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文化思想解读
时间:2022-10-21 10:54:38
导语:城市设计文化思想解读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提要】本文主要从近些年以来的城市问题出发,探讨高品质生活与城市设计文化思想的相关性,通过一系列案例来解读永续都市的发展,从而为设计提出相关的思考与见解。
【关键词】城市设计;永续都市;高品质生活
一、追求幸福与都市规划
何为幸福?与人们的居住环境又有什么关联?希腊人认为物质与人际关系上的富裕是好的生活所必需,哲学家亚里斯多德(Aristotle)更主张自我实现是纯粹幸福的关键,且经营公共生活的城邦是最佳场域。为此,雅典人建造供公民发表意见的大型广场阿哥拉,空间自此与公共生活和人的生命意义有了关联。回首过去的半个世纪,人类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中达到了前所未见的高物质水平,我国在近些年也创造了GDP增长奇迹。然而,多数发展中国家人民心理健康反而有恶化的倾向,人们似乎也很难说比60年前过得更快乐,反而多了各种不同的烦恼。既然物质上的进步无法保证快乐,那快乐的关键是什么呢?我们身处的都市会是解决难题的关键吗?
二、郊区化不当发展的恶果:对美式离散城市的批判
工业革命后,城市给人一种拥挤而危险的印象,似乎只提供肮脏的水、浑浊的空气和没有一点绿地的环境。出于对城市的排斥,私家车的量产和若干现代主义建筑师的信念促使土地使用应该分区的信念成为主流,终而进入体制成为严格的《土地分区管制法规》(zoningregulations)。该法严格限制都市发展的模式,把住商分离做到极致。在道路工程方面,也有严格的《道路交通管理标志统一守则》(ManualonUniformTrafficControlDevices,MUTCD),这些发展法规就此束缚美国新都市的发展,低变化、高成本的离散都市就此大量自我复制近百年,建商也因免去设计的成本而乐于积极配合。这些离散城市位居都市边缘,由大量独栋附草皮的房屋、平面停车场与大卖场组成。这样的城市幅员辽阔,依赖汽车来移动且景观单调,每位市民平均消耗的能源与公共部门需要投入的基础建设和服务金额皆相当庞大。以车为主的交通规划让道路不再适合行人与单车。对无数住在这类城市的美国人来说,动辄上百公里的通勤距离与社区中贫乏的人际互动大幅减低了生活的品质。人际互动的梳理更进一步导致社会资本(socialcapital)的低落,加州圣塔克顿内低连结的互动与薄弱的亲子关系让少年帮派日益猖獗,家长以为住在用通勤成本换取安宁的郊区有助于青少年发展,事实上住在郊区的青少年却比住在都市的青少年忧郁许多。因此,人唯有在与他人有互动时才能得到快乐,甚至可能比优质的设施更具吸引力。
三、寻找易亲近的环境:再造高品质的永续都市
(一)绿地与景观。滑铁卢大学的心理学家柯林‧埃拉德测量数十位纽约市民受试者的情绪反应,结果发现,当市民走过有绿地的都市景观时,愉悦程度会显著的上升。事实上,大自然的环境能满足人们与生俱来的亲生命性,可以舒缓病患的痛觉、减轻牙科患者或考生的焦虑,甚至让狱卒放松。环境心理学家史蒂芬和瑞秋‧卡普兰(StevenandRachelKaplan)主张自然环境让人避免于应对人造环境的各种刺激,减低专注的程度进而达到放松的效果。缺乏绿意导致高犯罪率。社区营造的经验也告诉我们经绿化的中庭更能促进和谐的邻里关系。有趣的是,总量并非绿地铺设程度的最佳指标,体感程度才是。纽约有闻名世界的中央公园(centralpark),居民却很少真正利用公园的资源,相反的,绿地总量不多但致力于绿化都市核心的温哥华居民却在生活中充分享受到绿地所带来的好处。(二)空间规划与人际距离。人们享受和其他人互动,但同时却也需要保持人际距离。曼哈顿生气勃勃的街道和丰富的人际往来让所有来者难忘,但嘈杂而拥挤的居住空间却让人无法栖息,太稠密的空间让人感觉到不安全及周遭环境的不可控制。心理学家史丹利‧米尔格兰认为,都市居民常接收到太多刺激而处于过载(overload)的状态,为求自我保护只好关闭对外界的反应,这让人拒绝和他们互动,在拥挤的环境中反而感到孤独。建筑师奥斯卡‧纽曼(OscarNewman)分析普鲁斯特-伊戈(Pruitt-Igoe)公寓个案失败的原因,发现公寓如果同时由太多住户共用,人们会失去归属感并不再维护,造成卫生和治安问题。理想的人际距离和空间分配,需要慎重的设计与规划。(三)把人找回来。建筑师扬‧盖而(JanGehl)受意大利人声鼎沸的广场感动,决定回到丹麦扭转离散城市式的发展与私家车的霸权,把车道规划为不被看好的步行区(Strogetcarfreezone)。经过长期的观察,盖而发现人潮不断涌进,行人、摊贩与街头艺人等竞相使用步行区空间,而吸引人前来的关键就是人类活动本身。哥本哈根市政府之后又盖起了一条条行人专用道与广场。车流与噪音无疑是友善环境的最大敌人,人仅能抵御时速三十六公里的坚硬物体冲撞,高于这个速度的车流自然会引起不安与焦虑。唐诺‧爱坡雅(DonaldAppleyard)实验发现交通与社交的直接关联,日均车次两千的街道可以孕育紧密的邻里关系,日均车次八千的流量会大幅降低社交质量,日均车次一万六千的公共空间就不会有人活动了。私家车的大量使用,对居住环境的影响相当巨大。
四、设计文化的思考
空间的规划不论规模,皆需要考量太多不同方面的因素,而这些方面又随时代变化日益复杂难解。是什么样性别、族群、身心状态或阶级的市民在使用这个空间?又要怎样在有限预算内平衡节能永续和实用需求?在价值间取舍权衡固然不易,要以怎样的组织架构搭配现行法令实现预想,又是另外一个巨大的挑战。在都市福祉的思考上,需要以包容的态度纳入各种学科的见解,并不把城市设计视为孤岛般的单一议题,而是放在整个社会、经济脉络中比较检视,方能臻于完美。
作者:杨璐 单位: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
- 上一篇:绿色、低碳建筑生态城市设计研究
- 下一篇:药物制剂专业GMP实训课程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