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域文化工业设计创新能力初探

时间:2022-07-04 08:38:06

导语:石油地域文化工业设计创新能力初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石油地域文化工业设计创新能力初探

摘要:石油地域有其独有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底蕴,处于这种背景下,如何让工业设计在驱动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中发挥作用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初步探索。开展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和创新思维培养模式,探讨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举措。指出了创新实践能力训练的方向和着力点,为促进石油高校工业设计教学和地方产业的结合提供参考。

关键词:石油地域文化;工业设计;创新思维;设计实践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制造”正在逐步向“中国创造”转变,工业设计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中的朝阳产业,国家和企业越来越重视工业设计[1]。工业设计的核心本质是创新,工业设计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尤其在石油地域文化背景下,创新实践训练如何开展,在工业设计驱动地方产业方面如何发挥作用,是所有身处油城的设计人应该思考和探索的。

一、石油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主要体现在韦伯理论当中,是在特定区域内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且传承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在某一特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打上了地域的烙印,所反映的是传统积淀形成的地方特征、地域特色,甚而更广范围的“地域文化”、“本土文化”[2]。大庆,作为石油能源城市,历经累积和沉淀,形成了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从地理环境来看,大庆地处北方,北方地域的博大与壮阔,黑土地人的粗犷豪放、雷厉风行,这些都将成为该区域地方文化的特点和组成基础。从民族组成来讲,大庆为石油大会战时期形成的工业移民城市,人员组成民族多样化,这就决定了其文化特征呈现出多元性。从经济类型来看,大庆的主要经济是石油,随处可见的“磕头机”、钻机井架结构、油气管道、化工塔罐等构成了油田特有的地域物质文化景观,并逐渐成为大庆所特有的城市符号和形象特征。从精神文化来看,伴随大庆油田诞生的是铁人精神,“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铁人是一个时代的符号,激励和鼓舞着石油工人,新老铁人辉映的“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苦干实干”为石油精神的灵魂所在[3]。这种长期形成的石油地域文化,也必将驱动具有地域独特性的文化产业,其中,工业设计如何发挥驱动作用,是亟待生活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的设计人思考的。

二、工业设计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思考

工业设计创新能够驱动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就是说如果在工业设计角度通过创新方法与革新技术,能够在现有地域文化产业的基础上,创造新的文化产品[4]。处于具有石油地域文化背景的高校开设工业设计课程,其教学观念和创新思维培养模式也应随之有所转变,或者可以说应在不断思考中摸索前行。(一)加强实践教学,与地方产业相结合,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工业设计是一门应用科学,如果失去实践的依托将不具备存在的价值。从驱动地方产业的角度,可以和地方产业结合,找寻工业设计的切入点,让学生进行实践训练,鼓励参与的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整理国内外石油工业产品案例,分析讨论其优缺点,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二)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基于任务驱动式教学,激发创新动力。任务驱动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项目任务方向,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之间可以独自完成,也可以组成工作小组,师生之间根据方向确立具体任务,由学生自主探索完成,而教师是整个任务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三)利用多学科优势,组建跨学科合作团队,改善创新思维的非线性机制。设计所面临的课题往往涉及到机械、电子、结构、材料等,属于多学科的融合。在这种情况下,一个设计的最终完成所要求的知识已远远超出设计自身专业知识的范畴。要想更加有效、全面地完成设计课题,利用多专业优势,以工作小组为团队创建跨学科合作,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针对某一具体问题,各小组成员可以从不同专业领域、不同角度发散不同的思考方向,往往不同专业对同一设计问题的交叉换位思考能带来新的突破[5]。

三、石油地域文化背景下工业设计实践能力的教学尝试

身处油城,隶属于石油高校,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我们拥有石油的传统、对相关领域相对熟识、产品调研便捷等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在实践能力训练时多方探索,尽可能地尝试和地方产业相结合。(一)结合地方经济,设定选题范围。设定选题范围是进行设计实践能力训练的关键,直接影响着设计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质量和效果。选题一方面要结合当前的热点问题,另一方面还要结合地方区域特点,这样的实践活动就不会局限于假设性的虚拟课题,学生参与进来才会更有针对性和积极性。因此我们开展设计实践能力的训练,围绕地方石油产业,选题可以从石油装备(或设备)本身着手,进行相关的改良设计,也可以从石油文化传承角度出发,进行日常用品的再设计,等等。所谓石油装备(或设备),是指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或者石油炼化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种装备、工具或者配件等。产品品类繁多,目前现有的这些石油类产品大多数还是以实用为主,以能满足其基本功用的机械面孔出现,在人-产品-环境的协调和机械美学等方面的考虑还有可改进的地方,有很多设计点或设计改良的地方可供提炼或挖掘。另一方面,“石油”本身有着多元的文化内涵和形象特征,如何把其典型视觉形象提取出来并转化为视觉语言,是实现文化传承的关键。从“石油元素”中提炼典型形象符号创造性地应用于其他产品中,不仅要从相对独立的元素入手,还要从物质、造型、精神三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力求能够还原和传达完整的石油文化内涵。当然,具有石油特色区域的城市纪念品也是其中可供设计的一大品类[6]。除此之外,石油行业的品牌形象宣传等也可以作为训练项目的着眼点。最终在开展的实践能力训练课程上设定2个选题范围:(1)石油装备(或设备)的改良设计;(2)石油元素符号在其他产品上的应用。(二)开展设计调研,确定设计定位。根据上述2个选题范围,开展设计调研。围绕石油装备的改良设计,从钻井工人的衣食住行展开调研,发现对于钻井作业,搬家是其中比较繁重的一个环节,尤其大庆钻井,多数都是浅井,搬迁频繁,五六天搬家也是常事,工作、生活用房不宜采用永久性建筑用房,即便是可移动野营房,其搬家工作量也是非常繁重的。从降低钻井搬家工作量的角度出发,把钻井野营房作为切入点,深入调研研究现有产品的结构特点和使用者对其实际需要,最后定位为一种可折叠、空间可扩展的便移动式钻井野营房,期望通过结构的巧妙设计来实现野营房的体积变化以及组合使用,并能实现空间的利用最大化。另一方面,围绕石油文化,剖析其文化内涵:从石油的微观结构来看,主要化学成分是由碳、氢原子构成的烃类化合物,其中C6H6苯环是最基本的芳环;从外观形象符号来看,抽油机、井架是石油钻采的物化载体,在石油石化基地,随处可见抽油机、高耸的塔架结构,这种造型最为典型的同时也最易引起人们共鸣的形象符号;从内在所体现的精神来看,“苦干实干”、“三老四严”为石油精神的核心,“爱国、创业、求实、奉献”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石油战线的具体体现。从上述几个层面深入剖析石油文化内涵,提炼设计元素,最后定位为“基于石油元素的文具产品设计”这个方向,期望用以传承石油文化、发扬石油精神,唤起消费者的兴趣和城市记忆。(三)设计展开,最终效果体现。1.在钻井野营房的设计中,采用了模块化设计理念,按功能将内部空间分成若干模块,在结构上将折叠结构和翻转结构应用其中,拆装运输时通过结构的折叠和翻转缩小体积,使用时内部空间增大,顶棚采用落差式堆叠,如图1a所示,侧面墙体也采用折叠结构。在箱体底部主要承重部分加入可升降液压缸,这样可以减少运输过程中吊车的介入,另一方面底部的可升降液压缸可以适应不同的地势,毕竟野外不可能总是平坦的地势。最终效果如图1b。这个方案的提出需要有结构机械方面的考虑,内部空间的优化利用和舒适性、局部细节的人性化、人机工程学方面也需考虑,还有待斟酌和深入挖掘的地方,是工业设计应用于石油产品的一个尝试,旨在实现石油产品的再设计。2.在文具设计上,设计了一款可置物胶带架。在造型上,外部盒体采用芳环的六边形和烃类的双键形象,形状为不规则六棱柱,胶带架部分造型源于落日下的抽油机,轴体部分为抽油机驴头造型,镂空部分为油滴形象,下部支撑部分为抽油机塔架。功能上,可实现3种功能:1)作胶带的支撑架;2)回形针等收纳盒,主体内部一侧内壁上附有磁铁,便于收纳;3)名片夹,主体内部另一侧作斜面处理,在摆放名片时呈阶梯错位,便于识别和拿取。色彩运用上,采用了黑黄配色方案,黑色是人们意识形态中的石油颜色[7],黄色来自“黑色黄金”中的“黄金”寓意。材质上,采用磨砂质感的塑料,与配色方案呼应,彰显踏实、低调的风格特点,也寓意唤醒人们对石油不可再生性的警戒。最终效果如图2,从而实现了外在形象传播和内在文化传承的目的。结语综上述,改变工业设计的原有教学观念和探索创新思维培养模式,对推动地方产业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尽管做了初步的探索和研究,但在实践操作层面还有很多问题丞待解决和思考,同时更需要多方协作达成教学改革的共识。旨在通过本研究,为促进油城文化产业的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柳冠中.中国工业设计产业结构机制思考[J].设计,2013,194(10),158-163.

[2]隋琳.关于大庆油田地域文化建设的思考[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8(1):28-30.

[3]赵健.关于今日设计教育方向的思考——地域性与当代性[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曹阳,杨洋.基于工业设计的地域文化产业创新研究[J].包装工程.2015,36(22):104-107.

[5]张俊浩.工业设计教育中创造性思维的探讨[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3):116-119.

[6]饶倩倩,许开强,李敏.“体验”视角下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开发研究[J].设计,2016,240(9):30-31.

[7]肃宁.惊心动魄的石油万象图-读《石油的颜色》[J].中国石油企业,2015,(366):121.

作者:刘金梅 赵婷 李炳萱圜 单位:东北石油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