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出行下自行车产品设计论文

时间:2022-04-13 08:25:37

导语:绿色出行下自行车产品设计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绿色出行下自行车产品设计论文

一概念体系的建立

(一)绿色出行的概念提出

围绕绿色、环保、健康、便捷出行的理念为主线,推进和引导着当下意识形态的回归,通过需求的满足、目标的实现达到自我确证,构成了新的创造活动,并产生和满足着新的需求,这种思潮的涌入已经成为当下所倡导的一种对自然本体返璞归真的迫切诉求,其理念也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接受。在当下都市人敏锐的触觉里,其节约能源、提高效率、减少污染、有益健康、兼顾效率为代表的自行车类产品的“绿色出行”方式,以其鲜明特色成为一种出行时尚,备受大家的关注与认同。绿色出行下自行车系统开发与设计研究具有一定的国际化视野,也是一个长久探讨和应用的命题。有一份数据统计,2012年9月22日无车日当天,全国节省燃油约3300万升,减少有害气体排放约3000吨,这相当于植树6万棵的比重,而这只是一天的环境收益。从这可以清晰地想到,通过完整而系统的分析研究对“绿色出行”下自行车设计也提出了多重性要求,以生态环保、高新技术、再生能源、设计创新为依托,来实现创新优化的综合性技术分析、人群共享分析、标准化模式安装等多方面。通过绿色出行方式的设计研究,来实现人与环境的双向统一,塑造一个物质与精神并重、效益与寓意双赢的多元综合性效益。绿色出行的概念提出,为自行车产品的创新之路提供了无限可能。

(二)国内外设计动态分析

通过对国内外自行车产品的研发动态、功能种类、使用氛围、受众人群、人性化设计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取证出作为交通工具之一的自行车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已经普遍形成国家意识和生态意识的出行方式,同时其强大的设计研发力量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设计研发出种类繁多的诸如电动、电磁、光能、风能等技术条件下自行车产品,并在转换其外观品质、新型材料、高新技术和复合功能的高效产业研发中,以多变的思维和理念推动着骑行方式、操控方式、地域环境、特定人群下自行车产业的发展,其绿色出行正在逐步形成交通出行的主流,并切实深入到大众心理的代步工具。而针对我国自行车产品所涵盖的功能种类、产品创新、受众人群的综合情况进行分析,当前我国同类产品在设计与研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产品类型单一,缺乏功能灵动:自行车类产品观念与功能的结合模式相对单调,很少顾及受众群体的实质感受,缺乏人性化适应的需求,同时欠缺系统性、创新性、地域性的能动设计。二、抄袭程度严重、缺乏创新观念:当前我国自行车产品的设计理念基本还停留在满足使用功能与节约生产成本的层面上,产品自主开发能力不强,缺乏品质创新和文化内涵,虽然自行车产品的外观品质在不断地提升,往往只是片面地停留在“外观视觉的美化”而缺少实质的系统设计和依据分析、归纳,往往是流于表面创新。三、观念意识淡薄,缺乏共享机制:社会普遍缺乏系统的能源保护观念和适宜的能源保护评价标准,致使设计师很少能从能源保护的角度来开发与思考。因此加速推进产品品质的优化与创新,将是解决自行车产业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

(三)地域文化的导入与传承

设计是一个反复知解的过程,是把人们的思想赋予形态的工作,将所有的人造物赋予美好目的并加以实现,是真善美的体现,同时也是对独特的文化态度认知和逻辑推演的评判。纳入到文化背景和人性本质的寻求,设计从过去对功能的满足进一步上升到了对人的精神关怀,这是在设计中融入文化,增加产品的文化附加值的根本所在,是对人类本身意义的复杂性和对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多种可能性的认知。诚然,设计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文化。中国有龙椅,西洋有沙发;中国人喜欢饮茶,西方人好咖啡;中国人吃饭用筷子,西方人则用刀叉;这些意识形态都从不同的角度释放出人类文明特性和文化情感。不同处境的意识形态反映在生活当中,什么样的历史、文化、经济、政治都一览无余。产品是物化的文化,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活体,是意识形态的演变、传播与进化中融会贯通的整合与延续,人类思维捕捉的不断发展和提升即是人的认识、思想和情感不断完善的过程,设计也必将随着自身认识去触及人类本质的文化视角去探究,并以人性的本质去呈现,这正是人类追求理想化、艺术化的造物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集合,“以致通久”的交融才是真正意义下的设计。设计是无生命的,又是有生命的,“生命”即蕴含于人类对产品设计和使用过程中的述求。不同地域、不同国度的文化沉淀,都已打上了人类精神意识的烙印,把原发的产品动态研发与创新形成独特魅力的产业品质是摆在我们面前全新的理念。结合我国自行车产品的设计研发,作为支撑要素的设计品质的构建,本质上是产业化链条的整体提升,这有赖于我们对所处环境文化理念的沉淀,把他们提取、归纳作为统一形象的灵魂,其精髓则通过具体造型设计来得到展现。故归根结底,有赖于具体设计实施过程中的综合、协调控制,在兼顾民族性和层次性中,寻求突破点,挖掘具有独特个性、有人情味的产品特质。

二自行车产品设计的品质引导

自行车类产品体系是由若干个相互联系与相互依托的形态、功能、结构、美学、人因和风格特征等要素构成的集合体,所有这些要素是一个相辅相成的统一整体。自行车类产品有其特殊性,它的结构既承担物理功能,又直接体现外观。它的设计呈现过程和其他产品相比较存在一定的难度,其整体造型更多的是和它的使用功能相关,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它的形式和内涵有着更多的可能性,同样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一)思维创新的推进

说到自行车产品设计不得不提到创意思维的存在,从根本上来说,产品都是以特定的形态存在的,产品的形态基础就是产品的创意。如果说自行车产品的功能是一种必然性,那创意思维的展现就是一种可能性的存在,这种可能性是源于自行车产品自身的使用特性与特定环境的定位,它是人与环境、人与物之间多重营造的途径,是融合心与物的认知与体验,是人类本身意义的复杂性和时代背景下多种可能的物化过程。(图1)作品“舞”带来了可追溯的历程,它是工业化历程的回归,在机械时代的消点中应运而生,就像一个舞者在翩翩起舞中的淡定而飘逸。履带式的结构穿插无所不在地彰显着运动下的机械美,几何圆的巧妙运用带动着灵感的挥发,黑灰色调的搭配在净雅之中收敛着人们的视线。应当说,“舞”的出现颇具思维意识和挑战意识,它不仅仅是对传统审美的缅怀和回味,更是在操控体验中冲击着人类意识与行为模式的再转变。通过对自行车产品设计多重属性的引导与规划,运用思维上的创新技能,激发设计者对创造灵感的挖掘,并以一种开放的视野去寻求捕捉点的定位,构建风格特征下品质印象的导入,即创造前所未有的、新颖而有益的出行方式。产品创意本是一种无形的表象,但在思维的发想与整合中,利用意识思维的完善,在感性认识与实践的基础上,更要偏重于理性的思维判断和推理,寻找和优化其共性认知。

(二)设计创新的引领

一个没有梦想的生命是不可能有激情的,同样设计品质的迸发离不开心灵的触动。以自行车产品的系统开发为起点,结合绿色能源的优势与交通出行的实际,围绕使用功能、审美观念、视觉品质、情感互动和地域环境等多种角度进行系统研究开发,关键是设计研究中发展潜质的引发和拓展思路的引导,这就把设计创新推向最为实质的前沿。创新是通过人脑中敏感机能的转化,通过大脑细胞里的偶然记忆,寻找契机推进梦想的实施,随之呈现出一种气象的释放。在创新中求新、求异、求变、求不同,寻求突破即“创新点”,运用全新的创新思维来引领和贯穿创新设计的实施。实施中始终要遵循形式表现功能的原则,挖掘与捕捉简洁富于人情味的形态、悦目又不失庄重的色彩、实用与美观并重的结构、技术与艺术高度结合的创想。这一过程最为重要的是寻求捕捉点的定位,其灵魂就是设计创意,旨在构建外在视觉品质的创新体系,即创造前所未有的、新颖而有益的外观品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设计即创造,设计能力也就是创造能力。就自行车产品的产业格局而言,我国相当一部分自行车产品的外观造型上存在着色彩单调、搭配不当、形体繁杂、线条生硬、过于雷同、不够人性化等诸多问题。因此完善和营造自行车产品的经济功能、绿色转型的实施,来推进延续自行车发展模式下绿色结构的系统特征为主要着力点,激发思维创造中骑行方式、操控方式、地域环境、特定人群及个性诉求的营造与跨越。在重视产品使用上的合理性和感官上的审美需求的同时,强化设计的原创性和纯净性,把原发的产品动态研发与创新形成独特魅力的性格品质。只有这样,新颖、独特的设计才会在大浪淘沙中闪烁出与众不同的光芒。基于视觉感官的跨越,折叠与收纳的便捷、下握车把的骑行方式,“A-kike”可以说这是对整合工艺技术和传统意识的一种尝试,形式上大大超越了功能诉求,在外观品质和结构运用中独树一帜。这种别具一格的创意完全颠覆了以往自行车类产品给人的固有印象,也就是常说的产品给受众人群所带来的行为导向和纵深体验。“A-kike”为自行车设计方向的引导与延展,提供了更为广度的研究视角。

(三)产品性格的提炼

说到设计创新与品质不得不提到产品性格,从根本上来说,一个产品的形态基础就确定了产品的性格,如果说产品的功能属性是一种必然,那产品性格的定位就是一种必然的存在,这种必然性是源于产品自身的使用特性与特定环境的定位。性格在以往的代名词就是个性,但个性已经成为多样化中的一个诉求,只能表达设计本质属性的部分载体,即“其中之一”,但更深层是诉诸于整个设计的变化,这就是说一个产品的设计创新和品质提升需要更多的性格来表露。产品的性格是设计发展的源泉、精神品质的整合,它带来了可追溯的历程,也就是常说的产品给受众人群所带来的行为导向和纵深体验,而不是浅尝辄止的个性诉求。“随尚”是专为上班族而设计的,他是追求时尚潮流的新一族、快意人生的魅力所在。在简约时尚、方便快捷的理念衔接上,强化了造型上的概念语言和明快的流线分割;车把部位可调节的伸缩结构及旋转结构的插入、零部件巧妙的结合搭配凸显了作品的设计灵动。一件设计作品的出现,可以从多种角度来衡量和评价它的归属,从形式角度出发,归于形式;从功能出发,归于功能;从观念角度出发,可终于观念。任何富有创造性的产品设计都必然渗透、交织和表现着独特的性格魅力,而这种性格的提炼,正是设计与艺术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互相启发的融合。产品性格通常会呈现出作品的一种气象,这种气象又难以用一种风格或者一种具体的词汇去概括,因此没有对艺术的深刻认识,纯公式化的设计是不会成为真正有创造力和感染力的产品设计,可以说产品性格的定位是一种悟性的感召、审美规律的勾划和创造。以心灵感应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设计创新与产品性格之间,从一开始就有一座相衔互济的桥梁来吸附,这正是设计中的审美、直觉和想象的延续、传播、交融和整合。

(四)设计品质的修正

产品的创新设计实际上是对设计内容的分解与综合的过程,也是外观品质不断修正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流动的、客观的,也是随机的。设计已是一个高度发展、并有相当积累的现实,此种角度的阐述正是从宏观角度论证了人与社会统一模式的诠释,自行车产品的繁杂结构让此类产品的设计过程既与其他产品有相同之处,也有区别对待的地方。面对设计研究中激情而新颖的创想,要用理性的思维评判和引导方案的实施,同时调用抽象与联想的感性思维来寻找各种替换物,对外观设计、操控方式、驱动方式、传动方式、新型材料、结构功能等多方面进行不断完善与创新,并用设计的结果与潜藏的设计思维来影响这一过程的实施,继而在理智与感性交织中佐证设计品质。设计是有形的,而品位是无形的,设计过程中要敢于怀疑、敢于创新,这种交织的判断要在一种理性的认知下来佐证。“∏”凭借灵动的原创性为依托,以字母“∏”为创意点,其简练的造型、清晰的结构、巧妙的穿插、合理的归纳、纯净的色彩诠释着自行车产品的机构性研究。设计中弧曲线条的运用,折叠方式的归纳,车架与车座、车把三位一体的结构,前轮的锁制功能的穿插,强化了此设计机构性的创新点;同时精细的色彩感悟,在沉稳中不失清新的浮华。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彻底推翻以往的设计全部创新,而是应通过有效的思维方式,有选择地在既有层面上加以创新和改良,同时在既定约束条件下对部分设计元素进行重新整合。在具体实施中,阻碍设计者创造力发挥的最大问题是“知识匮乏”和“知识深厚”所带来的烦恼。知识匮乏者相对缺少文化底蕴和综合知识的积累,以至于无法评判自己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设计思维的发挥;知识深厚者所带来的“丰富创想”则往往在灵感创意的初期,就会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去阻挠此设计的不成熟、不完美,甚至在实施过程中带给自己更多的压力,徘徊在设计构思与最佳方案的选择上,结果反而阻碍了创新与品质的营造。从某种意义上说,产品品质不断修正的过程,正是产品创新和凝炼的集合。通过多重手段与思维的发散,深化设计再创新理念的研究,引导设计者将自行车产品似乎分散繁杂部件的各部分功能、结构和审美特性进行重构与拼合,在不断的修正、补充、完善中升华设计创想,摆脱最初荒诞的臆想所带来的焦虑。

三创造力的营造与发挥

现代自行车设计的整体性能、综合效益、和谐环保等迫切需要顺应时代,落实到系统研究中强化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和多元思维的创新,积极解决时代特点下的人文矛盾和互动性诉求。人与社会的统一模式必然是尊崇环境特性与个体需求的矛盾载体,为契合和消融这一矛盾体的利弊,通过研发设计中的布局设想、功能完善和寓意传达等方面的确立,为绿色出行下自行车设计概念的提出予以首肯。

(一)多元模式的链接与匹配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处于一个有机的整体当中,因此,我们应以敏锐的眼光来审视和关注当代自行车产品的最新发展态势。应该说,现在自行车设计的重心已经不仅仅是围绕产品本身的创新,而是更广泛地渗透到了颇具广度的纵深层面,紧密地维系着人们生活、工作、休闲、娱乐为导向的多元关系上,这种多元的视角为自行车产业的拓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自行车产品以其独立的单元体,作为内外互动的介质、相互联系的纽带,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模式连接,牵动着当今日益膨胀的多元世界。这种多元的链接既是人的系统与物的系统的融合,也是对理性约束和感性惠顾的统筹。这常常隐藏在豁然直达中的特定设计思维,推动着各种交互模式的自行车产品应运而生,如将骑车和跑步两种运动融为一体的自行车、可折叠的提箱式旅游自行车、亲子互动自行车、水陆两用自行车、空气净化自行车、各种租赁自行车等等,这些多重手段的引领往往会让人们倍感惊喜、舒适和愉悦,从而给日益紧张的现代生活带来更多的情趣。他们正迅猛地推进着人与产品的可持续设计包容,链接着匹配关系的最优化,体验着多元化模式下的生活方式的变革,想象到现实的跨越。立足于当前社会的自行车产品的发展契机,“旅乐”以自行车与旅行箱合为一体的创意为契入点,带着旅行箱骑行在都市中,倍感城市魅力。造型明快的流线分割、橙色与黑灰色的搭配,减少了箱体的臃肿感;伸缩及旋转结构的巧妙结合,提升了其设计的实用性,对现代旅行者的绿色出行提供了深入的解析。

(二)人机因素的合理优化

产品设计往往以一种美观和谐的姿态展现于人们眼前,而这种美观与和谐则是产品本身存在的必然,也是产品本身所集合的人文意识,即为“合理”,归根揭底,设计是为人而设计的。产品是透明的、诚实的、是有情感的,对于我国自行车产品来讲,更多的是千篇一律中的简单仿效和盲目追随,而忽略了当下人对此类产品越来越高的精神需求和个性表现,这就需付诸以更合理、更直观、更具性格、更为人性化的能动设计,通过定位、识别、跟踪人类的动作和行为,来改善受众群体的实质感受,推进人与物间的识别交互、理解交互、情态交互及情境反馈的交融,即最大限度地解决人与产品合理与协调中的人物和谐,“物我相忘”的境界。我们知道,自行车产品之所以备受当下人青睐,其绿色、环保、健康、便捷出行是它的优势所在。同样自行车产品的结构布局、造型色彩、骑行方式、个性诉求等因素的整合,就为人机交互及人机因素的设计植入提出了更高要求。使用功能的合理、行为机构的优化,注入产品的情感这是我们在人机系统中所面临的长久命题,在充分考虑人性需求的同时,减少此类产品给人单调、生硬的印象,缩短与人之间的距离感,形成真正意义下大众所共享的洋溢“热情”,充满“馥郁”的愉悦。将人机交互的合理性、认知感及感官悦目作为设计重点,通过造型风格及形式语言的系统优化,以协调一致的处理融入人机的视觉、体位、色调、材料、肌理的精细化设计,把握不同受众人群生理特征和行为特性的紧密联系,形成更易理解的传达与交流,最大限度地符合人的行为习惯和简化原则的交互,强调人机因素的合理优化不仅仅是对设计方案的选择、分析、预测及优化,更重要的是对不同的受众人群在使用时所处的本体、环境等的交互选择,其身体的高矮、胖瘦,性别的区别,年龄的跨度,气候的冷热,雨雪之分,所有这些就对人体与自行车产品中所实质触及到的车把、车架、车座、脚踏等主要部件的亲合力和接触感提出了更为明确的准则,使自行车各部分与人处在良好的交互环境中并始终维系着友好的操控,维系着整体形象的“亲近感”。

(三)思维方式的拓展与释放

以一种开放的视野去关注未来人类的物质文明和技术进步,从国际前沿的文化艺术和设计思想角度,深入挖掘和剖析更具研究性、引领性和前瞻性的设计语言和视觉元素,进而创造更为合理的生存方式,为自行车产品的创新提供有效的、持续的动力支持。结合我国绿色能源的优势与自行车类产品使用的实际情况,可从环境、行为、国情的角度与社会服务深度整合,融合扩充,推进当代交通出行设计、人、自然三者的关系。对绿色能源下的自行车产品的新概念和新观点有机整合,逐步在设计观念、审美品质、人机互动和企业文化诸方面形成特色,进而彰显技术层面和审美层面的融合创新,来满足我们的现实及未来需求。现代设计的核心是创新设计,开发创新思维、掌握创新设计方法,是现代设计迫切需要补充的正能量。正向、逆向、侧向等多种思维有助于我们从不同深度、广度进行思考,提出创新构思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工业设计的角度对“绿色出行”这一命题再行阐述,通过变换设计的通用性为主导的设计研究方法和手段,围绕自行车产品进行模块设计和绿色能源系统模式的研发,来映射材料选择、模块拆卸、循环设计、结构设计、回收设计、节能设计、极简设计、能源转化等具体的系统设计策略和分析路径,挖掘出具有创新和突破性设计的全新观念。近年来针对自行车本体部分出现了各种新颖独特的创意,诸如冬暖夏凉的自行车把手,其网状的把手夏季凉爽,冬季利用太阳能加热;车座表面像蜂窝一样的小孔,雨水可顺着小孔流掉的防水自行车座垫;座垫向后推阀座锁定车轮的座垫与车锁融为一体的鞍锁设计;雨天伸展为挡泥板,晴天卷起可反光的自行车挡泥板;可轻松套接的雪天车轮防滑链;便捷而节省空间的地面嵌入车锁位,吸附发光材料的夜光自行车等等。所有这些灵动创意的出现,从本质上推动了自行车类产品环境、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态势,为拓展自行车产品集成、简洁、高效、减能的绿色化双向性研究提供了可能,不能不说这是设计研究中多重思维的挖掘和营造,完成了从设计的创意初衷到细节实施的释放,以此来营造现代以至于未来真正意义下自行车产品的绿色出行。

四结语

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的营造,已成为产品发展的关键因素和重要环节。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中国需要自己的品牌创新,需要培育和打造我们自身的设计体系与创新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未来竞争中确立我们应有的地位。构建绿色平台下全新的自行车设计创新与优化,要从精神尺度和情感密度中吸取营养,推进多元化思维的纵深拓展,探求具有前瞻性、引领化的设计研究,打造对新观念、新技术、新能源系统化研究的挑战意识和创新意识。进而彰显全新的思维视野、设计理念、系统设置和实践方法的科学审视和超越体系,达到真正意义下积极效益和人文效益可持续性的“绿色出行”。

作者:曹伟智单位:鲁迅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