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院校产品设计论文

时间:2022-03-30 10:56:29

导语:农林院校产品设计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林院校产品设计论文

摘要:该文首先分析了农林院校产品设计专业的发展概况和“三大构成”课程学情,探讨了“三大构成”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农林院校产品设计专业“三大构成”课程的教学思考,同时提出了改进农林院校产品设计专业“三大构成”课程教学的一些思路与做法。

关键词:农林院校;产品设计专业;“三大构成”课程;教学思考

一、农林院校产品设计专业发展概况与“三大构成”课程学情分析

1.农林院校产品设计专业发展概况。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以学科门类划分界限的情况正在不断改变,以学科门类命名的大学在办学范围上也在不断扩大、跨界与融合。农林院校依托既有的学科专业基础孕育发展出一些设计类专业,如农林院校的园林专业、木材科学与工程(家具设计与制造)等,以这些学科专业为基础不断拓展,逐渐形成了具有农林院校特色的设计类学科专业。农林院校中设立的产品设计专业,有相当一部分源于木材科学与工程、家具设计与制造等专业,有着典型的工科性质,强调从材料、工艺转而演进设计的逻辑关系。在面向行业的专业建设过程中,农林院校产品设计专业多以家具、家居、家饰、家纺等产品类型为设计对象,与一般院校的产品设计专业相比,有着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化特色。2.“三大构成”课程学情分析。农林院校产品设计专业在招生方式上归于艺术门类招生,生源相较其他高校的产品设计专业并无二致。“三大构成”课程是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三门课程的统称,是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基础与核心,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的德国包豪斯设计教育体系,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被引入我国高等设计教育体系。目前,各设计类专业均开设了“三大构成”课程,“三大构成”课程已经成为设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部分。“三大构成”课程能够帮助学生完成从感性美到理性美的过渡,从绘画思维演变到设计思维,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专业设计知识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有着重要作用。任何类型产品的设计都需要进行点、线、面、色彩、空间和质感等要素的组合,这些要素也是“三大构成”课程的学习内容。无论是在设计认知还是设计创新方面,对构成规律和方法的运用都十分重要。由于“三大构成”课程的专业基础性课程性质,目前在教学中,部分学校仍未能很好地根据产品设计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服务行业等特点与要求,有针对性地在教学内容上体现出专业差异与侧重点,往往还是进行宽基础、通识性教学。“三大构成”课程原有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比较僵化,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导致注重技法、忽视创新、缺乏现代先进技术运用、难以实现创造力与应用能力培养等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以往的“三大构成”课程教学强调对练习习作的重视,学习过程由教师主导,忽视理论与实践学科的关联,启发式教育和个性化教育不足,学生自主深入思考问题的空间太少,对课程教学训练的完成过于模式化等。在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情况下,“三大构成”课程原有的教学模式与内容已经满足不了人才培养的需求,亟待创新。

二、农林院校产品设计专业“三大构成”课程教学思考

1.创意与技法。长期以来,在“三大构成”课程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强调技法的重要性,而往往忽视了创意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基础性课程的练习,让学生对专业产生兴趣,并在今后的专业设计课程中融会贯通,是专业基础性课程教学的重中之重,“三大构成”课程的教学目的正在于此。如何在“三大构成”课程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是教师应该特别关注的问题。如,有在立体构成课程中导入叙事性设计概念的做法,对学生不仅有技法的要求,更有思维的要求,要求学生选择设计题材,并理性分析叙事内涵,提炼情感元素,完成设计构思,在课程中训练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基础与专业。“三大构成”课程为专业基础课,通常设置在第一学年,此时学生并未接触到专业课程,对于专业的认识还处于模糊状态。同时,由于“三大构成”的任课教师往往过于专注于基础课程教学,与专业、市场的结合度不够,在课程内容设计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做到基础与专业的交叉与融合,课程内容往往不直接与设计实用目的联系在一起,而强调纯粹形式上的创造与练习。如果“三大构成”课程教学停留在构成本身,失去与专业设计之间的有机联系,呈现出与设计相脱离的表征,则达不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势必降低“三大构成”课程在专业学习过程中的基础性与引导性作用,进而流于形式。如果“三大构成”课程教学中没有联系到具体设计案例或应用途径,势必造成学生无法了解“三大构成”课程教学内容在专业设计中的具体运用与使用价值,教学效果必然无法得到保证。作为产品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三大构成”课程是为后续专业设计课程服务的,并且两者之间是一种基础与提高的关系,“三大构成”课程应与具体专业设计课程有机联系起来。农林院校的产品设计专业,面向专业所服务的产业,应将后续专业设计课程中的前端部分,抑或是初步设计部分与“三大构成”课程教学紧密结合起来。3.西学与中学。“三大构成”课程来源于西方设计教育体系,在进入中国设计教育体系之后,被中国设计教育界所广泛接受。从“三大构成”课程开始,中国现代设计教育逐渐摆脱了以传统手工艺为主要内容的工艺美术教育的影响,“三大构成”课程对于中国设计教育的影响不可谓不大。然而,手工业时代的传统工艺美术并未完全失去在工业化和信息化时代设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意义。农林院校产品设计专业主要面向家具、家居、家饰和家纺等产业,这些产业与传统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将传统工艺美术因素引入“三大构成”课程教学,有着逻辑上的因果关系与合理性。如,传统图案从表现形式上看,有节奏、韵律、对称和均衡等,与平面构成原理极其相似;同时,传统图案更能体现精神领域与文化价值上的内涵,所涉及的题材有因物寓意、物古图祥、言必吉祥、立意独特的特点,形成了独特、浓郁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个性特征。4.表象与内核。目前,“三大构成”课程教学中存在停留于表面形式而忽视实质内核的现象。教师过于强调构成形式和技法,而对于构成理论和法则则谈论较少。个别高校甚至在设置课程体系时,没有设置理论课时,完全采用实验方式练习,忽视了理论传授这个重要教学环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对于理论体系部分缺乏讲述与分析,而是让学生直接进行构成形式练习。学生由于缺乏构成理论的指导,往往在个人体会的基础上参考甚至模仿、抄袭所能查阅到的图例习作,没有很好地在构成原理指导下进行实践创作。形式上的训练如果不与本质思考相联系,则无法指导学生从事今后的专业课程学习与设计实践,造成“三大构成”课程教学中表象与内核的脱离。

三、农林院校产品设计专业“三大构成”课程教学方式探讨

1.项目式教学。长期以来,部分教师认为“三大构成”课程不适合进行项目式教学,对其存在思维定式,其实不然。项目式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更容易形成体验感和成就感,学生通过自主协调处理在项目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学习效果。通过项目载体、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等途径和方式,让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达到了知识运用、探索创新、能力训练、素质培养等诸多方面的综合训练。2.研究式教学。针对目前在“三大构成”教学中出现的过于强调构成形式训练的弊端,可以通过研究式教学的途径,让学生自主探索、独立研究进行“三大构成”的训练。通过题目明确、概念引入、课后调研、个人分析、小组讨论、创意探索、构成表现等步骤,在纯粹的构成形式练习以外,导入更多的设计思维,更快、更好地让学生从绘画意识转变到设计意识。3.互动式教学。以往的设计教育中也采用“一言堂”“满堂灌”的方式,常常是作业布置下去,就让学生进行构思创造,接着进行作业点评,最后提交作业终稿,教师进行作业评分,整个过程处于单向方式,缺乏互动环节。教师不应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是学生素质和能力训练的引导者与赋能者。互动式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改变这种状况,通过巧妙设计教学环节,让师生直接产生双向互动,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改变以往教学模式中师生双方的固有角色。如,案例探讨、作品汇报、作品展览、学生互评等方法可以有效提升教学过程的互动性。4.材料与手段多元化。以往“三大构成”课程教学中师生习惯使用某些材料。一方面,这些材料购买容易、操作简单、技法成熟、使用广泛,是长期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经验做法;但另一方面,这种做法使学生在构成训练过程中易受到材料的局限,无法摆脱使用这些常见材料带来的思维定式与桎梏。材料与手段只是展现构成的载体和技术,在“三大构成”课程教学中,教师不应只会简单地运用所熟知的固有材料,而应该开拓和尝试各种新材料与新技法,拓展设计思维,探索美的形式,通过体验方式探寻不同材料与技法所表达的美感,激励学生运用更开阔、新颖的视角观察周遭,发现美、探寻美、创造美。

现阶段,虽然农林院校产品设计专业“三大构成”课程教学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但在不断践行教学改革举措的情况下,教学方式逐步改进,教学内容不断调整,教学效果日臻完善,取得了一定的突破。立足于产品设计专业基础,面向泛家居行业集群,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与市场需求,将“三大构成”课程教学方式与市场对人才的要求相结合,培养具备创新设计能力与创新设计思维的高素质复合型产品创新设计人才是十分必要的。基金项目: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校级教学改革项目“农林高校设计专业构成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X2015016)。

参考文献:

[1]吕建华,陈铭,李贤伟.基于产品设计专业的家具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思考.美术教育研究,2015(9).

[2]刘晖.高校设计专业“三大构成”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7(1).

[3]刘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设计构成课程教学改革初探.课程教育研究,2017(12).

[4]杨华.叙事性空间设计训练——空间构成课的改革与实践.包装与设计,2008(5).

[5]张曼华.不同设计专业“三大构成”课程教学内容差异化的必要性探究.大众文艺,2017(12).

[6]田君.“三大构成”的引进.装饰,2008(3).

[7]萧玥.传统图案再“构成”.美术教育研究,2017(5).

[8]曲辉.对当下艺术设计专业“三大构成”课程建设的再思考——兼解读《构成》教材.中国大学教学,2013(10).

作者:吕建华 牟艳睿 孙真真 单位:四川农业大学林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