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产品设计“双创型”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时间:2022-04-17 08:58:45

导语:工业产品设计“双创型”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模式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工业产品设计“双创型”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摘要】工业产品设计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是当今社会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点,在这个重视实践性的学科中,多种校企合作形式因为能使各方受益而被诸高校视为首推的实践形式。但不同的合作形式有利有弊,结合“双创型”人才的特点,文章提出了多层面有计划的校企合作形式搭配模式,以培养和锻炼符合时代背景的“双创型”工业产品设计人才。

【关键词】“双创型”人才;工业产品设计;校企合作

工业产品设计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当前“创新创业”的社会背景下,新生代小微企业大多从创新产品起家,因此,如何优化工业产品设计的实践培养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校企合作作为一种多方受益的教学模式被当前多数院校所采纳,因为课堂上受设备及运作成本的限制而无法实现的模具工程及生产实践,都可以在合作企业得到实际锻炼。此外,由于课堂上很多学生的选题以虚题为主,这些题目有的虽然别具新意,但始终没有市场数据支撑,可行性、落地性都不完善。而学生只能凭借基本的造型手段将其效果图化,这就造成了学生的设计思维越来越脱离现实,毕业后上岗也必须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适应期。

一、校企合作中设计人才的培养过程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培养设计人才是当今各大高校较为常用的一种培养方式。学校和企业以某种合作形式开展设计项目,这些项目可能是来自企业的实际设计意向,也可能是用以挖掘潜在需求的概念设计。项目组由企业的在职设计师和学生团体组合而成,通过对设计各步骤的讨论,让学生天马行空的设计创意与在职设计师的实际研发经验相互碰撞。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习到对市场的分析方法、对设计创意的评价,以及如何完善方案使其能够符合现实的生产制造工艺等。企业的设计资源比起学校来说更为专业,从市场渠道到生产制造,都有其相关联的资源,这有助于学生了解各种行业产品。因此,组织学生在这个环境中与在职人员一起进行产品研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当前工业产品设计的校企合作形式

(一)课程结合企业竞赛

这种形式在当前的高校中最为普遍,是许多高校设计类专业应用最多的实践方式。近年来,各地政府及各大企业都特别关注工业产品设计,同时设计市场的多元化导致企业优秀人员流动率增大,许多早期引入设计的企业也逐渐出现了思维僵化或创意不足的情况。为了在“90后”新生代的市场中得到更有优势的发展,很多大型企业纷纷将目光投向了高校设计专业。他们以跟高校或专业教师签订竞赛投稿方案支持协议为方式,通过组织校园竞赛宣讲、创新创业路演等形式获得大学生的关注,一方面宣传品牌形象,另一方面选拔人才。每年年中和年底是各大设计竞赛的截稿高峰期,在这个时段中,高校设计类教师会优选各个设计竞赛来配合专业设计课的开展。一般的操作方法是在课堂理论讲述后,以竞赛命题作为作业命题来开展课程选题工作。之后教师在课堂上对参赛思路和方案加以指导,在课程结束时要求完成参赛方案的初稿或终稿展板。这种校企合作形式由于企业参与的成分不多,学生的创作自由度高,同时设计制作的地点一般在学校内,实践空间和时间不受限制。但企业命题具有广泛性,有些甚至没有指定的题目,所以学生在选题时往往以概念的和未来需求的选题作为参考标准。设计完善过程中主要依靠学生自己的经验能力,教师也仅仅能起到点拨指导作用,因此设计方案偏重创意表达,落地性较差。而竞赛的得奖率是比较低的,获奖的学生凤毛麟角,所以现在很多学生已经对行业竞赛充满了疲惫感,这也促使企业在举办竞赛时要调整战略、增加竞赛含金量、有效扩大获奖率。

(二)课程内个别课题的联合孵化

这种形式主要是以教师的课程开设时间为基准。在理论讲述过后,学生自由选题开展设计实践,这时某些与任课教师熟悉的企业便作为教学辅助,参与到课程中。个别的学生小组由于选题和这些企业经营范围相近,可以由教师带领与企业在职设计师一起组成讨论团队,就课堂中所提出的创意和想法加以完善,并且创作出有一定市场价值的产品设计方案,这些方案会作为企业的储备数据或真实项目结果在日后加以实现。此过程中,学生最终表达出的创意,通常都会跟初始创意有着很大区别,因为扎根于实际市场的企业方会对创意提出很多限制性的意见。学生既要维持对设计方向的想象力,又要适应这种真实的限制,创作出令自己和企业满意的作品是有相当难度的。此外,这种合作方式虽然由企业方分担了任课教师的实践讲解,但教师的教学任务却从项目指导转变为沟通引导。而且由于受单一课程和教师人脉的制约,学生只能在上某位教师的某一门课时,才有时间和精力参与到合作项目中。设计类课程的编排通常是不连续的,其中还要插入很多其他的课程,因此这种合作形式在实践时间和空间上受限制,且不具备连续性。但作为较容易开展的校企合作形式,这种方式被很多企业和高校推崇,作为教学的补充,同时也作为企业刺激新思维的途径而广受欢迎。

(三)课外实践平台的工作坊模式

这种校企合作的形式在国外使用率较高,但一般范围不大。在国内,近年来设计工作坊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些有经济及创新实力的企业常常会主动联系高校开展此项活动,有些工作坊则是由政府出面组织,将地方企业和各大知名高校结合起来。如福建省的“海峡两岸设计工作坊”,就以本地企业的实际设计需求为内容,联系大陆及我国台湾地区的各大高校师生参与,为本地设计行业开辟了合作交流的途径。由于工作坊一般是以高强度、集中性为原则开展设计活动,因此高校在读的大学生参加这种活动必须要在课外进行。由带队教师挑选部分优秀学生到活动现场,以吃、住、工作都集中进行的形式联合企业方在一个短时期内,如一周或半月,有针对性地对某一个项目开展设计活动。校企合作工作坊的形式因为集中实践,在空间和时间上有连续性,而且带有一定的竞争强度,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地综合运用,同时也锻炼了学生面对压力时的资源管理和情绪管理能力。工作坊合作形式虽然主题单一,但企业能在短期内得到一定量的有参考价值的方案,学生又在这期间得到了高强度的实题设计锻炼,是一个双方得益又耗时不长的合作形式。可是由此所产生的各个团队吃、住、行等方面的费用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而且时间集中,大多只适合于在假期内进行,开展频率不高。

(四)课外实践平台的课题联合开发模式

在课外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将企业课题以导师为核心引入学校,组织学生团队在课外展开研究,这是一种很常见的校企合作形式。企业通过联系高校教师或研究所,商定一些合作开发的项目,其中有一些难度适中的设计研究会由主导教师组织学生团队去完成。这些设计任务有的琐碎,有的复杂,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并让学生得到锻炼,教师组织的团队通常以高年级或研究生为主、低年级为辅的形式开展。此外根据项目的规模,可能会持续锻炼数届学生。项目的开展需要有场地和资源,因此这种课题式的校企合作形式大多依赖于实践基地。实践基地有校内校外之分,校内通常以工作室形式出现,校外有在企业内设立的专用场地,也有单独在各种创意创业园区内开办的设计运营机构。课题式校企合作十分有利于团队培养,同时设计产出率也很高。如广州美术学院通过体制改革,将传统本科的班级学制管理改革为工作室管理,根据珠三角地区的设计需求,培养教师团队,开设不同领域的工作室。学生在大二被划分到各个工作室后就专心进行对应领域的设计学习,每个工作室都有一定量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学生可以边学习基础理论知识边参与实际设计项目,这样能够快速实现学以致用。开展课外课题式的校企合作有助于培养设计团队,而且企业对这样的合作投入也比较大,因此容易孵化出成功设计。学生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可以学习如何展开实际的设计研究、如何实现创意、如何与企业沟通、如何做市场推广等,这都为学生成为创新创业人才打下基础。但受限于企业的项目来源,这种合作实践范围较为局限,能够惠及的学生面不广,尤其在校外实践基地工作的大多不是在校生,而校内实践基地又不能成为各个高校的标配硬件,因此这种校企合作方式虽有吸引力,但不容易开展。

三、多层面合作形式锻炼“双创型”人才

上述四种校企合作形式都各有利弊,单靠开展其中任何一种都无法培育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双创型”人才。多层面合作形式开始被大多数高校所认可,即在低年级设计专业课刚开始时,就引入竞赛作为实践形式,当学生进入三年级后便开始在课程中进行个别项目的校企联合孵化。同时在课外组织优秀学生团队,通过高年级带低年级学生的做法使其尽快具备团队协作能力,利用假期组织优秀团队参加各种工作坊实训,以此加强团队的协作性和默契性,随时准备应对课外课题式实践任务。多层面的校企合作形式可以从多个角度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加以培训,学生养成了从实际情况出发考虑问题的习惯,这样使创意不至于太天马行空,保障了创新的成功率。此外,学生通过承担不同的团队角色,接触各产品专业领域的资源,有助于培养创业的基本能力及积极性。因此,这种有计划、有条理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能够在工业产品设计培养“双创型”人才的道路上起到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校企合作的项目中,学生根据参与的程度不同,能够体验到设计团体的不同角色。而通过不同角色的担当,学生能将课程中所学用以实践,从项目分析到市场调研,从用户体验到概念定位,从创意延伸到方案落地。当前通常使用的四种校企合作形式都各有利弊,在大力号召创新创业的今天,高校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将开展多层面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放在发展的首位。同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除了组织各种实践形式以外,高校还要鼓励学生进行优秀的工业产品慕课学习,以此打破学校的壁垒,拓展学生的眼界。

作者:王茢 张立巍  单位: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