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传统民居保护与创新设计研究

时间:2022-11-20 10:39:16

导语:古镇传统民居保护与创新设计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古镇传统民居保护与创新设计研究

摘要:针对传统民居保护与利用,以淮安市河下古镇为例,进行民居建筑的保护与创新利用设计研究。通过阐述项目背景、项目目标及主要内容、项目研究技术路线、项目创新特色概述四个方面展开研究,总结出经验,为传统民居保护和利用提供一套设计方法。

关键词:传统民居;保护与利用;设计方法

一、项目研究背景

传统民居保护是历史街区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的重要构成,但也是保护工作开展中面临问题相对复杂、最容易发生“保护性”破坏的部分。比如,从保护建筑的角度来讲,原样修复和保存是最佳的选择,而从使用功能角度讲,适当的改造和更新,又有其必要性;再比如,短期修复和长期维护如何实现、信息保护与功能更新的关系如何处理;还有,因为暂时没能力保护而造历史信息自然性损失的问题如何应对、后来发现因为措施不得当而造成信息破坏如何弥补等等。淮安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级文化名城,其民居建筑在建筑风格上与江南的民居有很大的不同。从色泽上看,江南民居建筑“粉墙黛瓦”的特色,其色调明快;而淮安的民居建筑则以“青砖灰瓦”为特点,色调较为厚重,体现的是浑厚的气氛。基于淮安特殊的民居特色,值得地方政府和相关机构对于民居进行有效的保护和创新再利用。目前,政府已经对于民居建筑进行了一定的保护,在其建筑保护规划范围内保存了一定数量的传统民居,但是,这些民居正面临着或潜在保护不当的问题。此外,淮安正在大规模开展的复古改造也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原始保存下来的传统民居及相关历史空间信息的“原真性”识别。本项目将针对上述问题,从多角度建构一种虚拟保护概念和相关模型。这将对当地传统民居信息保存及多元化保护有积极意义,其中信息建档模板将对相关资料库建设具直接借鉴意义;而创新利用设计部分将为当地乃至国内同类传统民居保护与利用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二、项目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项目将以淮安地区传统民居为对象,在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举例设计研究的方式,首先开展传统民居信息数字化建档保存研究,并探讨不失保护原则和物为人用态度的传统民居保护与利用模式,在这两个工作基础上提出传统民居虚拟保护与创新利用模型。主要内容包括:1.在淮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选择一部分建国前建造、具有一定规模和风貌完整度、目前尚缺乏基础性建筑设计资料的传统民居,进行调查、测绘。建立能反映现存状态的记实性图信资料和一定时间节点前的还原性图信资料,并以举例的方式设计相关信息模板。2.分别以居住功能为主导和商用功能为主导,进行能兼顾保护需要的创新利用方案设计。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可用于“保护、改造、更新”研判的综合指标分析、评价模型。3.针对淮安市传统民居的大量测绘得出当地历史街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及特点,历史街区民居分析其中包括建筑结构的特色、历史街区结构特色。现在社会历史街区的保护工作仍以“物态保护”为主,划定保护范围、限制建筑高度、体量、建筑风格、形式是保护的主要内容,忽略了人文环境,人民生活方式的保护。而目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存在片面性,更多的是对于戏曲、舞蹈、音乐等方面的认识。其实历史街区中的原住居民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邻里关系、思想观念等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体现,体现着街区的活力,是街区灵魂所在。本小组以历史街区的整体调研分析为基础,通过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相结合,归纳传统民居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和特征;并从城市与文化相互依存的关系入手,探讨相关的保护原则和方法。比如河下古镇历史街区中的特色餐饮小吃店,其制作工艺是需要保护和利用的部分,我们应该为这些操作工艺的保护提供条件,增加其展示场所,让游客增加对于这些工艺的认知,从而来提高商品的价值,也有利于更好的保护。4.历史街区整体性保护,传统民居保护不仅仅是对于单体建筑的保护,还需要对于整个历史街区的保护,更为重要的是对于街区内部的活态保护,让街区的生活文化留存下来。包括建筑、交通、生活起居、商品交换、风俗习惯等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保护街区文化遗产,就等于保护历史街区的根,是历史街区活力的源泉,也是未来街区创新发展的基础。结合历史街区来研究文化遗产的保护,既能为文化遗产寻求保护和发展的空间,同时又能留住历史街区的生存和发展的根源,从而达到文化遗产的完整保护。5.历史街区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在历史街区保护中,物质文化部分往往能够被优先保护,而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部分却常常被忽视。如果一个历史街区失去了丰富生动的非物质文化部分,该街区将会被现代文化所覆盖,成为毫无特色,无根的空间,也无法维系社区的生存。所以历史街区保护不可忽视的是对于该街区内在的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只有优质的保护了街区非物质文化,才能体现该地区文化的多样性。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的同时,我们需要探讨和完善保护方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利用一些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手段和城市设计的手法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与发展营造一种文化氛围和特有的空间环境。6.传统民居保护是历史街区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的重要构成,但也是保护工作开展中面临问题相对复杂、最容易发生“保护性”破坏的部分。比如,从保护建筑的角度来讲,原样修复和保存是最佳的选择,而从使用功能角度讲,适当的改造和更新,又有其必要性;再比如,短期修复和长期维护如何实现、信息保护与功能更新的关系如何处理;还有,因为暂时没能力保护而造历史信息自然性损失的问题如何应对、后来发现因为措施不得当而造成信息破坏如何弥补等等。

三、项目研究技术路线

(1)虚拟保护部分①利用专业测绘仪器对举例传统民居现实空间信息进行测量,并绘制相关建筑图纸。②基于上述工作,通过进一步调查,利用专业表现手段还原传统民居的原始信息,并建立三维数字模型。③分不同匠作类型并结合建筑部位,对举例对象进行细部信息描述,并提出1对1性的保护、改造、更新控制指标。④上述信息的静态数字文本和动态数字文本模板设计。(2)创新利用部分①对举例设计对象的建筑技术、长期性保护成本、可用功能、周边环境条件进行指标分析和综合评价,并力图得出相关评估模型。②针对上述评价进行功能及改造定位(其中一个举例对象将以居住功能为主,另一个以商用功能为主),并展开相关方案设计。③对改造后的方案进行综合效能评价。(3)基于上述工作,进行虚拟保护与创新利用模型设计。四、项目创新特色概述(1)项目将数字虚拟技术运用到空间保护中,并提出保护信息1对1数字化建档的概念和相关模型,如秦举人宅(图1)。具体步骤如下,首先,应用AutoCAD软件对于测量完整的民居建筑进行绘制。第二,应用SketchUp和3Dmax软件对于民居建筑的柱网、梁檩、椽子框架进行模型制作。第三,逐步增加屋顶、门窗和墙体等部件。通过可组合、可分解、可抽出的方式,让人能够识别每一个部件,以及其大小尺寸和功能作用。(2)民居建筑信息分析,如秦举人宅,分析如下:第一、秦举人宅的坡屋顶主要是瓦,对平屋顶而言,则主要是板材,秦举人宅沿用了淮安地区的专有特点,居按南北纵轴线对称,主屋坐北朝南,住宅在纵轴线上建门厅、穿堂、大厅和正屋。分内、外宅。内宅北首的主堂屋供长辈居住,多为明三暗五,当中一间为堂屋。东西厢房和其余房屋是晚辈和家佣居住。正屋左右设厨房和杂物间,周围建以走廊相通,即使雨雪天在院内走动鞋也不湿。外宅布置客厅、花厅、书房。房屋均为砖木结构,硬山顶,抬梁式木构架,一般为七路或九路桁条,满梁满椠。并在二椠上横栏板上雕刻精美的图案。房料多为南方杉木。屋面呈人字形,两面坡。第二、院落、房屋的大门简称“如意门”,上端对称砌有四层刻有不同形状的“门砖”。门顶上一块正方形的砖,称之“过当”,门砖上面的砖雕刻有“福禄双全”吉祥图案。在秦举人宅房屋东西房间正面墙的窗户上方砌有选材考究,做工精致的雨搭,加之精美的砖雕,连同大门上的雨搭简称“一门三搭”,足够显示它昔日的气派。雨搭的上端砌有一层立砖为挂砖,上面砌有凸出的五层滑檐砖,檐砖横面是经过磨制光滑如镜的俗称“齐线、牛角、圆线、超”等五块不同形状的凸凹檐砖。檐口上端铺设防腐烂的杉木挂檐板,从挂檐板至中脊间的望砖上,铺有小瓦的底瓦和盖瓦,底瓦与盖瓦之间的“瓦沟”顶端嵌入的瓦当,底瓦上的称“滴水”,盖瓦上的称“兽头”,瓦当上的图案多为篆字体的“福、双喜”、太极图等等。并在盖瓦上端还嵌入称之“眉毛”的瓦当。第三、院子大门、堂屋大门,为黑漆大门,以红漆黑字对联饰其上,四季如新。大门上端有镶嵌在墙上的门栊,大门转轴套在门栊的圆孔上。大门下端的转轴,蹲上石制门转的圆洞内,门后还钉有铁制的门闩,内侧靠墙的两边,在墙上镶嵌两只马鞍形状的铁制杠套,亦称“门环”。(3)项目将立足现有的技术条件、生活需求,创造一种能够改善传统民居功能缺陷、并对之文化语境及历史信息不构成伤害的可植入性空间改造手段。项目还将探讨一种具有时代精神同时又不失文化传承的人与空间的存在关系。

参考文献:

[1]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M].第一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1.

[2]张建华,许珂.当代城市景观中的历史文化信息表达[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06(4):283-287.

[3]陈政雄.建筑设计方法.第1版.台北:东大图书有限公司,1978.

[4](英)布莱恩•劳森.空间的语言.第1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5](德)莫伊泽.导视空间建筑与交流设计.第1版.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作者:朱洁冰 王迪 单位:淮阴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