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专业教学论文(共8篇)

时间:2022-03-17 02:35:27

导语:服装专业教学论文(共8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服装专业教学论文(共8篇)

第一篇

一、高职院校服装专业实训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实训教学较常见的问题主要包括:第一,教学内容陈旧,脱离实际需求,如教学案例使用较老的服装款式,与市场流行趋势脱节;第二,教学资源不足,学生实践机会不够,受办学条件限制,部分院校实训室落后,设备缺乏,学生得不到足够的实训机会;第三,部分院校重理论、轻实践,实训教学方面的师资缺乏;第四,评价体系偏向课堂和考试成绩,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第五,与企业合作不足,对市场的技能需求把握不准。

二、高职服装专业实训教学新模式的探索

高职院校服装专业实训教学新模式:

1.以市场需要为主,开发实用性课程

为确保实训内容与实际接轨,应遵循“实用性、应用性、创新性”的原则,主动适应服装产业发展对高级技能型人才职业能力提出的新要求,深入企业,与企业共同开发实践课程,选择实训教学内容。笔者所授的服装电脑辅助设计课程被教育部评为“优秀网络课程”、撰写的相关论文也获得省实训论文一等奖,究其原因是坚持了服装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将服装电脑效果图、服装款式设计、服装CAD等实训课程融合在一起,以服装设计师的岗位工作内容为切入点,将实训内容贯穿于课程理论教学,同时引进时装流行趋势预测等内容,使课程结构更加丰富。

2.整合、优化教学资源,增加实训机会

加快建立服装企业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实训室建设和管理,增加新型特种设备的投入,为学生提供符合企业实际要求的实践环境,延长实训室开放时间,使师生能最大限度地运用校内资源进行实训操作。注重整体操练,通过大量的专题训练,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服装设计大赛,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对实训活动的热情。

3.优化师资结构

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同类重点高校进行培训,去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技能,使之具备设计师、打板师、工艺师的专业素质,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服装行业学术会议和论坛,了解学科前沿动态,拓展专业知识面。适当吸纳服装企业工程师参与教学,有助于形成优势互补,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及学生就业能力。

4.实践教学评价改革

实践教学课程的考核,以实践操作考核为主,在操作考核的基础上总结理论知识,能客观地反映和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是检验实践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也是实践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采用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并重的激励性评价机制,注重过程,并且将课外的、过程性的、不易评价的学生自我锻炼和技能的提升都纳入教学评价,注重知识和技能的运用,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使教学评价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

5.深化校企合作机制,把握市场需求

深化校企合作,让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参与制订实践内容和方案,并让企业设计师等参与学生实践过程的评分与指导。实行“校企产学研合作”,依托项目实习、服装创意设计、服装流行趋势预测等实践环节,模拟企业工作情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研究能力。学生的毕业设计课题与企业共同合作研发有效地锻炼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促进了对学生与市场、社会相关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为企业开辟了便捷吸纳高效人才的途径。

高职院校服装专业实训教学新模式以市场需要为导向,开设实用性实践课程;以实训基地建设为载体,增加实训机会;着力提升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技能,优化师资结构;转变学生的评价体系,向实践教学评价改革;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模拟企业真实的工作场景,无疑能解决实训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促进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本文作者:陈侦侦彭继跃工作单位: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

1服装产业的科研创新能力不足

我国服装产业多年来走的是粗放式经营的经济发展之路,用于经济发展的资源消耗严重浪费,2012年仅上半年87家服装公司库存服装价值达732亿元,大量的产业资源被无效利用和浪费。《“十二五”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实施方案》指出“节能减排”是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升级与转型的方向,是纺织服装产业落实建设节约型社会责任的重点,更是服装设计教育的产学研合作的发展方向。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服装协会会长杜钰洲提出:“中国的土地资源、水资源、纤维资源的日益紧张,环境的制约、全球化的风险,这一切都迫使中国纺织工业可持续快速发展必须要以降低物质消耗为主,向主要依靠科技创新、自主品牌发展、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和管理科学的转变方向调整,由粗放型的产业向创新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转变。”1912年经济学家J•A•熊彼特最早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创新”是企业家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之中,从而实现经济发展的动态性和循环性。而我国企业科研创新能力明显不足,企业研发人员占全国研发人员仅为25%,美国为80%。上世纪90年代,外贸出口的优惠政策使我国国营大型服装企业多以承接国外订单出口加工外贸服装为主,造成多年来我国服装企业设计力量薄弱,不积极主动开展技术研发活动,更缺少科研创新和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的能力。

2高校要积极与服装产业紧密合作

2.1高校产学研合作要鼓励学生参与到企业生产和市场经营实践

高校服装设计教育产学研合作鼓励教师更加深入服装企业内部了解产业升级和转型需求及未来发展方向,为更好的理论教学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培养服装产业真正需要的人才。服装设计教学要根据建立节约型社会的服装产业发展需求制定人才培养的规划,坚持生态美学的理论指导思想,从学校的自身师资与科研优势出发,调整课程结构,使学生能够参与到企业生产和市场经营实践中。日本文化服装学院、法国高级时装公会学校等很多国际服装院校,大多课程是设在工作室或实习车间里,学生对理论既能有深刻的理解,又锻炼提高了实践操作技能。

2.2依托高校的科研力量实现服装产业的科技创新

高校服装设计教育产学研合作鼓励教师和学生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成立科研工作室或设计工作室、或直接参与到服装企业的产品设计、生产和经营中去,紧密围绕着地方服装产业的发展,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在服装产业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区域创新中做出贡献。我国纺织服装产业设备陈旧导致能耗高、碳排放高,造成水环境、大气环境和生态环境严重污染;工艺技术水平低、产品性能质量指数不达标,在国际市场上中国纺织服装产品遭遇的反倾销调查、绿色技术壁垒和碳关税壁垒始终不断,服装产业亟需升级与转型。纺织行业每排放1吨废水,就能污染20吨水体,且污染物大多是难降解的染料、助剂和有毒有害的重金属、甲醛、卤化物等。2012年11月19日,环境保护部公布了新的《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将于2013年1月1日开始执行。与现在实行的1992年颁布的标准相比,新标准中各污染物的排放限值均明显下调,并增加了总氮、总磷、可吸附有机卤素等指标。武汉纺织大学拥有“新型纺织材料绿色加工及其功能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纺织印染清洁生产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9个省级重点研究基地。在循环经济(特别是苎麻生态产业园)、水处理、纺织新型纤维材料、功能性面料、印染清洁生产、纺织服装数字化、新型纺织设备、服装数字化等方面的大批科研创新成果广泛应用,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

美国1963年和1968年分别通过了《职业教育法案》和《职业教育法修正案》,规定企业有法律义务向职业教育投资。在我国的产学研合作过程中,政府对校企双方的经费投入和补偿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各级政府也要尽快完善现有的政策法律体系,出台法规,明确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政府、企业、学校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同时制定相关的激励与惩罚措施,提高企业参与的热情。2012年东华大学将与上海市、长宁区共同打造“环东华时尚创意产业集聚区”,这个聚集区将为上海产业转型,构建高端服装设计产业,进而将上海发展成为时尚之都、品牌之都。2012年北京服装设计学院和北京市政府共建的中关村科学城第四批签约项目,是集“创新人才培养、创意项目孵化、时尚创意企业聚集、国际国内时尚创意文化交流合作为一体”的创新产业园区,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唯一的服饰时尚设计产业项目。2013年晋江市人民政府与东华大学、北京服装学院、武汉纺织大学等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纺织服装的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等方面建立校地合作关系,共同研究与审定重大战略合作项目,分析国际纺织鞋服行业态势,交流纺织鞋服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对晋江市纺织鞋服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重点工程项目等提供决策咨询、评估、论证等服务;同时还联合招收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设立师资的专业进修、企业人才的短期培训、非全日制学历或学位教育、实训与联合培养基地。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社会再生产的生产、流通、消费环节中,通过健全管理机制、调整产业结构、科研技术创新、思想教育宣传等手段,提倡全社会节约和高效利用各种资源的可持续性社会发展模式。因此我国政府更应大力贯彻落实政策,提供高校与企业良好的学科研发环境,搭建产学研合作的平台,利用学校的师资优势、科研优势,切实的解决生产和营销中的实际问题。

本文作者:袁琳工作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

第三篇

1服装结构设计教学现状分析

1.1教学内容上重理论,轻实践,与市场脱节

目前的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设计上理论性知识过多,教师缺乏配套的实践教材,讲授的服装结构制图款式传统、陈旧,结构原理教学模式化,教学照本宣科,某些环节脱离了实际要求,与市场脱节.实践过程也多为1:5制图,1:1的大图练习不多,要求学生的实践练习多是为了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对于实践技能的掌握要求不高,缺乏后期的成衣实践验证.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质量和效率上都与实际生产有很大差距.在教学过程中,制图方法的使用也不够灵活,目前主要采用原型法与比例法两种方法,在教学中,两种方法相对独立,缺乏交叉性.部分院校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原型法上,忽视了比例法,而企业现在普遍采用比例制图方法,导致学生进入企业后要从头开始学习.

1.2教学手段单一、表达媒介陈旧

对于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来说,让学生学会手绘制图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因此多数任课教师目前仍采用黑板制图的方式为学生做教学示范,教师边讲边画,学生边听边记.对于低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接受难度大,适宜采用这种教学手段,能够清晰的向学生展示制图步骤与线条形态;但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黑板制图就比较浪费时间,同时,板书传达的内容也缺乏生动性.

1.3相关课程衔接不够紧密

由于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按难易程度分别被安排在大一至大三的4-5个学期完成,不同学期课程之间有着紧密的衔接性,学校在征订教材和安排授课教师方面很少能够考虑到教材内容与教师教学方法的同步跟进.这样会导致同一个班级的不同学期的服装结构设计课程,被安排给不同的教师,不同教师传授的制图方法又不尽相同,导致学生学习思维混乱.另一方面,服装专业课程群之间的课程《服装CAD》与《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业制版》等课程仍然是相对独立的课程,课程之间缺少实质性整合,课程实施还停留在本课程所涉及的相关内容上.

1.4师资队伍不尽成熟

由于我国高校服装专业设置较晚,服装专业教师队伍还不尽成熟.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师大体由这几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学院派,由高校课桌到高校讲台,理论功底较为扎实,实践经验较少,在培养的学生方面重理论轻实践;一部分是企业派,在企业一线从事生产多年,实践经验丰富,但理论功底略显不足;还有少部分教师是20世纪90年代从纺织、染织、工艺美术等专业经过进修学习后转到服装专业任教,系统理论学习不够,实践经验更是欠缺.

2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的改进方法

2.1加强教学实践环节,与市场对接

目前市场上关于服装结构设计的教材很多,但内容杂乱,缺乏系统性.专业教师团队可以根据自身教学经验,自己编写讲义供学生学习参考,成熟以后可以作为内部教材长期使用.针对教学实践环节薄弱,与市场脱节,可以把企业生产模式引入课堂,把企业的技术部门操作流程融入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甚至可以模拟企业生产,以生产服装为具体目标,教师在讲授完相关知识后,学生按步骤进行企业模拟操作,既提高了学生对课程的整体认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制图方法上,可以根据不同款式的服装,选择适宜的制图方法.在结构设计课程中将原型法与比例法合理贯穿,原型法是基础,作为服装专业的学生,原型法是学习服装结构的基础,原型法是根据人体净尺寸绘制基础样板,在原型的基础上,根据服装款式的需要进行结构变化,该方法适合款式较为复杂的结构设计.比例法是以成衣尺寸为依据,按照款式要求,直接绘制服装结构图,该方法简洁、快速,适合款式简单的服装,这种方法被企业普遍采用.

2.2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方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可见教具在现代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可以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采用多媒体技术来丰富授课内容,把服装CAD技术引入到服装结构设计授课中,利用CAD绘制结构制图,将其制作成动态课件,用于课堂演示,使教学效果更加直观、便捷,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制图软件和网络资源为学生准备大量的制图范例,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教师还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讲授更多的知识点,提高授课效率.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方式也是未来教学的发展方向.

2.3注重相关课程的衔接

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衔接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相同课程之间的衔接.由于服装结构课程按内容的衔接性被分在了4-5个学期,为了保持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一致性,学校在征订教材的时候,应该订购同一系列教材,在排课的时候也尽量安排一个老师从始至终带完这1-5个学期,这样可以保持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一致性.另一方面是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之间的衔接.目前我国高校的服装结构课程一般是每门课程单独授课,相互融通较少.比如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与服装工业制版、服装CAD、服装工艺、服装人体工程学等课程间都是相互渗透的学科,课程群组中的课程之间安排上不仅要注意先后顺序的衔接,同时还要注意课程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比如人体工程学在服装款式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等课程中都会有所涉及;服装CAD课程的相关模块也应适时地与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业制版做到内容上的整合,实现相关课程间的无缝式链接.

2.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面对我国高校服装专业的整体师资队伍年轻化,实践经验相对不足的现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方面可以将刚毕业的缺乏实践经验的年轻教师下派到服装企业进行实习,了解市场,掌握企业的最新技术,提高年轻教师的实践技能.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定期的聘请企业一线的制版师给学生开设讲座,或者兼任部分实践课程,让学生了解、掌握企业中的一些新技术、新工艺,让学生感受到这门课程在生产中的实际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师资队伍是实现高校专业课程改革和创新的原动力,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技能水平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的好坏.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对于服装结构设计课程尤为重要.

3结语

我国服装专业的设立和发展时间还不长,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仍在探索阶段,对于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也在逐步的改革,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方面逐步提高,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和市场需要的新型应用型人才.

本文作者:邓海娟工作单位:宿州学院

第四篇

一、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开设服装设计专业的院校多采用传统的分班授课、分段授课的教学模式〔1〕,各门课程各自为政,尤其像服装工艺这样一门集款式设计、版型制图、缝制工艺构成为一体的专业主干实验课程要由服装设计、服装基础制图、服装成衣制版、服装缝制工艺四门课程分别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看似科目清楚,分工明确,实质上由于缺乏把各科知识衔接起来的环节,造成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时数比例不当,导致学生掌握的知识零散、单一、不能快速有效地形成一个相互贯通的知识体系。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今服饰公司对复合型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的需要。其次,服装设计作为一门日新月异始终处于社会时尚前沿的一门学科,服装专业的实验教学需要有比其它专业教学更为直观、形象、生动的创新精神。然而我们目前的教学却是片面地遵循教学大纲固定的模式内容,按大纲指示的内容进行实验操作,这样一来综合性实验与设计性实验较少容易让学生画地为牢缺乏创新、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教学方法改革对策

(一)协作教学

高校的服装设计专业课程具有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特点,一件完美的服装作品从设计构思到成品出炉,内在地蕴含着服装设计、服装材料、服装结构、服装工艺等课程的综合知识,这靠单科教师教学难以完成,在课程设置方面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协作教学。〔2〕将各门专业课横向交叉渗透,紧密结合,把分散的专业知识通过协作教学连成线,使学生融会贯通地学习课程内容。例如,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许多学生由于缺乏对服装构成及工艺制作合理性的了解凭空想象出许多艺术与创意性极高的服装设计款式图,这样的设计虽然达到了艺术要求却通不过技术构成关而无法成为成品。这就需要我们服装设计课教师不仅要研究款式造型的美感形式和它的时尚性与创意性而且要与版型课、工艺课的教师共同研究其版型与工艺制作的合理性。服装版型课的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讲授人体与服装的结构关系,而且要与制图课、版型课的教师一同深入分析人体各部位不同的活动机能在服装制图中所传达出的款式造型以及服装舒适、合体度的差异;服装工艺课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如何掌握基本的缝制技术把衣片按步骤缝制在一起,而且要与设计、版型、材料课的教师共同研究怎样针对不同样式、不同构成、不同材质来设计与其匹配的缝制工艺技术。教师在协作教学中一方面可以注重培养学生对服饰美及前卫时尚的敏锐感受力,多激励学生参加各种专业设计大赛,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艺术修养,使其具有与时俱进的时尚设计意识与理念。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对服装整体结构的认识,立足于学习服装构成、工艺技术方面表现出来的美,用良好的美感形式体现服装的功能价值,以得体的穿着效果展示高品位的内涵,树立正确的设计意识与理念。

(二)项目课程教学

学生在就职过程中体会最深的就是服装艺术专业培养模式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服装艺术专业培养模式大多定位太多过于强调艺术,这对于个人创办工作室而言是合适的。但对于如今正在为成为国际性的品牌而努力和处在品牌发展更上一层楼阶段的国内服装企业而言,服装设计与工艺、服装陈列、品牌运作、品牌营销等方面的复合性高级人才是企业所需,服装作为游走于艺术与商业之间的行业,商业的思维方式与运作模式对人才的要求,需要高校的人才培养不仅仅定位为艺、工结合,更需要加入商业思考,加强商业实践,增加市场方面的相关课程,增强学生的商业意识。我们在服装工艺实验课中应注重加强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具体来说就是将服装专业实验课的教学环节以模拟常规服装企业的运转机制进行,指导教师在此环节中转换角色充当部门经理的角色,而学生所划分的各个团组则按照产业链从市场到生产到营销各个环节组合分别充当设计技术主力。服装工艺、服装CAD实验课的实验项目的确立可在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和范围内,与企业结合实际项目进行设计。首先项目课题确立后由各专业课教师牵头讲解并示范课题实例的设计、制图与制版以及制作理论等。通过专业教师直接示范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形象直观的表现出来,确保学生能人人掌握从概念确立、创意构思、材质选用、版型打样、缝制工艺等一系列流程,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效仿服装公司团队式的研发模式进行教学。例如全班30人可将学生划分成团队进行授课,分成6个团队每队5人协作完成5款不同样式的服装实体设计。每个团队在教师的辅导下先共同讨论和设计这5款服装的款式设计目的、创意、配色、、材质选配、裁剪方法、工艺构成、营销手段等再分别进入实践操作。〔3〕在实践过程中大家需相互研讨各自款式的难易度亲自体验,发现问题并着手解决问题。这一环节为学生营造一个突出自我,学会独立思索与创新的环境。运用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使学生熟练掌握该实验项目的创作技能和综合知识的运用,而且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意识,培养他们进入社会所需要的自学、创新能力、合作意识及团队精神。

通过以上教学改革我们不难看出这样的教改既能构建一个平等互助的教师协作群体,又能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独立性、协作性和创造性,改变学生的单项思维习惯,培养学生对实验项目课题从设计方案到成品全过程的整体把握能力,提高团队合作能力,更尤为可贵的是将学生毕业后参加社会工作时所面临的/磨合期0提前在学校来完成,这样做能使学生在毕业时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为大多数企业欢迎。

本文作者:王海阳工作单位:兰州商学院

第五篇

首先,加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先对知识进行详细地讲解,之后是教师的实际操作演示,接下来是学生的操作练习,最后师生通过交流,总结出练习中存在的不足及改正措施。这种传统的、模仿式的学习方法,不仅降低了学生学习时的难度,而且学习效率也能很快得到提高。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不能发挥学生的整体思维模式,只是让学生知道怎么做,却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这样一旦学生遇到一点变化或问题就会显得束手无策。为使我们培养出的学生能够成为真正的复合型人才,教师必须讲清理论要领,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再由实践去强化理论,使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在两用衫制图的学习时,我主要介绍了基型的框架制图方法,在此基础上,重点讲授了变化款式变化部位的制图方法,并反复告之学生,无论裁制什么款式的服装都要依据人体,每个公式和数据都不是固定不变的,都要根据人的体形特征和款式及个人的喜爱、要求进行适当地调整和修正,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设计效果。

其次,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有创新思维,不怕错,要敢于尝试。技能的培养是从感性到理性,再从理性到感性的过程。对于初学服装专业的人来说,面对花样繁多的服装款式,大多数人很快就表现出了新鲜好奇,可到了服装制图的学习时,看到的是好多分辨不清的制图公式,心里就开始为难起来。这时,老师及时鼓励学生要大胆尝试、敢于探索,帮助他们排除畏惧的心理。就拿服装中最简单的款式裙子来说,在布料上划线还算轻松,可到了裁剪这一步骤时,很多学生还是拿着剪刀不敢动手。我先是让一名敢于实践的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并在旁边指导,看到了他人能很好的独立完成,以及通过同学间交流实践感受,那些畏惧的学生也都纷纷进行尝试,经过反复的实践演练,学生们都能做到独立准确地完成了。

第三,无论做什么我都时刻铭记安全是第一位。十七八岁的学生正处在青春好动,做事不计后果的年龄,他们一旦消除了畏惧的心理就会忘乎所以。正确的、错误的,甚至是危险的操作方法、操作姿势都可能出现。因此,我每节课都先讲明学习的注意事项,还经常强调学习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及保管,使学生逐步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实训过程中,学生免不了要一边聊天一边动手操作,可手中有锥子、剪刀等物品,为避免不该发生事件的出现,我们教师一定要多注意观察,及时发现立即阻止,千万不可掉以轻心,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在愉悦中学习掌握知识,提高技能。

第四,我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宗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这个时期的学生思维敏捷,理解问题的能力较强,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也比较轻松。因此,在对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同时,就开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制作成衣的时候,我告知学生一定先要对穿着者的兴趣、爱好、着装习惯等进行了解,之后是为其进行服装款式设计,接下来是画裁纸样、排料算料,最后才是实际画裁布料,进行缝制完成作品。经过长期规范的训练,逐渐的,学生就能准确、快速地掌握技能。每每遇到问题,都能自行解决,看到新的款式时,也都能通过相互探讨研究,独立操作完成作品,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学会某一项技能的关键是能否将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在实践中灵活自如的应用,并达到预期的目的,那才算是真正掌握了一门技能。在实际教学中,我始终坚持让每一位同学在动手操作中,真正做到思考无漏洞,操作零失误,制图效果趋于完美化。作为教师,我深知每一位同学潜力是不尽相同的,所以,我会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因材施教,让他们都能够在自己现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进步,让他们更好地学好服装制图这门课程,为将要从事服装设计这一行业的同学们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文作者:王静波工作单位:白城市第一职业高中

第六篇

一、服装设计专业色彩构成的教

(一)传统教学

在传统色彩构成的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教授理论,并根据知识点布置作业,很少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以及对于色彩的理解程度,学生根据教师所讲理论知识进行作业的绘制,就形成了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不能真正地感受色彩、认知色彩和理解色彩。也不能把色彩很好地应用于日后的服装设计中,没有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处于茫然和不知所措之中,他们不能够理解为什么要上这门课,这门课的意义到底在哪里,就会产生乏味和厌学心理,不利于教师的教学。

(二)服装专业色彩构成教学的改进

1.整体规划

在进行色彩构成教学之前,要根据学生所学专业以及学生的水平进行色彩构成课程的整体规划,不能沿用原来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素材,比如:服装设计专业的色彩构成整体规划可以采用模块式教学。模块设计如表1表1模块设计表利用模块式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对知识进行规整,不会在学习以后产生不知道学了什么的现象,而且在最后加入了色彩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链接了课程与专业。

2.教学方式

多媒体教学是现阶段广泛应用的教学方式之一,但它也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长期采用多媒体教学学生也会产生疲惫感。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教师所做的课件具有个性化,及时更新知识,还需要图文并茂,以及穿插相关知识点视频的播放,活跃课堂氛围。

3.作业形式

传统的色彩构成作业介质相对简单,纸和笔。但是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电脑绘制已经占领了主导地位,传统意义做作业的形式也应该有所改变,所以,可以结合两者的长处,选取最好的介质进行作业的绘制。

4.作业的展示形式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作业的展示就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作业展示是教师批改作业,然后把作业拿给学生去看,这样的做法存在的弊端是学生不能够很好地了解自己作业存在的问题,对后期的改正没有起到良好的效果。现在就可以借鉴多媒体,把学生作业拍成图片进行播放,教师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可以知道自己作业的问题,而且可以欣赏别人的作业的精华,扬长避短,取其精华。

二、服装专业色彩构成的学

(一)观察生活

人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从生活和大自然中分辨和认知色彩是学习色彩的有效途径,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接触色彩,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可以放一些大自然和生活中关于色彩的图片供学生欣赏,打开学生的眼界以及思维空间,促进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于服装色彩的学习、观察也是同等重要的。借鉴优秀作品的经验,增加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增加其学习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二)动手实践

动手实践是把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最好过程,学生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把自己理解的色彩应用到作品中,只有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才能更好地理解每种色彩的情感与应用方法,才能发现自己在应用色彩时的弊端和长处,扬长避短,也才能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对于服装专业色彩构成的学习,动手实践是缩短以后在进行服装效果图绘制时色彩应用的保证。

(三)相互学习

相互学习是提高自己的重要环节,只有汲取别人作业中的长处和优点,把其适当地运用,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作品的水平。作为设计者不可以闭门造车,一定要不断地吸收外面的精华。所以在作业展评时,一定要认真听取别人作业的优点和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而且在作业展评的时候,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于别人作品进行评价,这样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欣赏水平。

三、小结

服装设计专业色彩构成的教与学,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全面配合以及努力,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把色彩应用到服装设计中去,使得学到的知识为以后的工作服务,缩短工作的适应时间。

本文作者:程晓莉工作单位:广东科技学院

第七篇

1要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又能基于概念灵活运用

当这样的想法提出时,学生的思维可能会立即活跃起来或者一筹莫展思考要如何变化,这时可以通过直观的图例来引导学生,提供给他们一些思路,展示各种可能性,讲解在图例的基础上还能如何进一步发散思维,帮助学生将理论转化为设计的能力。

2要帮助学生学会研究对象

我们都知道,艺术家需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但是如果我们只是对学生说,你们要学会观察,却不传授观察的方法,是只授以鱼而未授以渔是不行的,所以以各种例子告诉学生如何观察是必要的。告诉学生同样一个对象,老师是如何观察的,对象的特点是什么,有多少的观察角度,有多少拓展的可能性。正是我们经验的传授,才能帮助大多数学生进入观察状态。无论是点、线抑或骨格基本型的拓展,都需要帮助学生学会观察和思考,一个符号有形式上的特点,也可能具备象征意义,无论从哪方面思考,抓住每个细节点,都能拓展出一系列的作品。学习研究对象的方法,找到自己理解的切入点,并通过合适的比例和富有审美的画面传达出来。

3要帮助学生从服装设计专业实例中学习

以服装设计反哺构成,使学生对构成与专业的联系有更直观的认识学生刚入学对服装了解不深,也尚未形成用专业眼光观察服饰的习惯。服装设计二维构成项目的学习,对服装设计特别是服饰图案的思维开拓尤其重要。结合服装实例来讲解,一方面能帮助学生建立专业的观察习惯,快速进入专业知识积累和学习状态。另一方面,学生受服装实例的启发,能将设计师运用二维构成知识的思路继续发展,运用到构成作业中。各服装品牌logo的应用就能对学生学习骨格有很大的启发,像阿迪、耐克、Y-3等各运动品牌logo在服装图案中的运用,LV、Chanel,Dior等在配饰中对logo的运用等都是很直观的例子。此外,2011年秋冬D&G字母印花系列服装是重复、聚散等骨格在服装图案上的运用,2013年Kenzo的反捕捞环保主题系列服装正是线构成讲解时很典型的专业实例。因为服装色彩的少色性特点,在讲解色彩的对比关系和色调知识时,可以有选择性、针对性地讲解两色配色和三色配色的基本原则,并结合服装配色的实例,使学生可以从直观的图像信息中体会各类色彩关系。而使学生进行色彩明度纯度的感性体验。

4要鼓励学生多看姊妹艺术,并学会利用现代化

的信息渠道开拓视野目前,设计专业的学生都是通过艺术考试进入学校,传统的美术教育使绘画艺术思维方式对学生的影响较深,要使学生从传统思维中跳脱出来,尽快学习用设计思维和现代设计观念来思考,进行设计创作。一是要使学生充分了解设计语言的基本元素和原则,二是要激励学生多看国内外优秀设计作品,多思考,多积累,多学习,建立符合现代设计的审美观,了解设计思维方式和视觉形式。设计基础课通常是学生专业学习的敲门砖,会影响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各阶段需要作哪些准备是必要的。审美眼光的建立非一日之功,需要时间和量的积累,看得多想得多必然能帮助学生尽快进入正确的专业学习状态。授课过程中,学生也常常会提出专业学习要如何入门的问题,所以这些提醒是必要的。现如今通过网络足不出户都能观览天下,虽然图片代替不了真实感观的冲击力,但设计师的设计思维和设计语言的运用在图片中还是可见一斑的。设计类的专业网站、著名设计师的博客都是很好的信息载体,如今智能手机普及,与艺术设计相关的应用也应运而生,使设计信息唾手可得。

5要引导学生,并与学生一起投入创作之中

课程以学生为主导,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在体会中学习,教师针对学生的作业过程,从中引导,对共性问题进行全班讲解,针对学生个例,做适当引导,帮助开拓思维。以笔者的经验,当教师以较高的创作激情投入教学时,学生的创作热情也会被激发,这是一种精神的感染力,能蔓延至整个课堂,营造充满活力的学习氛围,设计是有趣的,是美的,是满有生活情趣的。想必每位老师能从学生的作业中体会学生做作业时抑或厌烦抑或兴奋的心情,思路开阔后,学生的作业常会带给老师诸多的惊喜,这些作业就足以表明老师的状态对学生的影响力。在教学过程中,以上几点都不是孤立存在,而是融会贯通的,需要教师适时灵活运用,例如要帮助学生学会研究对象,就需要教师投入极大的热情,与学生一起创作,同做拓展,做拓展时也离不开对基本理论的理解与运用,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了解基础与设计的关系,必然又会涉及到服装设计实例的讲解。

本文作者:黄李澜工作单位: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第八篇

1服装设计专业的《色彩构成》的教学创新探析

1.1教学目标的调整

我国早期的艺术设计色彩教学几乎不涉及到专业设计内容的,《色彩构成》等基础课程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从香港和日本引进到中国的,这一课程的引进使我国的色彩构成教学体系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学生对色彩设计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但是由于我国传统的色彩构成教学,依靠教师的讲授,基本上是在教室进行,整个教学模式不注重对色彩的运用和感性的分析,对色彩构成的教学目的并不是很明确,针对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的原来的教学目标更加不明确,使学生感到课程的内容的枯燥、方式的乏味,从而养成一些模仿和抄袭的不良习惯,对将来的专业设计起到不良的影响,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专业设计的认识。因此,对色彩构成的教学目标进行调整,是学生通过色彩构成课的学习,能否更好的运用色彩、掌握色彩,自由的进行色彩的表现,为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首要明确的是,包豪斯的色彩教学已经提出了感知的教育,强调一切从零开始,所以色彩构成课应该是一门认识色彩的课程而不是技法课。这就要求我们突破传统色彩构成的教学模式,增添新的教学内容,来实现教学目标。由于服装设计专业对色彩的要求,更富有个性化和情感化,因此针对服装设计专业特点进行相应的教学目标的调整:1)色彩认识目标的制定,设计强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而服装设计专业尤为凸显这一特点,培养学生从生活和大自然中发现色彩的能力,将色彩理论知识放进色彩应用设计中掌握,强调个人对色彩的理解和心里感受以及实际应用。在实际设计中认识和理解色彩调和、色彩搭配、流行色和设计色彩的应用。2)色彩情感目标的制定,改变传统的培养学生被动的分析、观察,整合再创造的学习色彩构成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现个性化的表现手法,鼓励用电脑配色,增强学生对色彩搭配的感觉,强调色彩情感价值目标的树立。从而为以后的服装设计的学习打下个性化情感的色彩搭配和设计的基础。

1.2教学内容上的创新

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方式是通过教育教学培养方案的设计和实施,教育方案的确定是《色彩构成》课程的核心内容,依据教学目标的确立,对《色彩构成》教学内容上的进行相应的创新调整,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创新实践,第一,加强对民族色彩的应用技能的训练,加强对民族色彩的教学研究,建立我国特色的色彩体系。例如早年日本色彩体系就有“和学色”,一度成为日本色彩研究的重点。上世纪70年代日本的时装设计大师高田贤三不仅从和服中吸收色彩,还从世界各国的民族服饰中吸收色彩灵感,例如传统中式服装、罗马尼亚的围裙、印度的绚丽的纱丽、东南亚的富于变化的印染和喷绘、非洲北部的游牧民族的色彩浓重而神秘大地毯无一不成为高田贤三的丰富灵感资源。高田贤三的服装作品将丰富的花卉和民族图案,生动和明亮的民族民间色彩,混合交织在一起,使之协调而舒适。他的作品由于其美丽的颜色、绚丽的花朵和精彩的图案而极富盛名,他还也时常变化其鲜艳的色调令他的服装设计更具吸引力,被称为时装界的“色彩魔术师”。另外,还可以从绘画作品中汲取灵感进行色彩的设计应用,例如20世纪的构成主义绘画大师蒙德里安的抽象主义“构成”作品《红黄蓝构成》画面以红、黄、蓝为主色,黄色为大面积,穿插小面积的红色和蓝色,此幅画作先后被三位服装设计大师运用到服装设计当中,其中有时尚鬼才约翰•加里亚诺2009年的春夏男装成衣作品,他采用鲜艳的红、黄、蓝对比色作为服装的主色调,其中间隔黑色,使之调和统一。第二位是时装界的“朋克之母”———维维安•维斯伍德的时装会作品,其作品用不同比例鲜艳色彩拼接款式上用分割形式,使服装具有极强的魔幻的效果和视觉冲击力。第三位是60年代的时装大师伊夫•圣洛朗,推崇蒙德里安的抽象几何图案,设计以图案是红、黄、蓝、白四色方格的一系列女士短裙,精巧与时尚结合为一体,这些短裙引领当时的流行时尚,红极一时,被称为蒙德里安裙。在《色彩构成》教学中可以对生活与民族民间色彩进行深入认识和挖掘并研究,主要从民间手工艺品、民族民间刺绣、京剧脸谱、绘画作品、陶瓷艺术、自然风景等等中采集优美的色彩,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心里感受去设计色彩。第二,在教学内容上添加设计色彩应用与流行色方面的内容。现代服装设计中流行色的应用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它是引导消费者的审美取向和促进服装市场的消费的潮流,在服装设计中,色彩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印象绘画大师马奈曾说:“色彩完全是一种趣味和情感问题”,这就说明不同的色彩给人造成的情感波动和心理作用是很大的。色彩是服装产品给人的第一印象,好的色彩会使人赏心悦目并产生想穿它的欲望,流行色是根据人们的视觉生理的规律、心理需求、情感反应而产生的色彩,往往在色相、纯度、明度和色彩特性四方面呈现螺旋式上升的周期变化规律。流行色一般是由几组经常变换的色调组成,每组色调又由不同色相、明度、纯度的色彩搭配组合而成。每一种色彩的流行,都代表着不同民族和季节变化、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以及人们的审美观念的变化,因此每个时期的流行色的演变规律,决定着服装流行色发展的方向。日本曾提出流行色循环的大规律是“明色调———暗色调———明色调,或是暖色调———冷色调———暖色调”的发展变化趋势。通过对流行色的学习和研究将《色彩构成》中的色彩规律,色彩调和与对比、色彩冷暖、色彩心理等的知识融入到其中,从而从实际设计应用中掌握色彩构成的各个知识点,继而不会出现在教学中学生掌握实际设计应用和色彩知识点脱节的困扰。第三,在教学内容上添加色彩搭配技能训练。服装是时代的一面镜子,服装的色彩更是给人一种“先色夺人”的第一印象,是服装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什么款式的服装,如果色彩搭配不协调或者过时的,都会让人们产生不舒服的感觉,因此在《色彩构成》课中加入色彩搭配训练能让学生学习配色的技巧和认识其规律,能直观的感觉其色彩在服装当中魅力所在,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在色彩学家眼中,大自然中的色彩总是调和和美好的,人们渴望色相、明度和纯度的变化,构建出一种色彩上的平衡协调的关系。人类大脑对色彩的调和有一种天生的敏感力:既使没有受过色彩的训练的人也知道那些色彩组合会让人赏心悦目,虽然他们可能不知道为什么这样的色彩好看或是怎么搭配出这种组合。歌德认为,有些调和的色彩组合引发了人们的喜悦感受,可能和“残像”的现象有关,这显示人类的大脑渴望色彩三属性建立平衡协调的关系。2009年春夏在流行趋势的指导下,设计是大量运用“撞色”,还有同色系的亮色搭配,还翻新地在一件衣衫上运用2~3种同色系或对比色系搭配,补色的面积尺寸的配合,使服装更加焕然一新,更加轮廓感。例如迪奥的2009年春夏秋冬成衣里有紫黄、蓝橙、红绿的对比强烈的补色搭配,面积和位置的比例协调是服装看上去依然协调富于美感。总之,色彩的搭配是一门学问,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增强学生对色彩搭配的感觉,强调色彩情感价值目标的树立,体现个性化的表现手法,从而为以后的服装设计的学习打下坚实的色彩基础。

1.3教学模式的变化

教学模式的好坏直接关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能否落实,让学生对《色彩构成》课产生学习兴趣,最终取得达到学习效果的关键所在,根据服装设计专业特点,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变化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改变传统模式是以技法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首先,让学生走出课堂到面料市场去,寻找不同的面料表达出来的不同的心理感觉,不同的肌理效果,如丝绸、麻料、牛仔布、毛呢、皮质等等。不同的肌理效果的面料表达的轻、重、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感觉的,不同的色彩加上不同的面料所表达的情感的差异,鼓励学生选择不同于传统的材料和手法进行色彩个性情感的表达。并不断扩大训练的表现范围,鼓励学生只要不偏离课程主旨,大胆的进行创新的艺术尝试,包括用电脑等辅助手段。其次,在课堂上一些世界服装品牌的时装会影视资料,让学生通过观看、分析、总结出不同会的系列服装的主色调、色彩调和、色彩对比的效果,从而实现一个“客观———主观———客观”的认识色彩的过程,学会将设计色彩应用到服装设计当中。最后进行一些主题式训练,表达包括背景描述、主题陈述、灵感来源、色卡群的建立。背景描述指流行色、主题色的社会背景、流行时代、色彩和面料的特征描述等。灵感来源指是来自于大自然色彩还是其他的来源,营造出的气氛和画面效果。色卡群是围绕主色调按照明暗冷暖排列多个系列色谱,一个整体的色调。(2)改变被动式的传统模式,启发学生自主式的学习。在《色彩构成》课中,教学目标设定方面,注重学生个体体验,强调个性化自主学习教育,意义构建、自我意识的提升与学生自主性培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作为学生课程知识的建构者,注重师生互动过程的学习,运用反思性教学、解构性教学、主题与过程教学评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多元化思维路向和不断超越、善于反思的思维方式。

2结语

服装设计专业根据其特色,需要培养具有扎实色彩搭配和创新设计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要求该学科培养的人才能达到毕业时的专业特征和预期培养素质。而《色彩构成》是服装设计专业的重要的基础课程,应顺应时代的需要,够建相应的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从而为以后服装设计专业的学习打下具有个性化情感的色彩设计应用能力的专业基础。

本文作者:黄艳梅工作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