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潜意识对产品设计的影响

时间:2022-01-11 11:26:25

导语:略谈潜意识对产品设计的影响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略谈潜意识对产品设计的影响

1潜意识设计的总体思路

1.1快速性一是指产品的更新换代非常快,二是指产品在应对市场上的某些发展变量时可以迅速地做出调整,不管是自身设计上还是市场营销上的方式,在这一点上就需要设计师能够有远见地看到可回收利用或者循环使用的设计模块,这样能配合产品的迅速更新换代,并给企业带来很可观的经济成本的节约,最终达到一个满足市场需求的目的。

1.2简单性是指不管用户的文化程度和区域如何,大家一眼就能对这个产品有一个一致的认识,不需要太多说明或讲解,不需要大家有一样的文化背景或国籍地域的限制;而更深层次地简单性就是针对我们的潜意识的,我们可以有自己感性的第一直观的认识和想象,这样引起我们小时候的情感或者其他记忆的话我们就很容易对这个产品产生感情,这样产品就达到了唯一的定位。简单的设计让使用者在这个快生活节奏的步伐中体会到放松舒适,这也是现代人的一种潜意识的心理渴求。

1.3经济性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提高产品的经济效益,在产品数量不变的基础上,对产品功能和造型加以创新,力求在有限的时间里发挥资源最大的效益。

2以下三种直接有力的呈现效果是针对潜意识设计的表达方式

2.1对于产品的功能性的研究是一种最基础有效的表现形式,只要设计师通过某种设计让用户用惯性思维来实现按钮的操作就算达成目标,重点是充分地考虑误操作并改变它们的使用方法,趋利避害。一般情况下这种设计方法就是改变产品的内部结果或者是外观效果,对于这种调整,用户不需要更多的适应时间为衡量设计优劣的标准。

2.2符号性表达则是最直白的表达方式,它是通过约定俗成的产品的色彩、图案、标识等简单符号来传达信息。重点是符号使用的多少要有一个量,否则容易造成视觉混乱,因为人们的教育水平或者是区域等的差别,所以一个符号在两个人看来都有可能是两个截然相反的理解,这也不是没有可能,所以这就要求对于那些不是全球性大众认可的符号必须作为辅助性的图形出现,需要有文字作为主要性提示。

2.3情境表达,即一种综合知识的表达,它是一种经由某些语境或情境下不言而喻的一种使用方法,所以情境表达对产品的操作方法能起到非常有效的作用。语意的启发依赖用户对各种审美情趣、文化水平、区域界线等的综合理解,通过语意性设计则能有效防止误操作且最终传达了以人为本的最终目的。

3产品设计潜意识的五条设计原则

3.1综合性原则设计师在进行一个产品改良的最初首先要考虑产品的现有缺陷和不足,然后把产品的各个功能模块进行单元区分,然后对每一个单元先进行检测检查记录数据,然后再把单一的模块都整合起来从整体上再去推敲,这时候的综合性原则是指综合产品的环境,使用人群和各个模块之间的协调作用,突出潜意识设计是综合多种设计手段的结果,这样才能保证潜意识设计的宽广性和可延伸性。

3.2排列原则排列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服务于可持续性设计的理念并追随循环设计的最终目的,它是希望产品的各个模块之间系统化,连贯性能达到各个模块可以相互替代并单独可拆卸的效果,这样可以为产品的生产和后续使用产生良性循环。

3.3高情感原则高情感原则也叫软高科技原则,顾名思义它是最考虑用户的情感需求,体现人性化设计,达到最终的以人为本的效果。我们可以用温暖的强烈的色彩来代替一些生冷阴郁的黑白等,当然也可以用流畅的线条或圆角去打破传统的直线和硬角,同时这也能保证一种安全性;在材质上我们可以用一些布艺或者是复合材料、纳米材料等代替容易老化的塑料或者是传统金属,力求将情感和科技高度充分结合。

3.4少即是多的原则这必须是潜意识设计始终遵循的原则之一,因为特别复杂或者难以操控的操作界面会给用户带来无从下手或者是畏惧高科技产品的心里,这样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用户会选择很多傻瓜产品,比如傻瓜照相机或者傻瓜摄像头等。极少原则要求设计师将各种功能分门别类,在操作按键上进行简化,摒弃说明书即能上手使用是最好不过。

3.5双向作用原则双向作用原则其实也就是可逆的效果,满足用户暂时的功能需求是产品的一种基本功能保障,而最重要的,在人与产品的互动中,人在产品上获得的不同的情感体验对产品赋予了新的价值和意义,这种双向性引导着设计朝着更良性更宽广的道路去发展。结语潜意识研究对工业设计的进步有着不言而喻的可提升空间,不仅是因为它是一个还未开发的领域,而且主要是因为潜意识能带给设计师和用户更好的互动考虑和理解,未来好的产品一定是建立在考虑消费者的生理需求的基础上,更要和使用者产生情感和心理上的共鸣,而这种共鸣则毫无疑问地更多来源于消费者的潜意识,所以能够帮助工业设计更上一层楼的良性循环不能离开对潜意识的心理研究,因为潜意识是思想之源,以人为本的研究方法永远是工业设计好坏的唯一衡量标准。

作者:李昊单位:北京服装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工业设计系