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痕迹”在产品设计的可能性
时间:2022-06-21 10:57:45
导语:“痕迹”在产品设计的可能性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认识“痕迹”
(一)痕迹的传统意义。痕迹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为①物体留下的印儿②残存的迹象;在百度百科的解释指事物经过后,可察觉的形影或印迹。如:航船的航迹;走路的足迹;树枝的划痕。痕迹体现在许多不同的领域,在心理学和侦查等领域起到了帮助作用,如现场勘测、法医鉴定等手段离不开其帮助。这些痕迹是有价值的,也可以被运用在设计领域中。(二)“痕迹”的设计学意义。随着使用条件、方法、环境等不同,人与物的互动可能会形成一种或多种不同痕迹。一些其实也属于痕迹的东西,没有被定义也没有系统的理论。本文将引入一种“心理的痕迹”,它主要指适应、陪伴、回忆、信仰等与情感角色相关的感性因素或心理活动。笔者用以下几个大家较为熟知的例子来简述“心理的痕迹”的作用:1.中西银文化源远流长,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受汗液和空气等的影响,银器随着使用会产生不同的机械性损伤和包浆,使银器呈现出一种古董般的韵味,增加银器的艺术魅力。使用时间和环境不同、银器的不同所产生的色泽也会有所不同,带给人的感受也是不同的。包浆的银器通常要比没有包浆的有所升值,包浆内在的本质其实是生命的升华,是一种人生的感悟。2.中西方也都从很早开始就有了对皮具的使用,至今仍有各种美观并且实用的皮具深受大家喜爱。皮革会随使用变色、变软、出现划痕,甚至破损。然而这是它默默陪伴你、守护你的方式。随着使用,可以感受它带来的生理及心理上的舒适感。3.牛仔裤原是19世纪50年代美国西部的“淘金热”的工作服,在它被使用的100多年里,出现过许多风潮。其中一些元素其实本是劳动者在劳动时日积月累关节弯曲磨出的痕迹及破损,现在的流行为了追求最初磨痕效果制作出了洗水效果,破洞牛仔裤则是将这些“痕迹”放大,并逐渐成为了流行趋势。(三)“痕迹”的本质。“痕迹”的产生源于人对物品触摸的本能。宝宝在长大过程中通过各种行为,来制造和感受“痕迹”。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佐佐木正人曾说到,“在小孩长大的过程,有段时间会把纸捏得皱皱的,或是放到嘴里玩;也就是享受表面本身,开始乐于探索物品。然后就开始手指画画涂鸦,每个小孩一定会经过这个过程。而涂鸦到底是在做什么,其实就是乐在痕迹之中;开始对自己的手可以留下痕迹产生兴趣,而非手可以处理什么,行为的痕迹就这样伴随着每个人长大”。
二、设计角度看“痕迹”
人与物经过一定时间的互动,产生了“痕迹”。人的行为会影响“痕迹”,“痕迹”会给人或积极或消极的一个反馈,也会逐渐变成影响物的要素之一,“痕迹”又是人与物之间沟通的桥梁。人与物与痕迹三者是紧密相关、互相影响的(如图1)。人与物的互动产生“行为的痕迹”也产生“心理的痕迹”,这些“痕迹”是行为的证明也是情感的证明,还有时间的证明,这些“痕迹”提升了物的美感,也间接体现了人的品味、个性、生活方式、思想表达等个人化特征,甚至信仰、尊严等更高层精神层面产物。作为一个设计者,应该关注“痕迹”的积极结果所体现出的非物质层面的美感——银器的价值提升、皮革和牛仔裤的舒适感提升及情感作用等,将这些具有感性因素的“痕迹”运用到设计中去,作为产品设计的非物质因素。设计更多的是在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因此本文不考虑自然痕迹和纯机械痕迹,主要关注与人相关的“痕迹”,且与人的行为、心理有关的“痕迹”。(一)DIY与“痕迹”。大受欢迎的DIY,顺应了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使用出自自己之手的物品的趋势,为产品设计开拓了新的发展方向。DIY产品与人有更多的交流互动,有更多的情感投入,产生更多的“痕迹”,使人不仅在结果中得到物的积极反馈,在行为过程中也能享受其中乐趣。这种将产品制作的一部分交给使用者的方式,使制作和使用的界限变得暧昧模糊,使使用者对物品倾注更多的情感。DIY这种行为是主动的、刻意的,行为期间人与物品产生了一些情愫,是精神层面的影响,是“心理的痕迹”起到的作用。这是一种通过使用者参与制作来展现“痕迹”的设计方式,通过消费者的行为参与来满足其情感需求。(二)顺应“痕迹”。有些“痕迹”不是在机器生产制作中产生,而是在人的使用过程中产生。一些物品经由使用造成的一些改变可能是消极并且是无法避免的,那么就可以将这些改变用来改良,使物品越用越好,而非变坏。也就是说使用者会造成某些方面的“痕迹”改良,这种行为大部分都是无意的。鞋子和牛仔裤随着购买者的使用会越穿越舒适,许多工具也会随着使用越来越顺手。物品可以随着时间和使用而变得越来越令人满意,越来越令人舒适,多了些人情味。美国《老爷》杂志曾刊登过一篇关于牛仔裤的文章,形象地描述了牛仔裤与美国人之间那种无所不在的“情人”间的亲密关系。文章中提到牛仔裤“耐久、便宜而且性感,比狗更忠实,比人还爽快,她跟随你的时间越长、用得越久,就越使人感觉亲切宜人”。这些物品都是出自使用者的产品,使用者在使物品变得更美好的过程中,又可以从中得到积极反馈。这是一个人与物相互交流,且能彼此受益的过程,是“心理的痕迹”的融入产生的积极结果。从设计角度出发可以顺应这些“痕迹”的规律,增强设计的计划性,在设计最初就考虑到使用之后的效果。(三)放大“痕迹”。文玩经过使用者的精心盘玩形成了包浆,显得沉稳而含蓄,比刚买时更具韵味,赏心悦目。破洞牛仔裤则是将工作服在劳动中日积月累产生的“痕迹”放大,并成为了流行趋势。那身边其他的物品也是否可以产生这样的刻意结果呢?通过一些刻意行为,就像盘玩手钏、制作破洞牛仔裤一样,通过设计手段将一些本是无意间造成的积极“痕迹”,通过设计去放大化或者加以利用,以作为商品买卖的卖点(如图2)。例如最近流行的goldengoose“小脏鞋”,将本是鞋子在不经意间弄脏留下的污渍放大夸张化,将本是消极结果的污渍作为设计亮点,变成一种时尚(如图3)。(四)“痕迹”的设计价值。设计以人为中心,时常关注人的行为和心理,而“痕迹”与人的行为和心理密不可分,研究“痕迹”的同时其实也就是在研究制造它们的人;人与物之间的交流对产品设计具有重大意义,研究“痕迹”的同时其实也就是在研究人与物之间的交互,因此从设计角度来看,“痕迹”具有研究价值,将“痕迹”引入到设计领域会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新趋势。不同物品会与不同的人产生不同互相作用,因而产生不同的“痕迹”,其具体呈现方式需针对具体产品的差异以及目标群体、设计需求等来进行分类归纳总结,后续研究任重而道远。
“痕迹”在产品设计领域的应用未来发展分别从视觉表现、情感表达、文化体现三个角度并结合个别案例来进行研究讨论,不同角度独立存在、相互关联,共同作用在产品设计中。(一)视觉表现。视觉符号是物品最直观的形象呈现,其基本元素主要包括图形状、色彩等。物品随着使用产生的“痕迹”会形成随机性图形,也可能产生色彩、表面材质的肌理改变,这些“痕迹”带来了最直观的视觉感受变化,提升了产品的视觉审美,例如植鞣皮会随使用发生色泽改变。“痕迹”使即使是一模一样的物品在使用中产生细微差异,稳定中又有随机性。在系列化产品当中,“痕迹”可以在保持整体视觉统一性的同时,保留每个单体的独特性。(二)情感表达。“痕迹”具有强烈的感性因素,能够给人带去触觉与视觉上的心理变化。“痕迹”可以记录使用者的个人习惯,体现使用者个人特征,增加物品的归属感,例如键盘经使用后WASD按键的印记特别明显,则其所有者大概率是个游戏爱好者;“痕迹”可以表现人与物之间的适应和陪伴,例如会随着温度改变开花的墙纸(如图4),仿佛陪你渡过一年四季花开花落;“痕迹”是物品在过去时间的见证,可以用来表达怀旧情结,作为一个回忆触发点;“痕迹”可以展现交互体验的乐趣,例如烤年报“Welldone”(如图5)需要按照要求对其进行烘烤才能显示出一部分内容;“痕迹”促进了人与物的磨合而非磨损,从而延长物品使用周期。“痕迹”作为人与物沟通的桥梁,人与物通过“痕迹”彼此影响、彼此受益。(三)文化体现。日本建筑和工业造型设计界的代表人物黑川雅之曾说“设计的终极目的在于抚慰和唤醒人们的感受”。“痕迹”唤醒人们逐渐被削弱变得麻木的触觉感官,追溯过去“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依赖双手制作的时代,“痕迹”是手工艺制作中自然的美感呈现,也是制作者对劳动的专注、对生活的热爱之体现。对未来来说现在就是过去,“痕迹”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将在未来孕育更多扎根于生活美好之物。
通过上述可以发现,“痕迹”在设计领域进行研究是有所价值的。“痕迹”已经存在在各个领域,探究不同“痕迹”的形成来自于本能。“痕迹”加强了人与物的情感互动,体现物品所展现的非第一印象的“使用之美”,这种美代表了使用者的品味、个性,甚至信仰、尊严等,因此研究“痕迹”的同时其实也就是在研究制造它们的人。将“痕迹”引入到设计领域会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新趋势,“痕迹”可以作为商品卖点,也可以成为产品设计中的一种设计手法。
参考文献
[1]郭凯,梁纬华.现场勘查中物证的提取及应用[J].法制与社会,2016(32):250-256.
[2]孙尧.油画的笔触和肌理研究[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2.3.
[3]胥敏.金银器[M].合肥: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2012:70-80.
[4]袁丹华.揭露皮革身世:衬托炽烈燃烧着的青春[Z].http://huaxia.com/hxjk/sssh/dsqd/2013/03/3262476.html.2013-03-25.
[5]龚飞.牛仔裤及其发展[J].天津纺织科技,2010(3):45-46.
[6]后藤武,佐佐木正人,深泽直人等.与行为一体的设计[J].设计,2016(16):108-112.
[7]黄霜.从牛仔裤看美国文化[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2,19(4):95-98.
作者:章翀颖 单位:浙江理工大学
- 上一篇:高阶思维特征及教学设计初探
- 下一篇:幼儿教育产品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