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滨城市可持续发展综述

时间:2022-06-14 10:32:01

导语:海滨城市可持续发展综述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海滨城市可持续发展综述

海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理论

城市可持续发展这一问题提出后,国内外学者从资源、经济、社会和环境等不同的角度对其内涵及发展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在众多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中,以下几大理论是海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资源永续利用理论的认识基础在于,认为人类社会能够可持续发展决定于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资源是否可以被永远地使用下去[2]。在这种背景下,学者们开始探讨资源的永续利用并产生了相关理论。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自然资源可以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两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无论是不可再生资源还是可再生资源都面临着量和质的“瓶颈”。不可再生资源已接近或部分超过其边界阈值;可再生资源也由于人类使用不当、管理不善导致其可再生能力受到严重损害,从而限制了利用的可能性。水桶理论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的,又称为短板理论。所谓“水桶理论”也即“水桶定律”,其核心内容为:一只水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根据这一核心内容,“水桶理论”还有两个推论:其一,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那水桶才能盛满水;其二,只要这个水桶里有一块不够高度,水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水桶理论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理论之一。在城市这个大系统中,资源子系统与社会、经济子系统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供应与索取;环境子系统与社会经济子系统的关系表现为容纳与排放。根据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其发展的核心目标是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我们可以建造城市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的水桶模型,其中城市环境系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可以比作水桶的桶壁;城市资源系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比作水桶的桶底;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比作水桶里装的水。那么,在城市这个水桶中,经济发展的效率和社会发展的质量,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优的环境条件,也不取决于桶底最丰厚的资源禀赋,而是取决于桶壁上最差的环境条件和桶底最稀缺的自然资源。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在保证资源环境自身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实现人类经济社会高效发展。如果人类经济社会超出了环境和资源的承载能力,水桶中的水要么从桶壁流出,要么从桶底漏出,永远也不会盛满。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理论是地理学的基础理论,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理论。人类系统是地球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球系统的主要子系统。同时又与地球系统的其他子系统(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从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理论角度看,海湾城市可持续发展实质上是人类系统和地球系统(包括特定自然资源和特定自然环境地)之间的协调关系,人类系统和地球系统都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所以海湾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复杂系统,如果人类系统和地球系统是相互协调的关系,则系统将呈现有序状态,社会经济将可持续发展,否则系统将出现无序或混沌状态,社会经济将不可持续。外部性理论的认识基础在于:认为环境日益恶化和人类社会出现不可持续发展现象和趋势的根源是,人类一直把自然(资源和环境)视为可以免费享用的“公共物品”,不承认自然资源具有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并在经济生活中把自然的投入排除在经济核算体系之外[2]。当存在外部性时,社会资源配置低于帕累托(最优)效率;当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效益时,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效率。外部性(主要指负外部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现代生产方式造成的环境污染;二是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其产生的根本原因主要是:产权不明晰、交易成本太高、环境资源难以定价。通常外部性内部化的手段主要有3种:一是以法律为基础的强制性管制手段;二是以经济为杠杆的选择性经济手段;三是以道德为准则的引导性教育手段。财富代际公平分配理论致力于探讨财富(包括自然财富)在代际之间能够得到公平分配的理论和方法。根据世界银行(1995年)的财富标准,财富包括自然资本、人造资本和人力资本。自然资本指自然界用于人类社会活动的资产,如环境的净化能力、各种环境的生态功能及各类自然资源;人力资本包括劳动力(含知识和技能),以及培育相应知识和技能在教育、科技、营养方面的投资;人造资本指通过人类劳动所形成的物质财富。财富代际公平分配理论认为实现由自然资本、人造资本和人力资本构成的社会财富的代际转移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根据财富代际公平分配与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标准,可持续发展可以分为以下3种类型。(1)弱可持续发展。当总资本量不减少,但不考虑资本结构即不考虑各类资本各自量的变化时,国家或区域处于弱可持续发展状态。(2)中等可持续发展。当总资本量不减少,同时考虑资本结构即各种资本(尤其是自然资本)都有一个下限,资本存量不能低于这一下限时,国家或区域处于中等可持续发展状态。(3)强可持续发展。当总资本量不减少,同时各种资本(尤其是自然资本)都不能减少时,国家或区域处于强可持续发展状态。3种生产理论流派的认识论基础在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在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组成的世界系统中物质的流动是否通畅并构成良性循环,并且把物质的流动分为三大“生产”活动,即人的生产、物资生产和环境生产,致力于探讨三大生产活动之间和谐运行的理论与方法[2]。3种生产理论认为:物资生产、人的生产和环境生产构成一个整体,物质在这个环状结构中循环运动。如果任何一种物质在这个系统中的流动受阻,都会危害世界系统和谐运动与持续发展。反过来或者可以说,人与环境的和谐程度取决于物质在这3种生产之间流动的畅通程度。

海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个城市的产业结构可反映该区域的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前景和所在区的环境承载力,代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能力;其标志主要是对可再生资源的维护和抚育,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替代能力。尤其是进一步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海洋产业结构优化的方向是:产业绿色化,更关注生态和社会效益,如无污染环保型和环境友好型等;产业柔性化,即产业结构的组合关联性强,产品多样、产品周期较短、市场多元化,是具有弹性的产业结构;产业高科技化,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创建科技含量高的产业。“乘数效应”———投资的增加将会引起更大的乃至数倍的GDP的增加。港口经济是指由港口运输业及依托港口发展起来的相关产业有机组合而成的一种区域经济,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和关联性。港口的发展既需要仓储、运输、物流、加工、贸易、金融、保险、、信息、口岸相关服务的支持,也会极大地带动这些产业的发展。有数据显示,港口生产经营与其他相关产业及间接诱发的经济贡献为1∶5,提供就业比值为1∶9,如,德国汉堡港每10万吨吞吐量(件杂货)所创造的就业岗位为428.8个,天津港每万吨吞吐量创造GDP的贡献约为120万元,对地区就业的贡献为26人,宁波港每增加1元产值,就能为宁波市带来89.6元的社会效益[3]。城市的人力资本存量和人才素质对城市经济竞争与发展起决定作用,现代城市竞争主要是科学技术水平的竞争。科技人才和技术创新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要增强科技创新对海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带动作用,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通过改善软硬环境,吸引外部资本、人才、科技资源;促进当地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拓宽融资渠道,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高度重视培育城市科技转化能力,激发大中型企业科技人才活力和创造力,促进企业和科研机构走向联合;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深化教育改革,扩大职业教育、在岗教育,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技能,以提供适合地方需求的各层次人才。最终通过人力资源的优势发挥、资金和资本市场的运作、研究与开发潜力的支撑,实现海滨城市竞争力的持续提升。海滨城市可持续发展强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关系的协调,社会、经济、生态目标的均衡;强调发展过程的整体性、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因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转变海洋经济增长方式。目前,资源的价格低导致的资源滥用与资源价值的不明确有很大的关系。要实现资源的持续利用必须树立正确的资源价值观,认识到未经人类劳动参与或尚未参与的交易、天然的自然资源都是有价值的;必须正视资源的区际差异和资源的代内公平,重新调整和建立资源流转机制,增加新的原则(补偿原则、资源市场原则);同时建立约束机制实现资源利用的效益最大化与资源的代际公平。要充分认识生态破坏的不可逆性和造成危害的持久性,认识到人类自身导致环境破坏后环境的滞后性,要加强对环境保护的预警研究。实现环境成本内化主要有以下手段:①政府的环境管理与监测手段,界定环境资源的产权,对环境资源进行价值评价和核算,建立环境监测系统,制订环境收费手段。②企业建立生态化管理(清洁生产,开发运用环境技术,生产绿色产品加强绿色营销)。③公众的环境知情权,普及环境教育。政府是影响环境质量的主体,通过管理机制、环境政策体系、环境信息公开化机构、保证环境质量。公众则树立环境意识、环境参与意识和环境监督意识。循环经济遵循“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3R原则,是环境友好型经济,充分体现了自然资源和环境财产的价值,确立了新型的资源供应渠道。建立循环经济模式的主攻方向有:企业内部通过清洁生产、环境管理标准体系认证等措施实现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企业间的资源循环利用与耦合,实现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和废弃物减量化;一、二、三产业内部及产业间的资源高效利用和耦合,实现区域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废弃物的减量化。当前,循环经济的发展重点是发展生态工业,推行清洁生产和环境管理,培育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业。

本文作者:赵玉杰工作单位:山东社会科学院海洋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