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设计与规划语言表现

时间:2022-02-27 10:56:35

导语: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设计与规划语言表现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设计与规划语言表现

摘要:城市化进程在当今世界上是一个较为显著的问题。在城市化进程中,亚洲,欧洲,美洲三大洲的典型城市进行分析,根据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艺术,地域特色,宗教信仰等综合因素进行城市化的过程。城市化也带来的是城市设计规划中一系列的问题与影响。同时,笔者以自己生活的城市—北京为例,分析城市化进程对北京的影响与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的内在关系。探索与展望未来在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下,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的全新设计理念。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城市设计;可持续功能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剧,社会化进程推进速度飞速,城市的建筑设计与规划在社会化进程中显而易见,而城市的建筑设计和规划的设计是对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生活方式,地域特色,宗教信仰的综合体现。在亚洲,欧洲,美洲社会大背景下的城市,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与建筑规划特色,这之间的城市设计语言表现也是对民族特色的表现。

一、亚洲,欧洲,美洲社会大背景下的城市特征

城市的建设与规划必然离不开设计师对每个城市的不同认识。各大洲与设计风格和设计的语言表达之间也有着紧密的联系。一座大厦的兴起、一个景观的树立,一座花园的建立其内在的因素多为对城市设计与其功能性的,需求性的建设。

1、亚洲—中国经济发展下城市化特征

以亚洲的中国为例,中国的改革开放较晚,但中国人口众多,人口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型发达一线城市,社会化进程中的步伐飞速发展,以满足城市功能性的需求。据《人民网》数据统计,北京市城区的农业人口已由1995年的52.8万人减至45万多人。在未来的几年内,北京城区将形成“大城市、小农村”的格局,农业人口和农村耕地的缩减,将进一步促进城乡一体化。仅朝阳区的农业人口,已由1990年的100万人缩减至近20万人。据悉,年内又将有8000多户农民告别田园生活,步入城市居民的行列。从这一数据来看,急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在大城市未做好充分的准备时会造成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2、欧洲—英国工业化国家城市化特征

欧洲各国的城市建设与规划早二战前已经初见规模,经济发展水平高,生活指数较高,城市化进程普遍没有激增现象,这与社会安定,经济发达,国民文化水平较高,社会发展稳定,城市人口分布较合理。英国的城镇化坚持以城乡规划为主体的公共干预政策。英国在城市化初期,由于人口和产业活动的迅速集聚而城市缺少必要的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致命疾病的流行。自19世纪中叶起,英国通过了一系列的法案,对环境卫生问题进行管理。1909年颁布的《住宅与规划法》成为世界上第一部城市规划法,标志着规划成为重要的政府管理职能和引导城镇化进程的公开政策。继英国之后,欧洲各国相继建立了城市规划体系,采取了有力的行政干预来改变城市环境。各国相继制定法律法规对城市化和城市建设进行强制性规定和规划引导,并在城镇化进程中经历了制度、方法和技术的不断演进和完善。

3、美洲—美国在城市化进程中特征

美洲—美国为例,自1840年美国城市开始发展到1970年,美国城市的郊区人口超过城区人口,这一时期城市化率达到了73.6%,基本完成城市化进程。同时美国政府对各城市之间的经济规划与城市规划有紧密联系。对城市的建设也较为合理,依据这人口数量,经济实力与建设成本。

二、分析城市化进程对中国北京的影响

北京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城市面积属于大型城市,人口到2015年已达到2170万人,由于20年的改革开放的发展。不断有更多的跨国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等涌向北京,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有了更多的问题与矛盾。比如说:空气污染,交通堵塞,资源的不足,生活质量的下降,使得北京的社会服务与城市服务满足不了人们生活工作的基本需求。

1、城市副中心的建立与实现

从2013年开始,北京的老城区已经无法保障人们生活居住的需求。故政府提出建立北京城市副中心,将周围50公里内的外省城市囊括到副中心,一些政府机关搬迁到副中心办公与生活。形成新的社区型工作生活一体化。以缓解老城区的居住,生活和交通压力。城市的建设与规划是在逐步建立与完善,一些城市的功能已不能满足当时生活与居住的需求,北京在2001年的常住人口为1364万人,在十五年间,激增到2170万人。这一数目的激增带来的是城市化的推进,但日趋显著的问题也凸现出来。印度孟买与中国北京的问题较为相似,我们简称“大城市病”。

2、展望未来城市设计的想法与理念

城市的设计首先的考虑因素是“以人为本”,无论是生活、工作的地点都要有一定的合理性,舒适性。城市的设计要围绕着城市的发展做适度的调整与调节。城市的发展也要围绕着“可持续发展进行”,资源的可再生与循环可持续利用是今天我们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未来城市建设中所用到的材料与材质仍可以采用循环材料,可再生材料进行设计。以北京为例,北京在2008年举办完奥运会后,场馆的使用发生了变化。最具代表性的“鸟巢”和“水立方”,现在是对外开放的体育场馆或举行大型赛事与表演。场馆在建设过程中用到的座椅与看台都具有可调节功能,以求更大限度的使用场馆。城市的设计与规划依托着生活在这所城市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与生活幸福指数。笔者法国巴黎曾听过一句谚语“你在巴黎生活过,就会有巴黎的气质”。的确在设计规划师的性格与气质也会在城市的设计与规划中体现。我们每个人生活过,工作过城市的特征,在我们身上会留下深深的烙印,与此,城市在设计与规划中也充分考虑到“人本主义”,将可持续性与未来功能叠加到设计规划中。我也对我所生活的,热爱的城市—中国北京在设计事业上贡献一份力量。

作者:李文琦 单位:北京城市学院

参考文献:

[1]冯健周一星.1990年代北京市人口空间分布的最新变化.城市规划.2003(5)

[2]刘瑞芳.北京西南地区“城中村”改造有关问题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3.

[3]陈彦彤,杜杉,周小丽,薛盘栋.国外城镇化启示录.时代金融(上旬).2013(2)

[4]赵树德.英国城镇化建设的经验和启示.中州建设.20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