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时间:2022-09-25 09:01:13
导语:产品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产品设计发展至今,已不再是简单的“技术+艺术”。产品设计专业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更多的则需要在校期间的实践经验的积累,能够在未真正走出校门之前深入了解产品外形、结构、制造工艺、人机工程、市场状况等相关知识。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增加应用型实践课程、真实项目案例训练等实践环节,积极发展基于产学研(生产、教学、科研)深度合作的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模式。建立培养能够适应市场需求、注重综合设计实践锻炼、促进全面素质发展的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已迫在眉睫。本文以宁波财经学院产品设计专业为例,结合产学研探索高校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
一、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宁波财经学院的产品设计专业是2012年开始招生的新专业,由于各方面基础薄弱,人才培养模式在不断的调整中发展,目前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一)人才培养目标笼统,特色与差异性不够明显。我们以前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其他高校同专业类似,偏于笼统,而且自身特色亮点不足,与其他高校差异性不够明显。若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不清晰,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导致后期的课程教学质量不佳,进而影响最终的人才培养。(二)人才培养无法满足企业真正需求。当前,我们的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类型方面不够多元,略显单一化,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其一,不同规模的企业对设计人员的需求不尽相同,例如创新力、审美力、表述力、信息组织分析力等方面;其二,企业中从事产品设计的人员也并不是只有设计师,还有设计管理人员、方案策划人员、工艺技术人员以及相关的设计助理人员等。这要求我们的产品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不但要传授给学生专业的理论知识,更要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然而现阶段我们的毕业生却无法直接被企业所采用,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和企业的实际技能要求达不到无缝对接,导致所学与所用对接不上。(三)课程实践教学无法真正落地。产品设计是一门强调实践性的专业,要求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验设计、感受创新成果,但现阶段我们高校专业人才培养却存在着“重艺轻技”的不好现象。从近年来行业招聘人才的行情来看,企业对应聘人才基本都需要工作经验,而且具有工作经验的应聘者往往会被优先录用。而这种情形对我们所培养人才状况提出了新要求,需要重新审视我们现有的培养模式。从我们现有的培养方案来看,学生校外实践只有专业社会实践与毕业实习,而专业社会实习只有2周,毕业实习8周。从企业角度来参考,这时间远远不够,从企业对新员工的技能培训情形来看,这简短时间仅能满足对学生熟悉工作场所和业务流程的时间,因而我们在人才培养方面,无法做到和企业的无缝对接。此外,校外企业参与高校实践教学积极性不高。由于学生平时很少参与真实案例项目,其实际设计经验缺乏,使得相关企业对与高校合作存在着不少顾虑,他们担心学生参与会妨碍产品正常的研发周期,会影响产品市场竞争力。正是这种恶性循环导致产品设计专业学生普遍缺乏真实项目的实践机会。(四)缺乏合理化的应用型师资队伍以及建设机制。产品设计专业具有较强的应用型专业特点,为了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应用型师资队伍及其建设机制是专业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目前我们教师中多数是一所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本校任教,具体设计、生产经验较少。此外,随着学生数量逐年递增,原有教学场所、设施、设备不能满足全部学生的需求。而且师生比例也在逐渐减小,设计专业原先的“小班化教学”演化成“大众化教学”。这种情形长期以往不利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创新能力、以及个性化针对性的辅导。这就需要在应用型教师培养与建设机制上有所改革突破,培养本校的具备扎实理论知识和较高教学水平,更要有丰富实际项目案例设计经验,即“双师型”人才,以及引进优质企业设计人才。
二、改革的理念与思路
自2016年产品设计专业被确定为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以来,本专业在学校专业综合改革实施意见的指导下,在学校及学院领导的积极支持下,针对专业现状,基于产学合作,以应用型为向导,梳理了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理念与思路。本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理念与主思路是基于为了专业办学更好地服务区域行业、培养产业需求的多层次应用型人才、为毕业生职业发展提供多种途径,并结合新型产业对于设计人才新的需求现况以及校企产学研合作的契机,产品设计专业重新思考了专业特色与内涵、产品设计师的培养规格,制订突出实践应用能力的专业教学计划,改革实践课程的结构与内容,深度融合校企合作教学,进而重新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三、改革的形式与内容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定位。首先,本专业对接长三角地区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文化创意产业所需的大量产品创新设计人才需求;坚持以服务地方特色优势产业(轻工家电、日用家具)为专业建设基础,将服务地方新兴产业(文创产业、智能应用)作为专业下一步发展的特色和机遇,培养面向地方产业需求的应用型设计人才。其次,根据我校财经特色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本专业定位将体现向“商科”特色,将传统的“产品设计”向“商品设计”转变,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面向能服务于产品设计的全流程:从方案策划、设计制造到产品营销、以及迭代更新。通过比较和分析,我们将产品设计岗位需求的共性能力归纳为四种:设计执行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研究能力。分别对应毕业0-1年的助理设计师、1-2年的一般设计师、2-3年的设计主管、3-5年设计总监、5年以上的设计项目经理。在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层级性的岗位对于这四种能力的需求有明显的规律性可循。岗位层级越高,对于人才的创新能力、协作能力、研究能力的要求也越高。对于设计的执行能力要求则呈现出下降的趋势。然后结合专业所面向的传统优势产业以及新兴的特色产业对其能力进行细分。按照能力培养和训练的方式进行具体的课程设置。如针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我们将其细分为创新欲望、创新方法、创新知识、创新实践几个具体能力内容。分别设置了《产品设计概论》《产品创新与概念设计》《设计专利与版权》《设计创新与创业》等几门课程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二)制订突出应用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学计划。根据本次改革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定位,结合校企、校政合作项目化教学,在制订新的教学计划中,强化突显应用实践设计项目的教学内容,与设计/制作企业、政府、科研院所开展紧密合作,想方设法把校外的资源不断地融入到校内的课堂教学之中,使得我们的学生不走出校门就能够参与到真实的实践设计中去,从而在走出校门时无缝对接企业需求。此外,我们对大学四年的课程进行了两个维度的归纳划分:首先,从设计知识角度分为:设计技术、设计理论与方法、设计实践、设计知识拓展。四大类课程模块在大学四年的每一阶段按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平行铺开,打破了原来的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隔阂。突出四大能力培养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点。其次,从核心专业内容分为:专业基础课程群、产品设计课程群、商品策划与开发课程群、集中实践课程群。重点突出面向“产品”的专业设计实践能力,面向“商品”的复合型实践能力,从而实现基于全流程的“商品设计”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三)改革以应用为向导的实践课程结构与内容。1.设置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依据整体的教学计划改革,对整个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分层次的设置。“分层次”是指在实践教学上按培养层次将培养目标分为基本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设置了“基础实践、应用实践、整体实践”的层次化实践教学架构。基础实践:此类实践一般安排在课堂教学期间,实践的目的在于对专业知识了解和运用,在对专业课程知识点逐个认知的基础上从易到难进行实践。每门实践课程由课堂教学、实践技能培训、实践设计实施及实践考核等组成,在强调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又强调思维与能力的训练。例如《Rhino三维产品设计》中的基础实践是在课堂中练习Rhino操作实践。应用实践:应用实践以综合型实验为主,主要是培养和提高学生产品设计的思辩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进行多个知识点相融合的知识、技能的培养。例如《产品创新与概念设计》中的主题设计围绕一个综合实践来开展。整体实践:整体实践以围绕校企合作单位的项目需求锻炼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根据学生兴趣和不同项目的特点,学生根据实践题目基本要求和技术指标,结合企业项目的特色,自主设计并扩展实践内容及实现设计目的,经指导教师认可后独立或合作完成该设计课题,重点培养学生构建系统设计的理念,加强不同知识点、不同课程之间知识的综合应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每个学期末的《设计实践》就是这种集中实践课。2.创立生产应用与科研应用并举的实践课程教学特色。本次实践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将生产应用与科研应用融合到实践课程教学之中。本专业在课程的实践教学中不断结合企业的实际生产项目,实现企业设计任务项目化实践教学。例如《计算机辅助设计综合实践》的导入某企业的烛台设计项目,经过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联合指导,在2周内完成从设计草案到模型打样,学生的部分优秀作品直接被企业采用而实际生产。此外还融合科研项目,有教师的科研项目让学生一起参与,也有教师指导学生申报各类学生科研项目,例如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新苗项目等。其中在《产品设计基础》课程实践环节中,任课教师指导学生组队成功申报省新苗项目,研究宁波地方工艺文化,结合课程的产品形态造型元素内容创新设计宁波地方工艺品外形使其符合现代生产工艺。此外,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学生把实践作业申请了外观专利、实用新型专利。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应用实践模式,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兴趣大大增加,他们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并且在深入了解了企业项目和科研项目后会不时灵感闪现,在各种课程设计、创新实践项目、学科竞赛、毕业设计中推出自己改进的技术和解决方案,实现创新。(四)深化产教融合和“多师型”联合人才培养模式。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路径,与行业、产业中的优势行业、企业稳定开展的合作教育,依托企业改善专业实践教学条件、提升专业教学的效率、保证专业对产业、行业需求的高敏感度。我们建立了一批数量充足、紧密合作、互利互惠、高质量的校企合作基地,服务于产品设计专业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此外,聘请一线的优秀企业人员进校讲学,形成稳定、高效、不断提升的兼职教师队伍,补充校内教师在实战经验和行业资源有限的不足。积极推进多师制的教学模式,即多位不同背景的导师联合讲课。依据企业实际项目制作成模块化教学内容,再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布置任务,扩大教学内容与形式,也增长了学生知识面。多师制由校内主讲教师统一管理,划分教学内容,但教学形式各个教师自主安排,可以校内外相结合,这样可以让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到课程中,也充分利用了各方面的资源,然而更为重要的是解决了高校的应用型师资问题。同时在此教学模式下,多样化的师资有利于学生接触多方面的行业前沿知识与技术,也丰富了课程教学手法。
四、改革成效
在新的产业发展格局下,深度校企合作项目的导入,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调整,以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主旨,强调专业紧密结合地方优势产业,以“商品”设计、文创产品设计为特色,增强学生设计应用实战能力。形成了初步的“进出双向”成果。(一)设计服务走出去,优势资源引进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本专业为宁波市以及浙江地区的中小型企业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专业设计人才,以及设计策划与服务,助力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及全面转型发展。通过设计服务,提升我校产品设计专业在宁波地区乃至浙江地区的知名度,以及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实现产品设计实战应用型型人才培养目标。此外,通过设计服务以及校企合作的方式,将企业优势资源引进来:丰富的设计生产制造经验、先进的生产设备、专业的生产技术人员、优质的上下游产业配套。(二)教学资源走出去,校外基地引进来。我们教学资源包括场地、实验设备与设施,在教学之余,基本都是空置,造成了极大的教学资源的浪费。未来可以考虑将这些资源与校企合作单位共享,使其价值最大化。通过实践教学的训练,增强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和水平。相对的,将校企合作单位作为校外设计实践基地引进来,节省了学校的建设财力、人力、物力,未来五年计划建成至少五个校外实践基地。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实践基地观摩企业设计流程、生产制造流程,了解先进的生产设备、加工方法与工艺方式、各类材料特性、结构实现、组装流程等。为设计实战能力提供扎实的产业基础。(三)教师/学生走出去,行业专家/导师引进来。通过改革,我们的专任教师团队、学生团队走入了制造型企业产品研发部门、产品策划设计机构、我们校企合作合作进行挂职锻炼、实践实习。参与了企业实际的产品开发设计项目,提升教师自身设计实战能力,也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保证。除了教师学生主动走出去外,还引进了行业专家及校外导师协同辅助人才培养。近年来已经发展至少5位以上较为稳定的、高质量的。通过专业讲座、毕业设计指导、短期工作坊等灵活多样的指导教学模式,我们组织了这些企业研发部门和专业设计机构的高级设计师、行业专家、导师成为外聘指导团队参与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四)学生作品走出去,设计项目引进来。学生设计作品是最能体现人才培养成果的形式。我们精心策划一年一度的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展,将其作为对外展示专业成果的重要途径。今年来参与了宁波“国际设计周”高校优秀设计作品联展,宁波六高校毕业设计作品展等。此外通过参与各级别的学科竞赛,对外展示优秀设计作品,已经过得多项国内外设计奖项。积极开展设计项目引入课堂教学。在设计实践课程中,对应低年级到高年级有《设计实践I》(虚拟课题)、《设计实践II》(学科竞赛)、《设计实践III》(企业合作)。不同层次的设计项目的引入,使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学习中不断通过项目化的实践教学提升了设计实战能力。
本专业基于产学研合作的产品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特色与创新点在于明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定位,制定突出应用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学计划,改革以应用为向导的实践课程结构与内容,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预期成效,实现“进出双向”成果。
作者:丁欢 单位:宁波财经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 上一篇:医疗机械设备维修管理新模式分析
- 下一篇:文化人机学在文创产品设计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