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创新设计探讨

时间:2022-11-17 09:14:37

导语:高中美术创新设计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中美术创新设计探讨

一、创新情境,启动学生审美思维引擎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如果对美术作品进行单一的讲授或者简单的投放,学生很难深入把握内涵,学生对作品缺乏丰富的感知。美术教学就显得被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不起来。如在学习《追寻美术家的视线》相关内容时,教师先通过多媒体展示秋天的景象,让学生发挥想象,描述自己看到的景象。学生对同一景象有不同的见解。有的学生看到秋的悲凉和孤寂;有的学生看到秋的收获和充实。教师展示两幅美术家的作品:金农的《月华图》和梵高的《星空》,同时播放《星空》音乐,使学生在音乐和美术作品的强烈刺激下,迅速启动审美思维,对两幅作品进行对比和感受。学生通过欣赏发现区别:《月华图》艺术家表现的是一种孤独、静谧的月夜情景;《星空》表现的是幻想、夸大的想象意境。教师展示艺术家作品的同时播放音乐,学生在音乐的刺激下,启动审美意识。学生感受到艺术家独特的审美视角和审美表现,认识到对同一主题,艺术家不同的经历和人生态度,表现出来的作品就不相同。这种创新式情境,让学生的学习快速进入佳境,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二、整合教法,构建学生审美认知体系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唯有科学的方法,才是制胜的法宝。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灵活地选择多种教法,但具体到每一堂课,教师要考虑到多种影响因素,对多种教法进行层层优化整合,这样才能找到最优教法。教学面对的是发展中的学生,学生对美术的理解和学习存在差距。因此,教师在具体实施教法时,要综合考量相关信息,整合教法,帮助学生建立审美认知体系,提高课堂效率。在学习《审美变化中的自我》这一课时,由于这节课内容较多,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教师综合考虑,对教法进行整合。教师在讲到审美变化中的中国画时,按时间顺序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古代人物画,晋:《女史箴图》、唐:《捣练图》、五代:《韩熙载夜宴图》、明:《西厢记•窥柬》。教师分别根据朝代、作者、特点、画法四个方面列出图表,方便学生展开探究。学生根据图表和教师投放的资料,对比分析出不同时期中国古代人物画审美侧重点不同。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三个著名画家丢勒、梵高和毕加索的自画像,并展示这三个画家的生平事迹。让学生思考探究这三幅自画像的区别和风格变化。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丢勒的自画像比较像自己,突出客观性;梵高的自画像色彩运用大胆,主观性强;毕加索的自画像更加独特,自由随性。这些区别和变化,反映出随着时代变化,艺术家审美意识发生了变化。教法的整合把复杂的教学内容简单化,为学生进一步构建审美认知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契机。

三、升级训练,提升学生审美体验维度

美术是一门欣赏美、发现美的学科,更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精心设计训练内容,提升训练的针对性和科学性。高中美术的课堂训练,教师大多侧重美术技巧和方法的训练,忽略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具体设计训练时,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创新,不断升级课堂训练,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训练机会,以提升学生审美体验品质。学生的审美能力需要在实践中得到巩固,在学习《各异的风土人情》相关内容时,教师重点围绕民间美术来讲授,尤其对民间美术的典型代表作详细介绍。比如形式多样的剪纸、刺绣、泥塑、吹糖人、面人制作、编织,等等。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视频和相关资料。学生感受自然很丰富,对民间美术的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展开评估。为了让学生对民间美术有直观的感受和体验,教师把学生带到课外,去寻找代表当地特色的民间美术——刺绣,指导学生开始简单刺绣,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让学生在实际刺绣中感受到美就在我们生活中,感受到刺绣的美学价值,并激起学生的探索兴趣。这种训练升级,把学生带到现实生活,拓宽了学生的审美体验维度,学生在实际美术活动中,感悟和思考所学知识,顺利实现了认知转化。因为学生对美术学习产生了持久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自然学会透过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并形成崭新的学习认知。审美能力是学生美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受到更多关注。教师从不同角度出发,对课堂教学展开深入研究和剖析,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设计,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优化整合,对课堂训练进行改造升级,激活学生审美思维,全面提升学生的美术综合素质。

作者:方春敏 单位:浙江省义乌市大成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