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土地整理规划设计措施

时间:2022-05-10 03:27:50

导语:农田土地整理规划设计措施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田土地整理规划设计措施

【摘要】作为土地整理项目的龙头,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当前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的有效实施。本文在系统介绍规划设计主要内容及依据原则的基础上,对当前影响规划设计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这些制约因素提出了应对措施和解决思路。

【关键词】基本农田土地整理规划;制约因素;应对措施

为缓解当前我国人地矛盾,解决土地利用问题,一直以来我国将土地整理作为促进土地合理利用,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保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重要手段,积极推进。土地整理是一项巨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而规划设计是土地整理项目的龙头[1],没有系统科学的规划设计将直接影响土地整理项目作用的发挥。从1998年我国大规模开展土地整理以来,已经积累了很多土地整理工作经验,规划设计水平也不断提高,但是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土地整理规划设计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亟需解决。

1规划设计的内容和原则

1.1规划设计的内容。作为土地整理顺利开展的重要依据,土地整理规划设计内容包括:①分析项目区的基本情况、水资源供需平衡、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土地开发整理潜力等;②制定土地整理的总体目标、具体任务,落实土地开发整理的各项指标;③确定项目区土地利用类型和方向,合理配置区内土地资源;④建设和完善各种配套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⑤合理布置项目区土地平整、农田水利、农村道路、电力设施、农田防护林等各项工程;⑥通过技术、经济论证,确定规划方案;⑦拟定规划实施和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措施。1.2规划设计的原则。1)提高土地利用率、产出率的原则[2]。基本农田整理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通过对田、水、路、林、村的整治,减少未利用荒地、沙地、盐碱地、低效闲置的土地,扩大可利用土地的规模;通过完善农田耕作的基础设施,改良土壤,实现增加农作物产量的目标。2)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制定土地整理规划方案时必须从长远利益出发,既要保证整理后增加收益,又要改善生态环境,体现经济、生态与社会相结合的原则。3)统一协调原则。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必须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相关部门的各项规划协调统一,从全局考虑,使各工程设计与相关规划有机结合起来,使基本农田整理规划与有关规划相协调。4)因地制宜原则。土地整理必须从实际出发,合理布局和布置各项工程,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改善土地利用条件和土地质量,因地制宜,综合规划。

2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1)设计方案与实际不符,得不到农民的赞同。设计单位在规划设计土地整理方案时,未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脱离实际情况,致使施工过程中频繁变更设计,影响了项目的施工进度和质量。同时,道路、农田水利工程的重新布局与农民原有生产习惯形成冲突,规划方案往往得不到农民的赞同。2)土地整理后效益不高。许多项目区土地整理后,仍然采用小农生产的模式,短期内无法实现规模化耕作,农民收入增加并不明显,土地整理的高效益体现不出来。3)客观制约因素。形成这些问题的客观因素包括基础资料欠缺,与相关部门协调不够,小农耕作方式的限制等。基础数据资料不准确,严重影响到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准确性。规划设计部门与土地部门、水利部门、交通部门、环境保护部门之间缺乏实践性协调工作,也不利于土地整理达到实施最佳规划方案。长期形成的农业耕作制度以及小农经济思想与规划要实现的农业规模化的前瞻性目标存在着严重冲突,增加对规划的种种限制,大大降低了规划的起点,降低了项目实施后的效益。4)主观制约因素。目前我国缺少土地整理方面的专业人才,是主观方面的制约因素。一是缺少专业的规划设计单位。有的设计单位制定的规划纸上谈兵,不能指导工程实施。有的片面追求单位效益的最大化,不能对每个单项工程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实际测量,制定规划方案千篇一律,与现状不符。二是地方政府申报思想不正确,片面追求资金。部分地方政府把土地整理项目资金当成扶贫款,项目批复后不按照规划设计施工,随意变更规划设计和预算,造成施工设计和质量与项目申报时的规划设计大相径庭。

3应对措施

1)健全完善土地整理项目管理制度。加强对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变更设计、施工、监理以及验收阶段的管理,尤其完善土地整理项目的各项标准和管理制度,增强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提高土地整理的效益。2)重视前期资料收集整理工作,提高测绘精度及数据的准确性。前期时间仓促,投入不够,在很大程度上会造成数据不准确。应适当提高前期投入比例,提高对测量结果的审核要求,为以后规划的制定提供良好的基础。3)将乡村振兴的思路纳入规划体系中。在报告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有利于提高农民通过土地整理提高土地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积极性。近年来的实践已经证明,通过改造旧的村庄,加强农田设施建设,可以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田生产能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扩大经营规模,促进农业的机械化和规模化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因此,土地整理规划除了要大力开展基本农田整理,加快建设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还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乡村振兴上下功夫,彻底改变当地农业生产条件,改变农民旧有的生产方式,提高农民生活水平。4)做好与其他规划部门的实质性协调。改变土地整理由国土部门一家单打独斗的局面,土地、农业、交通、环保、水利、林业等部门都要参与到土地整理中。进行土地整理项目规划时,要认真了解相关部门的规划,尽量使规划方案达到最优。在进行田块划分时,要注意田块的规划用途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用地分区要求,与农业部门确定的农业结构调整方向是否一致,水利工程建设与当地水利部门配合实施,整个项目的实施取得环保部门的同意。当规划与相关规划不协调时,应充分听取有关部门的意见,做好协调工作,保证规划的顺利制定和实施。5)加强公众宣传,提高公众素质。对公众尤其是对农民要深入普及土地整理的意义以及长远目标,让农民确实感受到土地整理的优越性,提高农民的整理意识。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申报、规划设计阶段,多听取项目区农民的意见建议,让农民参与到土地整理整个过程中,设计方案要体现公众的意愿,尽可能与公众利益一致,从而保证规划的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沈阳年.土地整理规划设计和实施管理问题探讨[J].国土资源导刊,2006(2):41-42.

[2]高向军.土地整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148.

作者:蒋福强 单位:光山县国土资源局土地整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