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剧服装设计艺术研究

时间:2022-01-09 03:22:01

导语:地方剧服装设计艺术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地方剧服装设计艺术研究

一、闽剧服装的色彩处理

闽剧服装可以将角色的性别、年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征等直观地展现出来,有助于观众准确感知人物形象。由于观众与舞台有一定距离,故其对角色产生的第一印象往往来源于角色服装的色彩,这种印象在潜意识中产生,并很可能全场伴随观众。实际上,服装的色彩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灯光的影响。因为我们首先看到的颜色并非物体客观的色彩,而是由于光线刺激视神经产生的不同感觉,甚至可以这样说,灯光本身也是色彩的一部分。灯光的明度、色彩和照射角度的变化会使服装的色彩呈现给观众多样化的视觉感受:明亮强烈的灯光能大大提升服装色彩的明度;有色光源是改变服装色彩的常用工具。所以服装设计应该与灯光进行协调,灯光是配合服装色彩的最佳搭档,它们的协调变换,能使观众的情绪随之起伏。服装色彩再则与舞台布景色彩搭配,舞台服装的色彩是舞台画面上流动的乐章。它与舞台布景直接影响到舞台的整体效果,处理好服装色彩与背景色调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更完美地利用服装色彩诠释舞台的表现力。我们可以将舞台布景比喻为画布的底色,而服装就是灵动的色块,局部色块服从于画面整体的风格与色调。当然,服装色彩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布景色彩的影响与限制。在为服装确定主色调时,应尽量避免与布景基调过分雷同,这样会令观众的方向感迷失,无法把握情节走向。此外,服装的面料不只是制作的物质基础,也是内涵丰富的舞台表现语言,服装设计师为了引导观众进入舞台的固定场景,常对面料进行提升与组合,赋予面料新的外观和明确的内涵,并通过面料构成的服装形式来引发观众的思考。

在为《王茂生进酒》选定服装时,我即为其选择粗糙的青色麻制面料。这是因为,面料对于服装色彩的影响主要由两方面因素决定:首先是质感,纤维组织形成的各种面料对光的反射、吸收、透射程度存在较大差异,色彩的色相、饱和度和明度也会产生变化。表面粗糙的织物,对光的反射能力弱,色彩饱和度和明度就比用同样染料染制的表面光滑的面料低。而《王》全剧突出的就是平民化风格,王茂生是一介布衣,升斗小民,不是高大全式的人物,无需过分突出。其次,面料的表面肌理也是重要因素。即使面料的组成纤维相同,但若纤维的编织方式不同,而形成不同的表面肌理,也会影响服装的色彩。锦缎面料等表面光滑的织物对于光线的反射能力最强,其次是平纹、斜纹的面料,表面凹凸不平的粗糙面料最弱。色彩的饱和度、明度也依次顺序由高到低进行表现。考虑到《王》剧中主角常有侧身镜头,衣物反射光的面积较小,我选择了平纹织法。

二、服装与其他因素的协调与配合

闽剧服装设计与化妆造型都是为塑造角色外貌服务的,服装设计与化妆造型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都能够通过直观的视觉效应感受到角色的内容,对角色的外部形象起到定位作用。化妆造型在舞台艺术中难以改变,而服装需要根据不同的场景做出不断的变换。在服装设计中重视与化妆造型的相辅相成是重要的原则之一。尤其应注意在脸部附近的装饰物的大小、形制,其应线条流畅、轮廓较为清晰,不宜纷繁杂乱。如在为金身陈靖姑定妆时,我即去除了她在领口的原有装饰带,并简化了头饰。服装设计与表演艺术的载体均是演员,两者之间关系密切,服装能够是演员进入角色,折射出角色的特点及情感状态,所以通过服装的定位去诱发演员体验角色,服装设计需要与表演艺术互补。服装是角色的外在特征,而表演艺术通过演员表情、心理活动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服装设计进行正确的定位与把握。

总之,作为服装设计师首先应重视与角色形象和情感的结合,由于服装设计被舞台人物形象局限,要表现出特定人物的特点,就要通过服装的颜色来体现角色的情感变化。其次应重视服装的统一与变化,统一的准则是和谐,变化的准则为适度。只有和谐统一才会给予观众更好的视觉享受,而适度的变化才能够实现与统一的互补,并且没有杂乱的感觉。再者,注重传统的服装设计构成样式才能得到观众的认同。但是在一些具有现代风格的舞台艺术中,应体现出的时代特点以使剧目具有现代感与时代感,在衣着的风格中可适当地运用夸张来突出角色的个性化。服装设计师是进行情感的编码,观众感受、触动是进行情感的解码。遵循服装设计的基本规范,深化对色彩的认知和应用理念,深度挖掘观众内心世界最真挚的情感体验,才能创作出震撼人心的舞台服装作品。

作者:林存荣单位:福州闽剧艺术传承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