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预防犯罪校园环境建设研究

时间:2022-11-14 08:55:13

导语:环境设计预防犯罪校园环境建设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环境设计预防犯罪校园环境建设研究

预防校园犯罪,是学校,尤其是中小学校各项工作开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校园犯罪行为的预防和角度分析,可知要达到预防的目的,除了从宣传教育的角度针对学生开展认识犯罪行为、预防犯罪行为的教育,从校园环境设计的角度,通过利用校园环境的监管和保护作用,在监管中及时发现校园犯罪行为,并进一步将其消除和杜绝,是预防校园犯罪的一个重要途径,只有保持学生校园环境的纯净和稳定,才能进一步促进学生接受良好教育。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关于从环境设计的角度预防校园犯罪的课题的研究,我国不仅在教育体系的建设上不断的完善和优化,也从政策和规范的角度,对我国教育工作开展中长期目标进行了明确的规定。相关的政策规范包括于2010年7月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及《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在这两项教育规范和政策中,对教育开展的要求和目标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这是基于教育质量提升和教育体系完善的两项重要的法律法规内容。2016年11月,教育部联合9个相关部门了《关于防止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后,预防学生遭遇校园霸凌、校园暴力的问题成为现代教育开展中关注度不断提升的一个问题。

二、校园暴力或霸凌行为的内涵与特征

1.校园暴力与霸凌行为的内涵。从校园犯罪角度来讲,暴力和霸凌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潜在的犯罪行为。所谓的校园霸凌,最初的定义来源于挪威籍心理学家DanOlweus,其将霸凌行为定义为,当一个个体重复性地暴露在一个或多个负面的行为中,并持续处在这一状态下时,则认定其受遭受到了霸凌行为[1]。而具体到本文探讨的校园环境中,出现在校园环境及学校内部人际之间的负面行为,就被称作校园霸凌(暴力)。当校园内部霸凌或暴力行为发生后不能被及时发现;发现后教师或学校管理人员不能针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教师自身不能做到严格约束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则存在于校园环境中的这种行为就会呈现出不断扩大和发展的现象,为校园犯罪埋下隐患。2.校园霸凌以及暴力行为的特征。分析校园霸凌和暴力行为可能产生的危害,应分析和了解校园霸凌和暴力行为的特征,从具体特征的角度观察,校园霸凌与暴力行为主要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特征:第一,暴力行为具有显著的无意识特点。这种无意识的特征,与学生尚未建立起明确的法律意识及其缺乏对自我行为的约束和管理能力有直接关系。学生对暴力和霸凌行为的概念及内容认定缺乏标准性的概念,也就是说,当其主观上已经做出了校园暴力和霸凌的相关行为,在其自身的主观意识中,并没有对这种行为的自觉认知意识[2]。另外,在我国中小学教育制度建设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关于预防校园暴力,校园犯罪行为的制度和规定并没有被明确地以制度化的形式提出,这种现象使得从学校的管理者、教师到学生都存在对校园暴力或霸凌事件的敏感性薄弱的现象,同时,意味着教师和学生自身的防暴意识也比较单薄。部分教师甚至将具有显著特征的校园霸凌行为认定为学生之间由于青春期的冲动而发生的肢体冲突。在管理方法上也通常采用批评教育甚至体罚的方式,这种方式对学生来讲,不仅不利于其认知到校园暴力和霸凌现象的严重性,且由于学生所处的特殊身心发展时期,过于强硬地引导和教育,反而会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不利于制止和杜绝暴力行为或霸凌现象的发生[3]。第二,行为发生的群体性与盲目性。这种群体性和盲目性的特征,与学生特殊年龄发展阶段有密切的联系。这一阶段,学生的独立意识尚未全面地形成和完善,因此,其在个人行为的选择和认定过程中,对群体性行为的依赖感和认同感都相对较强,正是由于这种心理状态,当校园霸凌或暴力行为产生时,往往是以群体形式出现的,并且大部分学生基于对群体行为更高的认同感,使其成为霸凌行为的参与者和旁观者,其自身往往对这种现象还不自知[4]。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校园内部的霸凌和暴力行为,实际上是具有显著的盲目性特征。第三,行为发生的叠加性和延伸性。主要是指,校园暴力和霸凌行为,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则实施霸凌行为的群体,则容易不断提升霸凌行为的层次,并且持续性地发生这种行为,这种严重性逐步加大的现象,必然会给遭遇霸凌和暴力的一方带来越来越严重的心理阴影,从而愈加不敢反抗,这也是助长霸凌和暴力行为的因素。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如果霸凌行为得不到及时制止,则很容易进一步造成更加严重的社会危害,同时,对遭遇霸凌行为学生的身心健康也会带来严重威胁。

三、基于环境设计视角预防犯罪校园环境建设

校园暴力和霸凌行为的内涵和特征的分析,可知这种行为给校园环境氛围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只有从整体的校园环境的角度入手,利用专业的环境设计方法优化和完善校园环境的建设,才能达到减少校园暴力与霸凌,从而预防校园犯罪。1.通过监控手段提高空间交互性和透明性。第一,从交互性的角度分析,这一监控手段的提出,是基于一种自然监视的理念提出的,是CPTED理论中的一项重要原则,从监视范围与校园霸凌和暴力行为发生率的关系上分析,当监视的范围逐步扩大并且达到一定的全面程度,则监视范围内可能发生校园霸凌或暴力行为的可能性就越低[5]。对校园霸凌和暴力行为发生率较高的中小学校来说,关于监视系统的设置范围应集中在各个出入口及公共走廊的不同节点处。另外,在公共空间中,也应当尽可能通过增加监视系统的数量达到扩大监视空间的目的。在监视系统的设置层次上,也应当注意提升其交互性和透明性。其中,关于交互性和透明性效果的实现,主要可依托一种机械电子监控系统来达到监控效果。这种系统在应用中,不仅能保证对于建筑内部的交通区域、转角区域这种人流量较大或者说普通监控系统的死角区域进行全面监控,同时,监控系统对监控到的紧急情况还可利用应急整合系统完成现场的取证环节。甚至可完成对正在发生的霸凌和暴力行为进行干预[6]。而且,机械监控的模式,也能弥补人眼监控的局限性,并且能适应外部环境中的温度和天气变化的情况形成持续有效的监控,并且分别记录动态、静态的图片及视频信息,能够达到对校园霸凌和暴力事件全方位的真实记录。另外,人机交互的作用,对暴力和霸凌对象来讲,交互性能促进其自身安全感的提升。第二,关于透明性特点,主要依托的是对建筑空间界面的改造和围挡操作来实现。另外,室内景观环境得到营造也非常重要,能尽可能保持整体环境在美观的前提下提高空间透明度。从学生角度上来讲,这种具有柔和性且能同步实现安全保障提升效果的空间环境营造,不仅不会给学生造成紧张感,可为其提供一个舒适柔和的校园环境。从具体的建筑结构形态上来讲,以围合式建筑为能够兼顾安全性和透明性。在这类建筑中,不会出现容易形成安全隐患的灰色空间,并且不同方向和层高范围内都不存在建筑视觉死角。另外,对里面的处理,通常采用的是大面积遮阳构件方法,一方面,达到遮阳的基础目的,另一方面,也能提高界面的通透性。只要在建筑结构的设计上适当地注意通透性和交互性的结合,并结合应用机械监控设备同步发挥作用,就能够实现通过空间设计提高校园安全系数的目的。图1、图2分别是典型的围合式建筑结构示意图及学校建筑中围合式建筑空间的应用示意图。从示意图结构上分析,可知围合式建筑空间在整体上的紧凑性和密实性比较强,但从内部空间结构的角度分析,其内部区域性空间又具备一定的开放性特征,不仅有安全上的保障,这种建筑空间的相对开放性,也使空间内部的通透性有所增强。图1围合式建筑空间示意图图2学校独立围合式建筑示意图2.通过对采光效果的控制提高空间安全感。对学校建筑而言,采光效果是其应当关注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中,已经针对教学空间内部的采光效果做了明确规定[7]。主要通过数据计算的方法,在保证学生身心健康的前提下开展采光设计,但设计中对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和考虑却有所欠缺,导致一些光环境对犯罪心理产生的激发和影响作用。尤其是在光照度较低的区域内,更是容易发生犯罪行为的重点区域。另外,在光照度较低的环境下,对中小学生这一对象群体来讲,本来就会降低其内心的安全感,使其出现紧张、恐惧等负面情绪。因此,需通过扩大学校内部明亮区域的范围,并且按照不同的教学功能区域调配光照强度,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安全感和舒适度的双重目的。从达到采光设计效果的方法上来讲,具有较好采光效果的玻璃幕墙结构,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图3为设置玻璃幕墙的学校主楼建筑示意图。3.通过营造友好的空间氛围,促进学生形成积极情绪。通过建筑环境设计的方法,营造出学校环境中的一种轻松愉快、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友好氛围,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校园环境气氛中所散发出来的安全感,这对于改观和优化学生的情绪和心理状态能起到积极的作用[8]。关于营造友好空间氛围的路径,通过环境色彩选用应在氛围,例如,在教室空间中的墙面、桌面和地面的设计中,应当应用色调柔和且单纯的颜色进行应用,以便营造一个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而在学生的活动空间以及休闲娱乐空间中,则应当采用一些明快活泼的颜色类型,从而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范围氛围,促进学生之间的友好往来,使其形成一种愉悦的情绪。四、结语总之,从环境设计的角度上来说,预防犯罪的校园环境设计,应当从分析校园霸凌或暴力行为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入手,并结合环境设计的专业知识,从空间结构的设计上、先进设备的融合应用上以及色彩元素的科学融合等角度,实现校园环境设计的优化。

作者:王元元 单位:枣庄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