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研究

时间:2022-01-09 10:55:21

导语:美丽乡村建设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美丽乡村建设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研究

摘要:随着报告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近几年来建设美丽乡村,改善乡村的人居环境已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村落中的公共空间作为邻里乡亲之间最重要的社交活动场所,它不仅是作为村民们日常生活和休闲娱乐的空间,也是对当地人文文化和精神的一种体现与再生,更是人们情感上的一种依托。所以,研究乡村公共空间的建造,无疑对美丽乡村建设起到了助力推进的作用。

关键词:美丽乡村;公共空间;设计

一、美丽乡村

乡村是指一组居民以农业作为经济活动基本内容的定居点的总称。与城市相比,乡村是一个历史和动态的概念。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中,具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充足、生态文明、村庄清洁、民主管理。美丽乡村不仅旨在建设乡村的自然环境,并且要去思考如何更好去利用本身的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相互映衬,以达到提升农民生活的幸福指数,与此同时,还能带动地方的经济发展。乡村的外观主要是包括周围环境的优美、乡村整体规划布局上的合理性等;农民幸福指数的提高主要是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保障、物质生活富足、工作生活井然有序等。考虑并体现上述内容,是实现美好乡村建设的目标。

二、乡村公共空间发展概况

传统意义上的公共空间自然形成于中国农村的长期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其中大部分是由自然、社会和经济原因决定的。它具有村民参与频率高、空间格局统一的特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乡村公共空间由先前的封闭状态下的功能单一,受外界的干扰较少,主要与村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具有强烈的生命属性,逐渐转变为现有的组织、功能需要更加多样化。成为除了生活属性外还有政府办公属性和文化娱乐属性的一种集合空间场所。根据新时期的美丽农村建设发展方向,需要这种“新”的公共空间形式,更好地为村民服务。但就目前来看,乡村公共空间的建造存在着两极分化严重的问题,一边是功能单一,毫无规划设计可言,一边是“太过”直接将城市里的空间景观搬到乡村里来用,明显是不合适的,我们需要找到一条合适于其本身发展的方向道路。

三、公共空间的分类及现状

1.分类。将公共空间从宏观上根据形态尺度的不同,可大体分为点状空间、线状空间、面状空间。点状空间:类似于村口、古树、广场等单元空间,一般是一村落里面的景观上抑或是空间上的节点处,是人们日常交流、休憩乘凉的场所,往往具有可识别性。同时,也是一个村落里风俗习惯等最形象具体的代表,是外来人员对乡村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线状空间:作为乡村重要空间之一,主要是村落里的道路交通系统,代表了整个乡村的骨架,是点状空间和面状空间两者之间相互关联的纽带,如乡村里面的街道、河流及湖泊等。面状空间: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待整个乡村的公共空间分布情况。与“点”“线”空间有效地形成了整个空间的网络构架,它承载着乡村居民的生活习惯与公共活动,是乡村聚落整体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维系着社区的认同感,传承着传统文化的精神。2.现状。随着新农村经济发展得越来越好,村民的生活质量也跟着与日提升,而人们对于公共空间的需求会变得多元化,但目前尚存在如下问题:(1)功能不够多元化。现如今人们需要的乡村生活不再是简单的只是满足于人们围坐在一起家长里短的闲聊,还有很多原本的交往活动也在逐渐消失,如乡村里面的旧戏台或者是祠堂等建筑,因为建筑和环境的破旧加上人们兴趣活力的消散,会导致一些传统的活动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还有村民活动中心建设,也从只有基础办公和几个打兵乓球的空间变成了需要集合阅读空间、多媒体空间、小商店等于一体的复合空间。(2)空间面貌大多趋于“城市化”。由于需要进行村庄搬迁和农村住房的更新,无论是新建的村庄还是传统的村庄,公共空间都是以自上而下的决策形式建造的。公共空间的形式取决于政府决策者的偏好,使公共空间成为城市化的趋势。与此同时,政府规划者往往只关注生活空间的外在形式,却忽视了公共空间环境的建设,只是模仿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如此,新的农村内部公共空间就已经失去了当地本应具有的人情关怀。公共空间被交通功能占据,起不到一个聚集人群的功能,人们随意通过,这样便失去了容纳集体空间、人际交往等一系列活动的作用。(3)公共建筑缺少地方乡土特色。公共建筑作为公共空间的一种形式,是村民或者当地游客使用频率最普遍的一个场所,也是最能体现一个村落的地域特点和文化习俗的一个载体。但大部分村落不论是南方还是北方大体上都是统一的造型统一的风格,一个标准对地方复制。这种只出于“使用”来考虑的建筑形式在我们这个越来越注重人居环境的今天是要被淘汰的,尤其是对于大多数主打旅游产业的美丽乡村来说,自身的文化特点才是最重要的。(4)缺少对儿童的考虑。近年来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迁徙和新农村建设,加剧了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变迁,在乡村人口结构的变化、经济活力提升的同时,也带来了乡村公共活动及承载它的传统公共开放空间的衰败。在人们思考并投放美丽乡村建设时,更多考虑为孤寡老人提供适老化设计,但忽略了留守儿童的游乐嬉戏空间或者场所。在这一方面,关于专门供儿童使用的空间上有些考虑欠缺。

四、乡村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原则

1.地域性。如果说人为的场所都和它们的环境相关,自然条件与聚落形态学便有一种意义非凡的关联性。一个聚落或者村落的整体形态必然与其所处的地形地貌有着极大的关联。“当整体环境有地形存在时建筑才诞生”,这就充分说明了建筑是要扎根于环境中的,并不是一个标准对许多地方复制的模式一样,只考虑了这个空间能不能用的问题。马岔村的村民活动中心建筑环境与其周围黄土高坡的地理风貌相协调,以及使用了村落里当地的夯土技术建造,很好地囊括了村落的民居民风、生活习俗和原始风貌。从远处瞭望,建筑能够十分协调地融入周围的环境之中,符合地域文化的特点可以说是最基本的核心。2.参与性。在建设公共空间的过程中,如果有当地村民的共同参与,共同去完成建造,一方面可以获得一些因“不确定性”而产生有趣的意外收获,另一方面可以使人们在参与建设的过程中与场所空间产生天然的联系,它们既是建设者也是使用者。尤其是供儿童游乐的场所,如果让小孩子们去自己创造一些属于自己的“回忆”,体验到参与其中的乐趣所在,这也是公共空间所存在的价值体现。如让小孩将自己的手印印在由砖块围合的泥土中;让当地的人们切身体会到参与感的价值与快乐,既会促进设计者与人们的交流,知道什么是当地人们所需要的,也会加深村民的认同感。3.可持续性。从字面上理解,可持续性是一个可以持续很长时间的状态和过程。在美丽乡村的建设背景下做到建筑和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可以将其理解为如何通过对现有遗存资源的再利用,如何对废弃或利用率不足的空间进行功能和空间上的重构。同时,它可以在未来的发展中继续更贴切地发挥自己的价值。西河粮油博物馆及村民活动中心是对村庄里一个废弃的粮管所进行的改造。考虑到村庄未来发展的产业,在对原始建筑单体尽可能地保留下将新的功能融入,对材料的挑选也都是就地取材,既节约了成本,也实现了材料的可持续性。所以,从上述可以得出,可持续性大致有两个方向:一个是从材料及环境上的可持续性,另一个是从乡村未来发展角度上的可持续性。4.空间的丰富多样性。在既满足了对文化精神的传承又满足了对功能的重构,空间的丰富多样更能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活力。东梓关村的村民活动中心就是在开放的空间特质下满足不同时态下的功能需求,此起彼伏的屋顶与当地村民的生活的场景,一起构成了“大屋檐下的微型小世界”(图1)。在整体的功能分化上,一改大多数封闭公共空间的使用状态,空间流动性强,与外界关联性强,承载村民生活的多样性、丰富性和细微性。从棋牌、放映、体育活动到小铺叫卖,村民的日常生活休闲娱乐方式被分为一个个相互独立的单元场景,来往的人群可以在连通内外的空间里自由行走、逗留,阳光、气息和外部的环境在无形中就成为公共生活的背景。村里的过会、听戏、红白喜事等相对重要且人群密集的场合,则可通过合理的调整将空间再次重新组合,这样一个空间就可以起到多种用途,也增加了空间的使用率。

五、结语

关于美丽乡村建设,人们大多数都将重点放在了整个村落的空间布局规划以及景观环境的治理问题。而公共空间存在的重要性往往会被忽略掉,它在将人们相互之间的生活相互联系起来的同时,既具备景观的功能又有服务村民的功能。关注乡村中的公共空间环境设计,能更好地把握小空间与大空间的均衡关系,对整个乡村的规划起到了积极的调整作用。

作者:王晓宇 邓若楠 单位:河北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