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规划论文3篇
时间:2022-03-28 10:33:48
导语:城市设计规划论文3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第一篇
1.科技园区发展中问题反思
1.1产业定位难以准确
近年来,许多园区规划中往往存在两种现象,一种是没有规划指导,园区的发展完全由市场的指挥棒控制,导致园区发展没有明确的定位,完全依赖市场力的调控作用,最终导致产业门类杂乱;另一种是虽然有规划的指导,有明确的产业定位,但实际操作阶段很难保持原有产业定位,最终使产业规划的指导作用降低甚至失去[2]。
1.2空间结构不尽合理
从目前我国大多数科技研发园的发展来看,存在园区整体结构与实施操作脱节的现象,具体体现在规划的弹性不足与控制性丧失,近远期矛盾难以很好的解决。实际操作中,全局结构性考虑在规划实施中困难重重,而结构的丧失直接降低了规划的控制力。
1.3生活氛围不够浓郁
目前科技园区的规划设计很多只是从物质性的层面来认识,大多数科技研发园更像一座工作孤岛,一种纯粹工作的地方,没有充足的生活休闲设施。科技园区即使在日常的生活时间段中,也显得活力不足,下班后更是变成一个毫无生气的地方。
2.我国科技园区发展趋势
我国的产业园区逐渐向多功能、综合化发展,并更加注重园区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科技研发园区的发展在类型、功能、产业、空间和市场需求等层面均呈现出新的特征,从而对园区的规划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2.1园区产业要求更加灵活
产业园区的发展一般要经历园区化、链式发展和集群化三个阶段[3]。集群化发展是未来产业园区发展的方向之一,未来园区的组织方式更加复杂,这就要求产业园区规划编制必须站在“弹性发展”的角度,研究产业园区的必备产业和可能产业,并且需要进一步分析产业功能集群的相互兼容性,最终以空间形式予以应对,以提高园区发展的动态适应性。
2.2园区布局要求更具弹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推进和产业水平的不断提升,各产业发展出现了融合发展的趋势。建立完善的产业支撑服务体系,以促进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以功能综合体的概念规划产业园区,而与此同时园区功能布局中不确定因素也在增加,这就需要规划中不仅要有刚性的控制,更应该有弹性的规划,才能更好的对园区发展中近远期矛盾,现实和理想的矛盾给予解决。
2.3园区建设要求更加人性
现代化的人才对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完善的生活配套不仅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还能提高园区自身的附加值,吸引更多的企业入驻。[4]因此现代化的科技园区正逐步改变以往单纯注重生产制造功能的认识。园区的规划应充分利用这一趋势,对人性化需求加以引导。反过来,未来的园区竞争应当是人才的竞争,更是人性化程度的竞争。
3.科技研发园规划的新理念——“多解规划”
3.1“多解规划”的概念
俞孔坚在《不确定目标的多解规划研究—以北京大环产业园的预景规划》一文中,以预景(scenario)规划的方法。从单一方法逐渐走向综合。对一个似曾相识,而又不熟悉、极不明确的文化产业园区进行了多解规划研究。通过多次头脑风暴过程,从一个模糊的“大概”的目标,明确为若干个相对清晰的解决方案。形成对问题的“多解规划”。[5]赵珂、赵钢在《“非确定性”城市规划思想》一文中将城市作为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开放性、复杂性、多样性是这个系统的特征,是这个系统的必然存在。非确定性城市规划思想是建立在确定性城市规划思想基础之上的,是对确定性城市规划思想的辨证发展,它不回避城市系统的不确定性,而是利用不确定性的思想方法,来追求最大的城市规划实效。[6]
3.2“多解规划”的内涵
从当代科技园区的发展趋向看出,产业园区越来越复合,对问题的认识越难以用简单的方法解决,未来科技园区发展面临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在规划视角如何应对不确定性的存在,关键问题是如何构建“动态适应性”的发展模式。不仅体现在产业的灵活选择,也体现在空间层面的弹性发展应对。“多解规划”体现为动态适应性,既能适应未来发展过程中的多种可能,但又不是任意变化,没有边界,所以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处理弹性与刚性之间的关系。“多解规划”中引用了基本单元为模块,研究基本单元的基本特征,从而形成不同产业的若干不同单元模块,再根据发展特点由基本单元组织形成园区。但这种组合不是随意形成,如果将组合比喻成“活字印刷”,母版的设计就显得尤为关键。这也是设计中重点控制和把握的地方。设计的好坏在于形成公共体系构架,在于形成合理的交通构建,在于形成合理的公共设施分级组织。在这些基本架构确定基础上,再把不同的“活字”布置其中,才能印刷出美丽的篇章。整个过程中应保证人性化空间和设施的刚性,但也放宽产业布置的弹性;所以“多解规划”不是生硬的模块化复制,“它是在重视对现实资源的尊重的前提下,尊重基地的基本文化特征、格局风貌的前提下;提出合理的人性化空间架构,重视公共空间的设计和打造,使在其中的人群在工作的同时,拥有丰富多彩的公共生活。
4.案例实践—高淳国际企业研发园城市设计
4.1项目背景
高淳国际企业研发园是南京紫金系列特别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处于南京的最南端,位于高淳县城的东北部、高淳开发区的中部位置,整个规划用地面积为6平方公里。可以说高淳国际企业研发园将是南京未来科技创新的重要产业基地,同时也是高淳科技创业企业集聚和开发区转型发展的综合平台。
4.2问题和困惑
项目之初,面对研发园新的项目类型,项目组也存在多种困惑。首先,高淳开发区目前还处于产业园区发展的初期阶段,产业选择上具有很大的被动性,非常容易受到市场因素影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发展产业是园区的主导功能,主导功能的不确定,就给规划设计带了一系列不确定性的难题,产业选择的不确定导致城市设计中用地规模的不确定,导致了空间布局和空间形态的不确定。如何应对这种不确定性,又能处理好规划的局部和整体,近期和远期的矛盾,形成符合实际情况的,具有指导意义的规划设计,成为本次规划的重点研究课题。其次,高淳国际企业研发园内部道路骨架基本形成,格网式的布局,现状景观环境的匮乏,也给城市设计带来很大的难度。最后,高淳国际企业研发园的规划用地规模为6平方公里,通过对国内外诸多案例的研究,一般产业园区实施规模在2平方公里左右,所以对6平方公里园区如何设计,不能简单以2平方公里的做法和态度来处理6平方公里的问题,面积过大也是设计组面临的一大难题。
4.3应对策略
应对未来发展的诸多不确定性,规划重点从产业和空间两个层面进行研究。(1)主导产业的选择及模式研究首先,对开发区的产业现状进行梳理,结合开发区区位特征、发展年限、各项经济指标、产业发展路径等诸多因子,通过与周边开发区对比,分析得出未来确定发展产业和可能发展产业,规划中以主导产业和辅助产业的形式确定,既指明了产业发展的方向,又增加了产业选择的弹性。深入分析规划产业在功能组织、生产流程、环境配套等方面的特点,进行产业的布局模式研究,方便与空间布局对接,将产业特征转化为规划特征,提高园区空间对产业的匹配度。规划结合案例,对最基本的产业组合模块进行研究,确定多种产业的不同模块化单元组合模式,如装备制造业的建议布局模式,新型材料的布局模式,生物医药的布局模式等。(2)“活字印刷”模式的弹性空间布局在主导产业确定及基本产业模块模式确定基础上,规划对6平方公里用地进行规划设计研究,以国内外较为成功的科技园区规模(插入注释,无锡三创园区相关经验)为参考,首先对6平方公里用地进行合理切分,分为三个规划单元,结合开发时序可分近中远期分别开发。从而在大的关系上确定规划及实施的弹性,避免不分重点式的平铺式发展弊病。以2个平方公里为一个规划单元,提出了“活字印刷”的空间应对理念,即空间的结构化保证和发展模块化应对。结构化即是有刚性的结构保证,规划设计的目的是满足人工作生活的需求,规划的重点任务是建立人性化系统构建,搭建安放“活字”的骨架,在此基础上,规划提出三分钟社区概念,即形成开敞空间体系,道路交通体系,设施服务体系三级分别构建,从而形成园区人员三分钟可以到达最近的开敞空间,三分钟到达最近的交通设施(公交或轻轨),三分钟可以到达最近的服务配套,以结构的刚性设计,形成人性化服务核心,以保证园区的服务品质。也为园区弹性布局奠定骨架。模块化是指不同层级的模块单元复制拼装组合,以2平方公里为单元,以产业研究确定的基本模块为最小的产业功能组织单位,假设标准模块内以一种功能或几种功能为主导。进行拼组,从而形成单元,当然这种拼组是在空间刚性控制下进行。每个单元内功能相对完善,结构相对完整,又能延伸复制,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分区分片发展;标准模块两级弹性设置的形式,大大增加引进科技项目的灵活布局操作。此外,还对这种模式进行扩展,对除主导产业功能外不同功能兼容性进行研究,对产业园区中研发模块、生产模块与生活模块也形成了一定的空间置换关系原则,如研发模块与生活模块之间在保证生活模块相对集中的前提下可以局部互相置换,最终强化园区在快速发展中的弹性及适应性。
4.4具体落实
高淳科技研发园区按照“多解规划”的理念,首先形成“一横两纵,两心多点多片”的总体结构。将重要公共服务设施和活动空间集中布置,进行刚性控制,建构保证研发园服务品质的空间骨架,成为未来政府重点的着力空间,可对关系整体利益的内容集中控制和打造。而对不同的功能进行模块化研究,不同单元主要布局为:(1)研发单元:将研发单元布置在双高路两侧,作为科技园区的活动空间。这片区域内配置了生态核心、信息核心、创新核心和城市公共生活核心,是“多解规划”的概念化的“中央处理器”,它设置有创新中心、会展中心、办公区、商业等多种功能设施。(2)毕业企业单元:毕业企业单元布置在用地的南侧,主要集中企业的生产、物流功能,单元中依然没有忽视公共空间,利用一条景观廊道贯通毕业企业单元,并按照服务半径规划设计了一定数量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空间。(3)居住社区:在园区的北侧分布着4个居住社区,采取紧凑的布局方式,与相对自由的研发单元形成对比。地块内居住社区还具有很大程度的示范功能,设计以板式高层住宅为主,形成不同特色风貌。考虑到园区的特点,住宅的建筑风格以现代风格为主。在居住社区内集中布置两块公共绿地,并集中最基本的城市功能设施,如娱乐、商业、金融、会展等,形成具有浓郁生活气氛的居住空间带。5.结语现代科技研发园区远非新技术企业和研究机构的简单集中,而应是一个多功能的、有活力、生态型的城市综合体,科技园区的“多解规划”模式试图从规划层面扩展现代科技园区的内涵,探索一种新型的园区形态及发展模式。
本文作者:边鹏张翔
第二篇
1相关概念解释
1.1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即规划师以正确的价值观与设计哲学为前提,以功能合理和尊重人性的生活空间为目标建设城市环境空间,与城市规划相比,它更注重通过城市三维物质空间的研究,以最优形态改进人们生活的生存环境[1]。
1.2公园规划设计
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户外活动与防灾体系的场所。因此,公园规划设计就是设计市民生活的容器。
1.3城市设计与公园规划设计的关系
城市设计主要是研究人类生活空间的物质形态,分为线型和异型,其空间结构主要为显性和隐性;公园规划设计主要是研究人类户外开放空间的物质形态,分规则式和自然式,其景观轴线主要为实轴和虚轴。在包含关系上认知,城市设计包含公园规划设计。通过类比,得出它们具有同质性和异质性(见表1)。
2运用城市设计方法解析公园规划设计
2.1城市设计要素运用
在这里必须提到城市设计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凯文•林奇(K.VLynch)的城市五要素。1960年,林奇探索出通过城市意向图来分析居民对城市特色环境的认识[2]。这5个要素分别为路径(Path),区域(District),标志(Landmark),节点(Node),边界(Edge)。路径:导向性很强的线形要素,人们通常顺其移动,以公园为例,如道路,广场,管网线,其他要素常围绕路径展开。区域(District):共同使用人群所形成的一种“领域”空间,相似的要素耦合所形成的面状要素。强调人在其空间内部的体验感。比如公园中各个功能分区,如安静休息区,体育运动区,儿童活动区等,每个区域有相同的主题,有着极强的领域感。标志:城市中明确而醒目的点状要素,大小不一,是人们在外部空间体验的参照物,但不能进入。如纪念性塔,标志构筑物,庭院树等,具有极强的引导性与控制力。节点:城市中的战略要点,如道路交叉口、方向变换处、抑或城市结构的转折点、广场,也可大至城市中一个区域的中心和缩影,它使人有进入和离开的感觉。例如活动广场,休憩草地,观赏树群,是公园规划的布局点。边界:一般以过渡或终点界面为主,可视为空间的围合界面,且不作为道路使用的线性要素。“边”常作为两块区域的分界线,如水域、林缘线、建筑外轮廓、山体所构成(见图1)。
2.2城市设计三大理论框架
1)图底关系。图底关系理论,是将格式塔心理学的完形理论应用于城市设计领域,是研究城市的虚体空间与实体体量之间存在规律的理论。知觉的选择性是该理论的基础[3]。2)关联耦合分析。“关联耦合法”强调关联要素的系统性和系统的完整性与层次性,这有助于对城市设计的整体把握,使相应结论和策略在这种条件下达到最优,从而为城市提供最适合的设计[4]。以这种思维分析现代公园时可分为三大结构:a.公园肌理分析,分析公园与外围道路的关系、地块与道路的关系以及绿地与道路的关系。b.公园立体形态空间分析,包括开敞空间与私密空间,尽量保护场地原有的肌理,梳理其实空比。c.公园空间界面分析,包括界面的材质与图案,对于体现场地的地域性有重要影响。如图2所示,城市道路、河流、绿地、建筑单要素的耦合,以及不同要素变量的耦合,丰富了基地内容,梳理了城市肌理,将市民的工作生活融入基地中。图2成都市浣花溪公园群关联耦合分析杜甫草堂浣花溪公园不同要素耦合节点不同要素耦合节点单要素耦合路径文化公园青羊宫滨水绿地3)视觉秩序分析。这种分析方法的实质就是对待观察的目标进行空间的片断性与连续性分析。具体方法是:在平面图上连续有规律的标注一组具有代表性的视点,对其空间视觉特点进行观察与分析[5]。通过分析使设计师理性的设计空间物质形态,使游人的体验更具联系性与丰富性。
3结语
运用城市设计理论与分析方法进行公园规划设计:1)加大前期的现状调查比重,使公园可以更好的融入周围的环境与文化。2)可提高公园与周围环境的联系,更准确把握公园的功能性,用理性设计思维处理基地的限制条件。3)通过城市设计要素与风景园林设计要素类比,丰富公园设计要素,提高设计师对大尺度公园的把握能力,有助于丰富公园规划设计理论体系,提供另一种设计思维。
本文作者:唐瑶高素萍工作单位: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
第三篇
1我国的发展现状
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特色。正因为如此,中国的许多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城市积淀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但近几年来,我国城市发展速度之快,令人瞩目,尤其是近期美国金融危机后对国内经济的冲击,国内房地产业迅速升温,拆建、扩建、改建、新建在各大中小城市历历在目,尤其是新建建筑物层出不穷。在建筑行业繁荣的背后,我们同时也看到建筑行业暗藏着的巨大的浪费。建筑多而平庸,就造成很多建筑师在现代城市建设时,成为克隆高手,很多建筑让人们分辨不出南北方的差异,几千年的文化被建筑整合成相同的模板。城市最能体现一个国家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了。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一个国家在激励的国际竞争中能否取得优势,关键就是这个国家的大城市是否具有竞争实力。当今世界的竞争不仅是经济力量的竞争,更是文化精神的竞争。一个新兴的经济型城市,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就好比是一架机器,动力发展不足似的。国际上的大都市,巴黎、伦敦、纽约等,之所以能百多年经久不衰,就在于它们都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又不断地与时俱进地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引领时代新潮流。因此,我们应该吸收其精华、去其糟粕,切实处理好建筑与城市二者之间的关系,以找回我们遗失在快速城市化浪潮里的文明。实现城市个性化,区域不同化。达到以上目的就要做好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搞好它们的区别和关系。
2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的区别
建筑是人工创造的空间,是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总称。它的构成基本要素是建筑功能、建筑物质技术条件和建筑形象。建筑设计是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根据任务书的要求,综合考虑基地环境、使用功能、结构施工、材料设备、建筑经济及建筑艺术等问题,着重解决建筑物内部各种使用功能和使用空间的合理安排,建筑物与周围环境、与各种外部条件的协调配合,内部和外表的艺术效果,各个细部的构造方式等等,创造出既符合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建筑设计是建筑得以实现的手段。它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建筑是组成城市的基本细胞,精致而富有特色的建筑最能展示城市的艺术性。建筑功能在建筑设计中成为建筑设计的主题,建筑形象只是外皮,但它是决定城市面貌的重要因素,在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中是必须考虑的问题。许多建筑师正在研究建筑的基本组成元素,然后在某种法则的指导下,进行建筑设计和重组,从而展现崭新的单体建筑和群体建筑形式。建筑的设计手法现在基本有3种:模仿、再生、创新。建筑的外皮现也成为单独研究的一个课题,其保温、承重、生态、维护等诸多功能被分层研究,再进行组合,从而形成有独特内涵的外皮或立面形式。这种解构主义的创作手法立意于建筑的本原,先思而后建,能创作出理性而非感性的建筑来,比施工图设计的建筑形式更利于城市整体的艺术环境。城市建筑像树的年轮,记载着城市的历史;城市建筑像一本书,沉淀城市的文化。任何一座城市的老街、老巷、老房、老院,都在述说着它的历史,注入着地域风情,沉淀着人文精神。城市设计是以建筑外部公共空间为对象,以人为主体、以整体效应为原则,以建立城市良好形体秩序和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为目标的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做的整体构思和安排。所以城市设计不是机械的重复,也不是随意拿来,而是要根据地域环境、风土人情和城市的发展综合考虑。现代城市设计是一门正逐渐完善和发展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正在实践中安排城市发展规划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相关联的适用性学科,它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的区别是城市设计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面和线的问题。同时城市设计主要是通过建筑设计、景观设计来实现的,城市设计的内容也能够细微到桌椅、灯具甚至标志物。而建筑设计是在城市规划的前提下,主要解决城市的面和点的问题。城市设计对城市是从整体形象把握,即使具体到任何细小局部时,设计师依然将每个细部作为城市空间体系中的一个部分进行设计。而建筑设计只是关心在特定空间的某一建筑,它主要强调建筑本身和其周围环境问题却很少关心他的邻居,缺乏对城市空间的整体认识和把握。在城市设计中不但要注重城市的功能分区、交通流线,而且还要注重建筑本身的体量、尺度、比例、色彩、造型、材料与空间等。必须强调“城市设计最基本的特征是将不同的物体(包括建筑物)进行联合,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设计者不仅不需考虑物体本身的设计,而且还要考虑一个物体与其他物体之间的关系”。这就要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3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相协调的问题
大多数城市的设计以城市的建筑群体空间环境作为主要对象,而一个单纯的建筑单体设计,不单纯是整体环境的和谐、优美,更重要的是如何把建筑设计、户外空间和园林绿化融为一体,形成统一的整体。所以,在城市设计中并不能提出过分的要求,但是能引导其满足一定的需求,实现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协调。为了建筑实体不影响城市环境,就要看建筑群体和构筑物的群体效应如何,关键不在于楼房本身的优劣。在建筑群体时,不仅要考虑城市环境中的历史文脉,也要考虑环境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城市与建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我们很多建筑设计,缺乏的就是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建筑物与建筑物之间没有关系,我们单独看的时候还比较不错,但是整到一起就是乱七八糟。建筑理论中的日照间距渐渐被开发商的利益给缩减了。只有在正确方针的指导下,才能实现建筑与城市的协调问题。根据上述,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在许多理论和观点上都是一致的,他们在设计领域有着共同的交集和设计集合。但是,二者在城市建设的领域中,因为处的层面不同,担当着角色也就不同,利益不同的时候就会产生很多矛盾。所以为了能在实际工作中有更好的相互合作,实现建筑、环境和城市一体化的现代化城市设计标准,就要认真研究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关系。
本文作者:林钧芳工作单位:抚顺市技师学院
- 上一篇:银行人力资源竞争性认知
- 下一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