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源温控电路设计论文
时间:2022-07-23 10:58:58
导语:激光源温控电路设计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1TEC工作原理
半导体制冷器(TEC)是以帕尔贴效应为基础研制而成,其最基础的元件是利用一只P型半导体和一只N型半导体连成的热电偶。当通电后在两个接头处就会产生温差,电流从N流向P,形成制冷面;电流从P流向N,形成制热面。若干组热电偶对串联就构成了一个简单的半导体制冷器。在制冷面或制热面增加一个热交换器就可以完成半导体制冷器与外界环境的能量交换。
1.2半导体激光器温控电路设计
1.2.1半导体激光温控电路原理
高稳半导体激光器一般都有内置半导体热电制冷器(TEC)和温度传感器等相关的温控元件来保证激光器管芯温度可控。半导体激光器内置温控系统基本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将温度传感器(常用负温度系数的热敏电阻)与激光器管芯安置在同一热沉上,起到实时监测激光管芯温度的作用。在常温25℃时(在25℃时激光器的整体性能最为优良),通过调节由R1和R2组成的电阻网络可以设定比较器的参考电压值,在这里称之为基准电压。以25℃为参照,若LD管芯温度相对升高,则热敏电阻的阻值变小,比较器的负输入端电压相对变小,输出电压也随着变化。TEC驱动源将驱使电流从N型半导体流向P型半导体形成制冷面,实现对LD管芯进行制冷。若LD管芯温度相对降低,则热敏电阻的阻值变大,比较器的输入电压相对变大,输出电压也随着变化,TEC驱动源将驱使电流从P型半导体流向N型半导体,形成制热面,实现对LD管芯制热。
1.2.2TEC驱动源类型
半导体激光器的温度控制系统需要满足温度控制精度高、响应速度快且稳定性高的要求,同时要能实现制冷和制热双向控制,以适应外界温度变化和半导体激光器本身工作条件变化。一般情况下,TEC驱动源按驱动工作模式可以分为线性工作模式和脉宽调制工作模式(PWM)两种类型。TEC驱动源线性工作原理:通过控制三极管的开关状态可以控制驱动TEC的电流大小和方向,这种驱动方式的效率一般低于50%,需要为三极管提供良好的导热通道,且有控温“死区”。但这种模式有噪声低和可靠性高等优点。TEC驱动源脉宽调制(PWM)工作原理:在PWM方式下,三极管工作在饱和状态,而不是线性区域,只有当需要向负载供电时才导通。电路通过4个三极管来控制电流的方向和大小,电路结构呈H桥型。PWM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效率和降低功率部件的热量,工作效率一般大于80%,能实现无“死区”温控。但这种模式有着噪声高和可靠性低等缺点。两种驱动源在实际使用中各有利弊,具体采用何种驱动方式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最终确定。
2航天高稳激光源温控电路设计方案
2.1MAX1968功能及其特点
MAX1968是MAXIM公司研制生产的一款高度集成具有纹波噪声抑制功能的脉宽调制TEC驱动芯片,调制频率为500kHz/1MHz;单电源供电,供电电压范围为3~5.5V;能够实现最大3A双向TEC驱动电流,完成对LD管芯的制冷或制热。MAXIM公司研制生产的MAX1968芯片具有体积小、效率高、价格低和可实现双向无死区温控等优点,但也存在封装材料简单(塑料器件)和工作温度范围较窄等缺陷。
2.2MAX1968芯片设计电路及失效分析
2.2.1MAX1968芯片设计电路分析
MAX1968芯片资料有应用芯片电路推荐,从推荐电路应用方案来看,电路的设计在滤波、抑制纹波噪声、LC滤波谐振电路等都做了详细的考虑。在COMP引脚与GND之间焊接了0.01μF的电容,确保电流控制环的稳定工作。FREQ引脚接高电位,即内部振荡器的开关频率选择为1MHz,这样可以减小电容和电感值。按芯片资料推荐电路搭建芯片外围电路,将芯片使能引脚(SHDN)直接连接高电位,即当MAX1968芯片上电后芯片就需要工作,根据CTLI引脚的电压输入情况判断TEC需要制冷或制热,并立即实施。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发现,在给该温控电路上电瞬间,时有MAX1968失效的现象,具体表现为电源输出电流急剧增大。
2.2.2MAX1968芯片失效分析
用立体显微镜、金相显微镜和晶体管特性图示仪等仪器对两只失效的MAX1968芯片进行了详细分析,失效的情况完全相同,都是芯片的第5、6端之间以及第23、24端之间存在异常电应力,导致这几端之间的铝条烧坏短路所致。使用晶体管特性曲线图示仪对这两块芯片进行引脚间特性测试,发现两电路第6、8、10端(LX2)与第5、7端(PGND2)之间短路,第19、21、23端(LX1)与第22、24端(PGND1)之间短路。第9端(PVDD2)与第5、7端(PGND2)之间未见短路现象。将这两块芯片进行开盖,在开盖过程中,由于内部芯片尺寸较大,电路个别引脚经腐蚀后脱落,但经测试,短路现象依然存在,未破坏原始失效现象。在金相显微镜下,对两块芯片表面进行仔细观察,发现两块芯片第5、6端以及第23、24端之间存在烧毁现象,如图2所示。芯片为多层金属化结构,从烧毁形貌分析,可能是下层铝条烧毁后,导致上层铝条烧毁短路。由于两块芯片失效现象一致,因此可以排除器件偶然缺陷导致失效的可能,应该是芯片失效与外部异常电应力导致内部场效应管击穿。
2.3航天高稳激光源温控电路设计方案
2.3.1完善MAX1968芯片电路设计
通过上述分析,结合芯片内部结构和TEC驱动源脉宽调制(PWM)工作原理,我们基本能判断是芯片内部烧毁的通道发生在场效应管上。在试验过程中发现,芯片失效是一个慢性渐变的过程,可以用14引脚(OS2)、15引脚(OS1)分别与GND的阻抗R和R'来表征,随着上电次数逐渐增多,R和R'的阻值从开始的兆欧数量级慢性渐变到欧数量级,并最终失效。失效的原因认为是MAX1968芯片上电后,芯片就根据CTLI引脚电压输入情况判断TEC需要制冷或制热,并立即进行工作,上述过程在上电的一瞬间就会完成。这种输入与输出同时实施势必会导致芯片内部有大的纹波电压或大电流产生,因发热而导致芯片失效。通过完善MAX1968芯片电路设计,在MAX1968的使能引脚中引入了毫秒级的延时,致使MAX1968芯片完成加电后再实施输出工作。具体新的设计电路方案如图3所示。通过大量的试验证明阻抗R和R'的阻值不衰退,这说明对MAX1968芯片外围电路的完善是有效的。
2.3.2MAX1968新设计方案电路试验验证
根据完善电路特性搭建了对电路性能验证比较的试验平台,试验的基本思路是让两种电路(完善前和完善后)在带同样负载的情况下,分别对完善电路和未完善电路进行上下电连续冲击,上、下电频率同为13Hz,如图4所示。在两组电路的验证中,完善之前的设计电路在经过约32min之后电源输出电流突然增大,经测试发现MAX1968芯片已经失效。完善之后的设计电路在经过28天之后,测试MAX1968芯片的电性能依旧正常。由此可见对MAX1968外围设计电路的完善是有效的。
2.3.3航天高稳激光源温控电路设计工程验证
航天高稳激光源温控电路,在某项航天测试(包括振动、冲击、热循环和热真空等试验)中各项指标都正常,最终顺利完成了航天相关试验。
3结束语
本文从使用器件要体积小、重量轻和工作效率高等航空航天实际应用要求出发,从TEC工作原理,TEC驱动源类型和实际选用驱动芯片等角度系统性地对温控理论进行了梳理,重点对MAX1968芯片特性进行了说明。在理论分析和大量试验的基础上对MAX1968芯片设计电路进行完善,完善之后的电路顺利通过某型号航天项目鉴定级试验测试,表明该温控电路在实际应用中能够达到双向无死区温控和0.01℃温度稳定性的要求,具有广泛的实际工程应用价值。
作者:张昕 覃波 付益 覃良标 黄芳 卢程宏 单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
- 上一篇:秸秆压块机创新设计论文
- 下一篇:数据采集电路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