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校园规划设计理念要点
时间:2022-09-13 10:43:25
导语:中学校园规划设计理念要点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随着我国中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尤其是当前我国中学教学模式改革中出现的教学与学习、学习与培养能力的复合化、多样化、情景化、现代化及人文化等基本趋势,作为学习生活主要载体的中学校园越来越注重对能鼓励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主动沟通、提升自身人文素养与培育生态意识的创新校园环境的综合营造,这就对中学校园的规划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中学校园规划设计更需要从校园与环境相融合的角度出发,有机协调环境元素与校园空间的契合关系,营造出体现环境特色、人境相合、鼓励学习生活的活力校园空间。本文结合项目实例,对基于环境融合的中学校园规划设计理念及要点进行探讨。
1项目概况
项目地块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城北部温泉镇资福村。基地现状地形为典型的低山丘陵地貌,四周丘陵向基地内渗透形成盆地。其环境特征整体表现为:周边山丘环绕围合,中部低丘田谷穿插相间,谷地田间散落部分山塘与小溪,自然植被丰富、生态环境良好、景观资源丰富(图1)。校区规划用地规模约407.5亩,规划办学规模150个班,总建筑面积24.8万平方米,新校区将按照省级示范高中的要求建设。
2规划设计理念
基于现状地形环境特征,本方案主要遵循六大设计理念来考虑校园与环境的整体融合,整体规划(图2)。(1)刚-柔”相济的学习生活一体化校园格局。结合基地中部纵向延伸的丘陵与周边环形山谷地形,塑造刚性的礼仪性轴线空间与柔性的生活性廊带空间的交织格局,从而打造出“课堂教学性学习”与“课余自发性学习”相结合的全时空、多维度育人环境。(2)“内-外”相联的共享功能布局。构建内外联系的功能布局,实现校园与城市对学校文化、体育、科技、培训设施的共享使用,成为一个“校园与城市”融合的学习生活复合体。(3)“山-水”相渗的生态开放空间体系。基于原有山塘溪流,整山理水,建立与周边自然环境相渗透的山水空间网络,营造多样活力的校园开放空间,引导校园生态景观与学习生活的交织,打造宜教育、宜学习、宜生活的校园。(4)“人-车”相分的交通组织。合理组织校园交通,利用地形高差建立人车分流的立体交通流线,保障校园内部步行空间的连续性与安全性。(5)“人-文”相映的文化校园。书院精神与丘陵地形相结合,以立体化的山地院落空间与教学、学习、生活、运动功能有机结合,形成多层次的创新书院式校园空间,体现特色人文韵味和校园精神。(6)“生态-技术”相融的绿色校园建筑。以中学教学需求出发,注重当地气候条件与生态环境特色,通过采用坡屋顶、风雨连廊、立体绿化、被动式遮阳构件以及结合山谷地形营造架空使用空间等低成本绿色技术,最大限度节约资源,提供健康、适用、高效、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校园建筑。
3规划设计要点
3.1规划结构。规划致力于创造融合现状山地环境特征和园区空间特色的空间格局,形成了“一环核、两轴廊、五绿脉、多组团”的空间结构(图3)。一环核:依托中部环形山谷地形,创造引人入胜的核心开放空间,整合联系各教学、生活、运动等设施,促进不同年纪学生和教师之间多元学习与活动的交流共享,激发学习与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两轴廊:结合校前区的谷地与山丘地形,形成宽广内聚的东西向入校轴廊空间序列和节节攀升的南北向教学轴廊空间序列,体现了学校培养学子们虚怀若谷的谦逊品格与勇于攀登的拼搏精神的育人宗旨。五绿脉:结合延伸的丘陵地形,营造渗透的绿脉空间,保持校园内部空间与外部山地空间的延续,并强化了校园分合有致的空间格局特色。多组团:围绕核心环带,有机组织教学实验区、办公、活动中心区、女生宿舍区、男生宿舍区、教师公寓区、中央后勤区、体育运动区等七大组团,强化各组团的联系性。3.2功能分区。因中学较规律的作息安排,校区采用清晰的组团式功能布局。首先,结合山水环境形成内部生活区,其中男女宿舍南北分区,并与教师公寓区围合中央后勤区布置,使师生日常生活高效便捷,且便于学校规范管理。其次,靠外部道路设置体育运动区、教学实验区及办公、活动中心区的公共功能组团,既便于学生学习活动需要,又能在保证教学的前提下,向社区居民开放为公众服务。教学实验区居中布置,兼顾内外,并延伸多功能学习生活环廊、结合生态绿脉缝合内外组团形成高效功能网络,满足中学校园以教学功能为核心,兼顾生活、运动、文化与社区服务功能的需求。此外,内外功能区布局预留未来的拓展空间。由此,七大功能区之间实现互动融合、分合有致的整体功能格局。3.3开放空间规划。校园开放空间格局以东南向主轴线空间为骨架,其中布有数个重要广场和开放空间,形成一个完整的开放空间序列。校园功能主轴空间依托山丘地形,自东南向西北逐级升起展开,形成礼仪性主入口开放空间,并以图书馆、大礼堂作为节点,连接教学组团。教学组团与食堂后勤组团、宿舍组团围合布局,形成校园的中央生态景观带,成为校园最主要的开放空间。各教学区和宿舍区内部,也以庭院形式形成次一级的开放空间。由此,校园开放空间通过收放有致的水面、起伏的丘陵山地、庄重的礼仪性广场及舒适的建筑庭院空间的结合,形成层次丰富的校园空间与宜人的场所尺度(图4)。3.4道路交通系统规划。规划以“人车分流、步行优先、便捷高效”为原则。首先,设置外环路环绕校区,联接各主要建筑组团及对外出入口,以组织内部机动交通流,并减少对核心空间的干扰,为校内营造一个舒适宁静的学习生活环境。其次,校园内部的人行流线主要围绕核心空间、通过立体化的多功能风雨廊及广场带组织,并形成步行网络,以满足遮阳避雨、无缝联系、便捷师生的需求。第三,规划停车场采用地面和地下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地面停车主要沿学校主要入口附近设置,方便接送学生及外部访客车辆的使用。同时,结合公共建筑设置相应规模的地下停车场,特别是利用建筑与山谷地形结合所形成的架空空间进行设置,减少土方量节约建设成本。此外,学生自行车停车主要结合生活区的建筑底层架空集中停放,方便而不影响景观(图5)。3.5绿化景观系统。规划从生态格局入手,充分利用基地现有自然条件,重点强调外部生态环境的积极引入和内部景观绿地的有机融合。一方面,依托周边楔形丘陵形成生态廊道,积极引入外部山地景观环境,并延续生态网络和开放空间景观,使校园绿地景观结构融入区域山地的整体景观架构中。另一方面,结合环形山谷形成校园主体绿地景观骨架,多向契入各组团,形成立体化的组团绿地景观,并结合连续的风雨廊、林荫步行带、绿化广场、景观湖等元素,其间设置体现组团特色和校园人文精神的特色植被与景观小品,形成连续流畅的整体绿地景观网络。同时,结合山地地形的天然竖向优势,建立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的校园海绵系统。利用中心谷地设置集中景观湖面与绿地,并结合周边不同标高建筑群落设置的分散组团绿地,形成由绿色屋顶、雨水花园、可渗透性地面、生态草坡、雨水草沟、中心公园等设施组成、遵循雨水滞留、下渗、净化、回用等循环规律的海绵系统。进而连接外部区域的水体循环系统,形成整体的海绵城市雨水循环系统,构架区域山地生态安全格局(图6)。3.6建筑形态分析。建筑设计采用简洁、现代、体现徽派地域文化特色的风格。首先,根据岳西气候特点与丘陵地形,建筑群体紧凑布局,以院落空间及连续的廊道遮阳避雨,营造鼓励交往的宜人学习生活空间。建筑群体组织顺应山势,叠级爬升,形成与丘陵地形融为一体的优美形态,并营造“书山有路勤为径”的场所精神。其次,校园群体建筑设计低调、内敛,强调对空间的围合以及景观视线的对景组织,并使标志性建筑成为空间的焦点。如图书馆和大礼堂是中央十字景观轴上的两大核心建筑,是校园中心的点睛之笔,同时对由东西向入校轴廊与南北向教学轴廊构成的十字核心空间序列起到承接、转化的作用,打造出两大轴廊的空间关系(图7)。建筑造型庄重大气,讲究构成形式的韵律与节奏美感,基于现代教育建筑的简洁大方、功能适用以及与环境气候相适应等理念,并结合运用安徽地区传统建筑的灰白色彩意向与抽象的马头墙、坡屋顶、层楼叠院、格窗等建筑语言,塑造出融合了岳西地域特色、时展气息与教育文化意向的崭新中学校园,体现了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相统一的现代建筑整体设计观(图8)。
综上所述,在中学校园规划设计过程中,应遵循把对校园的营造与环境特征性元素相融合的原则,着重通过从结构组织、功能布局、交通组织、景观营造到建筑形态等不同层面贯彻与环境特征的整体融合,实现对不同层次的、体现环境特色的特征性校园空间的营造,以及对与环境地貌、气候特征相适应的校园建筑形式、色彩及场所氛围的塑造,从而整体创造出一种鼓励学习与交往、激励创新与合作、发展智力与能力、培养人文素养与文化认同的创新性中学校园。
参考文献:
[1]蓝春玲.中小学建筑设计要点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11).
[2]才.浅谈中学校园规划设计——以武汉四新中学总体规划设计为例[J].建筑知识,2016(02).
作者:黄烨勍 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 上一篇: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价值研究
- 下一篇: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