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居环境设计研究

时间:2022-06-29 04:31:44

导语:民居环境设计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民居环境设计研究

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上海在西方列强的炮火中被迫开放成为通商口岸。上海的地理位置优越,“往来海舶,俱入黄埔编号,海外百货聚集”,城东门外“舳舻相衔,帆樯比栉”,是南北洋海上贸易的最大中转站,也因此成为西方殖民者打开中国大门的突破口。由于上海所受中国传统礼教束缚较少,处于儒家文化的边缘,更易接受西方输入的新事物。上海地方文化“天生”具备极强的适应能力,使其在短时间内迅速融入到新的社会形式当中,成为近代都市。上海建筑在开埠前后的变化,反映着中国建筑近代化的变迁,通过研究上海建筑百年历史,可以窥见中国都市近代化的演变与发展。

一、上海石库门的时代背景

上海开埠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注入,租界人口迅速增多,形成最早的房地产市场。在开埠初期,上海人对于列强输入的西方建筑,虽然带有猎奇心态,但内心依旧存在对于洋枪洋炮的民族仇恨。直到“华洋分居”的局面被打破后,华人涌入租界,在当时人口激增情况下,外商将多余的自用屋高价出租,其中带来巨大的利润,刺激了许多洋行商人将兴趣转移到房地产经营中。建筑师采用中国传统的“立帖式”木结构加砖墙承重的方式,以江南传统的三合院及四合院形式构成单元平面,结合欧洲城市联排住宅的居住式样,创造了早期老式“石库门”建筑,并以某某“里”命名,这是上海里弄建筑的开端,同时是中西方建筑最早的融合。在折衷主义影响下,“中西合璧”的风格使江南传统建筑的地域特征的得到了保护与传承。

二、上海石库门的设计特征

里弄房是为了适应大批涌入上海的难民而建造,最早的里弄房是两层或三层的“U”型砖混结构,有中央院子或天井连接两翼。这种设计手法具有明显的中国传统庭院的特征。而里弄房有别于传统住宅的特殊之处,在于其不是以独栋住宅而建造,而是整排为单位,并且为了采光、通风和出入,每个片区都带有弄堂,这种居民区中的小巷子,也成为上海地区独特的居住特征。里弄房的成排布置,在一定程度上带有西式排屋的布局理念。这种中西合璧的建筑混合体具有折衷主义建筑的融合思想。

(一)早期老式石库门

老式石库门在建造初期,即1869至1910年间,受经济所限,这一时期的石库门弄堂比较狭窄,大概在3米左右,并且不注重朝向和总支弄的区别。房屋的结构使用“立帖式”木构架,石灰粉墙围护。四面围墙将空间围合成一个独立的领地,具有传统中国的深宅大院的风范。山墙用马头山墙等。大门使用三角形、半圆形或弧形门楣,内饰西洋山花。早期的石库门建筑模仿江南民居中的仪门,挑檐下的砖雕十分精致。石库门框采用苏南或宁波一带运来的石料,屋盖在木构架上铺桁条,上铺砖望板或蝴蝶瓦。早期石库门装修风格上有明显的中国房屋的影子。早期石库门建筑大多数已经破损或被拆除,现存的有代表性建筑有1872年的兴仁里,华商于1910年左右在十六铺一代开发的绵阳里、吉祥里,以及1914年建造的位于汉口路和河南中路的兆福里。

(二)后期老式石库门

老式石库门的早期建筑已无法承担上海市激增的人口需求,因此在1910至1919年间,房地产商建造石库门时做了一些改进。砖墙承重代替立帖式木结构,外墙使用清水青砖墙或清水红砖墙。后期石库门的里弄主道路被拓宽,以满足交通及消防的需要。在单元平面上,房地产商注重提高建筑容积率和居住的需求,逐步取消三开间二厢和五开间二厢的平面布局,推出二开间和单开间的平面形式。单开间不设置厢房,二开间的厢房分割成前后两间,后天井改为纵向,改善了通风和采光。门头与山墙当中的西方元素也增多了,马头山墙与荷叶山墙等减少使用,而是采用巴洛克风格的柱头花式和线脚。后期老式石库门现在留存的数量比早期要多,具有代表性的有东西两方面的斯文里,以及1915年翻修重建的大庆里。这些都是石库门演变的重要研究资料,但大庆里由于年久失修,已经在1995年被拆除。

(三)新式石库门

新式石库门也称为改良式石库门,建于1919至1930年间。在这一时期,上海工商业有了长足发展,1931年的上海已经拥有300万居民,是名副其实的大都市。人口的增长再度刺激地产业,房地产商对于石库门里弄建筑也有了进一步改良。新式石库门在建筑外观、平面布局上基本沿袭着老式石库门住宅的特点。新式石库门与老式对比,最大的区别是由两层建为三层。建筑结构以钢筋混凝土结构取代了以前的砖木结构。人字木屋架机平瓦屋面替代了木桁条蝴蝶瓦屋面。居民区弄堂的宽度进一步增加,对总弄与支弄进行明确区分。弄堂规模扩大,形成小的社区街区。建筑装饰风格的西方元素日趋增多。如今的上海地区,保护相对完整的里弄大部分是这一时期的改良式石库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如建业里、四明村、步高里等,这些住宅在新时期作为历史保护项目,得到了保护性再造与更新。

三、石库门里弄民居的传承与保护

上海石库门针对单一案例进行传统建筑保护与再开发卓有成效。2009年借“世博会”的影响,上海卢湾区举办“上海石库门遗产保护与文化传承”的论坛,提及目前的石库门改造的三种模式——居住改善模式、商居结合模式与商业开发模式,综合整治石库门里弄建筑的新的时代面貌。

(一)步高里

步高里总建筑面积10004平方米,有79个单元,属于法租界边缘地段,具有浓厚的中西合璧建筑特色。错落有致的马头墙、红色清水砖墙饰面及别具一格的中国式牌坊形成了步高里区别于其他标准单元的特色建筑外观。1989年,步高里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在上海市政府的指导下进行耗资650万元的大规模整改工程,为房屋居住环境带来极大的改善。在我国遗产保护项目的实施中,步高里代表着居住改善模式的改造方向。居住改善在发达国家有不少成功的探索,比如英国的联排式住宅,致力于历史建筑改善的开发商城市亮点(UrbanSplash)在萨尔福特市整修了一处衰败的维多利亚联排式住宅——“烟囱花园”(theChimneyPotPark),推出25%加入政府支持的“首次购房计划”,销售给青年技术人员。这是发达国家政府和开发商共同参与的一项文化遗产保护运作模式,项目保证了不同收入人群相对平均地分布在各个地方,追求“非排他性”的社会平等。这些价值突出、颇具代表性的建筑类型,必须根据历史特征评估加以妥善维护、修缮或拆除更新。步高里的改造与英国联排式住宅改造的目的和效果是一样的。

(二)建业里

建业里位于徐汇区建国西路北侧,分为东里、中里和西里三部分,包括260幢石库门房子,如今的建业里老弄堂已不复存在。建业里改造方向是高端楼盘。在20世纪90年代,建业里被上海市房产管理局点名成为“建筑式样陈旧,设备简陋,屋外空地狭窄,一般无卫生设备”的旧里。尽管建业里已经被列入上海市第二批优秀近代建筑、市级保护单位,但在1998年的中荷合作徐汇区58号街坊(旧房)改造规划中,建业里被划分为改造部分,西里保留并整治,东里与中里拆除,严格规定建筑高度,规划借鉴鹿特丹市规划重建局的经验,统一对旧区改造项目进行管理,设置开发公司。令人遗憾的是,建业里新建住宅的容积率利润空间不大,政府和开发商都无力实施该项目,而拆除新建的空间格局、建筑形态、户型上也较为呆板,缺乏前瞻性。直到2004年,《上海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将建业里列为保护建筑,应用于保护要求级别最高、最严格的保护措施,保护试点也从单体建筑转移到成片、成街坊的保护案例上。2008年,建业里项目被作为迎“世博600天重大工程”、上海市第一批保护整治试点项目正式开工,但项目进展并不顺利,建业里的优势地段与历史价值,使老里弄的建筑功能与建筑主人通通洗牌,导致里弄原住民与开发商长达10年的冲突和博弈。迎“世博”的600天献礼使得建业里项目飞速赶工,原住民对动迁不满。项目建筑遗产保护若即若离,而开发商新建的高档别墅每平米售价高达14万元,使这一文化遗产具有很强的排他性,普通人和原住民无法再次进入,宝贵的石库门历史建筑消失了,邻里相闻的里弄生活也渐行渐远。

(三)上海新天地

上海新天地属于商业改造模式。新天地的改造与开发是一个重大挑战,新天地北里不到2公顷的土地上,遍布着15个纵横交错的里弄,分布3万平方米的危房旧屋,其中最早的建于1911年,最晚建于1933年,它们分布在巷口、支弄或里弄深处。这种错综复杂的场景,要在密密麻麻的旧屋中建造一片公共空间,同时还要把周围建筑、历史保护遗址以及一切能为公共广场增色的建筑装饰特征保留下来,这是一个艰难的任务。最终在历史建筑风貌上,新天地周围划分了三个层次的保护区:核心保护、协调性保护和再开发性保护。中共一大会址作为核心保护区域,它的附近是协调性保护,在新天地的改造中,不仅一大会址的建筑风貌被完整保留,广场北面的大片老式石库门建筑也被完整保留了下来,可以说,新天地的改造成功的保护了建筑历史面貌。新天地的改造结果相当于将现代的休闲内容填充古老的石库门房子之中,经历种种困难,却很好的保护了石库门建筑的外貌。这是旧城改造的一种模式,改造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误都对未来传统建筑遗产的保护与更新提供了经验。

石库门正在消失,或者正在被改造。使用价值的逐渐丧失决定了石库门很大一部分将要被拆改,而它的文化价值却历久弥新。石库门住宅作为上海特有的居住形式,有着强烈的地域特点及人文风情。弄堂在逐渐消失,人们曾经恨它的拥挤与嘈杂,如今却又爱它的松弛与生机勃勃,爱它近距离接触的氛围。对于石库门的保护与更新,是一个长远而又迫切的话题。上海新天地等改造实例,正属于在新的时代文化下保护旧城的探索,这个过程漫长又艰辛。在如今旧城改造如摧枯拉朽的势态下,需要制度上建立一定的保护标准,以及专业人士不断尝试改造更新,才能使石库门真正长久地保存下去。

作者:杨岚景 周越 单位: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娄承浩,薛顺生.老上海石库门[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2]陆健.虹口石库门生活口述[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