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景观环境设计与行为模式研究

时间:2022-11-02 09:44:59

导语:高校校园景观环境设计与行为模式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校园景观环境设计与行为模式研究

摘要:为实现更为人性化的校园景观,需从师生的感官舒适度及心里舒适度上去分析校园景观环境,从环境行为学的角度对高校校园景观环境中行为模式的思考,分析问题。分析校园景观中的环境行为及影响环境行为的因素,寻求在校园景观中人与环境和睦共处,相互适应、相互积极影响的一个平衡点,以此作为校园景观设计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校园景观环境;行为模式;景观元素

1引言

时展及社会需求,给予了高校更重要的角色和使命。校园环境作为师生的生活交往、学习交往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教学环境的一个重要载体,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许多高校在规划、建筑、景观的设计中由于主观干预或工期等原因缺乏从使用者角度考虑,设计中过多的强调美学或抽象意念,导致大学校园景观环境较大程度上无法满足师生的使用需求,师生需被迫的去适应校园景观环境。

2高校校园景观环境中师生行为分析

2.1人、行为、环境之间的关系

人、行为、环境三者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人的行为是出于对于某种刺激的反应。丘吉尔有句名言“我们塑造了环境,环境又塑造了我们”。人是所处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其周围环境的回应表现出各种各样的行为模式,同时环境也是行为模式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我国多种民居形态就是最好的例证,如西南吊脚楼、西北窑洞、云南一颗印等。

2.2师生对校园景观环境的需求

马斯洛对人的基本需求做了概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自尊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这是从人的需求层次等级划分,从低级到高级的分属,涵盖了人对于社会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的需求。归结到校园环境中,师生对环境的需求表现为以下三个层次:健康与舒适环境、活动的机会以及社会和文化体系的归属感。人的需求金字塔

(1)健康与舒适的环境:健康与舒适的环境是影响师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气候、温度、噪音、交通体系及社会不安因素等方面。校园生活群体中个体的生活背景、生活习性,所表现出对校园环境的需求存在差异性,应从整体把握和部分个体的需求来解决。

(2)活动机会:环境是人们满足个人活动计划的工具,通过对空间安排、设施布置、功能体现来达到人们活动机会对环境的要求。机体在对环境进行选择适合其活动行为的同时,环境所提供的功能也影响着人们活动各种行为,这是一个交互影响的状态。

(3)对社会和文化体系的认同:环境是认知的对象,满足机体的个人活动,机体通过对环境的认知和使用,实现群体的交流,从而构建社会文化体系。在校园景观中,应从高校的学科特点考虑对社会和文化体系的认同,还应考虑到整体校园特色和各局部院系的特点、不同的院系的历史文化,对行为空间的设定的要求也会不同。

2.3高校师生行为的类型师

生作为校园环境的主体,反应出来的行为具有相同性。行为类型主要有三种:必要性行为:指师生在校园中的上课、学习讨论、就餐等正常的日常有规律的活动。自发性行为:一般都是由师生自愿参与,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如散步、户外休闲、跑步、驻足观看等等。这类行为是在具有一定的外在条件下才能产生,如气候条件、场所适宜等,以良好的校园户外景观环境为基础。社会性行为:指在校园空间中依赖于其他行为而进行的行为,如校园的公众表演,观众的被迫吸引观看的行为。校园环境中,改善必要性和自发性活动的空间条件,才能更好的使社会性行为的产生,从而丰富校园生活。这三种行为类型通常发生在同一个空间,相互穿插影响。

3高校校园景观环境中的行为模式

3.1领域性和私密性领

域性是指人们建立领域的习性,私密性反应出对接近自身的有选择的控制,设法调整自身对别人或环境某方面的影响。校园景观环境中大部分属于公共空间,属于次级或公共领域范围,在校园户外环境中,公共领域细节上的考虑有利于提供师生户外的半私密空间。如在座椅组合的尺度和方式、植物树木次空间的营造。从领域空间的界定来反应公共空间中的私密程度。

3.2大众行为心理在

大众行为中,人们喜爱在相邻的两个空间边缘逗留,如广场边界或建筑外立面沿线等。心理学家德克.德.琼治称之为“边界效应”。在爱德华.T.霍尔的《隐匿的尺度》中,进一步阐述了边界效应的缘由。边界区域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在观察他人的同时又使个人或团体与他人保持距离。在户外场所中,边界是一个过渡地带,也是活动的多发点。在校园中,建筑入口和公共空间是师生频繁使用地段,也是活动、交流多发地段,对该区域的边界效应的研究有助于丰富师生的偶然性或目的性交流,在公共交流区域对空间边界设置较多的可供停靠、坐下的基点,满足师生的边界效应行为。

4高校景观中影响行为需求的景观因素

(1)尺度:人类学家霍尔的《隐藏的尺度》一书中,分析人的四种交往距离:亲密距离(0m~0.45m);个人空间距离(0.45m~1.2m);社会距离(1.22m~2.14m);公共距离(3.66m~7.62m)。研究显示,尺寸影响着人际交往关系和行为心理。尺寸是最先考虑的设计因素,大到整体规划尺寸,小到细节处理。这是在设计上的研究,还是对师生行为和环境心理上的顾虑。对于校园景观环境尺寸的把握应结合社会学和人体工学等方面进行设计。

(2)植物配置:植物在提高校园环境的同时,也作为空间分割及引导,植物的合理搭配能够构筑室外的第二空间,具有半私密性和区域性。这对促成学生的小群体交往行为或个人独处行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3)户外家具:对座位的合理布置能够促进人们的沟通。Osmond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不同的位置与人的交往有一定的关联。从图中可以看出,长方形餐桌六种交往联系中,F与A的交往最多,C-B其次,C-D更少。由此可以得出座位的位置对人际交往活动的具有一定的影响。在户外家具中,座位分为两种形式:基本座位和辅助座位。基本座位的形式包括椅子、凳子等,是提供给可需要人群但又对座位需求不是太多的场所。当基本座位不能满足使用人群时,需要更多的辅助座位,如台阶、花坛、矮墙等。在扬•盖里的《交往与空间》一书中还提到“座席景观”,既作为景观点,又作为纪念雕塑的宽大台阶,或带有阶梯的喷泉等,是属于景观小品的范畴,同时也是作为辅助座椅存在。校园户外家具具备停留休息、阅读写作、交流讨论的功能。桌椅的安排应在适合学习交流的区域,设置满足使用人群的基本座位;不利于学习交流地带,设置少量基本座位和较多辅助座位,使在空荡的大环境中不容易造成萧条的景象。无论哪种座位应推敲师生停留坐下的偶然性和必然性的机遇,合理布局桌椅。校园景观中户外桌椅组合应该符合以下要求:在同一区域内设置多组桌椅,应该考虑使用人群,如1-2人使用和多人使用;在同一区域内设置有可移动的桌椅,便于讨论交流需求。

(4)配套设施:完善的配套设置有利于提高景观环境的质量,方便使用人群,同时也对人在环境中的行为产生影响。包括垃圾桶、照明、指示牌等。在布置上需考虑距离和个性化的处理,同时使校园环境充满趣味。

5结束语

校园景观有别其他公共景观,服务于高素质的师生人群,在景观设计要素中,人性化、生态化、文化内涵三者的关系中,人群使用的舒适度与合理度是基础,进而提升特定的文化氛围生态功能。因此,了解师生的心理需求是做好校园景观环境的关键,是以人文本设计理念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徐磊青.人体工程学与环境行为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黄希庭,郑勇.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4]扬•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第四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阿尔伯特J.拉特利奇.王求是,高峰,译.《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作者:杨亮 单位:湖南省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