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服装设计新业态的多元建构

时间:2022-01-28 11:20:59

导语:浅议服装设计新业态的多元建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浅议服装设计新业态的多元建构

摘要:本文探讨了以设计创新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在“新常态”经济背景下引导服装产业持续发展的战略。为实现这一战略,需要建立适应新商业模式的设计服务,搭建设计服务新平台,优化设计生态,建设服装设计产业聚集区,创建中国的世界服饰文化中心,启动服装设计的双轮驱动和校企共建培育创新品牌等举措,以达到构建服装设计服务新业态的目标。

关键词:服装设计;新业态;产业转型

服装设计在产业升级转型中责任重大。“新常态”经济给我们提出了通过模式创新、机制创新、目标创新,构建设计服务新业态的任务,以设计创新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扩大内需,引导消费升级,塑造服装产业新的竞争优势,引导服装产业持续发展。

一、适应新商业模式的设计服务

“新常态”经济背景下,商业模式创新将是新一轮市场竞争的焦点,也将是品牌再次腾飞的关键所在。新兴技术和互联网商业模式,需要建立网上设计与交易平台,构建高水平的设计资源数据库,提供设计产品、设计专利、设计订制整合一体的在线服务。通过服务对接交易,C2M模式或C2B模式,让企业直面顾客,把顾客需求与企业生产连接,去除渠道中间环节的各种成本。O2O模式要求线上与线下渠道融合,发挥各自优势,线上交易,线下体验,同时连接移动互联平台,为顾客提供极大的方便与最优的服务,提升了设计、制造环节的科技含量,促进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服装设计企业引入信息化技术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也是服装企业向工业4.0时代迈进的必经之路,也将帮助企业适应短交期、快时尚的市场需求。服装设计的快速反应能力要求设计环节与服装产业链各环节间加快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将顾客需求管理扁平化、透明化,将品牌管理大数据化,通过数据挖掘与分析,精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以云服务及大数据等技术手段为依托,可以把与消费者的关系延伸到虚拟的圈子,建立设计与消费的朋友圈,构建友好关系,并作用于服务模块的产生、服务的输送等。通过建立“虚拟组织”圈,帮助设计企业进行资源结盟,根据工作任务或市场变化迅速地“分合、重组”,形成以信任合作为基础、有限开放的、相对稳定的有机结构生态群。设计服务关注个性和潮流的文化消费,例如把传统商场的“纯购物场所”转变为“创意体验中心”。

二、搭建设计服务新平台,优化设计生态

设计队伍的成长和健康运营需要良好的环境和发展空间。要通过各种设计产业扶持政策加快设计服务业发展,支持小微设计企业,设立创新设计园区,建设专业设计网站,建立设计标准,搭建服务的各种平台。近年来在产业和文化聚集度高的骨干城市涌现出了一批设计园区和服务平台。如北京的“751”时尚设计广场、DRC国家工业设计产业基地、尚8设计行业服务平台等。这些平台以创意设计工作室及设计类初创型企业为切入点,构造符合设计企业特点及发展需求的服务模块,并通过多元的服务体系,把每一个设计环节和资源进行最佳整合,引导设计服务业的生态系统的形成。服装设计园区的平台功能定位有:科学研究、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自主品牌培育;孵化创新型企业,搭建投融资平台,有关设计、技术、流行趋势、营销策划的公共服务,设计成果展示、和国内外交流,时尚产业人才的培养基地等。

三、建设服装设计产业聚集区

依托资源、市场、人才和科技等要素的有效配置,近年来以长三角和东南地区为重点,聚集了规模化的纺织服装产业资源,形成了航母级的服装产业集群。仅佛山地区的纺织服装制造业企业就达2200多个。当前产业聚集区发展面临的问题是,在产业转型升级、创新突围、战略推进的变革形势下,如何通过人力资本提升、自主创新、技术提升,促进经济发展模式从“要素驱动型”向“价值驱动型”转变。建立服装设计产业聚集区可以加快设计要素聚集与流转速度,打造资源聚集、交易活跃、服务创新、高效便捷的国际化交易服务平台,解决困扰产业发展的资源分散、产业创意氛围不浓、设计交易对接渠道不畅等瓶颈问题,充分发挥中国本土设计的创新能量并最大限度地实现其商业价值,将设计领域带入产业化发展的良性循环。建设服装设计核心引领区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设计中心,培育若干创新设计引领发展的国际著名企业,建设在区域和国际有影响的设计园区,能够拓展产业向国际化和自主创新型提升的空间。北京服装学院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股权及分红激励方案》试点单位,根据中关村科学城发展规划“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合作建立特色产业园和产业技术研究院。”以及中关村发展规划纲要“建设一批以现代大学(院所)制度为基础的研究型大学和科研机构,重点推进原始创新和重大集成创新。”依托在全国服装设计领军院校的学科基础,依托中关村时尚产业园、时尚设计研究院、北京市服装材料研究开发与评价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优势和北服•爱慕、361、白领、百丽、苹果、Adobe、微软等校企合作机构,拟定了以“服装时尚品牌与设计创新产业园”为重心的“环北服时尚创意经济圈”建设方案:以优质创新资源为核心、人才聚集为主体的设计产业聚集区和科技园区建设提供了提升产业聚集区效能的有效模式。

四、建设中国的世界服饰文化中心

2014年美国GlobaiLanguageMonitor公布的“全球时尚之都”排行榜上,在排名全球前40名城市中,上海排名第10,比2012年的排名提升了12位。据北京娱乐信报报道,北京要建设成为继巴黎、米兰、伦敦、纽约、东京之后的世界第六座“时装之都”,8至10年后的北京,将以“国际服装名城”的城市形象,成为引导世界时尚潮流的信息集散地以及东方服装服饰研发中心。在世界时尚领域,中国的重大设计活动已经成为国内的风向标、世界的关注点。中国主要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与世界开展文化交流、设计交流沟通的重要城市,积极推动重要城市服装产业升级调整与建设改造,建设世界级的设计中心是设计产业提升的重要基础。为建设先行培育的相关成果包括:形成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展、赛、节等活动,培养一批高端时尚创意人才,转移一批重大纺织服装技术成果,培育一批创新型、特别是领军型企业,建成一批国家级科研平台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数个规模化和高端水平的设计产业聚集区,培育一批国际领先的自主品牌。

五、服装设计的双轮驱动

文化和科技创新是服装设计事业发展的双轮驱动战略。在数字技术时代,科技开发是服装设计提升的核心驱动力。服装科技的创新机制可以通过多渠道投入和驱动。以北京服装学院“服装时尚品牌与设计创新产业园”的建设专项为例,启动的路线是:国家投入——国家重大专项、国家级科研平台;北京市投入——基本建设、重大项目配套、重大专项、科技创新平台、运行保障;学校投入——固定资产、科研条件、日常运行;社会投入——联合共建、技术转移、风险投资、发起设立创投基金,建立投融资体系等。推进服装设计的科技攻关主要方向有:新型纤维及面料研发:静电纳米纤维、纤维改性等;智能服装研究:人体扫描、航空、军工、特种、演出;智能制造研究:数字化工厂、PLM系统实施、机器人与自动化等;数字时尚与新媒体:建立虚拟服装展示平台、服装设计数字平台、虚拟服装展演、全息服装影像技术、虚拟试衣等;自主时尚品牌创新:中国概念、运动时尚等;流行趋势:服装服饰、数字时尚、科技产品等;服装安全研究:开展信息预警系统研究、制定高端检测技术及标准、建立纺织品生态监控体系。

六、校企共建培育创新品牌

服装设计教育的学科特点是:艺工融合,艺、工、经、管协调发展。学术取向为科学、艺术、时尚的结合。随着中国服装产业升级调整以及自主服装品牌发展的加快,我国服装品牌要求大量高素质、经验丰富的技术人才队伍。院校也要依据国内外行业企业的标准、运营、技术与管理,国际产业科技和文化的走向对教育进行动态调整。产学研协同创新目前已经走出了卓有成效的路径。服装人才的培养策略要在产业动态发展的背景下调整。产学研合作的创新成果培育、校企共建的自主品牌培育既是合作办学的新课题也是企业创新的增长点,在服装产业需求和教学之间实现了一种动态衔接。

参考文献:

1、《2013-2014中国服装行业发展报告》,中国纺织出版社,2014。

2、《2014-2015中国时尚产业蓝皮书》,经济管理出版社,2015。

3、陶醉:《亲历风尚》,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

4、张晓明、王家新、章建刚:《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5、王晓红、于炜、张立群:《中国工业设计发展报告(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作者:贾荣林 单位:北京服装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