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空间创新设计研究

时间:2022-02-25 09:10:57

导语:地铁空间创新设计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地铁空间创新设计研究

摘要:资本经济、社会经济、新物流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交通。而地下铁路建设是我国交通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地铁空间的设计环节有助于地铁在安全性、实用性、美观性和经济性等方面得到更合理的配置,进而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效率。本文就地铁空间创新设计的点和面加以列举分析,并针对地铁空间创新性建设,提出一些看法,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地铁;地铁空间;空间设计;地铁设计

随着现代区域经济蓬勃发展,对地下铁路建设更安全、功能更多样化、更加美观和低成本等方面,有了更多的现实要求。而随着国家政策环境下的市场供给侧深化改革,地上物流铁路运载量和陆地公路的负荷量迅速增加,使地下铁路的载客理念和出行条件多偏向于载人,由于现代消费经济观念让人们更看重商品和服务的附加价值,与此同时人们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审美水平不断提高,都构成了地下铁路建设工程的新的机遇和挑战,所以对地铁空间进行创新性设计和改进就非常必要,会让更多的乘客爱上地铁。

一、地铁空间环境设计的发展趋势

(一)向着人性化方向发展。出行中的设计产品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地铁空间环境的设计也不例外。地铁空间设计的服务范围最好能够涵盖地铁职工和平常客流量的总和。在一些西方国家,为了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还增设母婴室、吸烟室、诊疗室和无烟车厢等,更能精准地形成环境对人的接纳、关怀和照料,从而让人们“人在旅途”时不会感觉乘坐的是冷冰冰的地铁列车,而是自己感到舒适惬意的移动小空间。(二)向着人文性和区域性发展。在当今,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几乎所有的交通工具上都有广播,地铁也不例外。作为一个文化传播的载体,地铁可以向人们展示着丰富的当地文化特色,培养人的集体感,满足人的思乡情。目前已有许多地铁有一些当地土特产、小商品、电子产品等的展览,从侧面印证了社会生活水平的飞跃,也体现了地铁空间独特的经济作用。着眼于地域文化的地铁空间设计,其侧重点在于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空间特色,体现区域文化差异性。许多现代车站设计者采用“标准化”“模数化”的技术,兼顾设计方法和建设成本。在此基础上,设计者应尽可能采用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充分开发利用当地历史文化元素资源,让乘客全方位感受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传承文化,增进民族文化归属感。(三)向着生态化方向发展。生态环保的话题永远都不会过时。地铁空间的建设在空间高效利用的同时如果能关注建材的环保性、地铁空间的绿化性,甚至是地铁微型园林艺术性,都会给乘客留下更美好的印象。

二、地铁空间的艺术性创新设计概述

地铁文化构建实则是对城市文化的全方位、多角度解读,城市传统文化难以实现在地铁空间中的融合对城市固有文化的再创造,而非浅显意义上的引经据典只言片语的缀饰。在地铁内部结构空间层面相关研究已较完备,比如地铁空间高度、照明设计、行进线路优化、指示系统、车辆内部空间,等等。倘若充分挖掘上述地铁文化的精髓,艺术与技术糅合,现代与传统互通,那就更能充分展现地铁技术与文化的魅力。(一)传统理念的现代演绎。现代空间设计的灵感是人们将自然现象与主观感受通过信息整合重新表现出来,色彩心理学与空间设计科技相结合后,能够体现出简洁、采光、通透、色彩素雅的空间格调气氛,呼应周围环境,舒缓人们的心情,体现优质化服务的观念。(二)源于生活,引导设计。地铁列车对面坐休息椅,其设计灵感来源于古时的高台宴席。高朋满座时仍有助于保持平衡的设计,圆弧形轮廓可有效抗震分压,稳定列车重心并提高各个方向的安全性,同时利用人体力学减轻惯性对乘客的影响。靠背布料细节处运用回纹镂空纹样,灵感来源于中国剪纸图腾、青花瓷和建筑纹样。图腾的现代艺术符号化,由传统语言通过设计实践秉承,使技术与艺术完美契合,更体现服务水平与建设的用心。(三)营造生机和空间弹性。地铁空间大部分都位于地下,封闭而难以利用自然光和暖,使得地铁空间常给人一种冷漠幽闭的印象。将一些绿色植物,如绿萝、常春藤等引入地铁空间,将地铁空间合理配置后,规划设计成“地铁绿岛”或“地铁阳台”,可以增加地铁空间的生机,也可以缓解人们在高速工作生活节奏下的紧张焦虑,消除部分人群在地铁中的幽闭情绪。

三、地铁空间信息媒体系统设计的创新性

地铁空间信息传媒系统的作用包括信息处理、空间互动、媒体互联等,我们可以因地制宜,根据地铁原有的空间设计布局来配设多媒体系统,根据财务预算选择合适的多媒体设施,丰富旅途信息量。(一)地铁信息媒体与空间的互。动原先,地铁空间除了满足基本交通功能之外,大多以商业广告和文化宣传壁画为主,占据了顾客的视觉空间,但信息量有限,互动性不强。如果能把有限的空间与承载无限类型信息的多媒体结合,那么两者的互动可以让人更容易获取更多信息,摆脱地铁乘坐的枯燥感,丰富人们的见识,在乘坐地铁的时候吸收新知识,从而达到一定的宣传目的,实现社会效益。(二)多媒体应用是地铁空间创新性设计研究的一个亮点。如果能合理调配地铁交通资源,同时兼顾环境与商业资源、文化资源的有机融合,那么地铁新媒体技术的嵌入和应用就会有规律可循。按照这样一个构想,地铁空间创新设计将会具有整体性,即从不同方向针对不同需求的人群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宣传策划活动,并且,倘若这种多媒体技术能与大数据信息技术相结合,其商业价值不可估量。

四、地铁空间创新性设计的必要性和面临的机遇及挑战

如果将地铁融入到地铁站规划的子类,那么地铁空间设计需要同时具备这些属性:核心构造性、地面辅助性、人际交互性、空间流线性和设计艺术性等,并在载客量方面有所强化。各个形式的互相依存、相互衔接,构成了地铁空间的整体性,也成为地铁站空间设计中最热门的研究话题。在这五种空间属性中,前两者都在以往的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而人际交互空间是空间创新的一个突破点,新媒体技术的融入将会更好地完善地铁空间的人际交互功能。(一)地铁空间设计的必要性。由于我国铁路运载量和建设速度井喷式增长,我国地铁在加快建设步伐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诸多问题,如体地质结构、路基不达标、安全建设事故、站台位置设计不合理、线路老化等问题,以及地铁使用人群层面问题(如不文明乘坐、性骚扰、人际关系冷漠等)。其中,地铁空间局限与功能性浪费是最不容忽视的问题。乘客们对于地铁和地铁空间的感受是被局限和不容易得到满足,春运前后感觉尤为明显,人多,客流量大,如不能增设人群所在的空间和设施,就容易有人满为患的感觉。(二)当前地铁空间设计面对的挑战。诚然,完整的地铁空间设计除了与现有的结构技术有机结合以外,在装饰与陈设方面需考虑的因素还很多,如安全耐磨的装饰材料、操作简易的设施设备、明确又丰富的导向系统、合理控制造价,等等。如若没有这些因素为前提,再好的文化构建设想都是空谈。日益增加的出行需求、制度的改革和技术壁垒的拆除都是地铁空间创新性设计实践中面对的新挑战。(三)地铁空间设计面临的机遇。总的来说,地铁空间的创新设计研究在不断进行,研究成果不断累积,从购票流程到交通速度,从文化设施配套到新媒体空间的建设,都为地铁的划时代革新提供了前进方向。技术的革新和时间的缩减,都增加了地铁空间配置的效率和弹性,且地铁逐渐科技化、生活化,国家现代化建设各项政策环境的支持和推助,也为地铁空间设计创新提供了激励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

五、地铁空间创新性设计的前景与展望

(一)人工智能将作为地铁空间创新的源动力。人工智能已经不再限于媒体范畴,而是提升到人与信息媒介系统协作而产生劳动作用效果的一种更为高级的生产经营方式。科技生产力的提升,给人们出行带来的革命性影响和转变(也包括地铁),使得现代空间状态能够满足更多出行需求的变化并克服安全建设弊端。在将来,空间设计与利用将会有更大的提升空间,地铁速度不断提升,也会增加地铁空间的使用率,与此同时,地铁空间媒体文化也会随之步入新的节奏,于是新媒体研究和地铁空间设计研究融合成了稳定、成熟的实践经验,用以指导今后的现代人类生产劳动和生活消费的方方面面。未来的研究方向还包括,随着GPS导航技术系统定位与大数据信息技术的完善,下一步将会有一些私人定制的推送广告,更能精准捕捉和满足客户需求,将会加快人们将地铁和日常工作生活融合的步调。此外,人们日益重视的出行安全理念与技术不断革新后的地铁GPS定位技术相结合,会对稳定社会秩序和治安环境有所帮助。(二)认知地图的更新和定量研究的深化使地铁空间。资源配置得到优化在未来,认知地图及相关技术不断革新,商家对于使用人群的总体印象和整体感受会有更准确的把握。以此作为出发点,结合信息传媒技术、商品营销学、广告心理学、市场统计学和消费者行为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实践,有助于一种新观念的建立,即信息从买方搜索走向卖方投放,在地铁上就能完成市场信息交流方法的创新实践过程。

六、结语

中国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也加快催生了一批特大城市、大城市及城市群。大城市人口迅速膨胀直接导致车辆增多,造成城市地面交通拥挤,行驶车速下降,事故增多,出行效牢大大下降,而大城市和城市群的迅速出观客观上促进了地铁交通发展。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施工技术和设备制造装备业已取得长足进步,为修建城市地铁交通系统提供了强大经济技术支撑。本文论述了地铁空间设计的发展趋势、机遇和挑战,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现今地铁越来越成为现代化城市的重要交通工具,在节省生活时间、缓解交通压力、创造文明城市等方面有很大的贡献。未来地铁空间环境的设计,可以不只局限于满足基本的功能需求,同时还包括对地铁空间的人文化、环境的信息化和生态化等深层面的文化内涵提出更高的要求,帮助人们在繁忙之余,充分体会城市地铁独特的魅力,欣赏城市艺术文化,让心灵在乘坐地铁的片刻得到安放与休憩。

参考文献:

[1]靳颖.地铁空间公共艺术设计方法的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2.

[2]陈娇.舒适型生活起居空间创新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作者:宋懿潼 寇栩硕 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