康规划(2016-2020年)[EB/OL].(2017-07-20)[2021-05-13].
[2]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中国残疾人事业统计年鉴·综合数据统计[EB/OL].(2018-12-31)[2021-05-13].
[3]赵堪兴,杨培增.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1,304,35.
[4]ARDITIA.RethinkingADAsignagestan⁃dardsforlow-visionaccessibility[J].JournalofVision,2017,17(5):8.
[5]杜蓓,魏瑞华,李筱荣.临床低视力学技术与应用[M].天津:天津出版传媒集团,2018:4.
[6]W3C.Accessibilityrequirementsforpeo⁃plewithlowvision[EB/OL].(2016-3-17)[2021-05-13].
[7]孙葆忱,胡爱莲.临床低视力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79,385.
作者:赵伟 张尔科 张毣 单位: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 上一篇:农村公路桥梁墩台冲刷防护加固设计研究
- 下一篇:节水灌溉技术对农田水利工程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